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结合《中学化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谈科学精神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论文_孙晓芳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六中学 266000

化学教学以“立德”为第一要义,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十分重要。本篇的德育,不是一般狭义上的思想道德教育,而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优秀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有机统一。

《中学化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关于“科学精神”是这样界定的:认识到提出新问题、想出新思路、找到新办法、发现新规律等创新活动是提高科学认识水平、推动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在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活动中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满足于现有的理论和问题解决的方法,敢于根据事实和独立思考探索新规律、新方法,形成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一、从问题开始,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

【本教学设计中案例分析】

在厨房中发现问题:

问题一:菜刀生锈、水壶布满水垢。

问题二:区分放混的纯碱与食盐。

通过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初步形成解决方案,组内互相交流、评价实验方案,然后全班交流。

二、挖掘知识本源,引发深度思考

【本教学设计中案例分析】

解决厨房中发现的问题,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以上述解决厨房中相关问题的化学方程式入手,引导学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要用到物质的性质,组内分享,逐步构建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网络。培养学生科学分析的思维范式,培养积极分享、有效表达的科学研究习惯,最终形成实事求是、科学规范、严谨务实的良好品质。

四、变换应用情境,促进方法原理内化

【本教学设计中案例分析】

应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解决生产、生活中真实的问题。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进一步明晰研究化学物质,要先认识物质,再应用物质、改造物质。以此增进学生对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促进概念统整与内化,使之转化成能够指导学生思考物质问题解决策略、与物质世界和谐相处、改造物质和变革社会实践的先导性观念。让学生的科学精神在学习中得到提升。

六、提高任务难度,提升解决问题素养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我们从书本里获得知识,学习别人的经验。如果我们能用自己切身的经验来检验这些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本教学设计中案例分析】

学生运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分析解决新闻中真实发生的污水系列问题,坚守良知和道德底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意识。用科学伦理指导实践,让科学精神落地生根!

德育有“教育教学灵魂”之称。通过恰当的途径开展德育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令学生掌握认识,开发智力,同时也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才能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同时,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以及提升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个人品德修养。

论文作者:孙晓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总第3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5

标签:;  ;  ;  ;  ;  ;  ;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结合《中学化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谈科学精神在化学教学中的培养论文_孙晓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