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日照供电公司 山东省日照市 276826
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智能化已经成为了可见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电力系统中,智能化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智能电网的应用有效的促进了电力系统的发展与进步,使得电力系统更加的智能化与稳定化。在智能电网成熟后,电力调度与监控一体化运行新模式的出现,使得智能电网的运行效率实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
关键词:智能电网调度;监控一体化;运行新模式
1调度与监控一体化运行模式概述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目标和要求,统筹电网调度和设备运行资源,优化各级调度功能定位,提高驾驭大电网的调控能力和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推进输变电设备运行与电网调度运行的业务融合,开展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将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等相关业务纳入相应调度机构统一管理,实现各级调度的调度与监控一体化运作。
调度与监控一体化运行模式具体可表述为:将原来的变电站监控业务与运行维护业务分离,监控业务移交至调度部门并与调度业务融合,原先在变电站值班的部分人员转移到调控中心从事监控运行值班工作,其他变电站人员仍留在变电站从事运行维护工作。将调度员与监控员放在同一场所值班,并由调度部门统一管理,从而实现了电网调度与电网监控一体化。这种运行模式在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提高电网监控运行与检修维护人员工作效率、提升电网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全面推进调度与监控一体化运行将有效解决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日益增加的困境,以及结构性缺员等重要问题,实现了企业的减员增效。
2智能电网调度与监控一体化运行模式特点
2.1实时性
在智能电网模式下,主要是通过遥测以及遥信来实现通信,并且利用这一技术来实现对于电网信息的收集,相关的调控人员再对于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得到电网的实时运行情况。此外,在智能电网模式下,电力系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对于遥控指令的相应,并且实现指令的执行,确保了指令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2.2开放性
智能电网模式下的电网调度与监控一体化系统是以开放式的框架结构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础的,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其能够允许三方软件的介入,具有较好的兼容性,这样能够较好的实现信息数据的有效传输。
2.3系统性
智能电网模式下的电网调度与监控一体化系统能够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监控,通过信息传输技术其能够及时、准确的监控各变电站的运行情况,从而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且在运行过程中,智能电网模式下的电网调度与监控一体化系统会对于收集的信息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理,从而对于整个电力系统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及时的发现电力系统存在的问题。并且在分析出数据以后,系统会将分析出的结果以及分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反馈,以便于系统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的作出有效的应对。
3智能电网调度与监控一体化运行发展状况分析
3.1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平台建设
实现调度与监控一体化运行,要求建立起满足调度与监控正常业务开展的统一应用平台,满足现代大电网与智能电网发展需求。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平台正是在实现调控一体化运行的需求下提出并开发出来。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包括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基础平台和高级应用功能两个部分。基础平台包括系统管理、安全防护、实时数据库、时序实时库、时序历史库、服务总线、消息总线、人机界面等底层模块,以及数据采集与交换、模型管理、工作流等公共服务模块。基础平台是该系统开发和运行的基础。高级应用功能包括实时监控预警、调度计划、安全校核、调度管理等四大类应用。通过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平台建设实现了调度与监控业务支撑在同一平台展示,为调度与监控一体化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目前较多地区调控机构已基本完成该平台建设,并逐步推广使用。
3.2一体化运行情况分析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要求,将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等相关业务纳入相应调度机构统一管理。以山东电网为例,实施调控一体化建设后省、地、县三级调控机构调度与监控管辖范围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本文为了便于问题阐述,仅列出了各级调控机构监控管辖的交流变电站部分,对终端系统或变电站以及输变电设备状态在线监测设备等未列入其中。根据表1可以看出,将监控业务划至调度部门实施集中监控,监控的对象是变电站。省级监控负责本省内500千伏变电站监控相关业务,地级监控负责本地区110、220千伏变电站,县(配)级调度负责县域(城区)内35千伏变电站。
众所周知,变电站的电压等级仅表示站内最高电压等级,站内同时涉及其他电压等级,如500千伏变电站一般涉及500千伏、220千伏、35千伏等电压等级。而省级调度负责本省内220千伏电网调度相关业务,地级调度负责本地区110千伏电网,县(配)级调度负责县域(城区)35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网。从上述划分可以看出,调度管辖的是一个面,而监控关注的是一个点。由于划分标准不同,管辖对象不一致,将会给调度与监控业务融合带来一定的困难。目前县(配)级调控机构调控业务基本实现融合,人员身份也统一为调控员,实现调控合一,但也存在调度与监控管辖范围不统一的问题。地市级及以上调控机构调度与监控目前基本处于调度员与监控员同一场所值班、业务相对独立状态。
4智能电网调度与监控一体化运行新模式
4.1在线化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为了应对智能电网安全控制难度不断加大、运行特性日趋复杂的局面,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的各项功能必须不断完善和实用化,力求从如下方面来构建在线化风险控制体系。电网风险预警通知。为了深入开展智能电网运行安全风险辨识、分析评估和预防控制工作,构建“智能电网运行风险调度预警通知”制度,将智能电网运行风险预警从调度单一防控向相关部门延伸;调度员潮流分析,在新设备投运、重要操作及检修方式安排前,调度人员可以利用潮流分析来进行实时或前瞻性分析计算,通过相应潮流数据的获取来为智能电网安全运行提供参考;实时风险控制的集成,智能电网的运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运行人员需要通过调度控制系统来及时掌握智能电网运行的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进行处理。
4.2将SCADA与GIS系统互容
当前,电网调度的主要工作在于电网管理能力的提升,着力解决盲调,以监控为辅助。所以,根据电网管理特性,自动化生产厂家可将GIS与SCADA系统互容,实现功能互补,将SCADA功能移植到GIS上,进而达成电网调度与监控一体化的设计目的。根据国家电网相关规范,为确保完整的电网数据,以及将来的GIS电网平台要频繁的和用电营销、生产管理等各系统做数据交换,建议以GIS电网平台与其他各系统集成数据为中心的应用相结合,提升数据交换的可靠与稳定。因道路走径、地理位置影响电网,因而电网管理是电网调度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已经实现自动化的设施接入相关实时数据。为实现一致性维护电网结构模型与设备台账,可结合设备的运行信息、位置信息、静态参数、空间关系,为在运行期间的设备管理提供支撑。构建科学集成机制,充分挖掘GIS电网平台与SCADA系统的优点。减少不必要的数据维护工作,提升工作成效。
4.3在电网系统中应用GIS技术
在进行电网一体化调度系统的设计时,应当原有的系统中实现GIS技术的应用,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电网调度与监控一体化系统的运行效率,并且使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得到有效的提升。在传统的电网调度系统下,尽管也开始实现初步的自动化调度,但是在进行线路的查阅时依然需要依靠文本以及图册来进行查阅,这样不仅查阅时不方便并且在保管时也必将麻烦。而GIS技术的有效应用解决了这一问题,应用GIS技术能够实现电力地图的构建,从而在调度中心的显示屏上显示电子地图系统,并且能够在地图上清晰的标示出线路的位置以及电网线路的走向。通过GIS技术能够实现对电网线路的可视化管理,从而不再出现盲调的现象。在进行电网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主网的SCADA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其能够实现对电路的有效监控与管理分析。在应用了GIS技术以后,通过实现GIS系统与SCADA系统之间的数据互通,能够有效的实现电网运行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解决电网调度与监控一体化系统中的一系列问题。
4.4实现电网管理方式的优化
电网调度与监控一体化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管理方式的一致性”。“管理方式的一致性”是重点强调的首要问题,而且从一开始建设的时候就要作为总体目标和整体管理要求。首先,应通过建立科学的参数指标来制定一体化规则框架,使各个系统良性互通,有效操作,达到信息时时传输和有效交换;其次,注意人与设备、人与装置等的有效统一,实施绿色电力,根据绿色电力相关要求,确保电网稳定运营,促进电网调度与监控一体化。输电电缆与变电装置的管理要更加严格,避免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应保障主网线装置的安全性,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最后,应基于对电力控制人员素质的提高目标,对相关人员进行电力一体化业务培训,建立电力人员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实践业务技能不达标的电力人员自动退出。
5结论
综上,针对目前调度与监控管辖范围存在较大差异,以及调控业务融合的迫切需要,本文认真分析当前运行模式特点,提出了一种应用于调度与监控一体化运行管理的新模式,通过融合岗位与值班管理,改变按站监控方式,调整以电压等级划分的监控新方式,统一调度与监控管辖对象,在技术与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对实现各级调控业务融合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玉龙,解伟.智能电网调度与监控一体化运行模式新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27):183-184.
[2]刘渝铭.智能电网与调度监控技术发展[J].企业技术开发,2015,34(33):68-69.
[3]李然,钟丽波,马煜.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在地县一体化运行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6(14):94-96.
[4]马静,杜菲菲.基于智能电网与调度监控技术发展的几点分析[J].电子世界,2017(21):54-55.
[5]秦晓艳.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实践分析[J].广东科技,2013,22(12):80+82.
[6]王文霖.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7(33):156-157.
论文作者:刘长锋,刘祥波,周子超,滕春利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电网论文; 智能论文; 变电站论文; 系统论文; 业务论文; 平台论文; 设备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