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台湾海峡经济区构想_台湾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台湾海峡经济区构想_台湾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整合与台湾海峡经济区的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海峡论文,经济区论文,区域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近些时日来,在权衡世局和两岸关系前景时,海内外学者纷纷构思海峡两岸经济整合之可行性,先后提出“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南中国经济圈”、“华南经济区”、“南中国区域社会”等区域经济设想。随着香港回归,祖国统一战略重点东移,以闽台为核心的台湾海峡区域经济协作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遂有经济学家期望,建立珠连壁合的台湾海峡经济区以期推动两岸经济整合的进程,寻求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之途径。

经济区域是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全国经济开发战略设想而确立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包括一定时期的经济目标、生产力布局、开发与整治、合作与交流等。闽台经济素有交往,关系至深,在两岸经贸关系日趋热络之际,通过闽台经济整合,促进台湾海峡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对进一步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结合两岸三地的资源,共创“中华经济圈”,应该说是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的。

一、区域经济整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

经济整合(Economic intergration)迄今没有一致的定义。 一般是指不同的经济体系相互之间结合的经济区域结构,在区域内共同废除彼此的某些经济壁垒,进行适度合作和协调,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发挥双边或多边的整体优势,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经济整合是世界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过程,它涉及贸易的自由化、生产要素的自由转移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统一协调。世界经济整合按其组织形式和整合程度,大体分为自由贸易区(整合之最初阶段)、共同市场、关税同盟、经济同盟、完全经济整合等五种类型。依照整合的范围可分为部门整合和全面整合。前者指彼此在一些产业部门或产品类型中排除贸易障碍,实行部门合作;后者则指全部产业、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作。依照整合的层次又分为水平整合与垂直整合。水平整合又称“水平分工”,指合作双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接近、资本和生产力相当,借助整合进行水平分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整合。垂直整合,指垂直分工,双方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不同,本着“比较效益原则”进行区域分工,发挥互补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东南亚地区之间的整合。

世界经济整合有其多样性和复杂性,整合的深度和模式各不相同,有建制性的紧密型整合,也有自然性的松散型整合。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只要有经贸往来,不管其意识形态或地理阻隔程度如何,其经济整合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一个地区的经济整合往往也是逐步由松散向紧密过渡的动态过程。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前后经历了欧洲关税同盟(1958年)、欧洲自由贸易区(1960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共同市场等阶段,而其最终目标是在共同市场基础上进一步把各成员国财政、货币、汇率与贸易和要素流动的政策统一起来,由“超国家机构”统筹管理,实现完全经济整合(又称经济同盟)。区域经济整合的效益来自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果,通过自由贸易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国家或地区间产业分工,扩大专业化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再则,是以整合促竞争,以竞争促效率,促使区域内经济不断发展。这些已在欧洲共同体、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经济联盟以及中国南部的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等一些区域经济整合先例中得到验证。据研究,欧共体内部每年带来的贸易创造效益在84亿美元左右,而从世界其他地区转移到欧共体的贸易额只有11亿美元。具有中国特色的粤港澳区域经济整合同样带来巨大的效益。近几年,香港实际投入广东资金已逾4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35%以上。1990年—1994年,广东实际利用外资平均每年以59.3%的速度增长。其中来自港澳占85.8%。香港在广东“三资”企业3万多家,广东在香港企业400多家,占香港中资企业的1/5。目前粤港澳区域经济已发展成为一种在直接投资基础上带动起来的区域一体化生产体系。①

二、台湾海峡区域经济整合的必然性

国内外实践表明,区域经济整合的最佳条件是:(1 )地理与民族文化渊源;(2)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性;(3)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然转移;(4)互相开放的政策环境或相同的政策、法律体系;(5)类似或相同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以福建和台湾为主体的台湾海峡经济区域,虽然还存在着政治因素和经济体制的限制,但客观存在的自然、社会、经济认同,决定了其经济整合的必然性。

1、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相近相亲。闽台关系渊源流长, 民间习俗相似、语言相通,自然气候、海岸地貌、地质植被都有相同之处。海峡两岸最窄处只有70海里。从高雄港到厦门为165海里,基隆至福州为149海里,可谓海峡咫尺,殷殷相望,世世代代往来密切,历来就是祖国东南的重要门户,现今台湾80%人口祖藉在福建。尽管由于已知原因,闽台两地政治、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但其经济整合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基础是牢固的。

2、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相辅相成。目前福建人均土地、山地、 林地分别是台湾的2.3倍、3.8倍和7.8倍。15周岁到59 周岁符合劳动年龄的人口是台湾的1.5倍。廉价的土地、 劳动力和广阔的腹地市场是台湾所短缺的宝贵资源;而台湾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是福建经济发展必需的条件。台湾人均GNP是福建的18倍,外汇存底900多亿美元,资金外移势在必行。1995年,福建三大产业结构为22.2∶42.1∶35.7,大农业结构为44.5∶7.7∶22.4∶25.4(农、林、牧、渔), 轻重工业产值比重为61∶39,以食品、日用轻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轻型工业为主体,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产值占43.4%②,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出口产品产值占40%以上。而同期,台湾三大产业结构为3.6∶36.3∶60.1, 大农业结构为41.1∶0.2∶23.2∶35.5,轻重工业之比为40∶60③, 主导产业为电子、电器、化工、金属制品、运输机械、纺织等,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2.3%,农产品出口比重4.7%④。 两地产业构成差异明显反映出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经济整合当属必然,且利在双方。据悉,台湾已初步选定钢铁、机械、汽车、电子通讯、化工、纺织等六大产业作为优先与大陆建立分工合作体系的重点产业;而福建则确立石化、电子机械、建筑材料、海洋(水产业)、林产业等为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这在客观上也构成互补合作之态势。

3、经贸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相需相融。自两岸关系缓和以来, 闽台经贸合作一直居全国前列,并已形成良性互动之势,为进一步进行经济整合奠定了坚实基础。(1)投资:至1996 年底福建批准台资企业累计4588家,协议投资金额90.84亿美元,实际到资约38亿美元, 分别占同期全国利用台资的26.4%和25.2%,台资占福建利用外资的33.3%(1996年),成为仅次于港澳的第二大外资来源⑤。台资企业已涉足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科技、教育、卫生、文化、金融(股票)、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以及土地成片开发。闽台两地已形成“台湾接单,福建生产;台湾开单,福建提货;福建资源,台湾加工”的密切关系。台湾大批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一部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工业相继转移到福建,扎根福建。投资区域遍及福建沿海和山区。90%以上台商在福建获得很好的投资回报。(2)贸易:到1996年底,闽台贸易总额累计达116.68亿美元。1996年闽台贸易额25.45亿美元,占福建进出口贸易的15%。其中台资企业出口占90%以上。福建沿海设有13个对台小额贸易口岸,许多地方还设有对台贸易市场和保税仓库。两岸民间小额贸易由海上到陆上,由以物易物到货币交易,已形成福建通往金、马、彭、台的民间桥梁,其势不可阻挡。(3)科技、文化交流:资料表明,1979—1996年,台湾到福建探亲、访友和进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体育、民间信仰活动的台胞计250万人次, 近几年台胞来闽从事各项活动的平均每年26—27万人次。台湾渔船到福建沿海停舶、探亲更是难以胜数。仅晋江围头1992—1996年来自台湾的船只就有1.4万多航次、3.2万多人。1992—1995年,来闽的台湾科技人员有130多批,召开学术会议40 多场次,来闽上学的台湾学生1000多人。福建赴台考察的科技人员逐年增加,仅1996年有71批400多人次。闽台之间在气象、地质、医学、 农学、水利、工程建筑、生物技术等30多个学科领域开展有益的交流与合作。

4、两岸局部率先“三通”蓄势待发。 海峡两岸经济整合尽管受到政治因素和经济体制及机制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正在随着两岸关系和缓大趋势的发展和在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区域经济交流的不可逆转性而逐渐淡化。闽台海上试点直航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闽台海上试点直航是两岸政治、经济关系的重大突破,也是闽台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大发展。它将有力地推动台湾海峡两岸的区域经济整合。

当前,以两岸试点直航为转机带来的有利于闽台经济整合的因素还有:(1)从两岸关系发展趋势看,全面“三通”尚需时日, 而以福建为基地的局部“三通”随着海上试航成功之后,有可能进一步扩及“通邮”、“通商”、“通讯”及至人员出入境,从而大大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整合。(2)香港回归之后,两岸关系突显, 福建成为和平统一祖国的前沿,国家对福建可能给予特别的关照,以加快福建经济的发展,在“同等优先、适当放宽”对台政策前提下,把福建作为对台经贸合作的试点,为两岸经济整合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3)在新的形势下, 福建省政府已把闽台经济技术合作作为未来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制定了加快海峡西岸繁荣带建设的总体规划,开辟多层次的保税区、保税仓库、台商投资区、台商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农业合作实验区等,进一步加大对台开放开发的步伐。

以上诸项因素显示了台湾海峡两岸经济整合的客观必然性。

三、实施全面开放战略,促进台湾海峡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

建立台湾海峡经济区是推动台湾海峡区域经济整合的具体行动和归宿。培育和推动台湾海峡经济区的总体构想是:实施全面开放战略,以福建为中心,建立“两岸经贸合作试验区”,逐步实现海峡两岸经济、技术、商贸和人员等的自由流动,形成珠连壁合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即以厦门、福州港口城市为中心,以闽东南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和陆地,包括浙赣线以南、大京九线以东的广大腹地,总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人口4300万人,将特区、开放区、开放城市、开发区、投资区等联成一体,扩大功能,形成高度开放、陆海交融的合作地带,让大中小台商登岸创业,落地生根,建设第二个珠江三角洲。

建立台湾海峡经济区,有利于加快海峡西岸繁荣带建设,推动福建的新一轮创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建国以来福建区域经济定位一向不很明确。前一段时间,福建隶属华东,位于上海经济区的南缘,经济虽有联系但不甚密切;近几年内福建经济走向南移,成为华南经济区的一翼。在祖国大陆经济区区划中,福建时属华东经济区,时入华南经济区,区域经济地位的不确定性,使福建处于南北两大经济区的狭缝之中,发展空间狭小,于经济建设十分不利,从而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未来福建经济的崛起,必须开拓经济活动空间,增强自身在国家区域经济分工中的战略地位。这就要把握好两岸关系的脉膊,以充分挖掘、发挥古已存在的台湾海峡区域经济的合作优势,争取在更大范围内参予国内和国际分工。最近,王琪生等在“论中国经济地域划分”一文中,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全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布局,把福建和台湾一起归入华东经济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历史的、客观的联系,对台湾海峡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帮助的。

培育台湾海峡经济区既要把握机遇、审时度势,又要力求主动,开拓进取,积极创造条件,推动闽台经济合作与交流,率先实现闽台经济整合:一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把思想解放体现在行动上,奋勇争先,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闯不合时宜的“禁区”,以远大的眼光和雄浑的气魄敢为天下先。二是扩大对台对外开放的强度和范围。全面实施厦门自由港政策,充分发挥厦门特区的龙头作用;加快闽江三角区开发,充分发挥福州中心城市和马尾保税区的作用;在已经建立的沿海对台贸易口岸,有重点地选择建立一批对台自由贸易区,活络两岸民间贸易;认真搞好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台商投资区、开发区、农业合作试验区,特别是要把多形式的对台开放开发区扩大到内地山区,加快山区资源的开发,扩大合作空间。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推动区域经济整合的角度出发,本着承南启北、东进西出、内联外引,沟通海内外,强化区域竞争力的原则,建设畅通便捷的海、陆、空交通网络,打开出省出海通道;以及建立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四是营造优惠开明的政策环境,切实落实和灵活运用中央赋予福建的对台优先政策,认真搞好试点直航,搞好对台对外开放服务,简化办事程序,规范行政行为,稳定社会治安,创造和谐融洽的社会环境。五是加快闽台产业合作步伐。产业合作是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着重推进两岸电子通讯、机械、石化、核电、金融和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加快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不断提高两岸的产业分工水平。

标签:;  ;  ;  ;  ;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台湾海峡经济区构想_台湾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