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民族院校学生管理实践创新研究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民族院校学生管理实践创新研究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民族院校学生管理实践创新研究

余敬斌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摘要: 以信息高效而构建的“互联网+”模式,是教育领域顺应时代要求发展、实现自我创新的科学路径。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民族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剖析当前民族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不足,探究“互联网+”下的民族院校学生管理新模式,构建符合当今“互联网+”发展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提出了民族院校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实践创新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民族院校;学生管理

民族院校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由于缺少一定的理论根基与社会实践经验,很容易被消极思想所误导,使其生活与学习活动受到影响。民族院校应深刻把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形势,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探索学生管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一)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冲击

“互联网+”背景下社会思潮在社会层面的涌动,对民族院校学生产生思想意识层面的直接影响,极大地转变了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意志品质,进而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行为和个人生活行为。在民族院校的学生群体中,由于思想理论根基和社会阅历尚浅,对多元化的复杂思想难以产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导致被社会思潮的负面性所影响。特别是一些含有民族分裂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思潮,针对民族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具有煽动性的、情绪化的视频、文章等方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对正处在思想成长和人格形成阶段的学生群体进行思想冲击,使学生群体严重倾向于西方物质文化和个人英雄主义,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群体的思想信念和意志品质。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得新自由主义的传播更加广泛。而互联网的用户群以年轻人居多,这就使得新自由主义对于年轻人的影响更大,致使部分学生意识多元化、思想混乱。[1]同时对社会主流思想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院校中的教育活动以及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

该题学生的易错点为:1.题目中有两个质量、学生代数据时、容易张冠李戴,把水的质量和干木柴的质量混淆。2.对题目给的隐含条件没注意、有的学生可能得出水的末温是120益。我们都知道,水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最高温度为100益、不可能为120益。

(二)管理育人的制度薄弱

现行民族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往往重视管理,忽视教育,制度建设难以根据时代变化做到与时俱进,持续以僵化保守的条文约束学生思想、行动与个性发展,制度体系建设缺乏前瞻性,相对于社会进步带来的民族院校育人模式和管理策略的改革需求呈现出滞后性,制度建设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规范性,许多制度本身就不够严谨和便捷,相关法律法规用语较空泛,原则性表述多,可操作性不强,许多具体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对细节进行规定,留下主观因素发挥空间比较大,不同的制度执行者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甚至会绕过某些条款走捷径,影响了制度的严肃性,育人效果不佳。

(三)人本管理理念的缺失

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强调一切以管住学生为中心。这种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严格的“制度管理”,过分强调制度的权威性,内容与形式的集中性和统一性,而忽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不能形成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互动的良性循环,导致学生主体意识缺乏以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缺失,从而使高校培养的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水平能力等方面大体一致。

小波变换是时频分析的一种算法。传统的信号分析是建立在傅里叶(Fourier)变换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傅里叶分析使用的是一种全局的变换,要么完全在时域,要么完全在频域,因此无法表述信号的时频局域性质,而这种性质恰恰是非平稳信号最根本和最关键的性质[2]。为了分析和处理非平稳信号,提出并发展了新的信号分析理论小波变换。

二、“互联网+”背景下民族院校学生管理新形式

(一)拓宽民族院校学生管理的渠道

民族院校学生管理人本模式对学生的物质需求进行关注并满足的方面包含:

(二)增强民族院校学生管理的时效

在“互联网”背景下,师生的交流变得快捷而方便。管理者和教师的工作指令下达变得更加迅速及时。对学生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能及时进行交流和探讨。同时管理者和教师能及时捕捉学生管理中的动态,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学生个人的发展需求是人本管理的精髓,也是民族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把握的重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包含着学生的物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包括基本的人身安全、生活与学习条件等。精神需求包含正确的思想指导、优秀的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科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学生个性的基本尊重以及学生潜能价值的挖掘与培养等。在这些重要建设内容的贯彻实施过程当中,民族院校管理工作者要注重校园内外环境的少数民族特性因素,尊重少数民族特性中的特殊需求。

(三)丰富民族院校学生管理的内容

在对民族地区环境特点和民族院校的民族特性进行充分把握的前提下,将教学理念的精髓在管理环节与教育环节中进行渗入。发挥管理与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把握文化育人的主旋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前行方向。进而糅合形成具有实用特点的教育管理理念。并用教育管理理念指导民族院校内各学科的教学规划制定、教学模式设计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民族院校学生管理实践创新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民族院校学生管理机制,是民族院校学生管理人本模式的重要构成部分,更是学生个体对民族院校的需要。民族院校学生人本管理模式的构建,其管理机制的建设主体是校园的管理制度以及教育制度。将人本理念融入院校的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各流程、各环节中,基于此点而实现民族院校整体的学生人本管理模式运行。实现人本思想内涵在民族院校的深层内化,需要在民族院校的管理层与教师群体中间进行人本思想的教育。转变传统学生管理工作的院校主导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围绕学生成长的需求,充分体现民族院校民族性的特点,保护、传承并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避免传统管理理念强迫式、统治式管理,树立引导学生主体成长的管理理念。使学生全面掌握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促管理,把思想政治教育融进科学的管理之中,并且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目标化,以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3]

民族院校学生人本管理模式的构建,是学校实现教育事业发展和少数民族学生对更合理的学习环境的客观需求。管理理论的系统性、管理方式的科学性是民族院校管理工作的重点,而管理工作是民族院校发展的重点,所以构建民族院校学生人本管理模式,是民族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人本管理模式将学生的成长需求与院校的发展需求形成了高度融合的有机体,使两个独立的发展方向能够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二)建设科学化的管理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前行导向,在民族院校中发挥着构建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系和思想意识形态,并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院校重要人才培养途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实施教育的载体。在复杂化、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冲击下,民族院校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教育品格,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途径,对思想和舆论进行积极的正向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院校的教育活动中,对社会思潮应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价值批判能力,对社会思潮中具有优秀思想价值或文化价值的思想元素应积极进行融入。对大学生群体思想特征和文化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针对其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和教育,通过创新教育方法的途径拉近与大学生群体的距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大学生群体的生活与学习实处。

(三)优化民族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

“互联网+”背景下的民族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工程,科学的学生管理模式是各项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也是实现民族院校长远发展的长效机制。民族院校学生人本管理模式是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地位,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优秀思想品质的管理活动。在我国的人本思想起源于周朝,其思想精髓在数千年的文化与社会制度洗礼中,以其优秀的人文价值传承至今,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人本思想的精髓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兴”,以现代的逻辑来理解人本思想的实践意义就是:在组织构建与管理中应以人的利益实现、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价值实现为构建的理论内涵。立足于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理解,并从个性特征上尊重少数民族学生。运用学生管理模式中各环节和各层次发挥人本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保护学生思想环境。在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指导,建设具有卓越思想性的民族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来实现民族院校的教育目标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和成才需求。

中俄两国婚姻无效都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且都只能由法院宣告。但在我国,可撤销婚姻受一年除斥期间的限制,自结婚时起算;而人身自由受到限制的,自恢复人身自由时起算。两国也都规定了申请婚姻无效时致其无效的事由已经消失的情形例外,区别在于,我国法院不得宣告无效,俄罗斯法院则可以宣告有效也可以宣告无效。

民族院校学生人本管理模式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同时,民族院校学生人本管理模式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大潮中发挥价值的体现。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问题不仅是校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构建不同民族间共通的和谐生活环境、和谐发展环境、和谐学习环境是民族院校办学的社会责任。建设并完善科学化、系统化的民族院校学生人本管理模式,是当前民族院校核心发展方向也是必然性的发展需求。

(四)加强理念糅合,扩充学生管理工作的维度

“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中获得大量的信息。师生可以遴选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信息,特别是能及时获取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在学生中展开讨论。教育和引导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五)尊重个体需求,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我仍然喜欢买书,但渐渐失去逛书店的习惯。网络书店什么书都有,可以静静看慢慢挑选。每次都用搜索,很少从首页进,因此,正在流行什么,我真的不知道。

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网络和微信等自媒体,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改变了传统师生沟通的模式。师生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广泛和深入的交流。共性问题还可以在群里交流,个性问题可以“一对一”交流。

首先,我国民族院校一般分布在较偏远的地区,交通情况及地理情况存在着一定困难,院校应对学生的住校条件进行关注与关心,保证后勤工作的完善性,为学生学习解决后顾之忧。其次,很多学生家庭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院校应适当减免学生学习费用,为学生创建勤工俭学的机会与环境,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民族院校学生管理人本模式中对学生的精神层面需求进行关注并满足的内容包含:

第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尊重少数民族学生对其本民族文化习惯(如服装、语言等)、鼓励其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如民族节日等)。第二,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民族院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分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促进。其一,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复杂的、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向校园渗透的情况下,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大学生群体思想与舆论引导工作。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充分认识民族院校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特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坚定信仰,坚定信心,真正使信仰教育“进课堂、进教室、进学生头脑”。[2]帮助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健康成长,使大学生群体免受消极思想的侵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对具有消极影响的社会思潮和偏激政治宣传进行分辨与抵制。构建积极向上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满足学生群体对正确思想导向的需求,为学生群体搭建思想成长的云梯。其二,加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很少获得足够的重视,这也是传统的民族院校校园管理工作的重大失误。校园文化是文化在校园的体现形式,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精神品质的培养发挥着核心的教育作用。利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素质培养。将民族文化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传承与弘扬,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增强民族学生的文化自信。

“互联网+”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着眼长远的教育工程,应以全局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需要,针对民族性这一重要特点,制定一系列的科学教育策略。善于利用互联网全方位管理教育学生,传承少数民族优良传统,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民族院校应积极组织少数民族优秀的民族活动以及体育项目的开展,利用民族节日和民族体育节等活动,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发扬拼搏进取的精神,并强调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民族信仰自信、未来成长自信。民族院校学生人本管理模式是民族院校的教育本质的体现,应清醒地对当前教育环境以及社会环境进行判断,着眼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学生为本、以文化育人为途径,科学地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

“哪有劳烦,是承蒙王爷看得起,小女自当受宠若惊。”爹在一旁,说道,“明日如果王爷想要游历杭州,可让小女同行,为您一一介绍杭州美景。”

参考文献:

[1]吕露.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影响问题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J].商,2014(26):291.

[2]包红霞.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现象及干预措施[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05):55-58.

[3]朱有良.新形势下民族院校必须抓好经常性思想工作[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02):35-37.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16B28)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胡萍

标签:;  ;  ;  ;  

“互联网+”背景下民族院校学生管理实践创新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