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 分步导读——《拿来主义》教学摭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拿来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拿来主义》这篇议论文我已执教多年了,但都因教法不妥而把它视为一篇“难教、难学、难懂”的课文。这次我摒弃了以往的教学法,根据系统论原理把课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从整体观念出发,引导学生分三个步骤(初读——细读——品读)来完成教学任务。因为这三个步骤的每一步都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基本程序,并能使这次教学的整体效应达到“它的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而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的境界。所以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进得来,出得去”。
一、导引初读,以培养整体认知思维
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对任何一个严密合理的事物系统的认识应取由综合到分析的过程。
引导学生初读时,从系统论出发,并结合青少年学生阅读课文时好新奇、好问、好评论的心理特点采用了“新片预告式”的教法来一个高屋建瓴,统览全篇。让学生初步对课文内容和特色有了一个完整而粗略的感知,从而启迪了思维,激发了期待欲。具体做法如下。
讲课之前,为了创设情境,先把跟本文密切相关的介绍材料印发给学生阅读领会(即介绍从写作时的社会状况到作者的思想状况和从作者的写作动机到具体意图的背景材料)。接着提出问题:
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在对各个“主义”的议论中写作手法都相同吗?
2.你能在文中找出说明“拿来主义”的深刻含义的语句吗?
然后指一名学生朗读全文(篇幅较短),其余的边听边思考问题。
朗读完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画画、写写,便相互议论开来。共同认为:
课文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对这三种“主义”议论的手法各异。“闭关主义”运用了下定义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送去主义”运用了例证法:列举了三件事实来揭露批判“卖国求荣”的行径:一是送古董,二是送画,三是送人;“拿来主义”运用了比喻论证法,即对“一所大宅子”的不同态度的破和立。
“拿来主义”的深刻含义在文中的第七自然段:“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是本文的主旨。
二、导引细读,以培养领悟意蕴思维
为了因势利导,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学中注意设计了由浅入深的序列性和“出人意料”的问题引发学习兴趣,将阅读教学向纵深推进。
首先,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方面着手。
细读课时,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我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读而得之”。
1.“送去主义”部分除了运用例证法外,作者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2.送去主义者如此不休止地送去,会给中国人民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因为以上问题有其隐蔽性和复杂性,学生开头不易于发现问题,经过再次的启发、点拨后才掌握了知识。为了免于赘述,不妨以课堂中板书设计展示之。
对“送去主义”的揭露批判(类比法)
细读“拿来主义”这个课文的重点部分时,也是用了以上的教法。
1.在运用比喻论证时必须注意其比喻的事物的相似点,本文的相似点如何?
2.作者在这部分批判了几种错误倾向?关键性的词语又是哪几个?
这方面的难度不大,加上有了黑板上表格的填空为启示,学生很容易解决问题。(见板书展示)
对“拿来主义”的论证(比喻论证之一):
比喻论证之二:
在此基础上,便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两者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送去主义”的恶果是靠别人“抛给”的残羹冷炙过活,“拿来主义”则能帮助培育新人,建设新文艺;“送去主义”向人磕头讨赏,一副奴才相,“拿来主义”则以我为主,大胆拿来,为我所用,充满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联系课文理解词语,从而再现文章脉络。
课文末段指出,真正做到“拿来”的条件“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一观点对理解文章的主旨有其重要作用。如果只从字面上看,平淡无奇。但是一联系课文的前后来理解,作者运用词语的匠心立刻显现出来。作者主张对中外文化遗产“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只有“勇猛”才不会“怕给染污,徊徘不敢走进门”;“有辨别”才算为“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才不会为了“保存清白而一把火烧光”;“不自私”就可以避免“欣欣然”地“大吸剩下的鸦片”。老师边讲边填表格(具体见“比喻论证之一”里的板书)。这样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只有“沉着、勇猛”才敢于“自己拿来”,并“占有、挑选”;“有辨别,不自私”则可善于“占有、挑选”。
又如:送去主义者为“发扬国光”,“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路挂过去”直到“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的无耻行径,又一直到后面拿来主义者“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形成遥相照应,对比鲜明。
经过随文释词,使学生提高了整体阅读能力,增强了语言思维训练的跨度、力度和实度。
三、导引品读,以培养综合性的审美思维
在议论文的教学过程中,在导引学生明确“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真正意蕴后,还得注意导引学生品读课文,明确“这样写”的好处,借以进行审美教育。
《拿来主义》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献,不论是谋篇布局的结构艺术方面或是修辞艺术方面都闪烁着耀眼的美点。
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习题一”(本文的重点是论证“拿来主义”,但是前一部分却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是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进行探讨。通过品读,从而发现美点,激发美感。使学生明确了这种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构思的好处在于:因为对送去主义的批判愈尖锐,愈证明拿来主义的正确;对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愈深刻,拿来主义的必要性愈突出。如果不剖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可怕与拿来主义的原则区别,那么文章便单薄了,也不足以使人相信拿来主义的正确,文章的说服力要小得多,读起来也会显得干瘪,无生气。
接着引导学生鉴赏本文的修辞艺术。
鲁迅先生巧妙地把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比喻为“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由此展开了形象的议论,阐明了拿来主义的内容、态度和方法。由于比喻贴切、精当,圆满地解决了文艺理论中常常为人们纠缠不清的重大问题。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事物观察细致入微,善于发现比喻的事物和要阐明的道理之间的某种联系和相似之处,因此能够产生巨大的艺术效果。
本文还运用了大量的反语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使其语言妙趣横生。明明送去主义者有其一副堕落无耻、自欺欺人的奴才相,却说他是“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而“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句的冷嘲热讽就更深入一步了。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深入地推敲,并在推敲中去发掘其情感的宝藏,使学生引起共鸣。学生自然看到了鲁迅杂文的确语言幽默,笔锋犀利,富有文彩,从而激发了学生读点鲁迅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