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米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米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前看到一则寓言,觉得很有意思。寓言说,一个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饥肠辘辘的老鼠四处觅食,不慎掉进了一个盛有大半缸米的缸里。猛然碰到这么多大米,老鼠乐极了,刚想张开嘴准备饱餐一顿,突然一想,且慢,这是不是人类精心设下的陷阱?踌躇再三,贪婪的本性还是促使它忍不住要尝试一下。它开始用舌头舔舔大米的表层,过了半天,发现自己没有不良反应,接下来的就是放心的一顿饱餐。然后,它便跳出米缸,回到自己的窝里。这样,老鼠饿了就来吃,不知不觉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它索性住在米缸里,饿了便吃,吃了便睡。直到有一天,老鼠发现米缸见了底,这才惊慌起来。它拼命试了几次,可是再也跳不出去了。更要命的是,现在老鼠已经变得像笨拙的肥猫,没有弹跳力了,等待这只老鼠的结果,只能有二个:一是成为米缸主人的棒下之鬼,一是饿死缸中。
人类社会中,也有不少钻进官仓或民仓里的硕鼠。它们之所以成为难逃惩处的硕鼠,起因无不是没能经受各色“米缸”的诱惑。而且,官越高,权越大,碰到的“米缸”也越大越多。在金钱美色等诸多“米缸”的诱惑下,一些人也像那只老鼠一样,一开始也是胆儿小的,不敢贸然享用。但是,由于贪婪的欲望冲破了道德的底线,不顾一切地尝试了一次。他们发现,没事儿。于是恣意妄为起来,胆子越来越大,身子越来越肥,想回头时,为时已晚,触犯了刑律,只能蹲大狱,或掉脑袋了。这正是一些入狱贪官的写照。
看来,作为领导者,在头脑中筑起自觉反腐防变的长城,是至关重要的。这里,谨防违法犯罪的第一次,是个关键。尤其是,应该像郑培民夫妇一样,做到慎独。一次,某同志来到郑培民家,见郑培民不在,便请郑培民的爱人给郑培民一封推荐信,并送了5000元,说是请郑培民的爱人旅游用,但此钱被郑培民的爱人谢绝了。郑培民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做正当之事,而不做歪事坏事。我们的公仆,应以郑培民夫妇为榜样,对送到嘴边的“米”,决不动心,毅然跳出“米缸”。“米缸”虽好,实为葬身之地;跳出“米缸”,自是天高心洁。
标签:郑培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