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向左走向右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向左走论文,向右走论文,股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or规范
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似,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推行的也是一种渐进式发展模式。在股票市场发展之初,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证券、股市……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种发展思路使得股市能够在观念上力排众议,得以迅速设立和发展。可以说,中国股市一开始选择的就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道路,并且抱着“问题一旦不能解决就推倒重来”的想法。
随着规模的扩大,股市在国民经济中影响力日益重大;同时,在财富效应带动下,更多的个人和机构投身股市,其社会影响也不断加强。
但是,在这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股市问题却接踵而至,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遭到了批评和质疑:
首先是上市公司,业绩变脸迅速、违规运作、大股东侵占等问题不胜枚举,只重索取不言回报,上市几乎成了“圈钱”的代名词;然后是券商,坐庄、操纵股价、挪用客户资金、违规融资,甚至没有一个券商敢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清白的;还有基金,虽说是专业投资机构,但难逃助涨助跌、靠天吃饭的指责,甚至已经有经济学家预言“明年将是基金淘汰年”;而其他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在银广厦等事件的冲击下,早已面临了诚信危机;甚至连作为监管层的证监会,也被指责“不作为”、“把关不严”;至于中小散户,在血汗钱付之东流的同时,最常遭诟病的就是“没有风险意识”、“助长了投机气氛”。
“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一边发展壮大、一边将以上的种种病症化解于无形,中国的股市于是可以长治久安,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愿望。但是,十多年之后的今天,股市中存在的问题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各种顽疾的症状不是减轻了,而是严重了;批评和质疑的声音不是减弱了,而是强烈了。股市真的可以在发展中规范吗?规模的扩张真的可以消化问题和风险吗?一举两得的美好愿望真的可以实现吗?
或许没有人敢说可以。股市问题已经积重难返,而“推倒重来”相信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
或许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先解决问题再发展”,而不是天真地认为时间可以解决一切。当然,面面俱到地去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当务之急是正确划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首先果断地解决主要矛盾,去除股市最致命的痼疾,至于其它矛盾和问题,边发展边规范也未尝不可。
相信现在没有谁会不承认股权分置是影响我国股市发展的根本性缺陷。但令人失望的是,就是这个众所周知的主要矛盾,迟迟不能解决,并成了所有人的心病。或许,正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得管理层将此问题长期搁置,寄希望于依靠时间的流逝和股市自身的壮大来消化历史问题。但是,更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无限期地搁置股权分置问题只能使非流通股存量愈积愈多、利益主体更加复杂,最终只能不得已而“推倒重来”。
而明智的做法就是在当前股市规模尚不会严重震撼国民经济、众多巨无霸公司尚未上市、非流通股仍然大部分集中在国家手中、股市与国际接轨尚未实现的时候,大刀阔斧地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为股市未来的发展铺就一条光明大道。管理层甚至可以在当前采取一种极端的做法,那就是先停止一切筹资活动,全力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再谋发展。
筹资or投资
管理层对应该“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还是“先解决问题后求发展”的摇摆不定,直接来自于对股市存在和发展的意义的认识不明确。
众多专家认为,股市存在和发展需要实现两种功能:筹集资金和投资增值,而这两者孰重孰轻则取决于管理层对股市存在和发展意义的认识。如果发展股市的首要目标是要促进GDP的迅速增长,那么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筹资渠道将是首要功能,就是“企业本位”;相对应地,如果首要目标是增加老百姓的投资渠道,使得人民生活更富裕,那么投资增值功能无疑就应该是股市的首要功能,这就是“投资者本位”。
毫无疑问,在股市诞生之时,管理层考虑的是“便于筹集资金兴办各种事业”(1984年上海市政府批准的《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管理办法》中的开篇之语)。在此后的十余年,增加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为国企解困服务,降低间接融资比例,缓解银行信贷压力等一直都是中国股市发展的官方动力。在这种目标导向下,追求“发展”的首要性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然而,在这种以规模扩张为代表的“发展”道路上,中国股市似乎步入了歧途:股市成了部分群体的寻租场所,大量的老百姓为股市的扩张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股民对投资增值不能实现的失望愈积愈重,当炒股成了一件“可耻”的事,股市步入长期调整阶段时,管理层才有所意识,并在今年年初的“国九条”中提出“要重视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
但是,事过半年,管理层对股市功能的认识仍然是很模糊的,或者说是“一厢情愿”的。管理层仍然希望股市能够“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希望“筹集资金”和“投资增值”可以同时实现。于是就有了今年7月份股市一直在低位盘旋,投资者信心严重不足,股市扩容却一再提速的情形,使得“重视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成为一纸空文。
事实上,在股市根本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让企业更多地筹集资金和给投资者提供投资增值机会的两个目标根本无法调和,这两者甚至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正如在国家的发展中,GDP的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富裕两个目标是不完全等同的,管理层既然可以控制GDP在某个水平上稳定发展。而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个更高的目标,那么在股市中,同样应该将企业的筹资要求放在第二位,而将为百姓提供良好的投资渠道作为发展的目标。在这样的目标下,管理层必能认识到暂缓规模扩张、首先清理股市顽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中国特色or国际接轨
当前,没有一个人会否认中国的股市是特别的。这种特别一方面表现在我们以上提到的股市发展的政府导向性上,另一方面表现在股权分置这一根本问题上。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强调“有中国特色”,以至在股市的建设中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股权分置。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客观地说,正是这种中国特色才使得中国股市能够产生并发展。但是,当开“市”功臣在十多年之后的今天阻碍了股市发展,甚至可能成为毁“市”罪臣,我们还有理由坚持这种“中国特色”吗?
QFII长袖善舞、QDII渐行渐近,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股市与国际接轨已经势不可挡。而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立的,一味的保持中国特色、尤其是继续保持股权分置的特色只能使得中国股市在国际市场上毫无吸引力。在国际市场中,没有什么投资者会来适应一个畸形股市的特色,没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个别市场只能向国际市场看齐,否则,唯一的结局就是消亡。中国的股市如果继续坚持自己的特色,与国际接轨必然导致资金的单向外流,股市完全被边缘化。
唯谁马首是瞻?
股市应该先规范还是先发展、重筹资还是重投资、追求中国特色还是与国际接轨……这种种“向左走、向右走”的问题,不仅仅需要管理层在认识上加以明确,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监管机构来对股市进行统筹安排。
中国股市具有显著的“政策市”特征的事实无法否认,在一个新兴市场中,政策导向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往往也是需要的。但是,这不意味着股市需要的管理部门越多越有利。事实上,多头管理导致了股市在“向左走向右走”的问题上无法统一。
目前,对股市能产生影响的部门除了证监会,还有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保监会等。其中影响最为重大的应该说是证监会和国资委。
但是,证监会和国资委的目标导向是存在差异的。证监会的职责是监督管理整个证券市场,并且具有规范证券市场中各类参与主体行为的权力,其目标是促进证券市场规范发展。而国资委的职责是监督管理国有资产,其目标是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两者的目标分歧集中体现在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上。前者的目标是实现“全流通”,以解决股权分置造成的股市根本性缺陷;而后者的目标是“国有股减持”,以实现国有资产的高价兑现。如果说证监会代表的是整个股票市场的利益,那么国资委代表的是上市公司中的国有资产的利益。如此说来,国资委应该首先服从证监会的管理,是证监会的管理对象。因为国资委只是一个股东,就算是具有控股地位,也只是大股东而已,不能和上市公司或者整个股票市场划上等号。
然而,在股权分置问题上,证监会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无奈和被动。譬如2001年6月23日宣布国有股减持的不是中国证监会而是财政部(当时国资委尚未成立),但是,宣布暂停减持、负责“扫尾”工作的却是证监会。此后,2003年7月,有媒体报道《上市公司国有股流通暂行办法》将出台,随后国资委连续三次郑重辟谣,主角还是国资委。而上周,市场上关于全流通的言论四起,其中国资委官员的讲话表现出了极大的影响力。国资委这种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姿态,事实上给证监会的管理造成了不便,也给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设立了障碍。
记者认为,国资委应该淡出“裁判员”角色,只做国有企业的“教练员”,而证监会应该更强有力地行使证券市场的监管权。中国股市必须在统一的监管下,才能有目标、有方向地向前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