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欧美对华政策差异的理论解析及其对中国的含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含义论文,差异论文,理论论文,欧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当美国新政府鼓噪要把美国的对华政策从上届政府的“战略伙伴关系”变为“战略竞争对手”甚至“最大潜在威胁”之际,欧盟委员会于2001年5月15日公布了一份重要的对华政策新文件,题为《欧盟对中国的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和促进未来欧盟政策更有效的步骤》,明确表示要在1998年3月25日发表的《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战略性政策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欧中关系的发展,愿与中国加强对话和合作。本文试图对当前欧美对华政策的差异作一些理论解析,并指出它对中国的含义。
为什么欧盟选择目前这个时刻提出其对华政策新文件?
除了为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彭定康5月21日访华、第三届亚欧外长会议5月25日在北京召开以及今年9月将在布鲁塞尔举行新一轮中欧首脑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事件创造良好的政治气氛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1.显示欧盟对美国的相对独立性。2001年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美在对外政策上的差异已经屡见不鲜,其中隐含着欧盟力争对美国的相对独立性日益增强,例如:
——虽然美国拒绝履行《京都议定书》,欧盟却表示将坚持执行。欧盟委员会2001年6月初已经出台未来10年的环保计划。这项名为《2010年环境:我们的未来由我们选择》的环保行动计划,规定欧盟将在5个方面作出科学而又具体的努力:气候的变化、多样化的生物环境、人类健康、自然资源的持续科学管理和垃圾的科学处理。欧盟在计划中确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欧盟将带头执行《京都议定书》,并在2002年前批准这项涉及全世界环境保护的文件;向第三世界的国家提供旨在加强环境保护的专项补充贷款,以使这些国家能够具备持续进行环境保护的手段;欧盟将在2003年重新审定其共同农业政策,其宗旨是进一步推动和加强农业地区生态平衡和生物农业的发展,检查和改进涉及食品工业的环境保护;欧盟委员会提议在2005年以前建立“绿色能源”和“跨国界绿色地区”,制定城区环境保护区域,重点发展公共交通事业,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制定一系列严格的具体措施以限制噪音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大海垃圾的排放。
——美国坚决要推进NMD,欧盟大多数成员国反对。在欧洲的压力下,美国人把NMD改为MD,但分歧已经暴露。2001年5月29日,在北约成员国外长于布达佩斯举行的理事会会议上,主要由于法国和德国的反对,未能就支持美国的NMD问题达成协议,但同时也未提及1972年签署的反导条约在阻止军备竞赛方面的作用。显然,欧洲对美国的NMD依然持怀疑态度,同时也软化了一点原先的立场,有点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
——欧盟派高级代表团访问朝鲜并积极与之建交,与美国对朝政策走向强硬适成对照。目前,欧盟15国中已有13国分别与朝建交;5月1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将与朝正式建交,具体日期另定。
——西欧一些国家在联合国投票支持欧盟成员国当选人权委员会成员国(法国、奥地利、瑞典),而没有投美国的票,致使3个留给西方国家的席位全部归于欧盟成员国。
——在中美撞机事件中,欧盟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公开表示支持中国,但也没有明确支持美国。
——欧盟对华政策新文件又一次显示了欧盟对美国的相对独立性。彭定康在访华前夕在美国报纸上发表文章说,“美中关系的重要性并不能削弱欧中关系。欧盟也不必以跨大西洋关系折射它同中国的关系。”(注:[美]《国际先驱论坛报》,2001年5月19日。)
2.欧盟认为,鉴于欧中双方目前各自对对方作出的判断,现在是重新看待欧盟对华战略的好机会。欧盟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制订了一系列对华政策战略性文件,包括最近提出的这一文件,是因为它已经从1979年以来中国20年的发展过程中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第一,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日益提高,中国成为世界大国进而成为世界强国的趋势不可阻挡。为了世界、欧洲和中国的和平与发展,也为相互借重,欧盟必须着力在经济与政治等领域全面发展同中国的合作关系。第二,中国的经济与社会改革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在中共十五大之后,这股改革和开放潮流已经变得不可逆转,其前景看好。用欧洲人的观点来看,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进程及其发展,让人们对“改善原有的体制”抱有希望。欧盟前驻华大使魏根深的一番话清楚地表述了这一点。他说,重要而且值得称道的是中国这次的改革有了一定的势头,是一种能持续下去不停止的势头。从中国的历史看,1898年的戊戌维新,因政治原因仅仅进行了近百日就被扼杀了;20世纪初,中国推翻了帝制,准备走一条民主立宪的道路,结果也被内外的战乱中断了;20世纪中期的50年代,中国再一次准备走改革之路,又被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冲击了;1964年,中国政府提出搞四个现代化的主张,公布后只两周就被冻结了;15年后,1978年12月,邓小平再次提出改革的方针,引导中国走上了改革之路。又是20年过去了,中国的改革在持续,中国的经济在增长,在从1898年至1998年这一百年的历史进程中,这是多么艰难而又了不起的事情。近百年来,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做着改革的努力,都在为实现工业化、科学化、民主化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而现在这一代人很幸运,同时也说明中国改革的那股不能扭转的强劲势头是历史的趋势、是历史的必然。欧洲人以积极的态度对中国的改革作出反应,因为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希望通过变革来改善原有的体制和环境。同时,欧洲人也看到,在中国目前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错综复杂而又极其困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既然已认定中国现今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那么自然,欧洲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应予以更多的关注,有选择地在一些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注:[中]《中外管理导报》记者《欧盟驻华使团团长魏根深访谈录》,载《中外管理导报》,1998年第2期。)第三,欧洲人认为,中国不会成为美国、亚洲和世界的威胁,更不可能成为欧洲的威胁,中国有足够多的内部事情要做;尤其是目前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中国更不应该被孤立,而应对之“劝说”,为之“进言”,与之对话与合作,共同负责任的言论和行动,以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经济繁荣。欧盟对中国的某些判断显然与美国不同。
从中国方面来说,中国对欧盟作出的正确判断,也是促进中欧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早已认识到,欧盟在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正日益提高。欧洲的变化将使欧盟成为中国未来的重要伙伴。与5年前人们的预测相比,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将更快形成。下一次第五轮欧盟扩大将再次改变欧洲的形势,使欧盟的面积增加34%,人口增加1.05亿,达到4.81亿。这意味着中国将有更大的产品市场和更大的投资来源。
3.推进欧盟塑造全球秩序的方案思路。如果欧盟要使它的多极、多边体系变得有效,就需要同几个大国密切合作。如果没有中国和美国的合作,欧盟将无法在它想发挥作用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取得进展。
欧盟塑造全球秩序的方案思路,是决定其对华政策的基础因素之一
冷战结束后,欧盟在逐渐形成其自己的塑造全球秩序的基本方案思路,虽然它迄今并未形成正式文件甚至立法,但实际上它已在被执行着。欧盟与美国在塑造全球秩序的方案思路方面存在重大差别,它们对各自的对外政策包括对华政策产生了影响:
1.社会模式。盎格鲁—撒克逊和大陆欧洲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概念有重大差别。在经济——社会生活领域,欧美都实行在“效率”为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但实际上欧洲比美国更重视“公平”;在政治生活领域,欧美都强调实行“民主制度”,但实际上美国更注重“自由”,而欧洲则较关注“平等”。可以说,美国实行的是一种“温柔的专制”制度,披着民主的外衣,打着自由的旗号,在这个社会中无权、无势、无钱的人什么地位也没有。而欧洲也有自己的问题,高达47%的“国家率”(国家全部支出÷GDP)和占用了28%GDP的社会福利费用,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使欧洲社会欠缺活力。欧洲的经济社会模式需要改革,使之适应新的基本条件。但欧洲多数人仍信奉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并希望把他们的模式提供给全世界,作为另一种选择。
2.地缘经济。美国和欧盟在遵循不同的地缘经济方案。欧盟出于经济和政治原因支持地区合作和一体化方案。欧盟认为,稳定和充满活力的世界经济是以世界各地区经济紧密结合为基础的。而美国则寄希望于市场开放原则、自由贸易区和与“战略伙伴”建立双边经济关系。欧盟遵循其地缘经济方案,目前正致力于实现欧盟第五轮扩大,从2003~2004年开始,在10年左右时间内,成员国将由目前的15个增至27~28个,人口5亿,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GDP11万亿美元;此外,欧盟还在努力通过它的地中海政策、巴尔干稳定公约、与(南美洲)南方共同市场合作以及亚洲战略等等推进其方案。而美国的奋斗目标是巩固其全球霸权,同时致力于建立自己的“后院”和其他势力范围,尤其是加速建立一个拥有34国,8亿人口,4000万平方公里,GDP11万亿美元的全美洲自由贸易区,并拟于2005年开始签约启动,这期间虽然会遇到阻力,但全美洲自由贸易区很可能问世。与此同时,美国却企图遏制“亚洲经济集团”。
3.地缘政治。以有行动能力和关系密切的地区以及有效的合作模式为基础的全球管理结构符合欧洲一体化的逻辑。而美国更喜欢松散的地区联合(在这种联合中,美国可以尽可能地发挥重要作用)或者与战略伙伴的合作,以便在世界各地区加强自己的政治影响。欧洲人之所以强调“全球管理”,恐怕是同他们对“世界化”的看法有关的。例如法国总理若斯潘认为:“世界化是我们发展所面临的现实。不过,这种现实具有双重意义。它促进了全球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不平等;它有利于发现人类的多样性,但本身又孕育着同一性的危险;它释放出一定的能量,但也导致一些需要控制的消极力量。”因此“世界化需要一个政治答案,也就是各国政府的答案。”“如果我们能够控制世界化,世界化就会成为文明进步的一个新阶段。”(注:[法]《回声报》,2001年4月10日。)这里所说的“能够控制”就是欧盟强调的“全球管理”,它是以主权国家和地区内、地区间以及国际组织内的合作为基础的。
4.多边主义。在世界政治中,欧盟寄希望于多边主义,多边主义强调共同利益、权力分享、相互关系和与其他国家协调利益,并以有约束力的共同游戏规则与合作为准则。而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喜欢使用实力政策手段保护与战略伙伴的“双边关系”,越来越多地寄希望于单边主义或拒绝建立全球规则。欧洲人关心建立一个多极世界,尤其是法国人。虽然多极化本身并不一定能保证和平与繁荣(19世纪的欧洲曾是多极的欧洲),多极化也不应该被看成是最终的目标,而只是一个步骤和一种方法,但它与单极化是相对立的。在现今的条件下,多极世界应该是一个合作的世界;是一个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世界;从欧洲人来看,多极化还能使欧洲保持一种不同于美国的社会模式,并且可以作为对世界施加影响的一个杠杆。(注:[法]米切·福歇:《法国与欧洲转型》,2001年5月在中国外交学会作的专题讲演。)
5.安全观念与政策。欧洲人在经历了20世纪两次灾难性的世界大战之后,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到,不易受伤害是一种幻想。而美国则不同。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相信可以用技术(例如通过导弹防御体系)来解决威胁问题,美国认为自己不易受伤害。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安全政策基本信念。就国际危机而言,欧洲人更多地考虑经济合作、建立公民社会结构、奉行缓和政策以及建立减少冲突的多边机构,很少考虑通过军事干预来摧毁“敌对结构”。欧洲人的易受伤害和相互依赖的意识与“共同安全”思想相符。而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由于过分相信自己的军事优势,所以作出的军事反应要多得多,冷战时期的敌我友范畴仍占主导地位。
6.国际组织。欧盟支持有行动能力和有效率的国际机构,认为在全球网络化的世界里,联合国和国际机构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而美国多年来一直在遵循削弱联合国的方针。(注:[德]迪克·梅斯纳:《欧盟在新的世界政治中的前途》,载《国际政治与社会》,2001年第1期。)
欧盟上述塑造全球秩序的方案思路尚在形成之中,它能实现到何种程度,还取决于未来欧洲内外的一系列可变因素,包括自2000年5月以来欧洲正在展开的一场新的政治讨论的结果。这场政治讨论直接发端于2000年5月中旬德国外长菲舍尔在洪堡大学的一次演讲和2001年4月底德国社会民主党公布的一份有关欧洲未来的文件。菲舍尔演讲的要点是:欧盟必须为扩大作准备;迄今的改革不够;欧盟进一步发展的目标是一个有当选总统和欧洲政府的欧洲联邦;欧洲联邦并不意味着取消各国,这些国家仍起中心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将由明确的原则来调整;如果有的欧盟成员国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参加建立欧洲联邦,那么可以由一部分成员国“先行”,同时向后来者敞开大门。(注:[德]库尔特·龙贝格:《德国外交政策展望》,2001年5月22日在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上的演讲。)社民党文件之所以受到重视,主要因为它是在德国联邦政府总理施罗德的亲自主持下制定的,其思路与菲舍尔大体一致。文件主张:把欧盟委员会建设成为“一个有力的欧洲行政机构”;通过把欧盟决策机构部长理事会改为欧洲议会的“国家院”,以及赋予预算控制权等措施,加强欧洲议会的职能。文件还提议,在加强欧盟在外交、安全、移民等领域权力的同时,把目前欧盟委员会在农业补贴和对落后地区补助方面的主管权限“归还”给成员国。
其实,引起欧洲新政治讨论的,菲舍尔和施罗德的讲话和文件只是“由头”,其真正的原因要深刻得多。主要是:第一,欧洲的一体化,特别是其政治一体化,正在从以前的既欠缺明确目标又缺乏行动能力的“不知不觉”状态转入到必须有明确目标和实施办法的“自觉引导”阶段;第二,欧盟面临新一轮扩大,现有机构和机制乃至法律规制已不适应,必须作出调整;第三,冷战结束已过10年,现在是重新考虑与定位欧盟在全球各个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时候了。显然,这场政治讨论的结果,远不止是会对欧盟塑造全球秩序的方案思路发生作用,更会对欧盟本身的发展前途及其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包括对华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国人也应予以关注。
当前欧美对华政策差异对中国的含义
尽管未来的欧盟对外政策隐含着某些不确定性,而且欧盟对外包括对华政策一直与美国还有不少相通之处。但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对华政策的方针大计无论从实践还是从理论上来看轮廓都已日益明确,它同美国(特别是当前布什总统领导下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差异清晰可见。对此,我们应予以足够的关注,尤其是对其中的若干积极因素更应予以高度重视。
1.在欧美对外政策的排序中,从不同角度把中国的位置排在哪里,这在美国的对华政策中是“分裂”的,而在欧盟的对华政策中基本上是统一的,这就使欧中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欧美对外(包括对华)政策差异,主要来源于实力与地位的不等和政治文化的不同,因此,它们各自追求的目标和用来达标的工具也不同。美国凭借其惟一超级大国的实力地位,特别是其军事力量优势,追求单极世界、全球霸权。这是美国当前最大的“国家利益”之所在。就直接商业利益而言,中国在美国对外关系中的分量虽然在加重,但毕竟仍远在欧洲、日本之后;但就美国“战略利益”而言,当前美国政府把中国列入了主要“威胁者”之列,其位置明显“靠前”。这种排序的“分裂”性,使美中关系经常陷入不稳定、不确定状态。而在欧盟的对外政策排序中,放在第一位的,始终是欧洲本身,当然首先是欧盟自己的发展壮大,兼及中、东欧和俄罗斯;同时,几乎所有欧盟成员国和准成员国都强调维护大西洋(即同美国的)关系是它们外交政策的基石之一;接下来,欧盟还特别关切可能会影响甚至危及到欧洲安全的周边地区,包括巴尔干、中近东以及地中海沿岸等;然后是亚洲(包括中国)、拉美和非洲等。在90年代中期以前,亚洲与中国在欧洲的对外政策中位置是比较靠后的;近些年来,随着亚洲与中国重要性的日益明显提高,它们的位置显然是在逐渐向前移动,而且就欧中关系而言,这里不存在商业利益与战略利益的“分裂”,这为中欧关系的正常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欧盟同美、日一样,它们的对华政策都具有两面性,但是我们不宜过于强调它们在这方面的共同性,而应该更多地重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欧盟与美国的不同之处在于,欧盟致力于推行一种不同于美国的亚洲政策和对华政策,以便更有效地塑造欧洲自身的形象和追求欧盟自身的利益。美国的亚洲政策和对华政策严重倾向于单方面追求它自己的目标;而欧洲比较倾向于通过长期的“劝说”、“建言”和它在这一地区进行合作的努力来实施它对于亚洲和中国的总政策。
3.重视欧盟对华政策实践与理论中的一系列积极因素。多极、多边、对话、合作、共同安全、协调利益是欧盟塑造全球秩序方案思路中的主题词,它们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较多的可以相互沟通的语言和行动。在当今这个暂时还是由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主导的世界里,如果仅有美国一种社会制度模式,这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大陆欧洲国家为世人提供了另一种可供选择的经济—社会模式;二战后的欧洲联合又为处理当代国家间关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政治文化”;欧洲统一市场和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则为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的经济货币合作开创了先河。至于欧盟在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中所强调的加强地区内和地区间合作,在多边主义中所强调的共同利益、权力分享、相互照应、彼此协调和遵守共同游戏规则,在安全问题上的相互依赖意识和共同安全思想,在对待国际组织方面欧盟支持联合国等国际机构。所有这一切都不仅有利于提高欧盟在未来世界中的地位,而且也比较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重视欧盟对华政策中的若干积极因素,也有利于改善和推进中美关系。欧洲人和中国人都清楚,中美关系对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因此,中国人和欧洲人对此都十分小心。瑞典外交大臣安娜·林德在北京第三届亚欧外长会议期间说道:“中美保持良好的关系符合欧洲的利益。”(注:[法]《解放报》,2001年5月26~27日。)因为这样便于欧洲人行事,也便于中国人行事,而完全不必有利用“间隙”之嫌。
4.着力发展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可靠基础。1994年7月,欧盟提出《亚洲新战略》,其基础背景就是亚洲和中国经济的崛起。近几年来,中欧政治关系有了重大的升级和进展,但经贸关系依然是中欧关系的主要基石。最近几年,中欧经贸关系有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发展态势良好。2000年,中国实际引进外资407亿美元,其中来自欧盟成员国的为44.7亿美元,占11%(1979~1998年中国累计引进外资2674亿美元,其中欧盟174亿美元,占6.5%),超过了美国的43.8亿美元和日本的29.2亿美元。2000年,中国外贸总额为4743亿美元,其中欧盟为690亿美元,占14.5%,比上年增长了24%。但是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潜力依然十分巨大。在投资方面,2000年欧盟15国实际对华投资44.7亿美元,大约只相当于欧盟当年直接对外投资四五千亿美元的1%左右。在贸易方面,2000年在德国的对外贸易中,中国所占的比重仅为1.9%(197亿美元÷10517亿美元),英国为1.6%((99÷6118),法国为1.3%(77÷5849),意大利为1.5%(69÷4679)。2000年与日本和美国相比,欧盟15国合计的对华贸易额690亿美元尚不及日本一国的832亿美元和美国一国的745亿美元。(注:对外贸易数字采自中国《海关统计》;直接投资数字采自中国外经贸部统计,转引自《国际贸易》月刊,2001年第2、5期。)
为了进一步发展中欧经贸关系,首先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为此,我们要准确了解和应对欧盟在新文件中重新提出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欧盟与中国关系的5点建议,其中包括:扩大欧盟与中国政治对话的范围、支持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包括帮助中国完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支持中国继续朝开放型社会转变、更好地利用欧盟与中国的合作项目、扩大欧盟在中国的知名度等。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中国人还需要进一步增加一点战略眼光,例如包括真正重视迄今为止实际上尚不怎么为人所看重的“亚欧会议”。亚欧会议无论对亚洲或欧洲都是一项战略投资。它开始弥补着在美国、西欧、东亚这个三角形三边中的最薄弱的一边(亚—欧),有助于全球战略平衡;它推动着使东亚逐渐形成一支能在地区内外真正起作用的重要力量;它帮助避免使亚洲和中国独自面对美国;它也为欧洲想在亚洲、欧洲和美国三方的共同生活中充当主角提供了机会。总之,战略眼光乃是中欧关系发展前途首要之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