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服务集成商业模式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应链论文,商业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供应链服务集成模式产生背景
在当今需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是否能快速地应对环境的变化,并为其所服务的市场创造价值。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市场竞争主要体现为企业之间的全球供应链的竞争,换句话说也就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上每一环节增值水平都将影响企业竞争力。为此,企业需要和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密切的商业伙伴关系,把自己看做是整个供应链中的一员,与其他成员共享信息,协同计划和处理业务流程,以全新的商业模式一起为终端客户提供快速、灵活、高效的支持和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建立集成的和跨企业的支持系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作为供应链系统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核心企业要最大限度发挥供应链的竞争与增值功能,就必须对供应链中流转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跨越各企业的边界,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而企业管理的触角要从一个部门延伸到另一个部门,从企业内延伸到企业外,从本行业延伸到其他相关行业。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抛弃传统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做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制造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以适应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市场对生产和管理过程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因而,供应链集成管理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国外的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供应链集成管理,企业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效益,如总供应链管理成本降低超过10%;中型企业的准时交货率提高15%;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25%~35%;绩优企业资产运营业绩提高15%~20%;中型企业的库存降低3%,绩优企业的库存降低15%;绩优企业现金流周转周期比一般企业快40~65天。
从产业链内部角度分析,顾客需求导向和流通至上时代的来临推动了利润在产业链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转移。李海舰、原磊(2007)的研究发现: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二者之间关系的改变,使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则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流通至上的时代。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流通处于中心位置,生产、分配、消费等其他环节都要围绕流通转,流通决定生产,体现了典型的“大流通、小生产”的格局。从整个价值链来看,销售商做链主,销售型企业整合制造型企业,销售环节处于决定性的地位,而生产环节处于被决定的状态。与此相对应,利润集中于流通环节,而生产环节所能获得的利润则十分有限,导致利润从产品的制造环节向销售环节转移。这种转移推动了供应链服务集成模式的兴起。
二、供应链服务集成的概念性模型
所谓供应链服务集成就是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与重要供应商和客户结成稳定的联盟合作伙伴关系,整合供应链资源(上游资源、内部资源和下游客户资源),挖掘供应链上的服务需求,深化增值服务,从而为整个供应链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集成营运模式。这种商业模式的特点在于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客户管理和供应商管理为抓手,以需求发掘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增值服务能力为内核。根据供应链服务集成的概念特征,我们可用模型(见图1)来对之进行描述。
图1 供应链服务集成模型
在供应链中,供应链服务集成商的角色是为客户企业提供整个分销、采购、物流及供应链系统设计、实施和运作服务。这种角色的核心在于“三商合一”,即:供应商、分销商和增值服务商三种关键角色的密切联系与互动。
三、供应链服务集成的能力基础
为了实现成功运营,供应链服务集成商要有产业先见(对供应链涉及领域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和能够节约供应链各环节的交易成本并能提供网络稳定保障,为此,它要由多种能力来作为支撑。
1.上游供应商网络管理能力。供应链服务集成商要保证采购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就必须能够获取并掌控上游资源,这就要求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丰富的行业经验、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和丰富的下游客户网络资源,企业可以通过战略性投资或者战略联盟的方式来实现对上游资源的掌控。
2.下游客户网络拓展能力。供应链服务集成商需要快捷有效地分销产品,并对客户需求迅速做出反应。因此,它必须在其提供供应链服务的产业领域大力拓展下游客户网络。同时,还要强化客户信息搜集、客户策略制定、客户需求反馈、信用等级评估等方面的能力,做好对优质客户的管理,为客户寻找最合适的资源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3.供应链解决方案设计能力。随着利润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之间的转移,企业应当随时关注并迅速响应客户需求的变化,为顾客提供解决方案,进而获取利润(李海舰、原磊,2005)。这就要求供应链服务集成商能够根据客户需求,设计从上游原材料获取到钢材采购、分销、物流配送、进出口通关、结算等涉及供应链所有环节的最佳解决方案,通过信息系统支持对全过程运行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成本最低、增值最多、零存货的目标。
4.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供应链中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往往是中小企业,它们难以从银行融资,资金链的紧张造成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这就需要由核心企业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金融服务是供应链服务集成商的利润主要来源之一,为使这种盈利模式得以实现,供应链服务集成商需要对准备进行供应链服务的产业进行供应链关键环节的战略性投资,从而配合实现服务集成与投资收益两方面要求;提供存货融资以赚取“息差收入”;开展衍生金融交易(如外汇远期合约及利率掉期合约)以管理外汇及利率风险,降低购汇成本,开拓融资空间。
5.风险控制能力。供应链集成服务模式的核心在于资金流的顺畅,但这种模式潜藏着一定的风险,如客户信用风险,任何一次的收款不畅,都将给资金链带来较大打击;再如信贷风险,一旦国家采取收缩信贷的政策,则将对倚重资金流的供应链服务商的业务量造成影响;以实物为依托的供应链还可能会面临行业周期性和下游需求下降等风险。因此,需要公司具备较强的风险预测、评估、控制能力,能够平衡金融服务和以实物为依托的供应链服务的关系。
6.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采购/销售物流和生产物流,还包括回收物流、退货物流、废弃物流等反向物流。并且,采购/销售物流不仅是单阶段的物流(如供应商到制造商、制造商到批发商、批发商到零售商、零售商到消费者的相对独立的采购/销售物流活动),而且包括供应链渠道内成员从原材料获取到最终客户产品分销整个过程的采购/销售物流活动。供应链集成服务商需要拥有先进的物流系统(或具备对物流的控制能力),企业不一定必须自建物流体系,但至少要确保长期稳定的业务外包;与优质物流商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双赢;建立物流商储备数据库,便于根据项目需要变更调整对物流过程的跟踪、监控;建立内部IT系统支持。
7.供应链信息服务能力。供应链集成服务从方案设计到方案实施、全程监控、运营调整都必须依托有效的电子信息系统支持。因此,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要建立覆盖供应链全部环节及集成、实时、先进的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是广义的电子商务平台服务的一部分。除了少数实力雄厚及上下游整合能力强的大型企业之外,制造企业一般不会自己搭建供应链管理的平台,因为这项服务由日益发达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来提供更为经济。因此,供应链服务集成商要建立供应商管理数据库、客户网络数据库、物流储备数据库、金融服务数据库、信用评估系统、风险评估系统等,以提高供应链信息服务的能力。通过电子商务等应用扩展供应链前端的灵敏反应能力,建立与经销商、大客户等集成的数字化信息交互能力,并且逐步建立供应链的动态优化模型,以实现端对端的供应链可视性及优化,供应链各环节信息的实时提供和及时补充多种存货,为生产工序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持,确保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可视性”。
四、结论
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经面临着成长的“瓶颈”问题。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国内企业急迫的面临着转型的压力,这种转型的关键之一便在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已经使企业竞争逐渐演化成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而顾客需求导向和流通之上时代的到来则推动了利润在产业链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转移,因此,从产业链角度来研究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供应链服务集成作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已经在我国迅速的发展起来,怡亚通、宏盛科技、澳洋顺昌、浙江物产等公司率先采用了这种商业模式,在这些企业中,有些因为商业模式创新而规避了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些因为过度应用金融杠杆而面临严峻的挑战。通过对这种商业模式的产生背景、内涵、模式特征、能力体系分析,可以发现商业模式创新是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供应链服务集成商成功的关键就是要把握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占据主导位置,成为产业链的“链主”。在应用这种商业模式的过程中,企业一定要清醒地的认识到金融杠杆的应用对这种模式的重要性,金融杠杆是一把“双刃剑”,不利用金融杠杆就不能有效地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而用之过甚则会导致资金链断裂风险。为了趋利避害,供应链服务集成商必须要把握金融杠杆的尺度、规范业务流程、严格控制业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