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国际投资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国际投资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资本国际流动的成因
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输出问题
马克思指出:“如果资本输往国外,那末,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并不是因为它在国内已经绝对不能使用。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在国外能够按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注:《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85页。)“从英国工人那里不付等价物而窃取的、逐年都在增长的剩余产品的一大部分,不是在英国而是在其它国家资本化的。但是同追加资本一起输出的,还有上帝和边沁所发明的‘劳动基金’的一部分。”(注:《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1页。)
列宁指出:“对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是商品输出。对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则是资本输出。”(注:《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376页。)“只要资本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过剩的资本就不会用来提高本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因为这样会降低资本家的利润),而会输出国外,输出到落后的国家去,以提高利润。在这些落后的国家里,利润通常都是很高的,因为那里资本少,地价比较贱,工资低,原料也便宜。其所以有输出资本的可能,是因为许多落后的国家已经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流通范围,主要的铁路线已经建成或已经开始兴建,发展工业的起码条件已有保证等等。其所以有输出资本的必要,是因为资本主义在少数国家中已经‘成熟过度了’,‘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已经不够了(在农业不发达和群众贫困的条件下)。”(注:《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3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输出主要投向殖民地附属国。列宁写道:“英国资本的大量输出,同大量的殖民地有最密切的联系。”(注:《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5页。) 据列宁引用的统计资料,在1910年,列强在国外的投资总额约1400亿马克,其中输出到亚洲、美洲等殖民地国家的有950亿马克,占68%。
斯大林指出:“资本家是不会把自己的收入用来增进工人阶级的福利的。他是为利润而生活的。”“资本家榨取利润是为了积累追加资本,并把它输出到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去,以便榨取新的、更多的利润。资本就这样不断地从美国流入中国、印度尼西亚、南美和欧洲,从法国流入法国殖民地,从英国流入英国殖民地”。(注:《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07-108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指出,输往国外的资本并非绝对过剩,仅是相对过剩。马克思写道:“所谓的资本过剩,实质上总是指那种利润率的下降不会由利润量的增加得到补偿的资本——新形成的资本嫩芽总是这样——的过剩,或者是指那种自己不能独立行动而以信用形式交给大产业部门的指挥人去支配的资本过剩。资本的这种过剩是由引起相对过剩人口的同一些情况产生的,因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补充现象,虽然二者处在对立的两极上:一方面是失业的资本,另一方面是失业的工人人口。”(注:《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79-280页。) 列宁也指出:“假如资本主义能发展现在到处都远远落后于工业的农业,假如资本主义能提高在今天这种技术惊人进步的情况下仍然到处是半饥半饱、乞丐一般的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那当然不会有什么过剩资本了。”“但是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就不成其为资本主义了,因为发展的不平衡和民众的半饥半饱的生活水平,是这种生产方式的根本的、必然的条件和前提。”(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3页。)
2.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外资问题
列宁指出,资产阶级的资本,对我们是有利的。当我们国家在经济上还极其薄弱的时候,怎样才能加速经济的发展呢?那就是要利用资产阶级的资本,列宁为突出强调引进外资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曾经写出了一个公式:“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注:《列宁文稿》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94页。) 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等于苏维埃政权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只要能够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我们不惜让外国资本家拿去2000%的利润,——而改善工农生活状况这一点是无论如何应当实现的。”(注:《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304页。)
斯大林的利用外资的思想相当独特。他主张通过大量借款(外债)引进外资,而轻视外商在苏联境内的直接投资(绿地投资)。从1921年起,苏联只用了十七八年时间就实现了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超过任何欧洲国家,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而资金如何解决?仅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引进重工业设备共用15亿卢布外汇,而同期苏联的国外债务即通过外债利用的外资达14亿卢布,二者大体相当。(注:戚名琛:《列宁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载《经济研究》1978年第2期。) 到了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更强调工业化要依靠本身的积累。他写道:“美国工业,尤其是俄国战前工业,几乎都是靠外资的大量流入来发育滋长的,而我们的国有化工业却不得不依靠本身的积累。”(注:《斯大林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57页。)
毛泽东虽然十分重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但也不排斥利用外资。早在1944年,他在延安同美军观察组成员谢韦思谈话时就指出,美国在中国投资,只会使得双方在经济上“取长补短”,而不会发生竞争,“中国在轻工业方面将成为美国的投资场所,在重工业方面将成为美国的出口市场”。(注:唐秉仁:《试论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载《毛泽东思想论坛》1990年第1期。) 毛泽东的这个设想被后来的美国扶蒋反共的内战打得烟消云散。全国解放后,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于1950年2月14日同苏联签订了《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给予了中国年息仅1%的3亿美元贷款。截至1965年,中国共得到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的贷款折合人民币共计53.68亿元。那时的国际国内形势限制了从西方利用外资。当然,主观上的“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指导思想,也否定了利用外资的必要性,将自力更生推向了极限。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早在1978年9月就指出:“我们现在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好多条件,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没有,现在有了。”他又说:“有了今天这样的、比过去好得多的国际条件,使我们能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页。)“我国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注:《邓小平会见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团时的谈话》,《人民日报》1985年1月20日。)“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我们都采用。”(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页。)“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我认为应该坚持。”(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8页。)“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现在我们有这个条件。”(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页。) 邓小平还强调指出了偿付能力也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他写道:“外国人为什么要来,他们判断,中国确实有偿付能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页。)
二、资本国际流动的方式
马克思曾以英国向美国投资的实例说明了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相结合的投资方式。他写道:“1857年,英国向美国铁路和其它企业投资8000万镑,这笔投资几乎完全是靠输出英国商品实现的。对于这些商品,美国人没有偿还分文。英国的出口商人凭这些商品开出在美国兑付的汇票,英国的认股人就购进这种汇票,寄到美国去缴付他们已经认购的股金。”(注:《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1页。) 马克思还以证券的国际流通说明了资本的国际流动。他写道:“在法国、英国、西班牙以及其他一切国家,它们的国家证券是在世界市场上流通的,因此国家信用就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在普鲁士和更小的德意志各邦,它们的证券只是在小规模的地方交易所里流通,所以国家信用只起次要的作用。在这里,大部分国家证券不是用来进行投机活动,而是为了可靠地存放资本,保证证券占有者的固定收入。只有极少一部分证券投入交易所买卖。”“随着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普鲁士的国家证券就会像地产那样逐渐丧失不能转让的宗法性质而进入流通领域,变成普通的、经常转手的交易对象,而且将来也许还能在世界市场上占个小小的地位”(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48-249页。)。
列宁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外资主要采取租让制的方式。在他的领导下,1920年11月23日制定和颁布了租让法令。按照法令,苏俄政府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和无力开发的森林、矿山、石油、土地等资源可以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与开发,其目的是吸引外国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列宁指出:“如果我们不善于实行租让政策,不善于把外国资本吸收到租让企业中来,那就根本谈不上采取重大的、实际的措施来改善我们的经济状况。”(注:《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90页。)“没有租让,我们就得不到完善的现代资本主义技术的帮助。不利用这种技术,我们就不能在开采石油这种对世界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的部门里正确地建立起我们的大生产的基础。”(注:《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1页。)“租给承租者,使自己能够利用改进了的企业,得到学习的机会,得到我国技术人员参加的机会,那我们就会给自己赢得许多东西。”(注:《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36页。)“租让政策一旦获得成功,就会使我们获得为数不多、但却具有现代先进资本主义水平的模范的——和我们的相比较——大企业;经过几十年以后,这些企业就会完全归我们所有。”(注:《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5页。) 租让制使“苏维埃政权获得的利益,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加强大生产来反对小生产,加强先进生产来反对落后生产,加强机器生产来反对手工生产,增加可由自己支配的大工业产品的数量(即提成),加强由国家调整的经济关系来对抗小资产阶级无政府状态的经济关系。”(注:《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2页。) 对列宁倡导的租让制,斯大林早期是赞成的并积极推行之。但是,限于国际条件,租让制并没有取得重大的进展。(注:从1921-1926年签订租让合同135份;到1927年开业的工业企业只有73家;到1937年仅剩10家,同年12月撤消了苏联租让事务委员会,租让制基本结束,只有远东地区的个别企业维持到1944年。参见《世界经济百科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因此,斯大林将利用外资的方式转向国外借款。如上文所述,毛泽东曾经打算采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但限于国内外条件,其设想破灭了,只得采用向外国借款的方式。
邓小平在利用外资问题上的视野更宽更高,方式方法更灵活更多样。他写道:“外资有两种,一种叫自由外汇,一种叫设备贷款。不管哪一种,我们都要利用,因为这个机会太难得了,这个条件不用太可惜了。”“问题是怎样善于利用,怎样使每个项目都能够比较快地见效,包括解决好偿付能力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8页。)“至于用的办法,主要的方式是合营,某些方面采取补偿贸易的方式,包括外资设厂的方式,我们都采取。”(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8-199页。) 关于外债问题,邓小平指出:“对借外债要作具体分析。有些国家借了很多外债,不能说都是失败的,有得有失。他们由经济落后的国家很快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要借鉴两条,一是学习他们勇于借外债的精神,二是借外债要适度,不能借得太多。要注意这两方面的经验。借外债不可怕,但主要要用于发展生产,如果用于解决财政赤字,那就不好。”(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3页。)“我们引进每一个项目都要做到必须具有偿付能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页。) 对于证券市场上的融资问题,邓小平采取积极的试验态度。他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办好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写道:“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52页。) 邓小平认为: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1984年2月邓小平在视察中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页。) 回到北京后,他又明确指出:“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1页。)
三、资本国际流动的双重效应
列宁指出:“资本输出是在二十世纪初期才大大发展起来的。在大战前夜,三个主要国家(即英国、法国、德国—原刊编者加)的国外投资已经达到一千七百五十亿至二千亿法郎。按百分之五的低利率计算,这笔款额的收入每年会有八十亿至一百亿法郎。这就是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和国家的坚实基础,这就是极少数最富国家的资本主义寄生性的坚实基础!”“资本输出总要影响到输入资本的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大大加速那里的资本主义发展。因此,如果说资本输出会在某种程度上引起输出国发展上的一些停滞,那末这只会扩大和加深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进一步发展。”(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4-785页。)
列宁还指出,“资本输出成了鼓励商品输出的手段。”“最普通的现象,就是规定拿一部分贷款来购买债权国的产品,尤其是军用品、轮船等等,作为贷款的条件。法国在最近二十年中(1890-1910年)常常采用这种手段。”(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6页。)“输出资本的国家已经把世界分割完了。但是,金融资本又引起了直接的分割世界。”(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7页。)“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随着最大垄断同盟的国外联系和殖民地联系以及‘势力范围’的极力扩张,‘自然’就使得这些垄断同盟之间达成全世界的协定,形成国际卡特尔。”(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8页。)“资本输出的利益也同样地促进对殖民地的掠夺,因为在殖民地市场上,更容易(有时甚至只有在殖民地市场上才可能)用垄断的手段排除竞争者,保证由自己来供应,巩固相当的‘联系’等等”。(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04页。)
邓小平对利用外资的利弊进行了深刻分析。他写道:“不管怎样开放,不管外资进来多少,它占的份额还是很小的,影响不了我们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吸收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甚至包括外国在中国建厂,可以作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补充。”(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1页。)“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这些会不会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呢?我看不会的。因为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很大,……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今天看来可以说是不可缺少的补充。当然,这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危险有一点,不大。”(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我们现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外商总是要赚一些钱。但是,国家还要拿回税收,工人还要拿回工资,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因此,‘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373页。)“开放不坚决不行,现在还有好多障碍阻挡着我们。说‘三资’企业不是民族经济,害怕它的发展,这不好嘛。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7页。)“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有那么一些人还是老殖民主义者的头脑,他们企图卡住我们穷国的脖子,不愿意我们得到发展。所以,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5-406页。)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资本输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投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