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富银 陕西省延川县永坪中学 238000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想象力和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对未知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要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使老师的工作事半功倍。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 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186-01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变厌学为乐学,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课成绩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不胜枚举,在此,我谈谈以下几点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讲好第一堂课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而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今日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 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为所动,反觉得自己单纯是贮存教材内容的“ 容器”。这样就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内心要求无法得到满足,自然地失去了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因而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 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力争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课始五分钟,由学生进行时事政治讲演。课中要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中可以是师生进行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辩论;要么可以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要么将富有启发性的题目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这样,课堂不仅成了施展才华的竞技场,也成了学生学 习的乐园。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现代教育对于课堂要求不仅仅是能够获取知识而已,已上升至一种美感教育。美感教育离不开形象,离开形象对视觉的直观刺激,美感教育必然是虚无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展现鲜明形象是渗透美感教育的必由之路。一方面使同学们深入地掌握课本知识,增强德育功能;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他们感悟能力。
四、课堂氛围的营造
语言要幽默,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法国的一位名人――演讲家雷曼麦有句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但所阐述的内容却是严肃的真理。要使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原理被学生所接受,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巧妙地使用幽默的语言及学生身边的事例,刺激学生、激发学生。这样,既可以给紧张、沉闷、呆板、乏味的课堂气氛注入活力,又可以形成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地进入乐学的状态。
五、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讲“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这一问题时,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能怎样理解? 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然后又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剥削阶级各种影响及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呢?在国际上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是否存在?并举例说明,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六、在实践中提高兴趣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关,而这些现象是学生经常碰到但又缺乏理解的问题,纵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的例子涉及到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国家民族中的基本道德规范的方方面面,为此每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好实践这个环节,创造机会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具体的做法是:一是学习了某个政治理论知识后,直接运用知识投身实践,切身体会,或组织辩论会,撰写小论文等;二是联系自己已有的实际经验,分析说明一些常见的社会现实,解释概念原理;三是带着有关问题走访调查、座谈访问,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或结合具体事例讲述某个道理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使学生感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使他们认识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
总之,教师只要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与发展这种兴趣,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邓影《教育现代化》2017年
2.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唐磊《新课程(中)》2018年
论文作者:呼富银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学生论文; 法治论文; 道德论文; 教师论文; 兴趣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课堂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