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社会化前沿分析及未来展望_创业论文

创业社会化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不断加剧,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新创业者能否快速成长、成功实现角色转换是影响新企业能否创立、生存及发展的关键因素。创业者能否取得创业成功,不仅与创业者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而且也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如自我效能感、机会识别能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与成功创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间的匹配度越高,创业者取得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Markman和Baron,2003)。但是,由创业者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创业胜任力要求之间不匹配所造成的创业压力远比管理者的工作压力要大(Rahim,1995),因此,新创业者经常遭遇不知所措的尴尬,甚至刚着手创业就被迫放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创业者的创业失败率较高,是“全球创业观察”成员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因此,新创业者进入创业领域的角色适应和持续成长问题自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由于新创业者的成长有别于新员工,创业者成长特别是新创业者成长问题的理论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相关研究主要从创业学习、职业生涯管理等视角展开,比较关注创业者进入创业领域后如何发展以及社会服务体系如何扶持等问题。事实上,新创业者的成长是创业职业生涯管理的起点,初次创业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创业者日后的持续成长和新创企业的发展。新创业者的成长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化过程,既需要创业者自身的主动作为,更离不开社会的支持(Starr和Fondas,1992)。因此,本文把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组织社会化概念引入创业管理领域,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开展新创业者创业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以拓宽有关创业者成长的研究思路。

二、创业社会化的内涵界定

社会化原先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个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后来逐渐被借用到管理学领域。组织社会化概念最早由Schein于1968年引入组织管理研究,用来解释员工从组织外部人发展为组织内部人的过程。后来,组织社会化的对象逐渐从新员工拓展到组织内实施工作轮换或获得职位晋升的员工甚至组织外部的顾客(Mills和Morris,1986;Kelley等,1992)。与员工在企业里的逐级晋升不同,创业者从一开始就占据其创建组织的最高职位。因此,创业者通过创业来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的过程有其特殊性(Dyer,1994;Rao,2011)。Starr和Fondas早在1992年就把组织社会化理论引入创业研究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创业社会化”(entrepreneurial socialization)概念,以期构建一个可以统一解释新创业者职业发展的整合框架。当然,创业者职业发展要比创业社会化含义更加宽泛,是一个长期社会化经历的集合,而且创业社会化应该是新创业者职业生涯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尽管创业社会化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指导意义,但迄今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Starr和Fondas,1992;Pailot,2000和2002)。

Starr和Fondas(1992)将创业社会化定义为有意创业者从新手变为企业家的过程,即有志于创业的人士通过实施创业成为正式的创业者,然后再成长为企业家的过程。创业社会化的主体至少包括创业者、社会机构以及与创业者有关的社会群体,其中创业者是需要被社会化的对象,而社会机构及与创业者有关的社会群体则是创业社会化的实施者。因此,从创业者的角度来看,创业社会化是指新创业者与相关社会群体或外部机构进行互动(Pailot,2003),进而了解创业价值观、创业文化并获得所需创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从社会化实施者的角度来看,创业社会化是确保创业者树立创业价值观并遵守相关规范以保持对创业者的跟踪扶持,使创业者适应商业环境、增强创业承诺并提升创业绩效的过程。总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创业社会化的内涵:(1)创业社会化的对象包括新创业者、多次创业者和经历创业环境变化的企业家;(2)创业者不只是被动地被社会机构或社会群体所塑造,而且还会通过创业学习来发挥能动作用;(3)创业社会化是一个伴随创业者职业生涯发展的长期过程。

尽管创业社会化概念派生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组织社会化,但创业社会化仍是一个独立且内涵丰富的概念。新创业者在创业社会化的过程中,与新员工在组织社会化的过程中一样,都必须经历角色转换,与内、外部环境中的不同主体进行互动、利益交换,解决与其他相关个人或群体的冲突,并且在角色转换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掌握适用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新创业者常常在高度不确定、目标模糊的情形下开辟新的市场或者开拓新的商业领域,因此,创业是一种在高度不确定情境下从事的职业活动,没有现存的职业路径、角色和社会化实践可供参考。与新员工的组织社会化相比,新创业者在创业社会化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风险,而且没有现存的成熟组织可供其融入(Stumpf,1992),必须与社会上不同的个体或组织进行互动。因此,新创业者的角色转换、职责规范更加复杂,他们所要解决的冲突也更加多样(参见表1)。

有很多创业者在获得初次创业成功以后还会进行再创业,从而成为所谓的连续创业者(serial entrepreneur)。许多经历过创业失败的创业者也会在对失败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后再次选择创业,从而成为再次创业者,进行高水平的创业学习(Cope,2010),并做出再次创业承诺(Shepherd,2003),尤其是拥有较多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经历过创业失败的创业者更有可能萌发再次创业的念头并付诸行动。Kocak等(2010)深入剖析了12名曾经历创业失败并取得再次创业成功的土耳其企业家的案例,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视角来诠释再次创业问题,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的经验和受教育维度有利于再次创业,而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则是影响创业者再创业的首要因素。不过,Chandler(1996)曾研究证实创业者的既往经验并非万能,只有在近似的创业环境下才能对创业绩效产生正面影响。如果创业者是由于能力不济而创业失败,那么,以往的失败经历很可能增加再次蒙受失败的风险(Metzger,2007)。因此,凡是由环境变化导致的创业者角色变换,都需要创业者重新接受新的创业社会化过程。当然,新创业者和连续创业者或再次创业者的创业社会化并不相同。对于新创业者来说,创业社会化就是一个学会适应新的职业环境、认同创业角色和创建创业文化,使自己的行为与创业要求、他人期望达到一致的过程;而对于长期活跃在创业领域的多次创业者(包括再次创业者和连续创业者)而言,创业社会化则是一种适应商业环境变化和新的创业角色的一种调适过程。因此,与多次创业者相比,新创业者由于缺乏创业经验而必须接受更加复杂、漫长的创业社会化过程。

三、创业社会化过程

尽管新创业者成长问题现已成创业研究的一个新热点,但是,研究者们分别运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视角来探讨新创业者的成长问题,因而没能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创业社会化研究通过引入组织社会化概念来探讨新创业者的成长问题,为了解新创业者如何从立志创业逐渐成长为成功的企业家,如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创业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于是,新创业者的创业社会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创业者自身应该如何完成这个过程以及社会应该如何帮助新创业者来实现社会化等问题,逐渐引起学者们的研究兴趣。

与新员工的组织社会化过程不同,新创业者的创业社会化过程是与创业过程紧密相关的。创建企业的过程包括探索阶段(追求或承诺继续从事创业职业)、准备阶段(准备创建企业)和创建阶段(正式创建新企业)(Rotefoss和Kolvereid,2005)。相应地,创业社会化会随着创业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新创业者进入创业领域以后,首先要对自己的身份进行认知,然后根据不同的创业阶段和创业活动认知自己应扮演的具体角色并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在创业初期,新创业者要同时扮演创业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三重角色;在新企业创立并获得快速成长以后,创业者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小企业管理者向大企业领导者转换。因此,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角色转换并不是线性的,往往会出现反复(George和Bock,2009)。因此,Starr和Fondas(1992)把新创业者在创业生涯中经历的社会化过程按时间顺序分为前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①和社会化(socialization)两个阶段,并且认为新创业者的前社会化属于基本社会化,而社会化则属于继续社会化或发展社会化(参见图1)。

资料来源:Starr和Fondas(1992)。

图1 创业社会化过程模型

前社会化是指有意创业者在正式实施创业之前,为适应一般创业角色而进行准备、学习并积累经验,与Cope(2005)提出的“创业准备”和我国学者王群(2010)提出的“预创业”相类似。有意创业者一旦实际着手创业,就要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通常会产生紧张、焦虑和角色冲突感,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心理调适,那么就会对创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前社会化阶段,从有意创业者到创业者的转变包括个体的创业成熟度和商业思维两个方面(Nabi等,2011)。具体来说,有意创业者应该积极做好创业准备,如搜集和评估相关信息,掌握创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充分认识创业的艰难;然后确定是否开展正式的创业活动;最后才是努力去适应创业环境,并进行角色冲突管理。

根据Feldman(1976)的三阶段论,我们又可以把新创业者的前社会化阶段再细分为准备、适应(accommodation)和角色管理(role management)三个子阶段。这三个子阶段在前社会化阶段依序发展,每一个子阶段都会直接影响下一个子阶段的社会化效果。在准备子阶段,有意创业者积极搜集和客观评估与创业机会有关的信息,并且决定是否真正投身于创业。一般来说,准备时间越长,能学到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就越多(Lévesque等,2009);在适应子阶段,有意创业者必须学习创业规则,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弄明自己在创业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并且评估自己在创业过程中有可能获得的发展。在角色管理子阶段,有意创业者既要解决创业与家庭之间的角色冲突,又要解决自己所创建的企业与供应商、顾客、政府部门等的冲突。

与新员工组织社会化的情况相类似,许多因素会影响有意创业者的前社会化进程。首先,他们的自控力等个人特质会对其前社会化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Bird,1989)。创业者往往比非创业者具有更强的自控力(Shapero,1975)。一旦遭遇失败,自控力强的创业者不但能够承受失败的结果,甚至会加倍努力创业,因此,自控力有助于缩短前社会化进程。其次,有意创业者在着手创业之前对创业活动、创业环境、创业角色要求等方面的认知和预期(即创业期望)会对其前社会化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Malek等2011),有创业抱负的员工比一般员工更有可能成为创业者(Hytinen和Ilmakunnas,2007)。此外,知识和应对策略也是前社会化的影响要素(Kim等,2003;Djankov等,2008;Martin和Smith,2010)。由于新创业者不熟悉商业环境、相关群体和创业活动,各种不确定因素容易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在创业之前掌握的相关知识、经验(Starr,1990)和面对不确定的创业环境所采取的应对策略(Unger等,2011)均有助于减轻他们的焦虑,从而使新创业者更有可能创建新企业。Stuart和Abetti(1990)通过研究证实了创业者在以往的工作经历中形成的能力与其日后的创业表现具有非常高的相关性。最后,情感和信息方面的支持对于新创业者顺利渡过前社会化阶段尤为重要。如果新创业者无法得到情感和信息方面的支持,那么创业之初就可能遭遇失败(Brockhaus和Horwitz,1986;Meek,2010)。Rodriguez(2000)也实证证明:社会支持(褒奖和情感支持)能够调节创业者的坚韧性和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随着前社会化阶段的结束,伴随着新企业的创立,创业者开始步入社会化阶段。在新创企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内、外部环境都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创业者从管理者转变为善于创新与变革的企业家。因此,创业社会化实质上就是新创业者为适应企业家角色而进行准备、学习并积累经验(Starr和Fondas,1992)。社会化阶段包括Dyer(1994)提出的创业者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两个子阶段。这里的职业定位是指新创业者创建新企业,接受一般的创业者角色(Dyer,1994),而职业发展则是指新创业者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扮演特定的创业者角色(即领导创新与变革的企业家)。在职业发展子阶段,新创业者不但要接受已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创业经验,而且还要积累新的经验并创造新思想。因此,职业发展尤为重要,既是一个学习和接受过程,又是一个创造过程。

在社会化阶段,新创业者成长的驱动因素包括个性、减压需要、角色选择、对奖励或权力的追求等(Starr和Fondas,1992)。首先,高主动性的创业者会采取更多的自发行为,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并积极寻求信息、情感和手段支持(Maurer,1999;Gundry,2002)。其次,减压需要会驱使新创业者主动接受社会化。创业者的心理资本是影响新创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下尤为突出(Hmieleski和Carr,2008)。但是,新创业者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适应创业环境的变化。在这期间,如果不能较好地实现社会化,就会导致焦虑、紧张等情绪,不仅影响新创业者的创业态度与行为,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与生理健康。Gelderen等(2003)也研究发现,潜在创业者的市场风险感知会对创业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再者,新创业者在面对角色转换时必须对新角色进行选择,他们选择(更确切地说接受)新角色的自愿程度会影响新创业者对新角色的承诺水平。Carter等(2003)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创业者和非创业者在自我实现、追求财务绩效、锐意创新、独立性等四个职业动机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但职业角色和社会认同会对创业者选择职业(即创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最后,对奖励和权力的追求也会驱使新创业者主动采取社会化行为。一方面,相对于非创业者而言,新创业者具有更明显的成就欲、目标导向、希望拥有自主权等心理特征。创业者为了利润和成长而创建和经营企业(Carland等,1984)。Cassar(2007)对新创业者的职业动机、成长偏好和实现后续成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发现追求财务绩效是解释创业者成长偏好、企业规模预期与实现成长之间差异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创业者通常又是组织领导者,在组织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因而更加倾向于追求奖励和权力,并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Hooks(2011)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新创业者的自我尊重感明显低于经验丰富的创业者。最后,社会网络在帮助新创业者建立和发展企业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Woodward,1988;Davidsson和Honig,2003)。创业者的理想和抱负是通过与企业内、外部相关人员的互动来实现的,包括顾客、投资者、合伙人和雇员(方世建和杨双胜,2010)。同样,新创业者也通过建立并且不断扩大和利用自己的社会网络来实现自身的社会化(Brüderl和Preisendrfer,1998)。具体而言,通过自己的社会网络来获得信息、反馈、角色榜样、情感和手段支持(Gaskill,2001)。因此,创业者的社会网络是影响其社会化成效的重要因素,创业者与社会网络成员之间的高效率交往可以加快新创业者社会化的速度,并且提高他们的社会化效果(Liao和Welsch,2003)。

四、社会机构与创业者的创业社会化策略

创业社会化是一种新创业者与创业环境互动的动态过程(参见图2)。社会机构会通过塑造有利于创业的外部环境来帮助新创业者实现自己的创业愿望并成为成功的企业家,而新创业者也愿意在创业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自己的创业目标并尽快成为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创业社会化策略通常表现为社会机构实施的制度化策略和新创业者开展的个性化策略这两个不同的维度。在不同维度下,根据不同的标准,相关的策略又可分为多种类型。例如,与情境相关的创业社会化策略可分为正式策略和非正式策略、个体策略和团体策略;与内容相关的创业社会化策略可以分为随机策略和有序策略;与社会相关的创业社会化策略包括赋予策略和剥夺策略(参见图1)(Starr和Fondas,1992)。正式、有序和赋予策略属于制度化策略,常通过结构化程序来提高创业社会化进程的明确性,引导新创业者接受预先设定的角色;非正式、随机和剥夺策略则属于个性化策略,常以不明确的非结构化方式帮助新创业者主动采取社会化行为,以发挥新创业者的主观能动性。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编制。

图2 创业社会化互动模型

(一)社会机构的创业社会化策略

在创业型经济中,社会机构(包括政府、高校、企业、民间组织)总会通过采取某些特定策略或方式来加快新创业者的社会化进程,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创业抱负。Lüthje和Franke(2003)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512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者的创业倾向直接受其创业背景认知和获得的创业支持的影响,而他们的个人特质只对创业倾向产生间接的影响。有关创业者或小企业的负面报道、影响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人物(如老师和职业导师)的鼓励,都会影响学生对创业的正面认知(Henderson和Robertson,2000)。有志创业者对环境的认知和理解也会进一步直接影响他们的创业意图(Lau和Busenitz,2001)。由此可见,社会机构可以通过改善创业环境来促进新创业者的社会化,如通过创业教育、创业支持、创业指导等具体形式来加快新创业者的社会化进程。

1.创业教育。随着创业知识门槛的不断提高,大学毕业生逐渐成为创业的主力军。高校在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大学教育能在培养学生树立自立意识和产生创业意向、提高学生的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和一般创业技能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Henderson和Robertson,2000)。Pihie和Baghero(2010)以马来西亚194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有关创业教育影响新创业者社会化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修过创业课程的学生在成就认知、自我效能感和创新认知等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没有修过创业课程的学生,尤其是原本就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在这几方面的表现更加优异。创业学专业学生的创业意向又比其他专业学生强烈,而且在毕业后的2~5年里会变得更加强烈(Noel,2000)。但也有研究(如Hessel等,2010)表明,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影响并不显著,甚至与创业动机负相关。

2.创业支持。政府、高校、民间组织等社会机构的支持能够帮助新创业者特别是青年创业者快速成长(Lorrain和Laferte,2006)。在创业社会化过程中,区域激励、扶持和监管政策在完善创业制度环境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Busenit等,2000),能够显著降低创业成本和提高创业成功率。具体来说,创业支持包括: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和咨询(AEO,即Association for Enterprise Opportunity,2003;芬兰工贸部,2004),建立创业社团(Storey,2003;AEO,2003),提供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芬兰工贸部,2004;Donald和Mohammed,2006),以及加强网络建设和改善基础设施(AEO,2003)。

3.创业导师计划。新创业者特别是青年创业者希望能从专家那里得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建议和指导(Lorrain和Laferte,2006)。创业导师计划对于新创业者的创业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Sullivan,2000)。尤其是在创业失败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创业导师计划能够显著降低创业失败率(Deakins等,1998),缩短新创业者的探索过程,帮助他们少走弯路,免受重大挫折。一般来说,创业导师主要提供业务知识、商业关系、情感支持等方面的帮助,当然进行坦诚的批评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帮助(Lorrain和Laferte,2006)。St-Jean和Audet(2009)调查发现,创业导师计划能够带来53种学习结果,其中认知学习占63%,情感学习占35.9%。从认知学习的观点看,创业者从创业导师计划中能够获得的收益包括增加管理知识和技能、提升企业愿景、识别新的机会。后来,St-Jean和Tremblay(2010)通过多层次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创业者越虚心请教导师,对自己识别机会的能力就越充满信心。从情感学习的观点看,创业者能从创业导师计划中获得的收益主要是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知水平,降低孤独感。St-Jean(2010)对参加创业网络基金会(Fondation de l’Entrepreneurship Network)指导计划的360个新创业者进行了调查研究,进一步总结归纳出创业导师计划具有的四种心理功能(反馈、恢复信心、激励和知己)、四种创业职业功能(整合、信息支持、积极面对和指导)以及行为榜样功能。越来越多的经验研究表明,创业导师计划会对导师以及接受指导的创业者的职业效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然,和任何其他管理工具一样,创业导师计划也并非万能。与新员工导师计划相似,成功的创业导师计划必须具备四个关键条件:自愿结对、对导师进行培训、政府或高校等组织的支持、允许重新结对组合,而自愿结对又是有效实施创业导师计划的关键。Bisk(2002)对参加爱尔兰工业发展机构实施的创业指导计划的创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他们参加这个计划的满意度和他们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参加计划的创业者的年龄和受教育水平是影响他们能否受益的关键因素。

(二)创业者的主动社会化行为

新创业者的创业胜任力是社会机构和新创业者自己重点关注的社会化内容,也是新创业者创业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与新员工不同,新创业者更愿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通过自身的社会化行为来识别创业机会并整合资源来开发机会,因此在创业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主动角色。梳理相关文献发现,新创业者社会化的主动行为主要包括搜寻信息、创业学习和构建关系等。

1.搜寻信息。有意创业者在进入创业领域之前或之后均倾向于主动积极地搜寻信息。信息搜寻不但能够弥补外部机构所提供信息的不足,而且还能够帮助创业者成功创建企业(Patel和Fiet,2009)。当然,创业者的信息搜寻行为受到创业动机、个人特质的影响。例如,与适当规模型创业者相比,成长导向型创业者更多地采用刻意搜寻的机会识别方式,进行更多的计划准备和资源整合工作(张玉利等,2010),从而采取更多的信息搜寻行为。此外,创业者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越多,信息搜寻行为就越有效率(李雪灵等,2009)。

在创业社会化过程中,创业者与自己的关系网络积极互动,采取不同的方式,如询问和观察(McGee和Sawyerr,2003),通过不同渠道,如曾经的同事、客户、咨询顾问、专业媒体和政府报告等外部渠道,下属、同事、公司报告和数据库等内部渠道,亲朋好友等个人渠道(McGee和Sawyerr,2003),来搜集与创业有关的信息。

2.创业学习。创业环境通常复杂、不确定,创业者必须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掌握新的知识来认识和驾驭创业环境。创业是一种创造过程(Baron,2005),更是一个学习过程(Minniti和Bygrave,2001)。创业学习是实现新创业者有效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Benson等,2005),而培育创业胜任力是新创业者有效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创业学习是新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有效提升创业胜任力的必要条件(Zineb和Bernard,2009)。具体来说,创业学习不但对创业胜任力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还会对新企业的成长产生间接影响(Priyanto和Sandjojo,2005)。Man等(2002)认为,创业胜任力包括机会、关系、观念、组织、战略、承诺等方面的胜任行为特征。与这些创业胜任力相关的主题比较多,创业者更愿意学习自己短缺的经验,而不是与创业相关的理论要点(Sexton等,1997)。例如,创业者愿意学习的九大主题包括:如何根据现金流进行经营或财务决策,如何实现财务增长,如何提升企业价值,如何管理薪酬,如何雇用、培训和激励员工,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业务领域取得成功,如何通过促销来取得销售成功,如何建立销售队伍,如何解决管理层继任及成长问题(Sexton等,1997)。

在前社会化阶段,有意创业者的个人学习占据主导地位,但进入社会化阶段后,组织学习则成为创业学习的主要形式。不管是有意创业者的个人学习还是新创企业的组织学习,反思、观察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三种创业学习活动(Mulder等,2007)。Politis(2005)十分强调把创业经验转化为创业知识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创业者的既往创业结果、推理方式偏好和职业取向会影响其经验转化方式(即探索式转化和利用式转化)选择。Cope(2005)则更加强调反思在创业学习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创业过程中的关键学习事件能够促进创业者进行深刻反思,并且通过反思不但从所发生的事件和自己的经历中学到知识,而且还可以把学习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新的创业情境和机会。Holcomb等(2009)构建了一个启发式学习模型,进一步强调通过经验学习和模仿学习来获得启发的重要性。

3.构建关系。创业者创建和维护关系网络的能力是决定其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Johannisson,1988;Robinson和Stubberud,2011)。Carolis等(2009)在研究269个创业者以后发现:社会网络和关系资本能强化创业者与创业直接相关的控制感。强关系支持有利于增强个体的创业意向,并促成创业初始行为的产生;而弱关系支持有利于创业初始行为的实施,但并不能增强个体的创业意愿(Sequeira等,2007)。Kim等(2007)的研究也证实:认识最近成功创办企业的人,对促进参与创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背景下尤为明显。关系网络的拓展有利于加快创业学习过程(Presutt等,2008),因此,与顾客、投资者、合伙人和雇员等建立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关系是新创业者的主动社会化行为之一。那些主动性较强的创业者能够建立更重要、牢固的网络关系(赵晓东和王重鸣,2008)。Mosey等(2007)的研究也证实:只有那些主动与校外经理、投资家和创业者建立关系的大学生,才能逐渐获得创业经验,并最终创办自己的企业。当然,创业者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知识和实践共同体中,他们所处的社会网络也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具体来说,创业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容易产生环境认同感,并且有利于创业者之间的文化渗透。因此,新创业者必须根据自身的能力与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已有的社会关系(Bruyat和Julien,2001),尤其是建立新的关系,以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

五、创业社会化程度的衡量

由于新创业者的社会化程度会影响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表现,因此,有效评价创业者的社会化程度就显得十分重要。创业者与新企业是创业过程的关键构成要素,并在外部环境作用下紧密互动。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的成长和新企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可以从新企业形成和创业者变化的二元视角来测量新创业者的创业社会化程度。

(一)新企业形成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如何评价创业成功,如何帮助创业者获得创业成功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创业者创建了自己的组织,而非创业者没有创建新组织(Gartner,1988)。因此,掌握创办企业进程并使新企业开始运营被认为是衡量个人创业成功的重要指标(Alsos和Kolvereid,1998;Davidsson和Honig,2003;Davidsson和Gordon,2009),这一点已经为人们广泛接受(Martin等,2011)。许多学者认为,衡量创业成功的指标应该包括新企业注册数(Martin等,2011)、新企业发生的雇佣关系(Marco和Alexander,2008)、新企业的盈利性和成长性(Nobuyuki,2003)以及新企业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赢得的顾客满意度(Osborne,1985)等。相对而言,评价新创业者创业社会化结果的研究非常欠缺。Starr和Fondas(1992)也认为创业社会化结果包括新企业成立或创业中止。其中,成功的社会化被界定为新企业成立,而失败的社会化则被定义为组织活动中止。当然,新企业成立并不是简单地指新企业生存,应该包括新企业建立稳定的角色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这些是赢得顾客认可、生产高质量产品、有效执行生产计划和产生充足现金流的基本条件;创业者的工作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大部分已经融入企业文化;创业者和新企业已经赢得既有企业同仁的认可(Starr和Fondas,1992)。

创业者创业的目的在于取得商业成功,实现个人价值。但是,并非所有的创业者都能取得创业成功。有些新创业者能够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并取得创业成功,而另一些新创业者则经历了失败的社会化,不能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实体甚至中途退出,最终导致创业失败。

(二)新创业者变化

创业者和非创业者之间的差异可能是创业的结果,而不是创业的原因(唐鹏程和朱方明,2009),创业经验大多只能通过创业实践来获得(Starr和Fondas,1992)。具体来说,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会经历多种不同的创业情境,每一次经历又会影响创业者的后续行为。因此,创业社会化程度也应该从创业者自身的变化中提炼评价指标。伴随新企业的创立和成长,新创业者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历练,逐步由创业者向企业家转变。因此,从创业者自身的角度看,新创业者完成角色转换并赢得认可,完整的创业社会化过程才算完成。

创业社会化可以促进新创业者提升自己的创业胜任力。Read等(2009)通过比较经验丰富的成功创业者和新创业者,证实两者在面对不确定的创业环境时采取不同的决策方式。经验丰富的创业者会基于先前的创业经验进行类比推理,基于整体观进行决策;而新创业者则依赖市场调研,把每个决策过程视为孤立事件。在经历过成功的创业社会化以后,经验丰富的创业者在进行决策时更加理性,强调效果逻辑(Dew等,2009)。Gordon和Steffens(2009)认为,成熟的创业者通常对成功的期望较高,因此在决策时表现得比较理性;经验不足的新创业者会低估创业的艰难,因而决策比较感性。此外,成功经历创业社会化的创业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对自己有利的关系(Ahlstrom和Bruton,2002)。Greve和Salaff(2003)通过分析商业伙伴数量和关系网络建立时间证实:创业者的关系网络是随着创业进程变化的。因此,在创业者经历了创业社会化过程之后,企业成长的社会网络规模显著大于企业初创时的网络(赵晓东和王重鸣,2007)。Robinson和Stubberud(2011)也研究发现:雇员10人以上的创业者更倾向于向专业经验丰富的熟人、财务机构和培训机构咨询,很少向家庭成员、朋友或专业咨询机构请教。

此外,创业社会化能提高有意创业者的工作满意度及新创业者对创业的认同和承诺。Leon和Kelly(2007)利用创业动态跟踪研究数据进行了专题研究,发现初次创业者和非创业者之间的生活满意度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初次创业者的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非创业者。而且,新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经历自我转型之后,具备了新的角色认同、新的信念。不同的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有些人对创业的态度比较勉强,有的则是热情接受创业者角色(Kocak等,2010)。当创业者适应创业环境并接受创业角色时,他们能经历更多积极的影响,可能会选择继续创业。Ucbasaran(2005)进一步通过比较研究初次创业者(novice entrepreneur)、连续创业者和组合创业者(portfolio entrepreneur)证实:经验丰富的创业者更看好创造财富的前景和积累创业资源。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认同是创业社会化的结果之一,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不仅如此,创业者还会针对创业行为产生承诺感知,用以聚焦或强化其创业理念、经营目标(林家五等,2004)。Westhead和Wright(1998)对初次创业者和反复创业者进行了比较研究,也发现两类创业者在新企业绩效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创业动机、创业态度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大差异。

六、结语和展望

现有社会化研究大多集中在员工或顾客层面,对创业者群体的角色转化过程却鲜有关注。尽管“创业社会化”的概念早在1992年就由Starr和Fondas提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创业者的成长过程,但相关研究仍非常匮乏。鉴于创业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指导刚开始创业生涯的新手成功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创业者的创业社会化为出发点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依次辨析了创业社会化的内涵、过程及策略,为深入研究创业者成长问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创业社会化研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创业社会化量表开发。创业社会化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建立起得到公认的创业社会化理论。借鉴组织社会化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新员工组织社会化量表和创业相关量表,结合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以新创业者为被试进行访谈和调查,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新创业者创业社会化的内容结构,开发本土化的创业社会化量表,是我国创业学者应该关心的问题。

第二,创业社会化追踪研究。创业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因此必须采用长期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跟踪研究创业者在社会化不同阶段的行为表现,以便揭示新创业者在创业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能力、心态等方面的变化,为评价创业者的社会化程度提供参考依据。

第三,深化创业社会化影响因素和策略研究。创业社会化的实际操作十分复杂,后续相关研究不仅要考虑方式与情境的匹配,而且应注意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外部环境等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研究深入探讨政府、高校、企业、民间组织等应该如何推动创业社会化的问题。

第四,揭示创业社会化对创业者后续行为和心理反应的影响机制。在实践中,初次创业者的创业社会化比较依赖学校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器、创业学习、创业导师制等操作层面的因素,但整个过程要通过外部机构与创业者之间的互动来完成,因此不仅涉及外部机构的相关行为,而且还会引发创业者的各种反应。现有文献较少探讨创业者相关反应的心理机制,未来研究可以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组织承诺、个人—组织匹配等相关变量来分析创业者角色,继续扩展创业社会化的研究范围,深入探讨创业社会化与创业忠诚、创业公民行为等创业者主动行为之间的关系。

第五,剖析团队创业背景下的新成员创业社会化规律。尤其是随着团队创业现象的日益普遍,Ucbasaran等(2003)以及Chandlerdeng等(2005)对创业团队的嫁接学习进行了研究,今后团队创业问题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赵荔和丁栋虹,2010)。因此,关于创业团队新成员的创业社会化研究必将成为创业社会化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①虽然Feldman(1976)提出的组织社会化中 “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与Starr和Fondas(1992)提出的创业社会化中的“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英文相同,但其内涵存在本质的差异,因此,本文把创业社会化中 “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译成“前社会化”,以示区别。

标签:;  ;  ;  ;  ;  ;  ;  ;  ;  

创业社会化前沿分析及未来展望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