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理论的应用论文_蒋志诚

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理论的应用论文_蒋志诚

湖南祁阳县中医医院 湖南祁阳 426100

【摘 要】“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是仲景在总结前贤及结合自己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维护人体健康所作出的最精辟论述之一!该理论从生理方面高度概括了“五脏元真通畅”是维系健康的条件和保证;也从病理角度提示了“五脏元真失畅”是导致疾病的前提和基础,从而指导人们如何从保持“五脏元真通畅”来预防疾病,更启迪我们在临床治疗上应以通调“五脏元真”为重要法则。因此,仲景“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一重要论述,对我们临床防治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五脏;通畅;源起;发展;应用

1.“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源起和释义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源于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其中“五常”,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是谓木、火、土、金、水五行,与肝、心、脾、肺、肾五脏相配。“风气”即自然气候。“元”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谓“变一为元。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而《春秋繁露·重政》中谓“元犹原也,其义随天地终始”。“真”者,于《庄子·杂篇·渔父》云“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又《黄庭内景经·仙人章》曰“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灵枢·刺节真邪》谓“真气”,即指真气或元气,它们“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合而为“元真”则始见于《金匮要略》。“通”,《说文解字》释为“达”,《易经》将“往来不穷谓之通”;“畅”郑玄《礼记》注为“充”。在《金匮要略》本科教材中将“通畅”释为“充实、通畅”,而2004年七年制《金匮要略》教材将“元真通畅”明确释为“生命物质充裕、生理功能正常、抗病能力强盛”。“和”在此处则是“调和”、“平和”、“健康”之义。综上所述,本人认为 “五脏元真通畅”不仅代表构成五脏和维持五脏功能活动的精微物质——即气血津液等的充实旺盛,更代表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及相互间的生克制化关系的正常有序。这一论断既体现了人体五脏核心的整体观,也充分展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

仲景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健康和疾病的原因:人之所以能安康,是因天赋五脏真气充盈、运行畅达、生克制化有序,且能与自然环境相生相长,相通相合;而人之所以患病,是因为天赋五脏真气不盈,运行不畅,生克乘侮无序而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畅、阴阳失衡,复因自然界六淫邪气的乘机侵害,使五脏元真失畅,从而导致疾病[1]。“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一理论是仲景对《内经》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的发病观及 “五脏者,中之守也……身之强也”之五脏为核心整体观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是对人体正常生态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揭示了“五脏元真通畅”,是维系健康的前提;而“五脏元真失畅”则是诱发各种疾病的基础。正如《素问·调经论》谓:“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及《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断言。充分说明疾病的发生,内因是基础,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既体现了仲景的健康观,又体现了仲景的发病观。

2.“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理论的发展——通法

既然“五脏元真失畅”是导致疾病的基础,那么通调“五脏元真”就成了临床重要治则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黄帝内经》是最早论述以“通”为用的的医学著作,如《灵枢·脉度》云“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而为痈”,说明五脏六腑不“通和”是致病之因。而以“通”论治更是常见,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满者,写之于内”以“写”为通;“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以“汗”为通;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寒热”为通;“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则又以“攻散”为通。总之《内经》以“通” 论治是以“适事为故” 作为应用原则。而张仲景则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只有保持“五脏元真通畅”才能达到“人即安和”的健康状态。后世医家则在此基础上,将“通”法逐渐演绎丰富,并发展为重要治法之一,如北齐徐之才有“通可去滞”之论,该法后被陈藏器收录在《本草拾遗》中,成为中医“十剂”之一;清代叶天士在《医纲提要》中提出“凡病宜通”的治疗思想,并认为“通”有“宣通”、“攻通”、“旁通”之分,这既是对“通”法的释义,又是对“通”法的概括;清代高士宗《医学真传》指出,“通”有不同的方法,“调气和血”、“调血和气”、“上逆下行”、“中结旁达”、“虚者使通”等都是“通”法的扩展;此外,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中所载“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法之中均暗含“通法”之意,如瓜蒂散、通关散等通过涌吐宿食、痰涎来祛除胸膈、胃脘滞留之邪,以吐为通;而四逆汤、理中丸等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来祛除患者脏腑经络寒邪,以温为通等等[2]。因此,“通”不仅可畅“五脏元真”,更可祛体内之邪,确为疗疾安康之大法。

3.“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应用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是仲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所总结形成的健康观,同时也深含发病学哲理。保持和维护“五脏元真通畅”是防治疾病的根本,“五脏元真失畅”则是发生疾病的根源,而通调“五脏元真”则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大法,其他诸法多由其演绎和派生,因此,从“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理论推论出的 “通调五脏元真”治则,对临床治疗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4.在治未病中的指导作用

预防疾病是卫生保健的首要任务,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之一,是保持健康及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和愈后防复等三个方面。

未病先防是针对健康人群,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通调五脏元真,以达到提高正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之目的,即仲景所言“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只要通过恰当的养生方法,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倡导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就能保持“五脏元真通畅”,达到“不遗人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人自然就健康无恙,亦即《内经》“上工治未病”之义。未病先防对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5月7日印发了《2015—202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导引等中医传统运动,广泛开展药膳食疗,以充分发挥传统医药事业对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特色优势。

愈后防复是指疾病愈后,五脏元真尚未完全通畅,人亦未完全安和,需要通过适寒温、慎起居、节饮食和服食药膳等措施来进一步康复调治,防止死灰复燃,导致疾病复发。

5结束语

《金匮要略》关于“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仲景的健康观思想,同时蕴含了深刻的发病学哲理,无论对后世养生保健还是疾病的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五脏元真通畅”是健康的保证,更是治疗疾病的终极目标。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而临床又离不经典理论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敏,周刚,刘晓倩.谈《金匮要略》“水血同病”及方证辨治[A].全国第十八届仲景学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2]黄先芝.通法的临床应用[J].四川中医,2005,23(11):150.

[3]张琦.保持“五脏元真通畅”预防外感——读《金匮要略》,做临床点滴体会[J].四川中医,2007,25(7):34.

[4]金实.中医内伤杂病临床研究 [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06:2—3.

论文作者:蒋志诚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  ;  ;  ;  ;  ;  ;  ;  

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理论的应用论文_蒋志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