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观念大碰撞:会计教育改革——对高校师生两次教育改革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师生论文,两次论文,调查结果论文,问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解和掌握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师生对会计教学现状评价和教学改革愿望,宁波大学会计系先后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分别于2000年12月对全国14所重点大学会计系学生的调查和2001年对部分高校教师的调查,调查报告《全国14所重点大学会计教学现状评估及改革方向的调查报告》、《会计教师真情告白:会计教育的现在与未来》已分别发表于《财务与会计》(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7期、2002年的第3期)。从这两次调查报告的结果看,高校会计专业师生对我国的会计教育的现状及教改方向,既有认同的一面,又有观念上的碰撞。
一、会计教学总体得分情况的比较分析
将11项具体指标图示如下:
首先,我们对11项具体指标的评估分值进行加权平均,得到了师生对会计教学现状的总评估分值,分别为3.27分(注:3.27=(3.67×1+4.01×2+3.41×3+3.8×4+3.25×5+2.82×6+3.23×7+3.10×8+3.12×9+3.54×10+3.16×11)÷(1+2+3+4+5+6+7+8+9+10+11))、3.02分(注:(2)3.02=(1×3.18+2×3.84+3×3.07+4×3.12+5×2.87+6×2.47+7×2.97+8×2.89+9×3.14+10×3.43+11×2.94)÷(1+2+3+4+5+6+7+8+9+10+11)),可见,我国高校师生对当前会计教育的总体评价为“一般”水平。与较满意水平(4分)尚有一定距离。
其次,从各项具体指标来看,11项指标中,没有一项指标被师生同时评为“很好”(5分)和“较好”(4分),大部分处于一般水平(3分)。值得欣慰的是,师生认同前三位指标是:毕业生的适应性、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其中,毕业生适应性的评估分是最高的,将近“较满意水平”。“教学现代化手段使用程度”指标为最差,这也反映了当前我国会计教育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说明虽然会计教育水平不高,但是,面对激烈人才市场竞争,教师和学生都充满自信,这种自信表达了师生对当前会计教学质量的肯定态度。然而面对着知识经济和数字化的冲击,我国目前会计教育存在的诸多不足将制约未来会计毕业生的适应性,因此会计教育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会计教学现状的总评分,以及11项具体指标评估分均高于学生打分,较低的学生打分既说明学生的“不满”,也说明会计教学现状并非如教师认同的那样乐观。
二、师生对会计教改方向的观念碰撞
碰撞之一:会计教育目标
教师和学生对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都倾向于“通才+专才”,而与教师不同的是,学生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青睐仍处于较高比率,且在“通才与专才”这一选项的比率远低于教师,这说明高校教师会计教育目标定位单一,而学生目标定位散乱。同时处于对今后就业的考虑,学生对“注册会计师”的关注程度较高,与教师对此的冷淡形成鲜明的对比。
碰撞之二:课程设置
首先,教师和学生都将加强“外语、计算机”课程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基本技能,以适应信息时代和全球化进程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其次教师希望通过加强“相关经济类课程”、“管理学类”、“法律类课程”的教育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将其培养成复合型人才,这与会计教育目标定位在“通过+专才”上是相呼应的。而学生则更偏向“CPA课程”,以适应今后激烈的就业竞争,而教师对其设置较为冷淡。
碰撞之三:教学方法
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各种教学方式之间的取舍,而应将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组合,主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师生对“案例教学”做了充分的肯定,说明高校教师已认识到传统的呆板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会计教学实际的需要;学生把“邀请实务界人士讲学”放在第二位说明学生厌烦了枯燥的理论教学,更渴望对实践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参与教学”得到了部分教师的青睐,说明教师趋于重视学生在会计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学生对该指标的评价较低;“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学生青睐(16.54%),但未能引起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足够的热情(仅10.49%)。
碰撞之四:教材
学生的选择倾向于“西方原版教材”,而教师则倾向于选用“教师指定教材”和“国家统编教材”,表明多数教师希望能选用适合自己授课特点的教材,以期保证教学质量。而随着入世和出国热的冲击,学生更希望接触更多的“西方原版教材”,以适应今后的就业和深造。
碰撞之五:师资不足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师资在各方面都有所欠缺,比较突出的是“教育方式呆板”和“实务能力差”,这是影响目前会计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其中教师认为师资的主要不足在“实务能力”方面的欠缺,而学生则认为呆板的“教学方法”才是师资最薄弱的环节。
碰撞之六:师资加强方向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师资需加强的方向上,都认为“丰富实务经验”很有必要。不同的是教师希望通过“丰富实务经验”,“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师资力量。而学生则认为教师应首先“提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务经验”,而“提高科研水平”则是其次的。
碰撞之七:作业类型选择
师生选择“做案例”和“实务模拟”为主要形式,表明教师和学生都较为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案例练习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职业判断能力,解决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实务模拟则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学生对“写论文”和“做习题”热情不高,相反更愿意自学阅读有关书籍;而教师对“写论文”的评价仍排在第三,说明教师还较为重视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乃至今后的科研打下基础。相比之下,传统的“做习题”的形式已不被看好。
碰撞之八:考试方式
“案例分析”、“笔试”为师生首选,但学生对笔试不再感兴趣,甚至低于“平时成绩结合考勤情况”这一选项,说明学生希望通过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来全面、科学地评价学习成绩。
碰撞之九:实习安排
从调查结果来看,前三项呈三足鼎立形式,其中学生偏向“自己联系单位”,与教师偏向“系里统一安排”形成对比,反映学生更愿意利用一些社会关系以便创造更好地就业机会,将实习与就业联系在一起。
碰撞之十:会计教改的主体
数据显示师生观点较为一致,前三者所占比重较大,说明“学生”、“专业教师”、“实务工作者”将成为教改三驾马车。其中教师选择“学生”参与教改地比例甚至超过“专业教师”,这说明高校教师并不想唱教改“独脚戏”,而学生也将自己作为教改主体的一分子,愿积极参与其中。另外学生更愿意邀请“实务工作者”参与,表明教改应以实务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