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中小学生利用网上信息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天津市论文,调查研究论文,中小学生论文,网上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在给人们提供大量有益社会发展和加速个体成长的信息和机会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和人们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世界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影响尤为强烈。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上网有瘾,早已成定论,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的现象在青少年中大有存在。网络问题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为了更好的发挥网络的优势,克服其对青少年不利的影响,我们对天津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利用网络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并进行了个别访谈,以期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建议与对策。
此次调查共发放了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990份,回收率99.5%,其中有效问卷1712份。为了真实地反映调查结果,我们把因各种原因拒绝回答的情况也统计出来,使调查结果更为详实、可信。我们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套装软件(SPSS)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处理,经过分析与归纳,形成了这份调查报告。
二、现状分析
1.中小学生家庭计算机的占有率及其使用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天津市有63.1%的中小学生在上网,而中小学生家庭计算机的普及率只有22%,74.4%的家庭还没有计算机。由此可以推断出青少年上网大部分不在家中,这一结论恰与31.1%的学生是在网吧第一次接触网络,31.2%的学生经常到网吧上网的统计结果相吻合。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调查问卷中公开承认自己已上网的小学生已有17.5%,而当前我市绝大部分的小学还没有开设网络知识课程,个别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学校也只是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们开设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学习小组,由此可见,孩子们的网络知识不是从学校,而是从其它途径获得的。为了得到答案,我们特意在调查表中设立了此类问题,结果是有42.5%的学生说上网知识是通过自学获得的,11.7%的学生(基本上是高中生)承认是在学校学的;仅有5.3%的学生说是父母教的。由此不难看出网络对青少年的巨大魅力,那种认为采取强硬措施便可阻挡青少年上网或使其远离网络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相反却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2.中小学生的上网时间
在我们调查的上网学生中:每周上网时间为1-2小时的占36.8%;每周上网时间是2-3小时的占11.2%;每周上网时间是3-4小时的占3.9%;上网时间是4小时以上的占5.4%。可见大部分中小学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是有节制的、理智的,他们能较好地把学习、生活、休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仅仅体现在他们合理地安排上网的时间,而且也表现在他们把上网的时间大部分安排在双休日(44.4%);少部分在每天完成作业以后(5.3%)。但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8%)利用所有休闲的时间,以至占用晚上睡眠时间(1.1%)来上网。也正是这大约10%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极易出现问题,甚至有的已经出现了问题。他们整日沉浸在网络的虚拟而多彩的世界里,乐不思蜀,忘记了学习,丢弃了正常的生活。这些学生应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3.中小学生的上网内容
从对学生上网目的的调查中可以看出:排第一位的是找朋友、聊天,占调查人数的18.5%;学习与课程有关的内容排第二位,占16.8%;玩游戏和看新闻共同排在了第三位,分别占7.7%;接下来依次是关注影视文艺动态(3.3%);关注体坛动态(2.3%);收、发电子邮件(1.6%);看VCD、听CD(1.4%)等。
虽然学生上网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一旦上网,他们往往不是仅仅关注一方面的信息,而是多方面的。综合起来可以发现,中小学生浏览信息的情况为:玩游戏的有19.5%;浏览理想与人生信息的有10.9%;进行情感交流的有10.5%;接受名师名法讲授的有7.4%;探讨道德观的有4.3%;浏览过色情信息的有1.2%;观看过暴力内容的有0.2%。因此说,中小学生上网浏览的信息覆盖了网络内容的各个方面,即网络能提供的信息他们都可能浏览。
需要指出的是,在关于上网目的的调查中有38.1%的学生拒绝回答;在关于浏览过的网络信息种类的调查中有46%的学生拒绝回答。由此可以推断,虽然在调查结果中只有不到2%的学生浏览过有害信息,有30%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找朋友、玩游戏、观看影视、体育动态、听音乐等等,但实际上浏览此类信息的学生比例要远远高于我们的统计结果。令我们欣喜的是有22.6%的中小学生利用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学习和理想、道德、世界观的探讨。这一点在我们的个别访谈中得到了印证,许多教师指出中小学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相互交流,内容是关于对社会、人生、学校、班级、同学的看法,以及针对一些热点话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4.网络对中小学生身心的影响
网络在为青少年开启五彩斑斓的世界之窗的同时,对他们的学习、世界观、身体的影响怎样呢?统计结果显示,9.6%的学生认为上网后自己的学习变好了;4.6%的学生认为学习下降了;46.9%的学生认为学习没有变化。对身体的影响:1.8%的学生认为上网后变坏了;10.3%的学生认为变好了;46.8%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在世界观方面:通过上网有36.4%的学生对祖国更加热爱;有24.3%的学生对祖国的认识没有变化;只有1%的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减弱。通过上网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有32%的学生认为更加热爱;27.9%的学生没有变化;1.9%的学生减弱了。
由于对网络的喜爱,在主观上学生们可能会忽视网络的一些负面影响。但是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信息可以进行比较、鉴别,学生们对祖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更加具体、全面,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到在这个信息时代里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然而,网上信息的共享,特别是在网上大量充斥着国外的信息会混淆是非,特别是对世界观尚未形成,辨别力尚低的中小学生影响更大;同时,长时间坐在电脑屏幕前,对于身体处于发育中的中小学生会有较大的危害,如导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
5.家长对中小学生上网的态度
网络信息良莠不一,对青少年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但是其负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抑制的。这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为此,我们对家长和教师的一些情况也进行了调查。
针对孩子上网的现实,家长的态度是:8.6%很支持;43.6%一般;9.1%反对;热心支持和反对的家长比率基本持平。虽然家长们对孩子上网的态度并不很积极,但他们对孩子上网还是比较关心的,这从35.3%的家长对孩子上网有限制的统计结果可见一斑。对父母的限制,34.4%的孩子是服从的,但也有5.8%坚决反对,还有20.4%的孩子持模糊的态度。之所以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与家长配合,而大多数孩子处于自由状态,这与家长自身网络知识贫乏,不了解网络优势及孩子的情况大有关联。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45.1%的家长是不上网的;只有3.9%的家长在家中经常上网,12.9%的家长偶尔上网。因此,导致了仅有9.6%的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情况比较了解;18.2%的家长稍有了解;16.4%的家长仅知道一点点;14.4%的家长根本不知道。
6.教师对中小学生上网的态度
与家长的态度相比,教师的态度要积极一些,16.1%的教师支持学生上网,而反对学生上网的比率也高于家长的比率,达13.3%。也许正是由于害怕教师反对,或者是在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教师对网络存有偏见,致使28.6%的学生不希望教师知道自己上网的事实,而这种“偷偷地上网”对学生身心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我市中小学生利用网络的现状,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的益处,克服其弊端,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对策,供大家思考。
1.建立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十一部与信息网络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网络法律法规或相应的管理,技术、对策基本上还是空白。为规范网络和网络教育活动,教育部在2000年4月20日发布了《关于加强对教育网站和网校管理的公告》,又于2000年7月5日颁布了《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但这两个规范性文件都是对教育网站,教育网校的开办条件,程序及网上信息等作的规定,而且其发挥的作用与力度均有一定的限度。
我们呼吁应尽早将有关网络立法纳入日程,并尽快修订和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科学技术推广法》等,在鼓励和支持青少年运用网络的同时,进一步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净化网上环境,对网上那些有害我国国家安全,严重违背我国文化和习俗以及黄色、不健康的信息,应依法加以取缔。
2.加强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建设
家长和教师对学生使用网络持审慎态度,以至有的谈网色变,分析起来主要是因为害怕网上不良的信息侵害青少年的身心。对此,各级各类学校已采取了一定的防御措施,如学校建立自己的校园网,把网上对学生有益的信息下载到学校校园网里,让学生上网到校园网上,另一种作法是利用防霉软件。我国首款专用于截堵互联网上邪教,色情、暴力等有关信息的互联网净化器软件——“网络警察110”于2001年3月问世。与此同时,提供网络服务的网站也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手段封锁有害和黄色的信息。然而,任何的查杀都不可能根除网上的有害信息。而且,网络商业运作的无孔不如,使得新的有害信息会随时产生。因此,我们建议要加大杀毒软件的研制工作。适合青少年使用的方便、快捷的防毒软件的研制更是迫在眉睫。
3.建立青少年自己喜爱的网站
在群雄并起的网络江湖中,青少年网站是一支弱旅。令人欣慰的是,2000年以来众多的青少年网站相继问世,如:青少年在线、中国青少年网等等。它们的内容广泛、生动、形象、有趣、科学性强,其中还包括家教及家庭热点问题等。美中不足的是各个网站的信息更新较慢,针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网站还比较少。因此,我们建议建立一系列德育网络系统,使其形成以中央网络系统为枢纽,以各级各地网站、网点为支撑的德育网络群。这个网络群应成为德育传播的信息库,使青少年一代能够接受到生动形象、有效可信的“思想道德”教育。
需要指出的是,在众多的青少年网站中,我们没有看到天津的青少年网站。这与我市大力发展信息化,努力提高青少年信息化素养的现状是极不相称的。因此,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建设天津市青少年网站是目前我市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4.开设有关网络德育课
为了迎接信息化的到来,我国在大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而课程学习的只是一些技术理论,基本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所以,学生在网络领域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状态。部分青少年认为计算机网络与道德问题无关,网络的使用只是知识技术问题而不存在社会道德问题等等。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后果,现在它们纷纷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教育课程,以防患于未然。
天津市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可考虑开设网络信息鉴赏课,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设不同层次的网络信息欣赏选修课。这一方面可以促使青少年更好地学习信息技术,更好地利用网络,在学习过程中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准,另一方面,我们的学校还可以以区域、类别为单位,建立学生心理问题咨询网站。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又可以实现道德教育的功效。归根结底,应该在广大青少年中形成一种共识,社会的复杂,无时无刻不体现在网络中。网络不仅是一种虚拟社会,更是一个客观现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青少年应具有的正确态度。
5.加强对网吧的规范管理
据统计,目前在天津市正式注册的网吧有300多家,还有许多未登记的“黑网吧”。每天在网吧里的人90%以上是大中小学生。从我们的调查也可看出,31.2%的中小学生经常到网吧上网。因此,网吧信息的质量影响着众多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引领了部分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是青少年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
大多数的网吧为了经济利益,而疏于对网上信息的管理,更有甚者利用青少年好奇心理故意在网络上开辟不适于青少年观看的信息,这也正是网吧兴旺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规范网吧,制定相应措施,禁止青少年利用网吧查阅不健康的信息是当前治理网络弊端的当务之急。
日前武汉市出台了对网吧的管理条例,对网吧的计算机台数、单机面积,管理人员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对违反规定的网吧要给以处罚。天津市也应尽早制定出规范网吧的有关条例,责成有关部门不定期地、经常地对网吧进行检查,一经发现其网络上具有危害青少年身心的信息,网吧经营者应受到经济制裁,不允许其再开业。
同时还应规定在中小学校周围的一定范围内不准建立网吧,并规定在限定的时间段内青少年不准进入网吧。
6.建立中小学校园网吧
据观察,在各种正式文化场所建立的网吧里浏览黄色、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的情况比较少;青少年长时间滞留在此的现象也较少存在。因此,环境对网吧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目前,有关部门还不允许各中小学在自己的校园里建立网吧。正因如此,在中小学校园外网吧林立。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应政策,允许中小学在校园内建立自己的网吧。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到黑网吧上网;另一方面学校对网吧管理员的严格要求,可以保证孩子真正体会到网上冲浪的乐趣。
7.积极发挥教师和家长的作用
家长应对孩子网络的使用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长做的并不理想,无论是对网络熟知还是陌生的家长,都应当不断地学习网络知识。一方面这是时代发展所必需的;另一方面可以使自己成为孩子网络的朋友,有利于与孩子的沟通和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从而有效地预防网络危害的产生。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不要痴迷网上虚无飘渺的事情,将网络作为精神寄托;要控制孩子使用网络的时间,要了解孩子上网的作为,要告诉孩子不要把自家的电话、E-mail或联系的方式告诉网上的朋友,不和网上的朋友随便联系,如果已经和网友建立了联系,不要接受其邀请或造访,如果应邀也需要成年人的陪伴等等。
教师要在教好课程的基础上,应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增进学生网络知识,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培养网络道德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功”与“罪”;同时建立自己的网络园地,使学生在网上也能享受到教师的关爱,体会网络时代师生间的关系。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克服网络带来的弊端。
标签:青少年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