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及其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逻辑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后,学科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学科也有了内在的逻辑体系。经过理论界不同范围的多次研讨和学者们的切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和建设特点日益明确,学科建设的方向也逐步走向清晰。目前已经形成的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究竟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科研究和建设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如何按照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特点和要求去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直接关系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力图在这几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内涵
任何一个一级学科的形成既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同时也有多个二级学科作为构成要素并形成其内在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形成虽然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这些外力的推动作用无疑是强大的——但是,学科本身的发展要求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1997年就已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没有在学科整体性特点上的研究、在学科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积累,那么,很难想像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构成要素及内在逻辑体系的形成。
正因为学科的内在发展特性和社会对这一学科的需求要求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这样就必然会有多个二级学科及其相互关系构成逻辑体系来支撑这一学科的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05年12月23日下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64号文件)中附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简介》,对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五个二级学科作了说明。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它包括五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该文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研究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研究的理论空间。
这里,首先要搞清楚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差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联系进行综合性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所形成的、能够反映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进行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其基本思想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五个二级学科各自的研究内涵清楚地说明了它们在研究范围、研究方向上的差别。
其次还应搞清楚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首先应该进行文本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原创,具体地说,就是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关于资本主义时代发展规律的论述,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论述,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探讨,等等。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的研究,又不能仅限于文本研究,必须使文本研究与现实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现实并提炼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搞清楚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以后,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认识五个二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相互联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中,我们不能认为,文本与现实结合的研究是一级学科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以外的其他四个二级学科的任务,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已经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发展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已经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现实的结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已经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国外现实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与人们思想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就可以只搞文本研究,就可以关起门来搞文献研究了。如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仅以文本的研究为其他四个二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那么,势必会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势必会窒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构成要素,以其研究范围、研究方向的差别相互联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这种内在逻辑体系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以其基础理论的地位,为其他四个二级学科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四个二级学科,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提供了研究和建设的目标趋向。第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中,前四个二级学科以其理论及理论与现实结合的研究,构成了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整体,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种实际应用,构成了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上的研究去向。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以其研究范围、研究方向的差别相互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同时也以其研究的共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特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在“整体性”中得到阐明。严格地说,1997年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已提出了这一学科理论研究和建设的“整体性”要求,但是,由于这一学科当时只是政治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一个二级学科,人们也只是在政治学的视野内进行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弱化了从“整体性”角度研究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形成把“整体性”的研究视角推到了重要位置。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就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的相互联系着的理论对客观世界的整体反映,这一整体反映是对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研究。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不仅要理解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各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不同层面之间的关系,是这些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一个包含着五个二级学科的逻辑体系,“整体性”是它的最本质的特征。同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性”,不仅要理解五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内涵、研究范围、研究特点等,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这些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整体性”。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1] (P359)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正是在它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得到阐明的。
“整体性”不仅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的整体把握,而且更重要的是,意味着它提供了进行学科建设的方法和原则,从而能够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整体性”中得到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在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中得到展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来源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中创立的。列宁曾经指出:“早在1844—1845年,马克思就判明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之一,就是未能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正确评价这一活动的意义,所以,马克思后来在从事理论写作的同时,毕生都十分注意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策略问题。马克思的全部著作……都在这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材料。”[2] (P443)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应注重理论与当代现实的结合。“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3] (P291)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原创,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实践、与人们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评析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分析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并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现实结合的研究中,提炼出新的观点,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本来就是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以历史的研究再现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过程本身,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结合起来的研究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则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五个二级学科关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实际上就是通过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思想实际的分析,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通过理论观点的提炼和升华,进一步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性、创造性,显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逻辑联系正是在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中得到展开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在加强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中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这门科学具有浓厚的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思想文化智慧的结晶,它在知识占有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着较高的水平。马克思主义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揭示中,在对科学真理的阐释中,体现了理论逻辑的力量和学术价值的魅力。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提供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它具有鼓舞无产阶级斗志、引导无产阶级沿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去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具有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功能。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也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在加强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中得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个二级学科的研究,以及各个二级学科内在关系的研究,必须要把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统一起来,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理论范畴、思想观点、创新思维等,也要意识到这一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既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也要意识到这一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也就是说,要明确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保证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利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中国特色所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这些特点,启示我们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乃至它所属的各个二级学科的建设中,必须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与“整体性”、理论与当代现实的结合、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之间的关系,按照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要求搞好学科建设。
三、按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及其特点指导并规范着该学科的理论研究及建设。按照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加强理论的整体性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2] (P309)、方法论作出研究。马克思主义完整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概括了人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和人对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也概括了不同社会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高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发展机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与人们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一个既要避免僵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防止“西化”、反对否定和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这也是一个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与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人们的思想实际结合得到发展,并使自身日益完善和适应新的实践要求的过程。
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学术性带动其意识形态功能的体现。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和它所具有的科学性、学术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以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的严密的理论体系、严谨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知识成果和思想精华,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实践性、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学术性的根基。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学术性,也就谈不上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只有把科学性、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紧密结合起来,才是真正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第二,要求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强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构。不仅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通马克思主义专业知识,而且要读马克思主义学者和资产阶级学者的著作,在比较和辨析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还要拓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各种背景材料、前沿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等,不断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
要求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探索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的许多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摆脱出来,成为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能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用世界的眼光、现实的眼光进行术语的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融入今天的世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易于走进青年学生和人民大众的视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还要求教师有崇高的敬业精神、高尚的人格力量、良好的师德风范。崇高的敬业精神体现在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职业,忠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事业,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做贡献,把传社会主义的“道”、授马克思主义的“业”视为天职,在从事这一职业中能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不为功名利禄所动,不为商业化的规则所干扰,保持高度的自我约束能力,恪尽职守。高尚的人格力量体现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上,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健康的感召力、带动力和影响力。良好的师德风范体现在加强道德修养,陶冶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身教重于言教,让学生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信服马克思主义,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情操、坦荡的胸怀、正直的为人、端庄的仪表去感染、熏陶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对教师的敬佩和信赖中自觉地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三,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把“专业宽”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人才的首要特点。这就提出了尽快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问题,要使我们培养的本科人才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宽厚的基础知识,而且还有多学科、多方面的理论与实际知识,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相关的各种背景材料、前沿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等融为一体,真正使人文精神与社会科学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统一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基础厚”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的研究生人才上。要求研究生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因此,必须认真读原著,精通专业知识,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分析和评论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资产阶级学者的学术观点,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领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的博士生人才必须“能力强”,即具有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新的实践的能力、从新的实践中阐发理论的能力、进行理论创新的能力,以及能够在社会舞台上宣传并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这就要求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根据现实发展的状况不断发展自身,能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能把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发既能体现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出现的各类知识的综合化、一体化、人文化和信息化的趋势,又能真正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
专业宽、基础厚、能力强三者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特点。
第四,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做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门学科,实际上就是一种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并不排斥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社会科学的教育,而且也涉及人文科学的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深刻对话,可以达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通识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育的补充,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通识教育,又可以使专业教育进一步得到深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渗透,帮助学生整体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还要求我们把灌输教育与启发教育结合起来。灌输教育分为强制性灌输教育和非强制性灌输教育。强制性灌输教育就是“一言堂”、“注入式”,想灌什么就灌什么,想怎么灌就怎么灌,我灌什么你就听什么,我怎么灌你就怎么听。非强制性灌输教育是一种“对话式”的灌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的教育,是“教”与“学”都为教育主体的教育,它实际上就是灌输教育和启发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方式。灌输教育和启发教育的结合,既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也给学生以思维发展的空间;既有理论上的导向,也给学生思想以自主发展空间。
最后,要求我们做到学术创新教育与学术规范教育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培养创新型人才。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变化,注重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能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与此同时,还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杜绝学术研究中的不正之风,如学术研究中浮躁、伪造、篡改、抄袭等行为,杜绝学习中的考试作弊、论文和作业抄袭等行为,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一级学科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培养理论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国外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