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一体化与世界经济的制度创新_经济全球化论文

全球化、一体化与世界经济的制度创新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与制度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化与论文,制度创新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今日世界不再是以民族为基础各据一方,或以国家为疆界,强国就可称霸天下。固然,民族依然,国家犹存。但是,全球化已经成为跨国界、跨地区的力量。“全球化是已经开始了的过程,是已经出现的大趋势,任何看不到这个大趋势的研究都是盲目的;任何违反这个大趋势的决策都是错误的”〔1〕。 全球化不是预言,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践,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一定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全球化的实践一旦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又会获得进一步的健康的发展。

一、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环顾世界,各国首脑会议频频举行,其间次数最多的当数以国际经济合作为主题的首脑会议,讨论经济在地区之间、洲际之间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商讨扩大经济合作的途径和方法。仅此一例,便足见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是何等快速。据此,我们也可以有把握地说,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

全球化的过程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国内外论者的意见很不一致。有人认为,从18世纪产业革命开始,更有不少人认为从二次战后开始。我赞同李慎之同志的观点。他主张“全球化时代应该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算起。在那一年,从两三百万年前诞生以后就分散到世界各地,而且是往往互相隔绝的人类实现了最后的会合。随之而来的是探险的热潮(地理大发现)与贸易的热潮(商业革命),终于导致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上各个部分从此走上了马克思与恩格斯所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时代”〔2〕。因为,从那个时候起, 人们才真正知道“天外有天”,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播等等,不再局限于他们世代生活的那个地区和民族国家的范围,开始了全球范围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但是,在过去的几百年间还不能叫全球化时代。只有现在,我们才能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建立了规划、管理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组织和研究全球化问题的机构。

什么因素在推动全球化的进步与发展呢?国内外有许多论著对此作了很好的分析。总起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论述纵然不具有很强的说明力,但也很带启发性。在我看来,推动全球化的动因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分工的深入和市场的扩大;二是科学技术进步;三是跨国公司的发展。

从宏观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社会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分工的深入导致市场的不断扩大。先是导致各民族国家国内市场的统一,进而由于各民族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导致国际市场的形成和扩大。贸易的发展又带动了一国在其他国家的投资与生产,促成了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在国际间的大流动,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国际化,即经济超出民族国家的范围,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在这一过程中,推动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和某些场合,国际化和全球化这两个概念可以互相通用。但全球化和一体化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全球化重在概括一个客观过程,而一体化则着重说明为适应全球化而实行的制度安排。

冷战结束之后,经济全球化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展。50年代初,斯大林曾经提出著名的“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观点,事实证明,它是行不通的。战后,有一批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排斥市场。原以为,由一个中心来配置资源,规划生产,可以避免市场的弊端,由此大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践也已证明,这种计划经济反而妨碍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阻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80年代末90年代初纷纷放弃计划经济,重又向市场经济过渡。而今,世界上人口最多、领土最广的国家——中国、印度和前苏联各共和国几乎同时卷入了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原东欧实行计划经济的各个国家无一例外地转向了市场经济。所谓经济转轨,就是“照国际惯例办事,与世界市场接轨”。加速全球化的最大推动力从来就是市场经济〔3〕。

至于说到科技进步在推动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是十分容易理解的。这方面的文献汗牛充栋,无须赘述。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终于懂得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并且实行与此相关的政策,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总而言之,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全球化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铁路、轮船、汽车、飞机这些现代交通工具和电报、传真以至电子货币的出现都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发展,极大地便利了各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近年来,信息的传播已经实现全球化了,信息可以以无间隔的速度传播到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最近几年,不少国家都在制订宏伟的规划,要在下一个世纪初建成信息高速公路。可以说,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是全球化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跨国公司的大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动因。生产资本在全球的扩张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来实现的。“迅猛发展的跨国公司正有力地推动各国经济的全球化”〔4〕。这一点我们还要作进一步的讨论。

二、经济全球化的衡量指标

究竟用什么指标或指标体系来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水平,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取得共识,或者说还没有制订出科学的办法。但是,全球化毕竟在快速地发展着,总不能等待研究出一套科学的指标之后再来使用这些指标。所以,只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先使用起来,待实践的深入再逐步完善。

衡量全球化的指标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贸易系数

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是经济迅速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战后几十年来,世界贸易得到迅猛发展,增长率一般都高于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1 倍以上,最近几年增长率高达7—8%。预计这种势头仍将继续下去。根据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资料,1992年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为232754.96亿美元,当年全世界进出口总额为73611.23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1.6%。世界出口总额为35752.98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36%,进口总额为37859.25亿美元,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26%。有人估计,到本世纪末, 世界商品出口总额将达5.6万亿美元,到2020年又将翻两番, 世界出口总额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5%提高到2020年的32%。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将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对外贸易,从而,经济全球化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5〕。

关贸总协定(1990年文件)认为二次大战后的每10年中,一体化的势头都在发展。其主要标志是世界贸易占世界产值比率的变化。统计数字表明,战后的大部分年份中,世界贸易的增长持续地快于世界产值的增长(两者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前者平均为后者的两倍),而世界劳务贸易则比商品贸易增长得更快。这一趋向说明世界最终产品产值中有更大部分投入国际市场交易。同样,它也说明在各国的消费值和消耗值中有更大部分是由国外提供的〔6〕。

贸易系数落实到某个国家时又可分为两种,从不同侧面反映该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一种是一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另一种是进出口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即一国的外贸依存度,它反映国内再生产过程中与国外资源、技术和市场的相互依赖程度。这里需要指出,外贸依存度指标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该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比如,199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到2367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大大高于美国和日本18%左右的比重。显然,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明显低于美国和日本。造成扭曲的因素很多,比如,市场条件不完善,合资企业的性质等等。举一个浅显的例子。在中国,三资企业大部分是瞄准国外市场的,只把中国当作加工基地。而美国每年吸引的外资都居世界首位,但是,到美国投资设厂的企业却是瞄准美国的国内市场,产品不再出口他国。

(二)生产要素的国内外流量

生产要素主要指的是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生产要素流量与经济全球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一国生产要素的流量越大,说明其经济全球化的水平越高。战后的经济发展史已经证明,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各国经济联系最有力的纽带,它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于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与此相适应,国际金融业务也得到迅速扩张。根据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1993年)提供的资料,1992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700亿美元,截至1992年,世界直接投资总存量已近2 万亿美元。预计今后还可能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贸易和投资是衡量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两项最重要指标。大凡比较成功的区域性经济集团都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欧洲经济联盟从1994 年1月1日起已经实现了商品、资本、劳务和人员的自由流动。 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都规定了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时间期限。

经济全球化,并不局限于以国家为主体的相互交往,还表现为企业集团、公司以至个人在贸易、生产、技术、金融、信息、劳务等领域的跨国界、跨地区的交流与活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不只是由于国家加强了对外经济职能,更重要的还在于,由于企业为适应国际生产分工、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而进行国际经营和对外投资。由此,引出了衡量经济全球化的第三个指标。

(三)企业国际化程度

这个指标包括:跨国经营企业的数目、规模以及经营活动的领域和所处国际分工的地位等等。很显然,一国跨国经营的企业数目越多,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越合理,生产经营越符合国际规范,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就越高。

(四)有效保护率

它是因为保护政策和贸易保护措施(如进口数量限制、配额管理、外汇管制和关税补贴等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反映国内经济运行与国际经济活动在何种程度上进行连接。从乌拉圭回合的最后协议来看,各国的关税都将进一步降低,而且还要降低和拆除非关税壁垒,并且把服务贸易也包括在内。无疑,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展。

三、跨国公司是全球的主要驱动力

二次大战以后跨国公司得到了大发展,1946—1952年平均每年增长50%,以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1965—1967年间每年增加的子公司比战后初期高6倍。1974—1983年间增速趋缓,80年代后再次加速〔7〕。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公司与投资公司的资料,1970年全球有7000家跨国公司,到1992年已发展到3.7万家, 有海外子公司20 万家, 遍及160个国家和地区。从经济实力来说,占资本主义国民生产总值的40 %,贸易的50%,技术转让的75%,技术开发经费的90%。1992年跨国公司在海外的销售额达5.5万亿美元,比世界各国商品出口总额4万亿美元还要多。

跨国公司的特点是它控制着许多国家的经济活动;它可以灵活地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因此,它能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禀赋各异的生产要素加以优化组合,取得最佳效益,从而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角。比如,全球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就拥有1.2万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直接投资总额的1/3。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已经遍及全球的每个角落。 所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1994年发表的世界投资报告中说:“跨国生产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要特征”。跨国公司代表着组织国际交换方法的一种新跃进。这是因为它具备强大的对经济活动的计划能力,消除或大大减弱国际市场的“无政府状态”,并带来范围更广、更具生产力的国际分工,因而释放出巨大的潜力〔8〕。

另外,跨国公司能迅速得到发展的原因在于它具有“内部化优势”。英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邓宁(John Dunning)首先提出“交易内部化”理论。他认为,大的跨国公司之所以到国外去建立子公司进行跨国经营,其目的是把独立的原料供应商或批发与零售商的功能都变为公司自己的内部功能。跨国公司将生产和销售等等活动按照最有利的区位分布于世界各地,使每一个分支机构及其所联系的企业在职能专门化的情况下统一成一个一体化的网络,使分散于各地的生产、销售以及研究与开发等,服务于母公司的战略。这样,国际间的分工与协作,在一定程度上就转变为企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使国际生产和交换关系绕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减少了各种壁垒和障碍对国际分工的阻碍。正是在这方面表现出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力。这个事例也可以说明,企业的动机与其后果可能是不一致的。跨国公司在上述活动中,原来的动机是为了减少市场的不稳定性,保证原料来源和产品销售;为了保证其知识产权不受侵犯;为了价格转移,即高报进价少报销价的办法来达到少纳税的目的。然而,其实际效果却由此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通过直接投资把资本、技术和管理合为一体的“合成资源”(又称“一揽子资源”)推广到世界各地〔9〕。国际上有人主张管理也是生产力, 但它又是同资本和技术合在一起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它对全球化显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跨国公司对全球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一是作为对外直接的驱动力和主要载体;二是通过“内部化”优势扩展它们在全球的生产经营活动;三是向世界各地转移将资本、技术和管理合为一体的“一揽子资源”。

四、全球化与制度创新

翻开有关全球化的论著就可以发现,概念不统一是一个普遍现象,特别是国际化、全球化和一体化这三组概念更是交互作用,陡然增加了相互理解和交流的困难〔10〕。所以,我们首先应对概念进行界定。只有对这些概念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才能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另一方面,现在它已经具备了进行这项工作的条件。一是研究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发表了一大批论著。二是实践也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无论是全球化的事实还是一体化的制度安排方面都为理论概括提供了有用的素材。许多情况下,不同作者虽然使用了不同的概念,但研究的对象却是一致的。当然,这项工作不是少数人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但总要有人先做起来〔11〕。

我认为,可以先把同经济全球化有关的概念分成两组,一组是反映经济突破国界和地区界限向全球扩展这个过程的概念,如经济区域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等。另一组概念是反映同上述过程相适应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如区域一体化(包括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等。两组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内涵是不同的。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说明经济活动已经越出一国的边界向区域、向国际和全球的范围扩展,这是一个累积的宏观过程,可以由微观经济单位(如公司、企业或个人)通过自发的经济行为来实现。经济的一体化(无论是地区一体化还是全球一体化)概念则指在全球化过程中所实现的制度创新。因为经济活动超越国界和地区界限必然会遇到其他主权国家的抵制,当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除了战争这一极端形式之外便只有协商之途。经过讨价还价、争议,最后达成协议。协议的内容最重要的无非是两项。一项是建立于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比如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或经济联盟等等,来适应全球化的过程。这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实际上就是国际行为主体,要求主权国家让渡部分的主权给新建立起来的超国家组织。协议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则是制订统一的行为规则和准则,即国际规范,用以规划、管理全球化的过程,这些统一的规则带有强制性。以上两项内容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针对全球化过程的制度创新,带有主观性。这种主观的制度创新能否真实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客观过程,以及制订的规则能否得到遵守,这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过程,重订规则和修订协议是常有的事。实践证明,制度创新虽然受制于客观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程度,但它本身反过来又对全球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就当前的世界经济局势看,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制度需求非常旺盛,制度供给反嫌不足。如果能在理论上和规则的制订上有所突破,比如在超国家组织同主权国家的关系、在全球化形势下如何理解国家主权等等,那么,它将大大加快全球化的进程。不过无论如何,一体化的进程总要落后于全球化的进程,而且是一条漫长的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注释:

〔1〕李慎之:《开展全球化研究》,《世界知识》1994年第2期。

〔2〕李慎之:《开展全球化研究》,《世界知识》1994年第2期。

〔3〕李慎之:《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太平洋学报》1994年第2期,第4页。

〔4〕陆亨俊:《研究和把握全球化的趋势》,《太平洋学报》1994 年第2期,第24页。

〔5〕李琮:《未来的世界——2020年的世界前景》, 《太平洋学报》1995年第1期,第6页。

〔6〕〔澳〕普·劳埃德:《谈谈全球一体化问题》, 《澳大利亚经济评论》1993年季刊第1期。

〔7〕陈宝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太平洋学报》1994年第2期。

〔8〕史蒂芬·海默:《跨国公司与不平衡发展规律》, 载《经济学与世界秩序》,麦克米兰公司1977年版。

〔9〕尼尔·胡德、蒂芬·杨:《跨国企业经济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中文版,第14页。

〔10〕作者注:1992年7、8月间,我曾将发给我的黄苏为李琮主编的《当代资本主义论》一书所写书稿打印稿的一部分加上前言后语,作为讲稿提交给中央电视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与决策》讲座,作为讲义出版。后又在《世界经济》1993年第6 期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若干思考》为题作为论文发表。就此侵权行为,向黄苏致歉。

〔11〕伍贻康和周建平主编的《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比较》是一本成功之作,书中对一体化的概念、研究对象、组织形式和理论的发展都作了很好的概括和比较。如果作者能够明确区分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概念那就更好了。

标签:;  ;  ;  ;  

全球化、一体化与世界经济的制度创新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