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摘要:西方建筑史就是一部西方教堂建筑的发展史。而西方美学脱胎于西方哲学,并溶于西方传统的几何学著作。基督教吸收古希腊与古罗马等古代文明的精华并发展成为基督宗教哲学,建造出贯穿西方建筑史的宗教建筑。以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为例讨论西方传统建筑的“宗教情结”。
关键词:哲学美学; 基督宗教; 哥特式
前言
本文中的西方宗教建筑主要以西欧信仰基督教的地区为主,并不涵盖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西方宗教建筑是西方建筑发展的一根主线,在研究西方建筑史时无可避免的需要研究教堂的发展。每次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发展与革新都可以在教堂建筑中得到明显的体现。因此,在西方传统建筑史中,“宗教情结”是研究其的一个主要方向。
1基督宗教哲学
从西方哲学发展史可以看出,西方美学来源于哲学,而哲学与几何学又密不可分。因此在研究西方建筑美学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哲学及几何学与其的联系。基督教并不将自己简单的定义为一门宗教,而是一直自诩为基督宗教哲学,因此在许多的宗教建筑中可以明显发现来自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哲学美学。
1.1几何学
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时期出现了几何学,最初仅是计算的经验与原则的积累。当其传入古希腊时,柏拉图认为上帝就是几何学家,他创造了几何图形,因为几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图形,而图形又是客观事物中的普遍存在。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和数理学家将几何图形归于神制造的理念,流传于后世,并被基督教等宗教继承发展。这也是西方宗教得以立地生根的一个思想基础。
1.2基督宗教哲学
基督宗教把自己定义为哲学,这样的理念与希腊人的精神和哲学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它却通过犹太教而被记录下来。虽然基督教颠覆了犹太教,但是也保留了其中一些根本的观念,那就是上帝和世界之间的某种媒介因素,索菲亚(Sophia)和逻各斯(Logos)。基督宗教之所以成为可能就是因为希腊词逻各斯的模糊性。自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540BC-470BC)之后逻各斯就已经是希腊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可以表示“道”、“言说”、“辩论”以及最重要的“理性”。斯多葛学派认为,被设想为理性力量的逻各斯,内在于世界、人类和每个个人之中。这就是为什么,当《约翰福音》的开场白把耶稣等同于永恒的逻各斯和神的儿子时,它能够使基督宗教表现为一种哲学的缘故。
2西方宗教建筑
西方传统建筑跟中国的传统建筑区别最大的地方就在于其经典建筑主要为宗教建筑,而中国则是宫殿建筑,在西方,大凡经典的建筑都不是凡人的居住场所,而是神灵的栖息之地。即使在偏远的乡村,最好的建筑也是精美的教堂,贡布里奇在《艺术的故事》描写到,“一座教堂对那个时期的人意味着什么,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只有在乡间的一些古老的村落里,我们还能窥见教堂的重要性。教堂过去往往是它临近地区中唯一的一座石头建筑物,是方圆若干英里之内唯一高大的建筑物,它的尖顶是所有从远处过来的人辨向定位的标志。”这明确的体现出西方建筑中教堂的特殊地位,也可以感受到西方传统建筑中所体现的“宗教情结”。
2.1教堂
在欧洲,最初的“教堂”是神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发展奠定了整个欧洲教堂建筑的发展基调。教堂建筑主要以石材为建筑材料。石制建筑因其自然条件比木质建筑更容易具有高度,在采光方面虽然有所欠缺,但宗教建筑历来要求神秘、幽暗而又指向上苍,这恰好被满足。虽然石制建筑建造困难,欧洲经典教堂无不经历了几代人的建造,但是在建造完成之后除了大规模的人为破坏之外,都保存完好。这满足了满足神学主义者追求永世永恒的理念。在西方,人们相信永恒存在的上帝,他们建造教堂是为了给永恒的灵魂创造一个可以栖息的极乐世界,而不是为了现世世界的居住。建造教堂被一代一代的人们当作一项永不垂朽的善事,他们倾尽全力的建设,并希望其千秋万代永存下去。
2.2哥特式
12—13世纪,欧洲大陆上迸发出一种新的建筑艺术形式,这种以教堂建筑为主的艺术形式从法国开始兴起,并逐渐在整个欧洲流行起来。哥特式建筑的独特主要体现在它的整体视觉造型,以及它建筑背后的精神层面,哥特式虽然主要是以宗教建筑为主要表现形式,但在中世纪,在其他艺术领域,包括有绘画、雕刻、音乐等等也有所发展。但其有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一直贯穿其中—最高“神性”,它们展现的“至美”,这种“至美”使上帝被凡人感知,让凡人去追随上帝,放弃世俗,然后摆脱“原罪”,以去往极乐天堂。对无限永恒极乐世界的追求是基督教的核心追求与目的,中世纪的神学主义者在这个方面达到了最高点,对于无限永恒世界的追求是中世纪神学的核心议题,所有的神学问题都是为了研究如何追求它,神学理论的研究成熟使现世人们在建筑和艺术领域上开始创造实践。在经过了几个世纪的研究,这一神学体系得以较为完备,而这就是哥特式这一艺术形式出现的理论基础。哥特式在建筑领域最先是运用于教堂的修建,并不是巧合,这与当时的神学体系和美学思想是完全适应的,经过神学家们的论证,“理性”成为基督宗教的要求。中世纪中期,“理性”成为了神学中的高级层面的存在,中世纪中后期,上帝的存在被圣托马斯·阿奎那所证实,他认为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的原动力都是上帝,一切客观事物的属性都是上帝所赋予的,因此,上帝就是“理性”,“理性”就是上帝,而人的理性只能在放弃了感情、摆脱了身体的束缚之后才会被发现挖掘出来,理性被深藏于人的灵魂之中,所以当人开始运用理性思考,离上帝就近了。
虽然哥特式建筑主要是教堂建筑,但其对世俗建筑的影响也非常之大,因此现在欧洲依旧可以看到大量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哥特式建筑。一千多年的中世纪,在各种思想意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哥特式,它远比其艺术形式本身更重要,它是中世纪文明的代表,留下的不仅是审美享受,还有对中世纪整个时代的理解。
3总结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世俗政权被宗教所支配,一切的事物都要以宗教为前提,这个时期弥漫着一种沉重的压迫感。但是其与众不同的建筑特色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虽然中世纪这样一个时代背负了太多沉重不堪的历史,但是在这样一个世纪却酝酿出了哥特式这样的伟大的艺术之花。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可以看做是西方传统建筑的缩影,它所展现得就是西方建筑的“宗教情结”。
参考文献
[1]《基督教神学思想史》奥尔森著,吴瑞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外国古建筑二十讲》陈志华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店,2002.
[3]《西方哲学史》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4]《古代哲学的智慧》皮埃尔·阿多著,张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5]《欧洲中世纪简史》C.沃伦·霍莱斯特著,陶松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6]《美是上帝的名字:中世纪神学美学》阎国忠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7]《西方美学思想史》朱立元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蔡仲,对欧几里得理性的文化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版),1998.
论文作者:李媛媛
论文发表刊物:《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8/9
标签:建筑论文; 宗教论文; 哥特式论文; 教堂论文; 基督论文; 神学论文; 中世纪论文; 《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2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