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亚洲贸易逆差的成因_贸易逆差论文

中国对亚洲贸易逆差的成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逆差论文,亚洲论文,成因论文,中国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中国与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关系日趋密切,并且从顺差转变为逆差。2004年,进口3695.3亿美元,出口2955.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6695.3亿美元,同比增长34%,贸易逆差达740.28亿美元,比2000年的90.2亿美元增长了8.2倍(注:本文未指明出处的数据基本上来源于《中国对外经济年鉴》(1992~2003)、《中国商务年鉴》(2004)、《中国统计年鉴》(1992~2004)。2004年年度数据来自商务部网站海关统计资料(www.mofcom.gov.cn/tongjiziliao)和《中国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并加以整理。)。

亚洲一直是中国密切的贸易伙伴,是重要的贸易对象,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具有较高的份额。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理性看待这种增长?这已成为有关各界瞩目的焦点。

一、中国与亚洲进出口贸易的现状

中国与亚洲进出口贸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进出口总额逐年稳定增加,贸易份额较大且波动小

总的情况看,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比较高的,1992年以来从38.1%上升到2004年的70%(见图一)。对亚洲进出口贸易额从1992年的1100.87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6650.3亿美元,增长了5倍,逐年保持稳定增长。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总对外贸易额的比例均大于56%,1992年至1997年保持在60%以上,1998年至2004年均在56%~58%之间,波动幅度不大,对亚洲的贸易依存度从25.4%左右上升到40.3%,反映了亚洲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基石,但也存在贸易依存度过大的风险。

资料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2~2004)数据计算。

图一 按当年价格计算中国对亚洲贸易额占总贸易的比例

(二)中国与亚洲进出口贸易的区域分布不平衡,但贸易潜力巨大

目前,中国与亚洲的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具有贸易往来,但区域分布很不均衡。2004年对亚洲国家(地区)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比例分布如下(见图二),依次为:日本25.25%,香港16.94%,东盟15.92%,韩国13.54%,台湾省11.78%,这些国家和地区占中国对外贸易比例合计达到83.43%,其他所占的比例很小。可见中国对亚洲贸易区域分布是很不平衡的,对西亚、南亚和中亚的贸易潜力很大。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网站海关统计数据综合计算

图二 2004年对亚洲国家(地区)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份额

中国同东盟贸易额从2003年的782.5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05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5%,其中出口429亿美元,同比增长38.7%,进口622.5亿美元,同比增长44.3%,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同南亚七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不丹)贸易总额195.26亿美元,出口为111.66亿美元,进口83.6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2.1%、55.9%、71.2%,是中国对外贸易极具增长潜力的地区之一。以印度为例,这个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2004年与中国的贸易额只有136亿美元,占中国对亚洲贸易的2%。

中国和西亚四国(土耳其、塞浦路斯、伊朗和阿富汗)的贸易增长比较迅猛,交易额107.05亿美元,出口56.19亿美元,进口50.86亿美元,同比增长26.43%、21.49%和32.34%,充分体现了双边贸易的互补性。

在西亚十三国(指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伊拉克、以色列、也门、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曼等)的贸易也有很大的进展,贸易总额、出口和进口分别为315.43亿美元、143.93亿美元、171.4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8%、31.4%、53.9%。该地区既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市场,也是重要的石油进口地。

(三)对亚洲国家和地区贸易逆差迅速增加

近年来,中国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逆差增长较快(见表1),增长趋势明显。2000年的贸易逆差为90.33亿美元,2001年为62.26亿美元,2002年为199.94亿美元,2003年为503.28亿美元,2004年中国对亚洲的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达到740.27亿美元,贸易逆差前所未有。

表1 按当年价格计算中国与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贸易差额统计表

年进出 外商直对亚洲年对亚洲年

对亚洲进

亚洲占当

对亚洲进

年份 GDP

口总额 接投资

进出口总额

出口总额口总额年进出口

出口差额

(亿元) (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

(亿美元)

199223938 1655.3

112 1100.87 610.670 490.20 66.5% 120.47

199331380 1957.0

258 1152.17

526.18 626.0 58.9% -99.82

199443800 2366.2

338 1422.16

734.48 687.68 60.1%

46.8

199557733 2808.6

377 1700.57

920.02 780.54 60.5% 139.48

199667795 2898.8

424 1746.81

912.42 834.39 60.3% 78.03

199774772 3251.6

453 1973.63 1089.66 883.97 60.7% 205.69

199879553 3239.5

456 1853.23

981.50 871.72 57.2% 109.78

199982054 3606.3

404 2042.43 1025.631016.81 56.6%

8.82

200089404 4742.9

407 2736.56 1323.111413.44 57.7% -90.33

200195933 5096.5

468 2881.39 1409.571471.83 56.5% -62.26

2002

102398 5207.7

527 3606.25 1703.151903.09 58.1%-199.94

2003

116694 8509.9

535 4955.40 2226.062729.34 58.2%-503.28

2004

13651511547.9

606 6650.27

2955.03695.27 56.6%-740.27

资料来源:第2~4栏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2~2004)。

注:2004年数据来源于商务部网站海关统计数据,其他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对亚洲贸易的逆差,主要分布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见表2)。2003年,日本、印度、韩国东盟和台湾省合计对中国的顺差达到954.4亿美元。2004年,中国对亚洲20个国家和地区是贸易逆差(见表2),其中,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逆差合计达1379.93亿美元。大陆对台湾省的逆差一直是居高不下,2000年至2004年,逆差分别为204.54亿美元、223.39亿美元、314.77亿美元、403.58亿美元、512.33亿美元,增长率均大于10%。中国对日本贸易2002年由顺差转逆差为50.3亿美元后快速成长,2004年达208.58亿美元,年均以200%左右的速度递增。另外,中国对韩国和东盟的贸易逆差也有增加的趋势,逆差分别为344.31亿美元和200.8亿美元。

表2 2004年中国对亚洲贸易逆差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统计表(单位:万美元)

国家或地区 进出口额进口额 出口额

贸易差额 国家或地区 进出口额进口额

出口额

贸易差额

台湾省

7,832,382 1,354,523

6,477,859

-5,123,336 新加坡

2,668,391

1,268,729

1,399,663

-130,934

韩国9,006,821 2,781,842

6,224,979

-3,443,137

也门共和国191,630

45,775 145,855

-100,080

日本

16,788,636 7,351,429

9,437,207

-2,085,778

印度尼西亚 1,348,050 625,687 722,364-96,677

马来西亚 2,626,112808,677

1,817,435

-1,008,758 科威特 124,943

48,405

76,539-28,134

泰国1,734,320580,157

1,154,164 -574,007 卡塔尔

43,785

10,352

33,433-23,081

菲律宾

1,332,783426,893 905,890 -478,997 乌兹别克斯坦57,551

17,244

40,307-23,063

沙特阿拉伯1,029,966277,559 752,408 -474,849 蒙古69,374

23,335

46,039-22,704

阿曼

438,961 11,113 427,849 -416,736 文莱29,8954,789

25,106-20,317

伊朗

704,626255,471 449,155 -193,684 伊拉克

46,980

14,955

32,025-17,070

印度1,360,410592,667 767,743 -175,076

哈萨克斯坦449,823 221,194 228,629 -7,435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诲关统计数据综合

二、中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贸易逆差成因分析

(一)模型及回归分析结果

为简化分析,考虑国内生产总值(GDP)、进出口额、外商直接投资(用FDI表示)这几个基本变量,略去其他变量。工具为eviews3.1统计分析软件。

GDP表示中国的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FDI表示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量之和,EX、IM表示当年的对亚洲出口和进口额。α[,i](i=1,2,3,4)为待估常数,β[,i](i=1,2,3,4)为待估系数,ε[,i](i=1,2,3,4)误差项。样本区间为1992~2004年(见表1)

首先,考虑GDP对中国与亚洲进出口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Ln(EX)=α[,1]+β[,1]Ln(GDP)+ε[,1]

(1)

Ln(IM)=α[,2]+β[,2]Ln(GDP)+ε[,2]

(2)

其检验结果分别为:

变量系数 标准差

t-Statistic 相伴概率

α[,1] -2.794393

1.322924

-2.1122860.0583

Ln(GDP)0.880683

0.1185477.4289940.0000

R[2]=0.833812,Adjust-R[2]=0.818704,

F-statistic=55.18995,其相伴概率为0.000013。

变量 系数 标准差

t-Statistic

相伴概率

α[,2]

-4.435808

1.859153

-2.385929 0.0361

Ln(GDP) 1.027534

0.1665986.167742 0.0001

R[2]=0.775698,Adjust-R[2]=0.755307,

F-statistic=38.04104,其相伴概率为0.000070。

上述方程的常数和系数项均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并且拟合较好,说明方程成立。从进出口的弹性系数看,出口弹性小于1,缺乏弹性,进口弹性大于1,有弹性。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对亚洲的进口影响较大,出口影响比较小。从数据实证分析,进出口对GDP的弹性不同是中国对亚洲逆差的重要原因。

其次,考虑外商投资对中国与亚洲进出口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Ln(EX)=α[,3]+β[,3]LN(FDI)+ε[,3]

(3)

Ln(IM)=α[,4]+β[,4]LN(FDI)+ε[,4]

(4)

其检验结果分别为:

变量 系数 标准差 t-Statistic 相伴概率

α[,3]

1.9025530 1.34946103

1.40986144

0.186223

Ln(FDI) 0.8598851 0.22602210

3.80442932

0.002920

R[2]=0.568181,Adjust-R[2]=0.528925,

F-statistic=14.473682,其相伴概率为0.002920。

变量 系数 标准差

t-Statistic 相伴概率

α[,4]0.916689

1.663799

0.5509610.592674

Ln(FDI) 1.024700

0.278670

3.6770980.003644

R[2]=0.551405,Adjust-R[2]=0.510624,

F-statistic=13.521053,其相伴概率为0.003644。

以上方程的回归系数项均能通过0.05显著性检验,说明方程能成立。从进出口的弹性系数看,出口弹性小于1,缺乏弹性,进口弹性大于1,有弹性。这说明,外资对中国对亚洲的进口影响较大,出口影响比较小。进出口对外商投资的弹性差异也是中国对亚洲逆差的原因之一。比较发现,(1)、(2)式的R[2]值和F统计量的相伴概率均高于优于(3)、(4)式的R[2]值和F统计量的相伴概率,可说明GDP是影响进出口的主要因素,外资是影响的次要因素。

(二)中国对亚洲逆差的基本成因分析

1.经济快速增长,对原材料及其他产品进口需求增加。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在发生变化,对进口品的需求向高技术产品和初级产品两个方面转化。高技术产品主要向日本、韩国、台湾省等进口。初级产品向亚洲进口具有相当的比例。从对外贸易总额来看,初级产品从1990年的98.6亿美元的进口量提高到2004年的1173亿美元。对矿物原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从1990年的12.7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480亿美元,进口量比重从7.1%上升到8.5%,绝对数和相对数都在增加。

中国对南亚七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纺织品、化工产品、医药原料、焦碳、煤、钢材、水泥等,进口则主要有铁矿砂、钢材、矿产品、皮革、纺织原料等。其中,同印度的贸易关系更加密切,2004年贸易额136.04亿美元,同比增长79.1%,中国逆差17.5亿美元。中国同部分西亚国家(土耳其、塞浦路斯、伊朗和阿富汗四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有机电产品、成套设备、纺织品、五矿化工、仪器仪表等,进口商品主要有原油、石化产品、铬矿砂等,2004年贸易额107.05亿美元,由顺差转逆差,为5.32亿美元,其中,对伊朗的贸易达70.5亿美元。中国同西亚十三国也是逆差。

2.中国投资需求增长较快,对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增加。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经历了几年相对比较低的增长水平,2003年和2004年经济增长比较高,分别增长9.1%和9.5%,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上涨,为55118亿元和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和25.8%,较快的投资需求增加了对资本品的进口,同时,外资的大量流入也导致了逆差的提高。

以日本为例,日本是中国在亚洲的第一大、世界第三大贸易伙伴,对华投资连续多年增长速度达50%左右,2003年实际对华投资50.16亿美元,同比增长20.62%,大量用于投资的机械设备从日本进入中国。电动电器设备、钢铁、机械、塑料、化纤、精密仪器等资本密集型产品是日本对华贸易的优势产品,这些商品占中国从日本进口总额的70%。2003年,主要逆差有:机电产品271.21亿美元,贱金属及其制品44.73亿美元,化工产品34.44亿美元,高技术产品为119.28亿美元,这几个项目逆差合计为469.66亿美元。2004年高新技术贸易逆差则达140.4亿美元,其中进口298.4亿美元,出口158.0亿美元。

韩国是仅次于香港和东盟的中国在亚洲的第四大贸易伙伴,2003年对华投资显著上升,实际投资44.89亿美元,同比增长64.98%,机电和高技术产品逆差分别为173.89亿美元和89.57亿美元。2004年机电产品逆差为116.0亿美元,进口178.5亿美元,出口62.5亿美元。同时,中国2004年对东盟高新技术贸易进口304.7亿美元,出口130.8亿美元,逆差173.9亿美元。

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华投资的增加,使制造产业向中国转移直接导致我国对各种资本品、原材料、半成品等的进口需求。高新技术产品生产能力增加,这也有利于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为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出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部分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阻滞了我国部分产品的出口。在亚洲,虽然日本和韩国是第一和第三大贸易伙伴,但也是对中国产品施加限制比较严格的国家,但两个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略有不同。日本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于日本的关税比较低,平均为3%,其贸易保护主要采用非关税壁垒,如各种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日本农林水产省对“农药残留”的苛刻规定,很大程度是针对中国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的农产品对日出口。在纺织原料和纺织制品方面,日本也有类似的规定。

韩国为保护本国的市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方式同时并用,增加了中国产品对韩国出口的难度。在关税方面,韩国对27种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征收进口调节税,有17种主要是从中国进口。在技术壁垒方面,对产品标准进行严格的限制,使我国的农产品、水产品、医药和医药原料受到一定的影响,新鲜果品、部分肉类产品和中成药受到严重的影响。

韩国还对中国的产品采取歧视性政策,如对来自中国的农产品按6%的比率抽检,对发达国家按3%的比例抽检等。

其他亚洲国家对中国也有不同程度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以印度为例,作为第二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印双边贸易额比较小。但印度认为中国民营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对其国内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为打击中国对印度的出口,近年来该国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达66起。

大陆对台湾一直是逆差(注:见《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1992~2004)和商务部网站海关统计数据。)。从1992年至2004年总逆差累计达到2095.59亿美元,累计出口606.88亿美元,还不及2004年一年台湾对大陆的出口。

4.外资的进入使一些国家贸易顺差转移到中国,加剧了贸易逆差。外资进入提高了中国的生产能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直接增加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也把顺差转移到了中国,加剧了中国同该国的贸易逆差。

日本通过对华投资设厂,形成中国的产品出口,其中产品价值来自日本进口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比例高,外资产品真正在中国产生的价值比例低,出口产品在销往其他国家过程中就自然地形成中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又如本来在韩国生产出口的零配件或成品应形成韩国的顺差,韩国到中国投资设厂从事生产和加工贸易,从韩国进口的原材料或零配件加工后不完全销往韩国,形成了中韩之间的逆差。

2004年,中国总进口5614.2亿美元,总出口5933.7亿美元,其中,来料加工进口2214.7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39.45%,同比增长36.1%;来料加工出口3279.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28%,同比增长35.7%。外资企业进口3245.7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57.81%,同比增长40%;出口3386.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7.01%,同比增长40.9%。尽管这些数据还比较粗略,但大体上能反映我国的进出口结构和对亚洲贸易逆差来源的一个基本原因。

三、中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贸易的对策与前景

从总的情况看,中国对外贸易仍保持顺差。2004年贸易总额11547.92亿美元,进出口分别为5933.69亿美元、5614.23亿美元,顺差319.46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了25.11%,对亚洲的贸易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时出现比较大的逆差,这种现象要我们客观地分析,理性地对待。其正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亚洲贸易的增长反映了中国与亚洲的经济贸易关系更加紧密,影响日益扩大,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加了对亚洲原材料、初级产品等的需求,扩大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拉动了出口地的经济增长。其次,这种现象反映了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虽然中国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竞争力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贸易地位正在提升。再次,优化了亚洲资源的配置。中国具有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廉价的劳动力。强大的生产加工能力和巨大的市场容量,能够提高亚洲资源的使用效率。

但我们也应看到消极的一面。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业的转移,有些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恶化了我们的能源消耗和自然环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抑制了像农产品、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优势出口项目;贸易条件的恶化增加了贸易不平衡的风险等。为平衡对亚洲的贸易,减小逆差,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对策:

其一,继续保持稳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必要条件。社会稳定是中国外资流入和出口增加的重要因素。外资流入提高了我国的研发能力、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为高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改善出口结构奠定了基础。2004年与2003年相比,农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分别为1∶19.7∶10和1∶14.2∶6.9,机电和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在提高,反映了中国出口结构的改善。同时,继续为内外资的竞争提高公平的环境,从政策、融资、税收等方面改善内资的贸易条件。2004年与2003年相比,集体私营企业出口从600亿美元增加到1011.7亿美元,私营企业出口增长了一倍多,外资企业与集体私营企业的出口比重从4∶1变化到3∶1,说明集体私营企业的竞争力在增强。

其二,加强对话机制,协调对外关系,为平衡贸易关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同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上有比较强的互补性,对石油、木材、钢铁、水泥、其他矿产品等有很强的市场需求。2003和2004年原油分别进口9112万吨、12272万吨,钢材分别为2930万吨、3717万吨,而农产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服装和纺织品等对亚洲出口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从亚洲的进出口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这种贸易格局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出口和经济发展。加强对话,对增进理解,平衡贸易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三,拓展贸易领域,平衡地区贸易。目前,我国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贸易有长足的进展,但开展技术合作、对外投资、服务贸易等方面明显不足,占对外贸易的比例很小。在贸易布局方面,也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的国家或地区,对西亚、中亚和西南亚的贸易比例很小(见图一),其原因一方面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局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不够充分重视、缺乏信息和人才有关,这要求我们政府加强引导,提供服务,多培养一些对这些地区的贸易人才。

中国与亚洲国家和地区有着广阔的贸易前景。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的各类初级和次级产品,庞大的人口数量对农产品和各类制成品的需求也是十分巨大的,可以预计,未来中国是亚洲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出口场所。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分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中国将有相当发达的制造业,研究和开发能力也将大为提升,这种工业化进程将使亚洲成为重要的出口地。同时,中国和亚洲国家在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差异比较小,也有利双方加强合作,新兴的亚洲将成为中国重要的投资场所。因此,中国和亚洲加强经济和贸易的合作,以中国为龙头,相互获得比较利益,同步发展,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标签:;  ;  ;  ;  

中国对亚洲贸易逆差的成因_贸易逆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