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基地的后续研究_经济研究论文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基地的后续研究_经济研究论文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基地跟踪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沿海地区论文,制造业论文,我国论文,基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04)02-0063-0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劳动者素质比较高、资本原始积累起步早和科技人才较为集中等有利条件,使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我国新兴的制造业基地。同时,由于市场化改革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了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使市场竞争加剧,在优胜劣汰的作用下,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市场化改革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市场环境,极大地调动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跨国公司的介入,加快了引进外资的步伐,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因素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得到迅猛的发展。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基地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地区等。

一、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基地评估

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是秦岭、淮河以南开发历史较早的地区。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崛起,制造业基地的壮大,应归功于改革开放政策下及时更新换代的轻纺工业的迅速扩大和产品的大量输出;而与亚太地区经济中心城市香港的毗连,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崛起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外向型经济在珠江三角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基地依靠广州和深圳雄厚经济实力的推动,同时植根于佛山、中山、珠海、惠州以及东莞城市群落肥沃的土壤,不仅制造业总量迅速膨胀,而且产品更新换代快,产业提升层次高,产品名牌多;引进外资起步早,引进项目技术含量高;国有企业改制动作大,民营资本介入多;商品输出国外多,市场占有率高;制造业以专业镇、村为依托多,形成了产业带、城市群的簇群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地面积仅占广东省的23%左右,但积聚了整个广东经济总量的80%,城镇化水平达到72.7%。按照规划,到2010年,珠江三角洲将建成广州、深圳、佛山等6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在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形成佛山、中山、珠海、东莞、惠州等多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并承担起本区域外向拓展作用。一句话,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成长的主力“引擎”之一。在这个大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制造业从原来作坊式的手工业产品生产,如从食品、纺织品、陶瓷、五金制品等一跃提升为保健饮料、家用电器产品、塑料制品、光电子产品以及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并创出一大批中外驰名商标。

二、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基地评估

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东北部所在的江浙沿海地区,称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期以来,这个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基本上是为国内市场服务的,这与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不同。20世纪初,上海经济迅速崛起.不仅成为远东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中心,而且也是重要的金融中心。特殊的地位为上海经济腾飞插上翅膀,而且也带来了长江三角洲的繁荣。尤其是上海至南京的沪宁铁路建成以后,铁路沿线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的轻纺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国初期,一方面由于处在东部沿海地带,考虑国防的需要,不是全国重点建设地区,所以国家在上海安排重点项目不多;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城市上海丢掉了远东最大的金融,贸易中心地位,发展速度大大受到影响。当上海经济处于低迷状态的时候,上海市“两翼”的江苏和浙江的经济却加快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中央政府调整政策,全国地方政府建设经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江浙一带发展经济的劲头更大。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轻工业、纺织工业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很快地发展起来了。上海和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的地方国有工业,首先利用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的产业、产品优势,迅速向华东地区甚至全国扩大产品市场,并获得了成功。尤其这一地区的乡镇企业,把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办地方制造业,并实现了全面的突破。由于制造业产品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和1989年至1991年的经济治理整顿期间,制造业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是,随着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和扩大开放政策的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又得到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时期。

长江三角洲不同于珠江三角洲之处,在于龙头城市只有一个上海市。自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市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据统计资料,2000—2002年GDP分别为4551.15亿元、5000亿元和5408.8亿元。1998—2001年,引进外资累计合同金额237.2亿美元,实际到位金额142.4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855.5亿美元,其中出口达到877.2亿美元。龙头上海要建成太平洋西岸国际性金融、经济、贸易、航运中心之一。为此,上海市在“十五”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信息、金融、商贸、流通、汽车、成套设备制造、房地产等六大支柱产业。实际上,上海是中国资本高地,许多知名企业纷纷把总部迁到此地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看,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在改革开放以后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其特点是上海这个龙头城市在浦东开发以后,其带动辐射作用突现出来。江苏南部城市群落和浙江东北部城市群落紧紧向其靠拢,使上海龙头地位更加牢固,也使上海制造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浙江的杭州,尤其下辖的萧山是我国制造业新兴基地。宁波的民营制造业是在全国屈指可数的,无论企业规模,还是资本量以及销售营业额都居全国同类城市之上。江苏苏州的制造业逐步成为世界产业层次较高的制造业基地。无锡制造业成为我国上市家族的一大板块,尤其下辖的江阴上市公司成为无锡的半壁江山。正是依靠这些“拳头”制造业企业,长江三角洲逐步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总之,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制造业走向世界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桥头堡,并推动着长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

三、环渤海经济圈制造业基地评估

环渤海经济圈泛指北京、天津、河北的唐山和秦皇岛、辽宁的沈阳和大连、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等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珠三角不同之处,即没有一个明确的龙头城市,只是较为松散的联合和协作。20世纪80年代,还有一个不定期的市长协作会议,以后也不了了之。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的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首都钢铁公司、北京石油化学公司等都是大型的国有企业。北京的电脑系列产品,尤其中关村电脑一条街,其年产值占到北京市GDP的1/3。正是这些制造业推动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02年北京市GDP达到3000多亿元,工业总产值为1148亿元。天津是我国的直辖市之一。天津的制造业历史悠久,尤其是纺织、制衣业久负盛名。改革开放以后,天津开发区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畅销全国,尤其摩托罗拉和顶新集团产品扬名天下。可以说,制造业推动着天津经济的腾飞。据统计,2002年天津市GDP达到2000多亿元,工业总产值为1000多亿元。历史上,京津唐经济圈协作较好,经济互补性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并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经济活动的核心区域之一。另一个经济活动核心区域就是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是指潍河以东的青岛、烟台和威海等地区。青岛是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龙头。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青岛,制造业已成规模。围绕制造业基地建设,青岛市已提出“一体两翼一带”大工业发展布局。“一体”为胶州湾东岸的主城区,重点发展污染少、效益高、劳动密集型的都市工业。在城市“两翼”的高科园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车辆、船舶、电气设备等现代化工业。“一带”是指环胶州湾及沿黄海一片工业隆起带,重点发展大型机械制造、精细化工、橡胶轮胎、新型建材等基础原材料工业。同时,青岛以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家电企业为主体,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大企业,带动了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家电制造业产业基地。总之,青岛正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加快构建大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分工有序的产业体系,推动汽车、石化、造船、橡胶、装备等产业的发展,加快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

总起来看,环渤海经济圈制造业在改革开放以后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其特点是这个区域没有明确的龙头城市带动和辐射。因此,京津唐、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根据自己的优势,走各自发展制造业的道路。建国以后,国家在山东安排重大项目并不多。但是,山东在1978—1984年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走上一条以发展轻工业为主的道路,使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48%上升到1984年的59%。1984年以后,山东工业发展转移到重工业方面,使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4年的41%上升到1988年的48%。显然,这期间山东制造业依靠的是内聚力的发展,先是依靠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后是依靠矿物资源开掘和加工制造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山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举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因此,山东半岛成了制造业基地,承接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制造业的转移,推动着山东省经济高速增长。据统计,2002年山东省GDP达到10386亿元,比江苏省少250亿元,居全国第3位。

四、东北地区制造业基地评估

在传统概念上,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府集中了300多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创建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东北工业基地。但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观念转变滞后,国有企业改制步伐缓慢,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步伐缓慢,因此面临着严峻形势。据有关资料,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正进入“老年期”,有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的50座矿城资源衰竭,造成约300万下岗职工,1000多万职工家属的生活受到影响。其中,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受影响最大。据统计,2000年辽宁省在内地31个省份中排名第10位,吉林省为第18位,黑龙江省为第21位。针对这种严峻局面,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略。这个方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东西互动的两个轮子,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因此,温家宝总理两次考察东北地区,并作出重要指示:一是要继续从战略上调整经济结构,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国有经济结构;二是要切实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三是要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四是要积极搞好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是要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六是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基于中央政府谋划“新东北”的要求,必须借助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时机,大力引进外资,对接日本、韩国制造业的转移,复兴东北地区制造业。据有关资料,辽宁华锦集团与沙特阿拉伯沙比克公司签订了40万吨乙烯项目合资协议;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与沈阳鼓风机厂在沈阳浑南新区合资建厂,投资1370万美元生产石油、天然气设备部件,并提供维修和部件升级服务。同时,大庆石化公司、哈飞集团、吉林铁合金集团、一汽集团公司、沈阳机床集团、沈阳化工股份公司等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将全面实现与外资整体合资,在不久将来,将成为我国钢铁、石化、汽车、重型装备制造等新型的制造业基地,有望成为我国“第四增长极”,促进东北经济复兴。

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制造业的特点是产权结构以国有为主,非国有制造业没有发展起来;在轻重工业的比重中,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比重小;产品结构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深加工产品比重小;技术结构以陈旧设备、落后技术为主,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少而低。因此,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制造业遇到严峻局面,处在艰难的转型期。2002年中央政府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方略以后,大力推进改革步伐,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扩大对外开放,对接日本、韩国制造业的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从而振兴东北地区制造业。

综上所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基地的建立和发展,成为我国对接日本、韩国、台湾、香港以及美国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并推动东部地区经济乃至全国经济长足发展。东部地区的各省市经济总量超过6万亿元,占我国经济总量的6/10,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希望所在。因此,还要大力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使之尽快成为重要的世界制造业基地。

标签:;  ;  ;  ;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基地的后续研究_经济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