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与城市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发展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经济与中国
内容提要 本文从各个层面研究了大城市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历史变迁,并进一步将城市化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相联系,阐析了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新格局发展下城市所面临的挑战,并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定位并对我国当前的城市化建设提出了一些设想。
城市作为一国的地区性经济中心,担负着生产流通,资源配置,信息传递等多种功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各国的大城市日益被推上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大舞台,成为世界经济交往的中心。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以及香港等,都是驰名世界的国际大都市,它们代表了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聚集了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商务机构,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或代理处,在这些城市从事跨国界的资源配置和信息传送。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它们的所在国也充分利用这些窗口寻求外向型的发展契机。
近年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城市作为经济的重要舞台,也日益成为了国际竞争的焦点和中心。国家竞争体现为城市竞争,这无疑又将城市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而在这场竞争中,城市功能的老化,残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体制、法规的不健全;交易成本日趋上升,管理混乱等问题的影响异常突出,这些弱点会严重影响一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在我国则表现为国际接轨工作的延滞。因此研究世界性大城市的地位、作用及其未来发展,对我国更具指导意义,而具体将大城市定位在何种层面上,则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课题。
城市及其发展
1、城市定义的历史演变
城市是在原始社会向私有制的转化过程中产生的,其发展是历史性的,在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有着不同的定义。
早期的城市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生产力低下,剩余产品稀少,劳动力主体更多地仍是土地的附庸。城市只是一种独特的城乡不分的统一体。但在这些城市中,起主导作用的已不是农业,而是手工业、商业、高利贷等。这类大城市有古埃及的孟菲斯、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中国的商城、殷墟等,它们对城市面积的大小,道路的配置以及城市中行政、商业等各种功能的分配均有严格的规划。但这类城市仍处在生产力低下的自给自足状态,经济中心的功能仅仅作为政治的附庸而存在。
到中古封建制度时代,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离,商品经济获得发展,规模化的分工协作使生产力大幅提高,城市的意义第一次突破了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堡的限制,而在其周边建立起作为一个地区的商品交换中心的市区。经济中心的功能并不仅仅限于为封建主服务的层面上,并因市民争取城市自治斗争的胜利而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们不仅仅依靠国内市场,而且依靠过境贸易的发展日趋兴旺发达。这一点在中世纪的欧洲表现更为突出。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米兰等,它们在整个中世纪担任着大商业中心的角色。同时,工场手工业在这些城市的急速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新航线的开辟则使世界经济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联接东西方海运的大西洋。一批新兴的资本主义商业城市开始萌芽,但是直到工业革命的到来,城市的质变才真正出现。1783年蒸汽机的发明提供了集中的动力,摆脱了以往工业依靠人力和水力的状态,使工业在城市中有集中的可能。大城市逐步演变为工业生产中心,城市第一次摆脱了政治的垄断而依据市场规律得以建立。一大批城市因其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得以发展,城市规模也因工业分工的高度细化而不断巨型化。伦敦、纽约、波士顿,芝加哥、匹兹堡、鹿特丹等大城市逐步崛起。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意味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生产力的膨胀使城市工业的市场竞争日趋加剧,狭小的国内市场已无法容纳新兴的生产力,对境外市场的探求已成为历史必然。生产力也因此在殖民地的开发中获得了又一次飞跃,城市的国际纽带作用也在不断扩大的市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示。
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国际贸易所涉及范围愈益广泛,贸易方式也日趋复杂;直接、间接的投资方式不断衍生,国际间资金游动更显频繁,这一系列新兴领域逐渐取代了旧有城市的功能,而使大城市成为了集政治、贸易、金融、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功能中心,成为了跨国界的资源配置中心,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大城市才得以诞生。
新兴科技浪潮的冲击,世界经济向纵深发展,使世界主导产业逐步向高科技的信息产业转化,城市更多地成为人才聚集,知识更新,信息交流的中心。产品生命周期的存在,使城市的发展更依赖于知识结构的不断创新,而将城市定位在极具极化效应的再生产中心,超国界资源配置中心和信息扩散中心。大城市的发展再一次突破了区域限制,在巨型化、功能完善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城市建设的卫星式分布,将原有意义上的城市周边地区纳入大城市的功能范围,使大城市的腹地影响在区域上进一步扩散,从而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更大效应。
总之,城市定义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在演变,并因生产力水平而呈现不同的城市化进程。
2、城市化与现代化
城市化本身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而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城市化运动则是与工业化的进程相伴随的。
工业化是城市化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正如伊文斯(Eric.J. Evans)所言“工业主义的力量释放了城市的幽灵”。工业化的兴起首 先使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幅提高,农产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农夫第一次摆脱了土地的束缚,有机会自由支配自身。这就为城市的形成以及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基础。
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首先从时间上看,城市化紧随工业化而来。1783年蒸汽机的使用标志工业革命的开始,集中的动力使工业在城市中有集中的可能。工业化的集中发展也因此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聚集,城市进步的生产方式、增加的收入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更对广大农村产生强烈的吸引。这样随着工厂和人口的集中,新城市大量涌现,原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不断完善,经济活动更加有效,最好的例证是棉纺织业对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技术进步打破了家庭手工业者宁静的田园式生活,昂贵的纺纱机、织布机有着高度的生产率。使小本经营的家庭无力与之竞争而宣告破产,并沦为机器的附庸。规模不断扩大的棉纺织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人口,使城市人口激增,城市化的进程因工业化的发展而不断加速。
从地理上看,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城市化程度也越高,而且城市发展速度也越快。从城市形成的环境条件看,起决定作用的是有利于工业与商业发展的种种因素,工厂的设置一般靠近交通方便,能顺利取得各种必需资源,又有广阔市场的地区。高度工业化除了引起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外,还相应地促进了交通建筑、科技、文教、信息以及为工商业服务的各种事业的聚集,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应运而生。例如不少大城市都位于工业发达的国际重要通道或航道的港口,国内重要水路和铁路及公路干线上,或者附近有煤矿、铁矿或大油田、大水电站的地区。
因此,工业化引起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产业和人口的集中,决定了城市化发展的道路方式和地点。而反过来,城市化的发展又因其自身优势对工业化的进程有着深刻的影响。首先是城市的聚集效益,这是指由于整个城市地区的规模所产生的空间集中的效益。工业生产和其他相关经济活动在城市的集中。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再生产过程因而缩短,经济效益提高;同时城市大规模的市场容量有利于发展本地区范围内的生产专业化与协作,从而降低生产费用,流通费用,并节约企业投资,再有,城市完善的设施,优越的生活条件有利于吸引高科技人才和精明的企业家;城市信息集中,交易成本低,便于交流和创新;最后,城市还有利于金融机构等服务行业的发达、完善。聚集效应促进了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并加速度地进行。
其次,城市还具有规模效益。从经济角度讲,只有投入量达到一定水平时,产出才能以最大比例发生变化,成本收益比才可达最优。与农村狭隘的家庭手工业相比,城市能容纳企业的规模化发展,也能容纳某一种乃至多种产业共同发展,从而在产业配套中达成规模效益。
再其次,城市化的提高带来了市场需求优势。城市人口多,收入水平高,对商品的需求量也大,这对生产有着强大的刺激作用,促使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最终导致技术创新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城市需求结构的差异,又对商品的品质、花样有着复杂的要求,并不断衍生出新需求,这有利于产品的创新。
最后,城市发展的腹地效应又使农村从城市的发展中找到了自身的未来定位,使城乡之间的差距开始缩小,这也使工业化在更广阔的区域内得以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新趋势又导致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传统工业衰退,使城市化发展对工业化的依赖开始减弱,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第三产业、新兴信息产业的兴起则逐渐代替工业聚集而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但这种新业产业的崛起又是与工业现代化和城市需要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在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中,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能力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城市完善各种服务功能,以提高城市运作效率,它包括交通运输、通讯的改善,金融机构的健全,各种资源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等。而科技的发展,交通通讯手段的改善又使城市功能分散,工业区位选择的自由度机动性进一步提高。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相互依赖程度的加强,使当今城市化进程出现了新的趋势。充分发展中心大城市的腹地影响,而在其余区位上采取城市的小型化、分散化发展,这也是与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总之,城市化与现代化可说是互为因果,并在相互的需求变化中螺旋式上升发展。
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大城市在一国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多地体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各种世界性的贸易往来,金融交易、技术创新、文化交流等都以城市为依托而展开。因此城市功能的完善和高效运作将极大地促进世界经济的顺利发展。大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大致有以下三种:
1.规模集聚功能
只有经济投入量达到一定规模时,产出量才可达最优、利润才会最大,它对城市的发展也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
首先,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农业的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这就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自由劳动力;其次工业化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进步的生产方式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对广大农村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而从工业的特征来看,工业发展要求生产在空间上集中。在工场手工业初期,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人力和水力,因而工厂的设置多在远离市区的陡峭的山谷或小山附近,这样的工厂规模必定受限。而在工业革命开始后,蒸汽机为生产提供集中动力,使工业摆脱了人力和水力的限制而有在城市集中的可能。从另一方面来看,城市本身也为这种大规模集中提供了条件:(1)工业生产在城市的集中, 产生了规模效益,劳动生产率因而提高,产品成本下降,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2)城市能够进行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这又进一步促进了工业规模的扩大;(3)城市交通便利,并靠近广阔的市场, 企业可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捕捉市场机会,这也带来交易成本降低,资金周转效率提高;(4)城市有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他们较能适应工业集中的专业化、 社会化生产方式;(5)城市基础设施完备,生活条件优越, 这不仅吸引了大量资金,也招来精明的企业家和科技人才;(6)城市教育和科技事业发达、技术创新层出不穷;(7)城市第三产业兴起, 各种工商业中介机构、金融机构逐步发展和完善,使产业的空间集中有了服务保证。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城市为工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集聚的物质基础,从而大大推动了工业现代化进程。当然,在工业规模集聚的同时,交通运输、通讯、科技、教育以及为工商业服务的各种事业也在进行着规模集聚,从而导致了整体意义上的城市规模经济。
7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工业的逐渐衰落,工业分布日趋分散,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规模集聚功能已经丧失,相反分散的工业生产更依赖于城市中正在进行着规模集聚的第三产业,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资金筹措,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技术改造、产品创新等环节,也更多地需要在城市中来完成。因此,城市在现代经济中越来越发挥它的信息规模集聚的功能。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大城市也日益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起这样的作用,成为了世界各国寻求自身发展机会的信息发动机。
2.极化效应
城市除了规模集聚功能以外,还有横向的极化效应。所谓极化效应,就是以一个部门的发展为动因带动其上、下游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扩张,以及与它没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部门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即罗斯托的“回波效应”,“傍侧效应”。例如在工业生产上,汽车工业的发展,可带动采矿业、钢铁工业、橡胶业、乃至炼油业,重化工业、公共设施事业的发展。城市的极化效应在城市化进程的早期和中期表现更为明显。其主要功能在于:工业化带来了产业和人口在城市的规模集中,城市也因其区位优势促进了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产业进行自身极化反应的同时,又必须提出对诸如交通、运输、建筑以及为工商业服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聚集要求。由此市政基础设施,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都得以建立和不断完善;而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需求层次、结构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又带来了技术改造和创新的要求,于是又产生了科技、教育、文化、信息事业的城市聚集。随着产业、人口的不断聚集,城市生产的规模化效益、分工协作效益也愈益明显,劳动生产率因而显著提高,社会再生产过程缩短,经济运作效率日渐提高。同时,信息的聚集还增加了交易机会,并因城市内各项产业配套设施的完善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资本、劳动力等各种要素资源得以在城市内进行最佳配置和结合,城市因此成为经济的增长极,并导致经济活动不断向少数地区集中,形成了一些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在当今外向型发展趋势下,城市极化效应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新兴产业,高科技人才以及创新成果的集聚发展,从而使世界大城市的自身发展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景。
3.扩散效应
城市发展的扩散效应即指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以大城市的发展为依托,带动其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全球的滚动发展。在这里,扩散效应又有几个层次。第一是随着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化程度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周边地区首先受益非浅。因为城市的大规模正常运作还必须要有广大的农村为其提供基本生活用品,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此种联系使农村从城市的发展中取得各种好处,一些产业配套部门逐渐在农村地区兴起,一方面作为城市产业的补充,另一方面也活跃了城乡市场,城市周边地区逐步卷入城市的经济循环中,城乡的差距也日益缩小。第二是随着产业进一步聚集,工厂规模逐渐达到管理极限,一味强调规模扩大已不明智,这时就出现了大型企业小型化的趋势,在周边城镇设立分厂,通过增加工厂数量来达成新的收益成本最优比例。由于这种部门一般是市场潜力较大的产业,因此其高效的生产率又发生聚集效应和极化效应,这必然带动当地各行业的同步发展,从而达到了生产力在地区上的提高,新城市应运而生。近年来,城市生态环境因产业高度集中而不断恶化,生活品质下降,部分夕阳工业被迫退出城市,但这同样又在新迁居地展开新一轮的聚集效应,极化效应。第三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结果。世界大城市的中心作用使它成为了超国界的资源配置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从而对世界各国(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腹地影响和示范效应,一国也通过它从事着世界性的产业聚集和转移。
世界经济格局变动中的大城市
战后,德日的迅速崛起,打破了美苏霸权的两极国际经济秩序,第三世界的崛起更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国际经济新秩序逐渐在这种多极化的政治经济结构中得以建立和不断发展。新兴发展中国家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经济质量上,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的崛起更具典范。它们凭借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配合阶段性的发展战略,逐步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而在这一崛起过程中,一些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了国际性的大城市,诸如汉城、台北、香港和新加坡城等。它们的崛起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成功的范例,也证明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建设世界性的大城市,一国利用这些城市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并以国内市场作为其深广的腹地,使它成为与各国进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基地。
从世界经济的宏观发展看,由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冲击,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国际化程度。国际分工逐步深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各国更加重视超国界的经济协调与经济联合,向地区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九十年代,欧洲经济共同体,美加墨自由贸易区已成规模,亚太经济圈乃至环太平洋经济圈也正在酝酿之中。一体化带来了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在一体化的影响下,城市的发展也在经历着新的变化。快捷的交通、通讯手段,将全球的主要世界性的大城市紧密联系起来。发达国家的世界性大城市充当着总部的角色,在这里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国(地区)的最新信息,并以最快的速度从这一总部发送到其他国家的世界性大城市,由此层层传送,形成全球性扩散。因此,在经济一体化趋势中,伴随着各国诸如卫星城,无形城市等城市化进程。世界大城市日益成为了世界各国发展的信息处理器。
同时,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城市的竞争。因为世界性大城市日益作为一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综合体出现在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城市成为各个国家之间、跨国公司之间进行政策较量、市场竞争的前沿。
总之,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的同时,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看准形势,把握时机,发展和利用城市,正是我们当前在城市化发展乃至经济腾飞进程中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