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小学生心理技能培养_心理健康论文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技能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生论文,技能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的发展与中小学生心理压力的增加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青年不仅要有文化知识,而且还应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并具有较强的身心承受能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小学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因此青少年出现心理障碍的情况明显增加。据我们与香港浸会大学张小燕博士合作对北京和香港地区2009名10—18岁的青少年所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中有80%以上的人受着不同程度心理压力的困扰。从困扰程度来看,香港地区略高于北京(见图1)。

据辽宁教育研究院1995年对北京和上海的独生子女进行的调查表明,心理变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20.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现象;上海张弘的调查表明,30%的大学生都有“心病”。因此,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压力普遍增加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中小学生正值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良好心理习惯形成和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被教育学家称为孩子的“第二断乳期”。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前途。而心理压力的困扰不仅会给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伤害,而且也对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长期的心理困扰会使中小学生出现一些变态行为,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近年来新闻媒体关于中小学生因学业压力过重而弃学出走,甚至跳楼自杀的报道都曾有过。因此,我们在关怀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同时,也要注重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青少年心理技能的培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是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二、中小学生应注重发展的几项心理技能

1.情绪控制能力

人生步入青少年期,其生理发育日渐成熟,认识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使一般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均表现出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如:情感的丰富性、浪漫性、两极性、矛盾性以及自控性差等。情绪的大起大落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和人际关系,也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情绪控制能力是青少年必须努力提高的心理技能之一。

2.集中注意能力

“注意”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有人把注意比喻为获得知识的“门户”,是很有道理的。为了更好地打开这个“门户”,我们就必须重视中小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青少年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所以注意力的培养更应加强。

3.人际交往能力

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既是一种社会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心理状态直接制约着交往活动的进行。青少年的交往能力还不成熟,但参与社会交往的需要却明显增强,他们希望自己能作为社会的一员参加各种活动、结交朋友和显示自己的能力。交往是青少年的合理需要,也是促进他们成熟的社会活动。然而,由于心理不够稳定,知识经验不足,在交往中会出现一些偏激或不适宜的行为,这既影响人际关系,也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引导他们合理的交往,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4.意志力

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是高级而复杂的心理现象。意志力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和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小学是培养青少年意志力的重要时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都经历过艰苦曲折的过程。意志力对人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青少年必须具有全面发展的意志品质才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5.竞争力

现代社会各个领域都充满了竞争,而竞争除了靠实力做取胜的基础之外,还必须具备竞争的精神。也就是说还要敢于挑战、勇于尝试、富于自信、善于开拓。这种竞争能力最好从小培养,从青少年时期就要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而参加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是培养青少年竞争能力的最好途径。

6.自信心和成就动机水平

青少年学生应当从小树立人生的目标,要有理想、有抱负,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是最基本的人生观教育。而要实现这个理想,还必须有坚定的信心。信心是学生和事业成功的基石,是一个人命运的主宰。只有相信自己能够成功的人,才能全力以赴去争取成功,也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培养中小学生心理技能的主要途径

1.体育教学是增强中小学生心理技能的重要手段

参加体育运动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增强心理技能的有效途径。学校体育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起着以下重要作用。

(1)通过体育活动可以调节身心状态,增进心理健康。

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确立顽强进取的人生态度,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同时还可以宣泄不良情绪,维持心理平衡。丰富活跃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坚强的意志、心理的耐挫力和陶冶良好的情感。

对北京和香港地区2009名青少年所做的调查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心理困扰程度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运动的人(见图2)。

(2)在体育课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增强学生的心理技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包括: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心理保健的方法等,教学生掌握一些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和措施,提高他们的心理耐挫能力,克服人际关系中那些敏感问题的困扰,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家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心理技能的全面发展。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儿童的影响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其过程也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要做表率和榜样。同时还要与学校教师密切配合,经常沟通,对学生共同负责,以避免学生钻空子、讲慌话等劣习的形成。这是应当经常强调的问题。

3.专门的心理技能训练是增强学生心理技能的有效途径

多年来,心理训练较多地用于运动员和一些特殊职业的人们,如飞行员,消防队员等。然而近年来,不少国家开始把心理训练用于中小学生,有些学校已列为必修课,以加强青少年心理技能的培养。课程内容除了心理教育之外,还采用一些专门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来增强中小学生的集中注意、情绪调节及正确的思维表象等心理技能。常用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有:

(1)语言暗示放松训练

这种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词语暗示增强大脑调节控制情绪状态的能力。一般做法是,预先给定学生积极正面的暗示语,如:“我心情很好!很轻松!头脑很清醒!注意集中!”等。每天抽一定时间练习,用以改善情绪状态,并增强自信心。

(2)超觉静坐练习

这一练习已经在世界很多国家的不同人群中广泛应用。我国一些学校也开始在学生中试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每天10~15分钟的静坐可以起到净化大脑、集中注意和开发潜能的作用。通常是让学生在做功课之前或紧张学习的间隙时,安静地闭目静坐,均匀自然地呼吸,心中想着一个轻松悦耳的声音,逐渐把意识集中于一点。这种练习能带来良好的心理和生理效应。

(3)程序思维训练

该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可以贯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学会将需要考虑而又比较复杂的思维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加以程序化,以防止思维混乱。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

(4)情景表象训练

训练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象思维能力。具体做法是,预先指定一定的情景内容,如:集体打扫卫生、参加演讲会、一场足球赛、一次郊游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描述在这一情景下可能发生的事情和进展过程,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象能力。

(5)呼吸调节训练

这是根据人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原理,通过调节呼吸可影响其它植物性神经功能,进而调节情绪。这在考试前常用。训练前要让学生学会慢而深的腹式呼吸法。在考试前通过这种调节呼吸练习(3-5次)来缓解过度紧张情绪,同时也有助于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6)音乐调节训练

听音乐是青少年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不同节奏、不同旋律的乐曲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通过选听不同的音乐能够调节人们的心理状态(振奋激昂或放松平静)。

上述这些训练方法和内容通常是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的不同,学习和考试阶段的不同来安排和实施的,以保证其针对性和最佳效果。

当前,在中小学校实施专门的心理技能训练毕竟还是一项新的工作,还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需要研究和开发出一些适用于中小学生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才能不断将这项富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为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做贡献。

标签:;  ;  

加强中小学生心理技能培养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