直面教师人格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直面论文,误区论文,人格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把学生比作洁白无暇的银幕,那么教师就是清晰的拷贝,拷贝上的一切将一览无遗地投向银幕。教师的人格必将在学生的心灵中,在学生的人格蓝图上烙下深远而有决定意义的一笔。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新生力量的滋润与培养。甚至可以这么说:人类的未来就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我们难以想像心理不够健康、人格不够健全的教师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
一、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曾看到这样一个事例: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上,六年级四班的四个运动员正在为4×100米接力赛做准备。这四个同学全都是学校运动队的队员,因此夺魁呼声最高。几个同学“检录”后做比赛前的最后“热身”,这时,大会检录组的大喇叭中传出:“参加教工4×100米比赛的运动员到检录组检录”的通知。此时,只见教数学的张老师急冲冲地跑进场地,对六年级四班的张刚同学说:“快,把你的鞋脱下来!”张刚听到张老师的话,还没待弄清怎么回事,就条件反射地脱下了自己的跑鞋,递给了张老师。张老师接过鞋后一句话也没说,转身就跑,四个学生被弄得愣愣的,目光一齐追向张老师。忽然他们明白了,张老师是要穿张刚的鞋参加教工4×100米接力。“我们比赛要在老师比赛之前,他拿走了鞋,我们怎么跑?”“老师向学生借鞋,怎么连个招呼也不打,凭什么他想要谁的鞋谁就得给他?”几个孩子火了。张刚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立即以最快的速度追上张老师,并一把抢回了那双鞋。猝不及防的张老师见已到手的鞋又被学生抢了回去,也十分生气,大吼一声“你给我站住!你反了!”说着又一把从张刚手中夺回了鞋。学生的4×100米接力比赛开始了,张刚没能穿回自己的跑鞋,他是光着脚,大声哭喊着跑完了全程。
或许张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对学生张刚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或许在他的眼里学生的比赛真的是次要的,认为自己,并无“恶毒企图”,甚至觉得自己的行为是理所应当的。然而这样的伤害所造成的影响却是我们所无法估量的,或许在张刚的一生中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痛。
还看到这样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某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全县教学成绩“保七争三”的目标,规定凡班里是弱智的学生均可免于参加期终统考,不计入教师的年度考核。至于哪些人可以成为“弱智”,须以医生开出的弱智证明为准。于是乎,各任课老师大显神通,为了提高名次,把班级中倒数第一、二名学生列为“弱智”对象,几门学科一相加,直面教师人格误区一个班中就有了十多个“弱智”生(因为各门学科倒数一二名并不相同)。被列为“弱智”对象的学生由任课老师带往医院进行检查。医院的医生很是吃惊: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无法用精密的仪器测出哪个是“弱智”(更何况还没有这种仪器);另一方面为有这么多的弱智学生而大感意外。出于利益的考虑,他们接受了老师的授意,开出了一张张所谓的“弱智”证明。从此,这些被贴上“弱智”标签的学生就被搁置在了一边,再也无人过问,反正弱智学生可免于参加考试!
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甚至还会改变学生的一生。《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故而,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完善自身人格就显得至为重要。
二、其言不逊,虽令不从
一些老师总会这样斥责学生:“什么都不懂!”“怎么搞的,连这点都不会!”话虽简单,却极大地损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强化了他们的失败体验,使他们由信心十足到怀疑自己的能力,再发展成自卑、畏缩不前。
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某校一学生被教师训斥一番后,该学生几年未说一句话。因为那位老师说了一句:“不会说就不要说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原本生龙活虎的学生一下子趴下了。教师的一句话轻而易举地葬送了一个人的美好前途!学生幼小的心灵不堪忍受这种伤害,哪怕是无心的过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磕磕碰碰的事情,受到挫折是难免的,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孩子身上碰青的紫色可以渐渐退去,但受了伤的勇气却很难再恢复,也许一辈子会受到影响。
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鼓励、表扬孩子们。教师的热情鼓励会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极大的信心,在自信心的驱使下,他会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老师要常对孩子们说:“你能行!”“老师相信你!”“你做得不错!”“棒极了!”“你的进步真大!”“我喜欢你这样做!”这些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鼓励会使孩子们更相信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进而发展自我。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就是这样一直用充满热情与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爱护学生,让每位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关注。
三、其眼不明,良才难辨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拜在一位名师门下,希望师父教他认识人的本领。然而师父只教他打扫、端茶和接待宾客,闲暇时让他静心观看世界。几天下来,这个年轻人就耐不住了,反复的请师父教他真正的本领。师父被问烦了,便拿了一块石头交给他,对他说:“你拿这块石头到菜场去估价,只要了解它的价钱,不要真的卖掉它。”在菜场里,有两人想买这块石头一个出价十元,想买回去做秤锤;另一个出价二十元,是要做砚台。年轻人回来把情况告诉了师父,师父又叫他把石头带到玉石市场,同样只了解价钱。结果在玉石市场有人出价五十万,因为那石头看起来非常稀有,年轻人带着这个好消息,回来报告师父:“师父啊1这块石头在玉石市场有人出价五十万,想不到会有这么高的价钱。”师父听后笑了笑,又让他去钻石市场。没多久,年轻人欣喜若狂地跑了回来,连声对师父说:“师父,听钻石市场的人说,这是一块完美的钻石,还有人开价五千万呢!”师父说:“没错,这是一块最完美的钻石,可是,这只有用钻石的眼睛才能看到它的价值呀!同一块石头,在不同人的眼中,它的价值不是有了天壤之别吗?”
我们的学生,他们不也正是这块石头吗?在不同老师的眼里,他们就属于了不同的类型。一些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到一所学校随机抽取一个班的两组学生,单独对他们进行了问答,然后,告诉他们的老师说第一组的小朋友智商高,将来大有希望。一个月后,心理学家又来到了这所学校,仍旧对这个班的两组学生进行了抽测,结果第一组的小朋友有明显进步,而第二组的小朋友没有明显进步。为何会有这样的结果呢?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在于我们教师的眼睛,在于用怎样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在我们教学生活中,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况:一位学生在这个班主任门下,可能只是一位平平常常、不引人注意的普通学生。换了一位班主任,他就可能成为老师得力助手,班级中的活跃份子。也许在语文老师眼中,他是一个不完成家庭作业的懒学生,而在数学老师眼中,他可能成了一位数学尖子生。一个班级中的学生,会被分成好、中、差三个等级,这不正是我们老师人为地把学生分成钻石、宝石和石头吗?这足以说明我们许多教师缺乏正确审视学生的眼睛,缺乏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意识。所以说庸师是误人子弟,良师是生有所学,优师是人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