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位: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对转型时期我国教育出路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位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出路论文,哲学论文,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教育中遵循怎样的文化理念才能实现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教育职能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这是近年来教育学和教育哲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教育界、思想界关注的一个理论热点。对此,笔者认为教育是一种以物质生产为基础,运用文化知识来发展自身的特殊对象化活动,其本质是建构人的主体素质,丰富人的本质;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与社会发展及其需要密切相关,转型时期的中国迫切需要在教育中确立能力本位思想;教育中的能力本位思想是社会主义教育及其本质的内在要求,它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对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个问题,本世纪以来,我国许多教育界人士作过不少的探索。基本一致的看法是:“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注:厉以贤主编:《现代教育原理》第1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对人类来讲,教育是社会存在,它产生于以物质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是人在对象化劳动实践过程中主体力量张扬的结果。原始社会,人们面对冷酷无情的大自然首先基于生存的需要形成人与人之间共同协作的劳动关系。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把个体极其有限的生产力凝铸成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同时,人们在从事最初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中,也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生产经验、切磋劳动技能的关系。这既是原始初民对劳动技能、生产生活经验的交流、承传的现实的社会方式,也是他们后来对一些生产生活知识、文化习俗、生活准则、原始巫术礼仪的习得和遵守的前提和基础。正是原始初民对劳动技能、生产生活经验的交流、承传及对一些生产生活知识、文化习俗、生活准则、原始巫术礼仪的习得和遵守,通过原始的教育如原始的文化教育、生产生活教育等形式历史地积淀下来,而成为教育的活水源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理性的升华,人文精神的发展,人不仅是教育主体,同时也是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教育不仅是传播文化精神、培养人的知识技能的工具,而且首先成了提高人的主体素质,丰富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价值,发展其本质的手段。由此可以认为:教育是人类以承传文化精神和知识技能为手段,培养、建构人的主体素质,尤其是人的主体生产力素质、发展人的主体、完善其本质的一种社会实践。建构人的主体素质、丰富人的主体性、完善人的本质的实践特征是教育的本质特征,它也是教育存在的根据。
教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对象化实践活动,并非是抽象存在,而是以学校为主要载体的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就其社会存在而论,教育是一个自然——人为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该系统的人为性在增加。这也为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改变教育系统结构及其功能提供了可能和根据。当前,我国正值社会转型时期,面对急剧变革和迅猛发展的社会现实,我国教育既要有正视挑战的勇气,又应当努力保持理性的清醒和相对的独立性,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有所选择,主动适应。这正如雅斯贝尔斯在《社会历史转变中的教育》中所说:“当社会发生根本变革时,教育也要随之而变;而变革的尝试首先是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追求。”(注:〔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中译本)第43页,三联书店,1991年。)我们立足教育的本质即对人主体素质的建构,其实质是培养人的主体能力素质,在当代中国转型时期教育中确立能力本位思想。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也是我国面向21世纪以教立国的理论基石和根本出路之所在。只有这样,我国教育才能在顺应变革的同时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坚持自己的更深层次、更长远的追求和发展。
二
能力本位,作为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核心文化理念,特指中国社会转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教育为顺应历史变革,告别传统的知性应试教育和以德育为本位的旧式教育模式,谋求自身深层、全面、更高发展,而内在要求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加以贯彻实现的核心的文化理念。其根本思想即主张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在于为社会塑造一种“能力人”,即具有能力本位意识——以能力本位为人生价值追求的主导目标,具有较高能力素质的服务于社会主义、为人类谋福利的主体人。
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中确立能力本位思想,不仅是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教育哲学界长期论争和研讨的理论总结,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及其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它植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具有坚实可靠的现实根据和理论根据。
(一)教育中能力本位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人才的培养规格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的社会产品——毕业生,最终走上社会,接收社会“检验”的方式在于由国家按专业对口统一分配,而且企业生产内容也很少变化,学校容易把握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可以按专业对口,甚至按产品对口的要求来培养人才。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企业走向市场,并成为经济运营的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在市场竞争中,使之必然地考虑利润的最大化,这种利润的最大化的获取就要求每个人必须发挥其最大能力从事经济活动,因而市场竞争其实质是人的能力竞争。离开人的能力,人在市场经济中就缺乏竞争的前提。市场经济对人的能力的内在要求在毕业生择业中已得到充分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教育“熔炉”中走出的毕业生将主要通过劳务市场去就业,企业的生产内容也随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这种就业的非定向性和生产内容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是单一专业型或产品型的,而应当是“变形金钢型”的人才——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能力素质,能够根据劳动市场需求和劳动岗位变化,自动生成所需要的专业劳动能力。因此,市场经济环境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素质。由此可见,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中能力本位思想是社会主义教育对市场经济这一新型经济形态的积极回应。
(二)教育中能力本位思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在本质规定。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以建构人的主体素质,培养人的主体生产能力,发展和完善人的本质为根本目的。人既是教育的对象和出发点,又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教育对主体素质的建构,其实质是培养人的主体生产力素质。所谓主体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它是整个社会生产力体系的核心。任何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以一定的主体生产力而作用于社会的。人的主体生产力主要表现在人从事生产生活的积极认识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两个方面。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就在于塑造人这两个方面的能力素质。可以说,教育实践活动建构了主体生产力素质,开启了人的心智潜能,并通过智力增值来培养人的主体性活动能力,推动主体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达到发展人的本质和社会生产力目的的实践过程。可见,能力本位思想深蕴于教育本质自身,并通过人的主体性素质的建构即主体生产能力素质的塑造而指向现实社会实践。
(三)教育中能力本位思想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发展首先是发展生产力。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首要的就是发展人的能力。因为个人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可以构成社会生产力,个人能力可以对象化为社会财富,它还是科学技术现实地对生产力发挥作用的“媒介”和基础。而教育恰是对人主体性素质的建构,培养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的创造能力,即人的主体生产力素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能力本位思想主导的教育是社会生产力之母。因为发展生产力首要的是发展主体生产力,而教育则是培养主体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我们在肯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本身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包括科学的教育、科学的思想理论、科学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的生产技术四个层次,而后者只有通过主体生产力运动这一中介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这一转化的机制主要靠教育才能实现。由此,能力本位思想在教育中作为核心文化理念而被确认,不仅是教育自身本质的内在规定,而且是社会主义本质对社会主义教育的具体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另一方面是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以达到共同富裕。这里,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是先做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前者是根本,后者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实质在于建立激励机制,即寻求一种最能发挥人的能力的安排生产的方式,鼓励每个人应充分正确发挥其能力,积极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换言之,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关系方面的机制应当使人的能力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主体能力的提高和拓展及其充分正确地发挥和实现,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级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所在,这恰恰与教育中能力本位思想是相融和相通的。没有教育中能力本位思想的确立和弘扬,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需的各类人才及主体能力素质特别是主体生产力素质的培养和塑造难以得到保证,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等社会主义本质目标的实现也将无从谈及。可见,教育中能力本位思想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仅是教育自身本质的规定,而且与我国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实现的内在要求也是相一致的。
(四)教育中能力本位思想根植于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以一定的工具为手段进行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的活动,就确证人是主体性实践存在。劳动工具成为人作为主体性实践存在的根据,人之所以能把自己同动物区别开来,就在于劳动实践中不仅能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而且人具有超越自身的能力。人是实践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所以人的实践活动的主体性工具的特征,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后根据。具体从人的本质结构来看,人的主体性工具特质主要包括人的主体实践素质、思维素质和语言文化素质三大块。教育本质作为人的本质的拓展,主要表现在教育对人的主体潜能,尤其是创造性潜能的开启和对作为主体性工具最基本表现形式主体生产力素质的培养上,即人的主体实践素质、思维素质和语言文化素质的综合培养上。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和发展人的这三种主体素质,其实质是拓展、弘扬人之主体性工具本质属性。恰是从这一点上,我们说,教育中能力本位思想正是人的本质规定在教育中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五)教育中能力本位思想符合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整个人类文化现象中的一种,人类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对于教育同样适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首要是以“人的原始丰富性”的群体能力本位为文化基础;同时由于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原始人总是试图借助“英雄的力量”或“神”来“弥补”自身力量的不足,因而不可能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能力本位的文化理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人身依附关系存在,由于等级特权制度的影响和束缚,人的价值成为等级或特权阶级的附属品,人对能力本位的文化反思成为“历史空白”。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能力本位”通过“物本位”或“钱本位”才得以表现和实现。在这里,个人的一切价值表现为物的价值,人的发展的本质特征表现为人对物的依赖,个人能力发展片面化,能力本位不同程度地为物本位所掩盖,并使人对物产生崇拜,从而产生资本拜物教。只是在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价值才开始提升,而对物质方面的兴趣趋于淡薄。不仅如此,当代中国发展也越来越需要关注人的主体性、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价值等方面的价值观,而这都是以人的能力本位思想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能力,它们将难以确立和实现。上述历史演进,反映了人类文化及现代文化价值观发展的态势和主要趋势,也说明人的能力价值高于其他价值。教育中能力本位思想的确立和弘扬,恰是人类文化价值理念发展到当代在教育文化现象中的具体要求和实现。
三
教育中能力本位思想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和理论,标志着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教育正在由以往注重知性、德育灌输的传统模式向现代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和人性完善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转变。这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乃至对世纪之交,尤其是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首先,教育中能力本位思想的提出有助于全面贯彻、执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方针,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目标的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中一以贯之的基本方针和力求实现的最终目标。以往人们片面注重德育,甚至把教育政治化,或片面注重知识积累的知性教育,而忽视对知识基础上的能力素质的训练和培养,致使教育培养出了大量“知多行少”、“知其可而不能力”的“高知低能”的畸形人才。市场经济是能力经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壮大和发展急需各类素质优良的有用人才。为顺应这一社会历史变革,我们必须在教育中牢固确立能力本位思想,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为基础的强能力高效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教育中能力本位思想的提出,有助于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全面拓展和实现,以利于培养、塑造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从而推动、促进当代乃至21世纪中国的发展。教育是对人体素质的建构,是培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自主的创造能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迫切要求教育基于自身本质规定确立和弘扬能力本位这一文化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教育以建构、培养主体人的能力素质为己任,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强能力高效能的社会有用人才。这不仅为我国庞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主体保证、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满实现,而且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生力军,进而推动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迈向21世纪的大发展。
再次,教育能力本位思想的提出,有助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确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新理念。能力本位思想蕴涵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之中。马克思在对财富的本质以及人的能力的关系进行考察时,曾明确指出人的能力充分发挥是最大、最原始和最根本的财富,物质财富不过是人的能力的对象化产物而已。这反映出马克思对人的能力的高度重视,也蕴涵着能力本位的精神实质。我们坚持教育的本质即人对主体生产力素质的建构,主张教育中能力本位思想,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立足当代重新审视教育及其实践而得出的必然结论。这与我国教育坚持和执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并不相违。主体生产力素质就其本质结构而言,内在地蕴有对主体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的全面要求。也就是说,我们所主张教育中的能力本位是以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兼修并育和全面发展为基础,并实现了德、智、体、美、劳诸要素的协调共容、融汇贯通,而塑造主体生产力素质完善发展人的本质的教育新理念。它并不排斥、贬低德、智、体、美、劳中的任一教育子项,相反地,以它们的充分、均衡、全面、协调发展为基础,同时又不止于此,而具有一定的超越性。教育中能力本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特性、新要求,它有助于我们科学地把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更好地坚持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