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参照框架:语言与认知研究的新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框架论文,理论论文,语言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主要课题。自从20世纪70年代认知语言学出现以来,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许多国外学者对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Miller and John-laid 1976;Fillmore 1975;Lakoff 1987;Langacker 1991;Svorou 1994;Talmy 2000)。这些研究不仅涉及人类的思维过程、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而且涉及语言与空间认知的关系、空间思维等。关于空间思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完形感知理论中的参照框架这一概念;当然,亚里士多德的空间思维观就更早了。最近,荷兰奈美根大学比较语言学教授Levinson (2003)提出了他在空间参照框架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 颇具新意。Levinson认为空间参照框架这一概念对认知研究至关重要。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涉及空间思维,许多交际过程都依赖空间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包括从图形的确认到对各种相对位置的感知。在判断不同的空间关系时,要选择不同的空间参照系。有时要以观察者为中心判断方位,有时要以参照物为中心确认空间关系,而有时还要以客观环境为中心进行方位判断。Levinson把这三种参照系称为相对空间参照框架、内在空间参照框架和绝对空间参照框架。通过对空间参照框架的研究,可以揭示人类如何思考、如何记忆、如何推断空间关系与方向等思维过程,可以提供理解语言的视角和信息,帮助研究语言与空间认知之间的关系,认识和理解语言的性质。
1 空间参照框架理论中的几个概念
1.1 观察者中心框架、物体中心框架和环境中心框架简述
空间表征性具有种间同构性(isomorphism), 即空间表征性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的形态中,如视觉、触觉、手势以及人们感觉所处的位置等。这种同构性使人们能够拿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谈论手摸到的东西,以及用语言或手势来描述和指明行走路线(Levinson 2003)。同时, 空间表征性又可以通过不同的参照框架体现出来。在观察者中心框架中,观察者以其视觉、头和身体为中心观察世界。在物体中心框架里,观察者以物体本身的轴为基准判断方位。在环境中心框架内,空间关系的确认是依靠环境中突显特征来完成的,如地球引力或地面标志等。
1.2 图形和背景
图形(figure)和背景(ground)来源于完形心理学,Talmy(1983)最先把它们引入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内。他认为,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看上去有高度结构、被知觉者所注意的那一部分,而背景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Langacker(1987)用射体(trajector)和界标(landmark)来表达同样的含义,这和以前所用的主位(theme)和被关系者(relatum)这对概念的意思是一样的。 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被用来解释自然语言中空间关系的表达法。语言中的所有空间关系(包括地点和运动方位)都可以通过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与另一个物体位置之间的关系来表达出来。而作为参照物或背景的物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个以上。例如:
① The pen (figure) is on the desk (ground).
② Tom (figure) drove from Houston (ground) to Dallas (ground) in four hours.
虽然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是非对称的,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还要考虑图形和背景的性质和功能,否则句子就会显得很别扭。例如:
③ The pencil is by the door of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④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is the one with the pencil by its door.
以上两个例句的意思一目了然,但④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没有人会用铅笔这个小物品来标记帝国大厦这一庞然大物。如何恰当地表达图形和背景的关系,Talmy (2000)为此区分了图形和背景的性质和特征:
图形
背景
位置不太详细
位置较详细
较小
较大
移动性强固定性强
结构简单结构复杂
比较突出比较隐蔽
大多数空间描述都是表现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空间关系可以用实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表达,也可以用抽象的空间矢量表达。
1.3 相对空间与绝对空间
相对空间与绝对空间这两个概念由来已久。牛顿把绝对空间看成是一个位于宇宙中心的三维盒子——抽象、无限、静止;而相对空间是由物体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相对空间是绝对空间的可移动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倾向使用相对空间概念,用自我中心协调系统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大多数学者都认识到了相对空间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揭示物体实际所占空间与物体之间的关系。许多心理学家还认为相对空间这一概念与空间推理和语言研究关系密切。 Miller and Johnson-Laird认为,“普通语言是用来描述相对空间的;这样的空间与占有它的物体有关系。正像牛顿的空间理论一样,相对空间提供了三维协调系统,但没有固定的角度单位和距离单位,也没有必要让协调系统无限地向四周扩展”(Miller & Johnso-Laird 1976:380)。
2 内在参照框架、相对参照框架和绝对参照框架
2.1 指示与内在的关系
Levinson(2003)认为空间参照框架不能仅仅考虑协调系统本身,须要作出新的解释,因此传统思维研究中关于指示(deictic)与内在(intrinsic)协调系统的区别是不成立的。传统语言学通常以协调系统起源(the origin of the coordinates)为依据区分指示与内在协调系统。如果协调系统以说话人为起源,那么该系统称为指示协调系统;如果协调系统不是以说话人为起源,则称为内在协调系统。下面的例句是Levinson(2003)用来说明传统语言学是如何区分指示与内在的,我们不妨拿来比较一下:
⑤ The ball is in front of me.
Coordinates:
Deictic
Origin: Speaker
Ground (Relatum):Speaker
⑥ The ball is in front of the tree.
Coordinates:
Deictic
Origin: Speaker
Ground (Relatum): Tree
⑦ The ball is in front of the chair (at the chair's front).
Coordinates:
Intrinsic
Origin: Not the speaker,but the chair
Ground (Relatum): Chair
我们已经知道协调起源是传统语言学区分内在与指示的关键所在。⑥和⑦中的协调起源分别为说话人和背景,所以应分别是指示协调系统和内在协调系统。但是按照这种划分原则,似乎存在一些问题,请看下面的例子:
⑧ The ball is in front of you.
Coordinates:
Intrinsic
Origin: Not the speaker,but the addressee
Ground (Relatum): Addressee
⑨ The ball is to the right of the lamp,from your point of view.
Coordinates:
Intrinsic
Origin: Not the speaker,but the addressee
Ground (Relatum): Lamp
很明显,⑧和前面的例句⑤由于协调系统起源的不同而分属不同的协调系统,但我们却发现他们都表达一种二元空间关系,即一个图形(ball)和一个背景或被关系者(分别为you和I)间的关系,这种二元空间关系的建立取决于作为背景或被关系者的I和you具有自身固有的方向。同样,⑨和前面的例句⑥虽然具有不同的协调系统,但都表达一种三元空间关系,即一个图形(ball)、一个审视角度(分别为speaker和addressee)和一个与视角不相同的背景或被关系者(分别为lamp和tree)之间的关系。在⑥和⑨中,由于作为背景或被关系者的tree和lamp没有自身固有的方向,因此在判断空间方位时必须引入审视角度。从这种空间变量关系来看,我们发现,⑤和⑧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⑥和⑨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Levelt(1996)认为这两种空间关系有着极不相同的逻辑性,Levinson(2003)进一步把⑤和⑧中的二元空间关系称为内在协调系统,而把⑥和⑨中的三元空间关系称为相对协调系统,并重新对上述例句进行描述:
⑤ The ball is in front of me.
Coordinates:
Intrinsic
Origin: Speaker
Ground (Relatum): Speaker
⑦ The ball is in front of the chair (at the chair's front).
Coordinates:
Intrinsic
Origin: Chair
Ground (Relatum): Chair
⑧ The ball is in front of you.
Coordinates:
Intrinsic
Origin: Addressee
Ground (Relatum): Addressee
⑥ The ball is in front of the tree.
Coordinates:
Relative
Origin: Speaker
Ground (Relatum): Tree
⑨ The ball is to the right of the lamp,from your point of view.
Coordinates:
Relative
Origin: Addressee
Ground (Relatum): Lamp
⑩ John noticed the ball to the right of the lamp.
Coordinates:
Relative
Origin: Third person (John)
Ground (Relatum): Lamp
我们注意到应用内在协调系统的条件是背景或被关系者和协调系统起源是同一个物体,图形与背景之间是一种二元空间关系。应用相对协调系统的条件是背景或被关系者与起源不是同一物体,图形、背景和视角构成了一种三元空间关系。在这样的空间关系中,协调系统的起源是说话人还是受话人都似乎显得无关紧要。例句⑤、⑦和⑧都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另外,虽然相对协调系统通常是以讲话人的视角为中心的,但是以受话人为中心,甚至以第三者为中心也是很常见的,如例句⑩。因此,Levinson认为指示和内在这两个概念并不是相对的,而内在协调系统和相对协调系统才是相对的。在此基础上,Levinson(2003)提出内在、相对和绝对参照框架三种空间思维模式,用来解决描述水平空间方向的问题。
2.2 内在参照框架
内在参照框架涉及物体中心协调系统,其坐标由固有特征(inherent features)所决定。固有特征是指作为背景或被关系者的物体的内在方位,它提供了内在参照框架的基础。通过确定作为背景或被关系者的物体的方位和角度,就能判断图形的空间位置。请看下面例句:
(11) He's in front of the house.
句子的背景或被关系者是房子,而房子有门的一侧是前面,以此定位,就知道房子的后面和两侧,这种内在的空间关系就能确定图形He的位置。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在参照框架的基本性质:一个内在的空间关系(R)是二元性的,带有自变数图形(F)和背景(G);协调系统(C)的起源(X)总是在背景的中心线上。确切地说,起源X 与参照物G是同一物体。只要我们找到该物体的正面,连续以顺时针方向水平旋转90度,就能分别得到物体的侧面、后面和侧面,然后又回到了该物体的正面。(图略)
2.3 相对参照框架
相对参照框架与观察者中心参照框架基本相同。相对参照框架是一个三元空间关系,涉及观察者的审视角度(V)、图形(F)和背景(G)。 相对参照框架通过观察者平面上的坐标确定背景与图形的方位。请看以下例句:
(12) The ball is to the left of the tree.
观察者的位置决定了树左侧的位置。Herskovits(1986)认为这种以观察者为中心的协调系统实际上是以观察者身体平面坐标为基准确认上下、前后和左右各方位的。这一协调系统以观察者身体中轴或脊椎为中心,并以人体某部位定位,如胸部为前面。顺时针每转体90度,就得到右面、后面和左面每个定位。这种以观察者为中心的协调系统只是理解一个完整的相对空间关系的第一步。为了最终识别图形的空间位置,还需要第二套协调系统。这套系统就是把观察者平面上的坐标映射到背景平面上。该映射涉及到180度转动和背景方位的确认。例如:
(13) John is in front of the tree.
图形F(John)存在于观察者V与背景G(tree)之间。通过把观察者V平面上的坐标映射到背景G的平面上,背景G (tree)就有了“前面”(front),图形F(John)的位置也就因此被确定。在这个空间框架中,协调系统的起源是观察者自我(ego),视觉因素与映射转换构成了更为广泛的相对系统。 判断一个相对系统的条件是:a)与不具有内在方位的物体无关;b)存在一个三元空间关系,观察点V与背景G不是同一物体,当观察点V转动时,对背景的描述也随之改变。
相对参照框架明显地运用了第二套协调系统把观察者平面坐标映射到背景上,使背景获得自己的坐标系。我们看到映射在本质上是内在参照框架的一种延伸,这也进一步表明了内在参照框架在人类语言空间描述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映射观察者水平上的坐标,我们在背景G上获得了假定内在平面(pseudo-intrinsic facets),从而使树具有了前、后及两侧等方位。我们因此可以认为相对参照框架是内在参照框架的派生,它延伸或者补充了内在参照框架。Levelt(1996)指出延伸内在参照框架的一个特别原因是内在参照框架具有局限性,它不支持转换推理。而相对框架却支持转换推理。
总之,相对参照框架表达了一个三元空间关系——观察者V、图形F和背景G.其中,F和G可以是不同的物体,但观察点一定要以观察者为中心,而且V和G是两个不同的物体。起主要作用的协调系统总是起源于观察者V的观察点。(由于技术原因,不得不略图。)
2.4 绝对参照框架
绝对参照框架是指由地球引力所提供的固定方向作为背景的空间参照系统。这个空间参照框架的使用根本不参照讲话人的位置,仅要求人们一直保持一个固定方位,并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如山的坡度、风向、河流流向以及天体方位等。这些主要方向以固定方位出现,并与我们通常说的东、南、西、北有偏差,有时甚至根本没有关系。绝对参照框架的组成成分并不复杂,它表达的是一种二元空间关系,其中图形和背景是自变量,协调系统基于固定方向,其起源总是以背景为准,通过对背景进行演算来确定图形的方位。
绝对参照框架与内在参照框架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它们都是表达二元空间关系,但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绝对参照框架可以确定一种非对称性的转换关系,假如F1是在G的北面,F2又在F1的北面,我们就可以说F2是在G的北面。反之,如果F在G的北面,那么G就在F的南面。Levelt(1996)认为内在参照框架没有这种性质,如果没有进一步假设的话,它并不支持这样的空间推断。(图略)
3 空间思维的普遍性
Levinson(2003)关于空间思维的空间参照框架学说颇具新意,堪称是语言和认知研究的新理论。但同时,Levinson却过分强调人类空间思维的差异性,认为不同民族的空间思维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表达形式上,而且体现在思维方式上。这个观点好像是萨丕尔—沃尔夫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论的重复。沃尔夫认为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描述现实,而语言决定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上述假设的强式(strong form)一直受到后来学者的挑战。Slobin(1979)质疑沃尔夫假设的可靠性,他认为人类对颜色的认知就有共性,实验证明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会选择相同的焦点颜色。Hakuta(1986)也反对沃尔夫的观点,认为语言界限并没有限制人类的思维界限。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下,人类存在许多相似的思维模式,其中就包括空间思维模式。
蓝纯(2003:124—125)发现汉英方位词“上”与“下”的空间隐喻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1)汉语中的“上”与“下”和英语中的up和down 都用来构成目标域中的4个方面:量、社会顺序、时间和状态;2)在这4个方面, 向“下”意味着down,而向“上”却是up;3)在从垂直方向转为水平方向时, 汉语的“上”与“下”和英语中的up和down都表现出三种特点,即:前进是“上”,接近观察者是“上”,北面是“上”。例如:
(14) 这条河的上游住着一位老大爷。
(15) We followed up the river to its source.
(16) 敌军指挥官大叫:“给我往上冲!谁也不准退下!”
(17) Move up,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front.
(18) 新四军的目的就是要北上抗日。
(19) He lives up north.
汉英两种语言中空间思维表达方式的相似性是人类感知和体验自然界的必然结果。不管是中国人、美国人还是非洲人,人类的身体与物质方面的经验大多是一样的。这种经验是人类认知空间,最终获得空间思维的基础。
空间思维的相似性不仅停留在具体方位表达上,而且有时还延伸至语义转移。何善芬(2002)认为汉英移就格都是语义上的巧移,是把人的情感通过隐喻巧移,在表现方式上没什么区别。虽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与探讨是初步的,但是颇有价值。汉语中的“高高兴兴”和“兴高采烈”往往能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表达法high in spirits和get high.此外,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汉英两种语言相似的表达方式。例如:
(20) 大海航行靠舵手。
(21) I am the captain of my own ship.
(22) 没门!
(23) No way!
(24) He used his friends to help him get into the civil service by the back door.
(25) 他利用朋友帮忙走后门找到了在市政服务机构的工作。
(21) 意思是:我要自己做主,自己做决定。captain和汉语中的“舵手”一样,都是指掌握命运和方向的人。(23)的字面意思是“没有路”,如果连空间通道都没有,那肯定将没有任何结果。这和汉语中的“没门”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汉语中的“走后门”和英语中的by/through the back door无论在语言表达和内容表达上,都没有任何差别。这些词汇的语义转移表明人类在利用具体概念表现抽象心理空间关系时具有相似之处。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描述了Levinson的空间参照框架理论,同时指出空间思维是人类日常生活,尤其是语言运用中的重要认知能力之一。Levinson的空间思维理论颇具新意,是认知语言学关于空间思维理论的新发展。但是Levinson的某些观点过分强调人类空间思维的差异性,是萨丕尔—沃尔夫关于语言相对论和决定论的重复。Li和Gleitman(2002)坚持认为在人类思维中普遍存在参照框架这一概念。Landau和Jackendoff(1993)也进一步说明,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具有相似的空间思维方式是人类神经系统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汉空间关系表达法,得出相同的结论:人类在空间思维方面存在显著的相似性,人类认知存在普遍的空间认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