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资本的文明作用及其文化局限性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正确认识资本的文明作用及其文化局限性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正确认识资本的文明作用及其文化局限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局限性论文,正确认识论文,资本论文,作用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理论上搞清楚什么是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及其文化局限性,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撰此拙文,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资本的文明作用就是商品经济的文明作用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作过淋漓尽致的批判,这是尽人皆知的。但马克思又一再强调“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资本的伟大历史方面”、“资本的历史的合理性。”马克思是站在什么角度论述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的呢?笔者认为,马克思是在撇开了商品经济的资本主义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从分析商品经济一般来展开论述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的,换言之,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就是商品经济的伟大文明作用。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对劳动的研究是贯穿马克思理论著述的一条基本线索,可以说,劳动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心。马克思不仅研究了劳动的具体社会形式,更重要的是研究了作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社会劳动一般。马克思从劳动的具体社会形式主要是所有制关系出发,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五种社会所有制形态;又从撇开劳动具体社会形式的社会劳动一般出发,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1〕例如, 马克思曾经以交换方式(狭义的“交换”指商品交换,这里是指广义的“交换”,即指劳动的对象化——主体力量能动地变成对象,它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主体和对象之间的不断推移的相互转化的过程。因而交换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为尺度,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使用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即手工工具阶段,这个阶段“交换主要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交换,即以人的劳动换取自然的产品”,这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是农业社会的特征。第二个阶段是使用“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即机器阶段,这个阶段“一切劳动产品、能力和活动进行私人交换”,这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形态,是工业社会的特征。第三个阶段是“在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的个人所进行的自由交换”,这是指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化的产品经济阶段。马克思认为,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为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再发展到社会化的产品经济,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可超越的发展阶段。

由于马克思所理解和论证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废墟”之上的社会主义,他没有预料到社会主义首先会在不发达国家变成现实,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准备著作中所说的商品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他未曾预料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研读马克思的著作,就不难发现马克思常常把作为社会劳动一般的商品经济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形式区别开来,并且正是撇开了它们的资本主义形式才揭示了资本即商品经济的伟大文明作用的。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资本”说的往往就是商品经济。

首先,资本的历史前提也就是商品经济的历史前提。马克思曾一再指出:资本的形成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生解体的历史过程为前提的”,“一切产品和活动转化为交换价值,既要以生产中人的(历史的)一切固定的依赖关系的解体为前提,又要以生产者互相间的全面的依赖为前提”。显然,这里说的资本的历史前提,也是商品经济的历史前提。马克思认为“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就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而在当时,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其次,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既有同资本主义所有制相联系的一面,又有同商品经济一般相联系的超所有制的一面,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商品生产的社会关系。”他说:“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一般的社会关系是这样的:生产者把他们的产品当作商品,从而当作价值来对待,而且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把他们的私人劳动当作等同的人类劳动来互相发生关系”〔2〕。 列宁也曾指出:“商品生产是一种社会关系体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体系下各个生产者制造各种各样的产品(社会分工),而所有这些产品在交换中彼此相等。 ”〔3〕“商品经济一般”既可以同资本主义制度结合,也可以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伟大文明作用,而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的伟大文明作用。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中,他愤怒批判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他高度肯定的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的文明作用。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时,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关于机器除了资本主义的应用之外,不可能有别的应用的观点,指出:“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不可分离的矛盾和对抗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些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4〕同样, 同资本主义不可分离的商品经济一般也是不存在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的许多矛盾和对抗,不是商品经济一般本身产生的,而是商品经济一般同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产生的。马克思常常提到“资本的职能”、“执行职能的资本”、“资本的历史使命”、“资本的使命”,所谓资本的历史职能,就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的历史职能,也就是其伟大的文明作用。马克思说:“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才有历史的价值”,“资本家只是作为资本的人格化才受到尊敬”〔5〕。 这句话换一个说法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因为它执行了资本即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的职能,才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价值。

二、马克思对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的具体论述

“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集中地体现为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本身的发展。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6〕资本即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的伟大文明作用, 不仅仅因为它摆脱了文化发展的自然局限性,而且因为它摆脱了由这种自然局限性所决定的社会关系的局限性,即“人的依赖关系”,给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而这就是资本即商品经济一般的伟大文明作用。

马克思是怎样论述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的呢?

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摧毁了以土地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变“人的依赖关系”为“物的依赖关系。”

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使用手工工具,即活劳动占统治地位。由此决定了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表现为“人的依赖关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对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狭隘性,即人对自然的依赖。由于人们依靠手工工具同自然界进行着为维持生命所需要的最简单的物质交换,无法发展出同自然界的众多层次、众多方面的对象性关系,因而不能确认和发展人自身丰富的潜能素质,这也就是所谓文化发展的“自然局限性”。第二,人与人关系的狭隘性。马克思指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7 〕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没有分工或没有发达的分工,从而形成政治强制性的人身依附关系。马克思把整个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称为“人的限制”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依赖,统治和服从关系,这种狭隘的社会关系局限了人的发展,这是文化发展的社会局限性。所以,马克思指出: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发展,因为这样的发展是同(个人和社会之间)原始关系相矛盾的”。〔8〕

资本的形成和发展冲破了文化发展的这种自然局限性和社会局限性。第一,资本摧毁了人对自然的依赖。资本的目的是价值增殖,因此,资本要使生产本身的每一个要素从属于交换,消灭直接的不进入交换的使用价值的生产,这就必须造成社会的普遍分工和普遍交往,促使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使自然的、完全受自然制约的生产瓦解。马克思指出:资本“把每一个生产部门脚下的自然形成的基础抽掉,并把这种生产部门的生产条件转移到它外部的普遍联系中去……这就是资本的趋势”〔9〕。这样一来, 作为生产者的人同自然条件的天然纽带被撕断了,以农业和土地财富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摧毁了,“农业越来越变成仅仅是一个工业部门”。第二,资本摧毁了人对人的依赖。随着一切产品和活动都转化为交换价值,出现了生产者互相的全面的依赖关系,每个人的生产依赖于其他一切人的生产,同样,他的产品转化为他本人的生活资料,也要依赖于其他人的消费。这样,一切关系就不是由自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决定的,对人的依赖关系转变为对物的依赖关系,即表现为个人受不以他为转移并独立存在的关系的限制。当然,“物的依赖性”是文化发展的新的局限性,但马克思指出,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经济关系比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进步得多〔10〕,因为在物的依赖关系中,人的依赖纽带、血统差别、等级差别、裙带关系、教育差别等等事实上被打破了、被粉碎了。“只有这样,科学的应用才有可能,全部生产力才能发展”。〔11〕正是摆脱了封建社会的社会局限性,才使文化获得大发展,使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使文化由古代文化实现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型。

其次,资本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资本之所以能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主要根源于商品经济。第一,商品经济刺激起来的无止境的“致富欲望”、“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勤劳”。在自然经济中,生产的目的是使用价值,“财富本身只具有享乐的意义”,因此,致富的欲望是有限的,它只表现为追求特殊财富的欲望,例如追求服装、武器、首饰、女人、美酒等,而不是对“一般财富”的追求。贵族和地主们常常把黄金、白银等装进罐子埋入地下,成为“守财奴”和“货币贮藏家”,因此不能形成“普遍的求金欲”,生产出“普遍的产业”,不能造成巨大的生产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越来越成为财富的随时可用的绝对的社会形式,这就使“致富欲望”成为“所有人的欲望,这种欲望创造了一般财富……成了普遍勤劳的手段,”从而打开了“真正的财富源泉”。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一方面揭露和批判了货币拜物教,同时又指出,正是由于资本刺激起致富欲望,“所以资本创造文化,执行一定的历史的社会的职能,这样,就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勤劳”〔12〕,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所谓资本的“一定的历史的社会的职能”,就是指作为商品经济一般所具有的职能。第二,商品经济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商品生产者为了价值增殖,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利用科学技术,“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而商品经济“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变成运用于实践的科学”〔13〕。另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手段。马克思指出,只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才第一次使用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14〕,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力成几何级数增长。

此外,资本提供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能保证个人全面发展,形成和谐的、完美的自由个性的“自由王国”。在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15〕时间实际上是人类积极的生存,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限度,也是人类发展的空间。减少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增加自由时间等于给所有人腾出了发展个性的时间和创造手段,使个人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充分完美的发展。人的这种全面发展也就是共产主义的“目的本身”。

但是,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是建立在物质生产这个“必然王国”的基础之上的,自由时间的获得是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虽然是在异化的形式下实现的,资本家虽然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但由于商品经济的内在规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创造和建立充分的物质条件”,“使整个社会的劳动时间缩短到不断下降的最低限度,从而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的发展腾出时间”〔16〕。所以,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包含着“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资本为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物质前提,这就是资本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写道:资本的发展“一旦到了那样的时候,即一方面,需要发展到这种程度,以致超过必要劳动的剩余劳动本身成了从个人需要本身产生的普遍需要;另一方面,普遍的勤劳,由于世世代代所经历的资本的严格纪律,发展成为新的一代的普遍财产,最后这种普遍的勤劳,由于资本的无止境的致富欲望及其唯一能实现这种欲望的条件下不断地驱使劳动力向前发展,而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一方面整个社会只需要较少的劳动时间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遍财富,另方面劳动的社会将科学地对待自己的不断发展的再生产过程,从而,人不再从事那种可以让物来替人从事的劳动——一旦到了那样的时候,资本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 ”〔17〕显然,这里说的历史使命也就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的历史使命。 从此,人类就将进入共产主义的产品经济阶段,人的发展形态就摆脱了“物的依赖”而进入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这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

虽然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就是指商品经济一般的伟大文明作用,但由于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因而他所论述的商品经济一般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一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思想家,例如法拉格、倍倍尔、普列汉诺夫等,都把商品经济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而把它同社会主义对立起来。斯大林也认为“实现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商品生产,就要废除货币经济”〔18〕这种对马克思理论的教条理解曾经给社会主义造成了巨大失误。邓小平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理论上搞清楚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就是商品经济的伟大文明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正确地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三、区别商品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局限性和资本主义制度对文化发展的局限性

把商品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局限性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文化发展的局限性区别开来十分重要,惟有这种区别,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文化发展,也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超越的阶段,它有着巨大的文明作用,但它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其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商品经济形态下,人的发展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有些同志把“物的依赖性”看作仅仅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人的发展状态未必妥当,因为“物的依赖关系”与社会制度并无必然联系。马克思认为在使用手工工具的农业社会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中,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人的发展状态一定处于“人的依赖关系”。同样,在使用大机器生产的工业社会和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形态中(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人的发展状态一定处于“物的依赖关系”。所谓物的依赖关系,是指在商品经济形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扬弃了直接性,而必须通过物——商品为中介来间接体现,个人对社会劳动的依赖表现为人们对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依赖。从而必然产生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马克思指出:“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刻消灭了”〔19〕。可见,马克思认为,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当然,资本主义加剧和恶化了货币拜物教,但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我们在下面将谈及。

第二,在商品经济下人的发展的片面性。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的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巨大地促进了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劳动的社会分工越是发达,社会需要的系统变得越是多方面,个别人的生产就变成越是片面。人们虽然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对直接共同体的依附关系,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性,但又陷入了新的局限性。马克思指出:在商品经济形态,“人们还处于创造自己社会生活条件的过程中……是各个人在一定的狭隘的生产关系内的自发的联系”〔20〕,人们屈从于自发的分工,生命活动的大部分时间甚至终身从事某一种固定的劳动,劳动成为一种谋生手段,成为获取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手段。同时,在大工业生产中,人体由支配生产工具的地位下降成受生产工具支配的地位,成为机器的附属物,使“工人本身只表现为机器的有自我意识的器官,(而不是机器表现为工人的器官)”〔21〕,因而人的劳动是很辛苦的,人的发展丧失了自立性,人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放。

商品经济形态对人的发展的这种局限性也是同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的,只要是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形态,就不可避免具有这种局限性,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有着历史的进步和弊病(或局限性)共存的悖论。

商品经济的资本主义形态除了有商品经济形态共有的局限性外,还有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对文化发展的局限性,并且这种局限性相互作用,发生共振作用,表现在:

第一,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劳动的异化性质,造成了贫富两极分化。

商品经济的资本主义形态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本特征的,生产的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一切生产都成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这里“一切发展都是对立地进行的,生产力、一般财富等等,知识等等的创造,表现为从事劳动的个人本身的异化,他不是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看作他自己的财富的条件,而是当作他人财富和自己贫困的条件”〔22〕。生产力的发展,“不会使工人致富,而只会使资本致富,也就是只会使支配劳动的权力更加增大”〔23〕。

第二,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造成了物的增殖和人的贬值。

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本身是注意人的,但它把人贬低为一种创造财富的“力量”。它注意人,无非是为了从“人”身上榨取更多的财富。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它对人的价值的否定,它根本不可能把巨大的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自觉地用于人的个性发展,它使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它以“人的钱袋”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把商品经济本身不可避免的货币拜物教推向极致发展,掀起拜金主义狂潮。资本家为了追求货币,不择手段,巧取豪夺,导演了一幕幕不人道和反人道的丑剧。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了衰颓的征象……一切发展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24〕,这是商品经济的资本主义形态的痼疾。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既然是商品经济,也就无法摆脱商品经济固有的对文化发展的局限性。商品经济既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也就无法按主观愿望加以摆脱,而必须面对其固有的局限性,这也就是实行商品经济所必须付出的历史代价。如果不能正确地把商品经济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同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局限性区分开来,就可能导致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怀疑,甚至留恋自然经济下传统的社会关系,痛感人情冷漠,世风日下,诅咒商品货币,“流下感伤的眼泪”。社会主义制度不能使我们跳跃商品经济阶段,但却可以使我们避免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局限性。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克服了劳动和劳动条件、劳动和享受的分离状况,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它自觉地把不断发展起来的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用于人自身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就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个性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形态将克服或抑制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发展,将克服以“人的钱袋”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它的历史使命不仅仅在于创建比资本主义更为发达的生产力和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而且在于以此为基础实现人本身的发展,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注释:

〔1〕马克思根据不同的尺度, 对社会三大形态的划分有多种:一是三大社会技术形态: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全面自动化社会;二是三大社会交换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社会化的产品经济;三是三大社会主体形态: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自由个性。详见拙著《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社会主义改革》,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9页。

〔3〕《列宁选集》第2卷,第589页。

〔4〕、 〔5〕、〔19〕、〔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83、649、89、11页。

〔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53、35页。

〔8〕、〔10〕、〔11〕、〔16〕、〔17〕、〔20〕、〔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86、108、234、520、287、109、 268页。

〔9〕、〔15〕、〔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 第19—20页、222、36页。

〔12〕、〔13〕、〔14〕、〔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257、576、570、536页。

〔18〕《斯大林全集》第1卷,第119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34页。

标签:;  ;  ;  ;  ;  ;  ;  ;  ;  ;  ;  

正确认识资本的文明作用及其文化局限性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