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对病人的治疗可以是有益的,使疗效提高或毒性降低,药物相互作用有发生在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亦有发生在体外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药物相互作用 药动学相互作用 药效学相互作用
【中图分类号】R9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8-0132-01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同时或相隔一定时间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一种药物的作用受另一种药物所影响。由于它们之间或它们与机体之间的作用,改变了一种药物原有的理化性质、体内过程(ADME) 和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改变了药物药理效应和毒性效应。药物相互作用有发生在体内的药动学、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亦有发生在体外的相互作用[1]。后者指注射剂之间或向静脉输液瓶加入药物,相互配伍引起的理化反应而使药效降低,甚至使药物毒性增加,亦即药物配伍禁忌。
1 药动学相互作用
1.1 药物吸收相互作用 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在胃肠道内发生的相互作用多是减少吸收、影响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须将吸收速度减慢和吸收总量改变加以明确区分。对于长期、多剂量给药的药物( 如口服抗凝药),如吸收总量无明显改变,吸收速度的改变一般并不重要。而单剂量给药的药物希望能很快吸收,迅速达到高浓度,发挥其药效( 如催眠或镇痛药),若吸收速度减慢,可能达不到所需浓度。
有些药物同服时可互相结合而妨碍吸收,如抗酸药中的C a2+、Mg2+ 和 A l3+ 可与四环素类形成难吸收的螯合物,铁制剂与四环素类同服亦能产生同样的反应;改变胃排空或肠蠕动速度的药物能影响其他口服药物的吸收,这类由于药物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非常普遍,如阿托品、溴丙胺太林可延缓胃的排空,从而使口服的其他药物吸收也减慢。在临床实践中是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
食物对药物的吸收亦有影响,饭后服药可使许多药物吸收减少,如铁剂等;有些药物与食物同服可改善吸收:如食用绿豆食品可明显降低肾移植患者血环孢素的谷浓度,另外高脂肪食品、苹果汁、橘汁、牛奶和巧克力等均可通过增加环孢素在肠道的吸收而增加血环孢素的浓度。葡萄柚汁可使小肠上皮细胞中C Y P3A4 含量特异性降低62%,使环孢素在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前被代谢减少,因此葡萄柚汁与环孢素同时服用可使血环孢素的浓度增加;此外,一些胃肠疾病也可影响药物吸收,且无法预测,如新霉素引起营养吸收障碍综合征,影响地高辛、青霉素等吸收。
1.2 药物置换相互作用 药物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大部分药物以不同程度与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进行暂时性的可逆结合,只有非结合的、游离的药物分子才具有药理活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每一蛋白分子与药物的结合量有限,因此,当药物合用时,可在蛋白结合部位发生竞争性相互置换现象, 其结果是,与蛋白结合部位亲和力较高的药物可将另一种亲和力较低的药物从蛋白结合部位上置换出来,使后一种药物游离型增多,药理活性增强。
1.3 药物代谢相互作用 肝微粒体酶是催化许多药物代谢的重要酶系,该酶系的活性直接影响许多药物的代谢。有些药物反复服用,可诱导肝微粒体酶活性增加( 酶促作用),从而使许多其他药物或诱导剂本身的代谢加速,导致药效减弱。如苯巴比妥反复应用可导致双香豆素、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等作用减弱或消失。
1.4 排泄过程的药物相互作用 大多数药物从尿及胆汁排出,干扰肾小管液p H、主动转运系统及肾血流的药物可影响其他药物的排泄。有些药物服用后,对尿液的p H 影响比较明显,故合并用药时应考虑到药物引起的尿液p H 改变能影响某些药物的尿液排泄量,从而可使药效降低或增强。在服药过量的情况下,有意改变尿液pH,可增加药物( 如苯巴比妥和水杨酸) 的排出[2]。
2药效学相互作用
主要是指一种药物改变了另一种药物的药理效应。药动学相互作用影响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即影响ADME,而药效学相互作用则影响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影响药物与受体作用的各种因素。
2.1 相加作用 是指等效剂量的两种药物合用的效应等于应用各药双倍剂量的效应。合用的两药作用于同一受体或部位,并对这个部位或受体作用的内在活性相等时,发生相互作用。凡能发生相加作用的两药合用时,各药剂量应减半,否则可能引起药物中毒。如氨基苷类抗生素与硫酸镁合用时,由于这类抗生素可抑制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作用,故可加强硫酸镁引起的呼吸麻痹。
2.2 敏感化现象 一种药物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种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为敏感化现象,如排钾利尿药可使血钾减少,从而使心脏对强心苷敏感化,容易发生心律失常。
应用利血平或胍乙啶后能导致肾上腺素受体发生类似去神经性超敏感现象,从而使具有直接作用的拟肾上腺素药,如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增强。
2.3 协同作用 两种药物分别作用于不同的作用部位或受体而诱发出相同的效应,使两药合用时引起的效应大于各药单用的效应的总和, 称为协同作用。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氯丙嗪类合用,不仅可增强安定作用,还能增强降压效应[3]。
3.拮抗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用后引起的药效降低称拮抗作用。从作用机制上分为竞争性拮抗与非竞争性拮抗。竞争性拮抗作用:两种药物在共同的作用部位或受体上拮抗。如甲苯磺丁脲的降糖作用是促进胰岛B 细胞释放胰岛素的结果,这一作用可被氢氯噻嗪类药物拮抗。非竞争性拮抗作用:两种药物不作用于同一受体或部位,这种拮抗现象不被作用物的剂量加大所逆转。
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详见各章分述,对有临床重要性的药物相互作用应严密监控,包括血药浓度监测以指导用药。
参考文献
[1] 张静华. 医院药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12,63—64,137.
[2]叶咏年. 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197—198.
[3]谢惠民. 合理用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
论文作者:郑丽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8
标签:药物论文; 相互作用论文; 作用论文; 受体论文; 两种论文; 效应论文; 部位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3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