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分析_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世界经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大问题论文,世界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21世纪整个百年变化的趋势是困难的,一般趋势预测期均在30年之内。世界经济预测通常采用情景分析方法。我们的目的不仅是预测未来,更重要的是突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选择。国际机构对世界经济发展都作了一些分析和预测,通过分析总结这些机构提供的最新报告资料,作下述趋势判断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决策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一)世界经济发展近期趋势。

2004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率比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快得多,取得快速增长的国家也空前之多,同时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产出波动性也大幅度下降。世界经济在连续三年保持强劲而广泛的增长后,2007年将出现减速,世界经济总量增速① 将由2006年的4%下降到2007年的3.4%(见图1),2008年将保持在3.6%,未来还有下降的趋势。

2007年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增长与2006年比将略有下降,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仍将在2007年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但是增长速度也将变缓(见图2)。因此,如何实现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各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图1 2002~2008年世界生产总值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联合国经济事务部(2007)。

图2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经济增长高于发达国家

注:1.发达国家是指北美、西欧(欧盟、爱尔兰、挪威和瑞士)、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

2.转型国家是指东欧、南欧、独联体国家。

3.发展中国家是指非洲、东亚、南亚、西亚和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国家。

资料来源:联合国经济事务部(2007)。

(二)世界经济发展长期趋势。

世界经济长期平均增长率并不高,但是全球生产总值绝对规模仍将大幅提升。全球生产总值有可能从2005年的35万亿美元扩大到2030年的72万亿美元,发达国家每年平均增长率为2.5%~3%,而发展中国家为4.1%。从整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生产总值的份额将从23%增加到31%。它们的全球购买力份额将超过一半。

美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减速的主要原因,美国经济增长减弱的主要因素是房地产行业的衰退。如果美国经济下滑幅度快于预期,全球经济能否幸免,经济外溢效应是当前评估风险前景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从较长时期看,支持生产率强劲提高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交易体系日益开放、跨境资本流动增加以及宏观经济政策框架和金融体系日益完善灵活等一些因素。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需要确保这些因素继续存在,并切实解决可能威胁全球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绩效的一些因素,如人口老龄化和全球变暖。另外还要关注贸易保护主义势头。

人类面临的问题彼此紧密交织,每个问题往往牵扯一个或多个其他问题使这些问题更难解决。但是这些现象不应成为失败主义的理由,相反它表明亟须采取综合办法和协调战略同时全面应对许多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问题

1.经济全球化的定义。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随着市场经济扩张,科学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通讯技术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运输自由化的推进,使得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以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2.全球化未来25年。《2007年全球经济展望》关注了下一波全球化浪潮,对下一个25年作出了一些预测。下一个全球化浪潮有利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人口发展和技术进步等,不利方面包括非熟练工人面临不确定性、非洲发展面临风险和全球层面处理环境问题难度更大等。

◆人口趋势将成为未来事态发展的一个主要的推动力

◆发展中国家成为经济的推动力

◆技术进步加速全球化进程

◆全球化将会给世界各地的就业形势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3.经济全球化应为更多人创造机会。2004年2月,国际劳工组织(ILO)发表的《公平的全球化——为所有人创造机会》报告指出,全球化创造了大量财富,但无缘享受全球化所带来好处的国家和居民为数众多。发达国家应在全球化进程中为发展中国家创造平等机会,解决它们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不公正问题。

2006年11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发表的《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摆在人类发展面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消除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极端不平等。

联合国2006年世界经济和社会调查报告发现,全球不平等如果考虑到中国、印度两个国家,其程度正开始下降。有观点认为,贸易全球化加强实际上有利于减轻不平等。重要的一点在于,政策应有助于确保全球化和技术变革的好处被全民更广泛地享受。

4.催化未来: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的全球化。包容性涉及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即是选择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的发展战略还是选择扩大贫富差距的发展战略,称前者为包容性发展。全球化也面临包容性和可持续的问题。全球化已成为我们时代的决定性标志,它消除障碍和边界,释放思想、货物、资本和人的运动,它在没有机遇的地方创造机遇。然而,全球化并没有包容所有人,还有许多人挣扎在边缘。

2000年,联合国制定了8个千年发展目标:(1)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2)普及初等教育;(3)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力;(4)降低儿童死亡率;(5)改善产妇保健;(6)与艾滋病毒/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7)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8)全球合作促进发展。这些良好的社会发展目标需要在一个支持性的公共政策框架内,在私营部门的参与下,与可持续增长的要求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创造大量的机会和财富,目标是要扩展全球化,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益处。

三、贸易发展问题

1.国际贸易增长趋势。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促进非常重要。国际贸易仍以2倍于世界总产出的速度增长。从长期来看,贸易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加大,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的拉动作用更为突出。

从近期来看,全球商品贸易在2006年期间增长迅速。2006年全球出口的实物量增长大约在10%以上,比2005年的7.3%有所提高。全球出口的价值量增长大约16%。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预计有所减缓。

从长期来看,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到2030年可能会增加3倍多,达到27万亿美元(见图3)。贸易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将会从目前的1/4增加到1/3以上。增加部分约有一半可能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在20年前仅占发达国家制造业产品进口的14%,而目前已达40%,到2030年有望达到65%以上。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日益成为拉动全球经济的火车头。产业结构变化很难对全球产业结构作预测。总趋势是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与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

图3 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出口趋势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7)。

2.多边贸易谈判存在不确定因素。2006年7月多哈多边贸易谈判中止,原因是主要贸易伙伴之间存在分歧,特别是在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NAMA)领域。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达成协议的经济和商业利益不会超过在这些国家内部高度政治敏感问题上需要进一步减让而产生的政治成本。大量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的扩散也威胁着多边贸易体系的完整性。国际贸易谈判过程未来如何进行尚无一致意见,但各国已加强努力为重新回到谈判上来创造条件。

大多数经济体在贸易开放方面“相差不大”,而在其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贸易对国家整体发展的影响与其他多个国家有关。

3.影响全球贸易结构的变化大趋势是全球化与区域化。自1994年成立WTO以来,至2007年1月它已拥有150个成员国。但由于WTO拥有全球发展阶段不同及利益各异的成员国,因此每一个回合都要经过成员国部长会议的冗长讨论,较难取得一致的意见。自2000年开始的多哈回合,至今尚未取得积极成果。因此,20世纪60年代开始,涌向了区域间自由贸易区的协议与组织。欧盟、东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其中的突出例子。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区域间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剧增,由50个上升至230个,区域内进口占总进口的高比例,是促进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2007年1月14日中国与东南亚所签署的协定,同意开放一些关键的服务业部门,并确定于2015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被国际上认为是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四、投资发展问题

1.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将保持增长态势。外国直接投资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保持增长主要原因是各地区强劲的经济增长、企业盈利增加、商品价格上涨、跨境并购增多以及美元疲软等,其中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推动、南南之间投资增加的作用较为显著,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增长说明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环境改善、企业竞争力增强等。

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连续三年增长,达1306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38%,是2000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2007年以及其后的外国直接投资可望继续保持上升趋势,但增长的速度比2006年要慢。

2.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中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投资自由化,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中的影响日益显著,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2005年,世界各国对外开放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更加有利于促进投资,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2005年全球93个国家作了205项政策调整,其中164项更有利于投资,预计这一趋势可能持续。

跨国兼并和收购对国际直接投资影响加大。促成并购的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低利率、利润增收和资产价格的复苏等。

3.新的全球性和区域性投资体正在出现。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资流入量达到了它们的历史最高水平,分别为3790亿美元(较2005年同比增长21%)和690亿美元(增幅为68%)(见图4),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正日益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诸如中国和印度这样高速发展的国家,政府积极引导对外投资以确保互利共赢和主要资源的供给。同时,石油产出国的对外投资头寸也由于石油收入的增加和强劲的经济增长而增加。

图4 2001~2006年发展中经济体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只有很少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完全限制对外投资。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正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走向跨国化。例如,财富500强中发展中国家公司的数目从1998年的29家增加到2006年的68家。

4.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性。各国国内公司和机构必须具备必要的吸收能力和技术能力,国家才能从外国直接投资中受益。那些进行大量投资建设本国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创业能力的国家在发挥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杠杆作用方面也最为成功。

政策性风险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关心的主要问题。中国证明了改善投资环境对加快增长和减贫的重要影响。中国在过去20年进行的投资环境改革帮助4亿人口摆脱了贫困。

五、金融发展问题

1.国际金融发展总体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性质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已不局限于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活动提供服务,而是呈现出日趋独立发展的势头。国际金融活动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国外直接投资以外的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金融风险问题对世界经济影响更为敏感,全球性失衡面临无序调整的风险。

2006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净额达到创纪录的6470亿美元,而且资本、债务流入与世界GDP增长密切联系。欧洲新兴国家吸引私人资本在整体流量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股权融资增速远远超过债务融资增速。

2.融资全球化。随着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放松了资本管制,以及国际资产组合管理者通过向新兴市场企业扩展而提高了收益率,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融资全球化经过多年的酝酿之后,从2002年开始出现加速发展的态势。随着这些变化,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入世界资本市场以拓宽融资渠道,并且通过使用复杂的融资工具改善风险管理。

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世界主要股票交易所交叉上市,以方便外国投资者交易,并且建立渠道满足将来的资金需求。企业往往绕过不发达的当地资本市场,遵守主要金融中心所规定的更高标准的会计、信息披露和企业治理方面的要求而从中受益。通过满足这些标准,企业可以降低它们的资本成本。但是过度依赖于国际资本来源也存在一些缺点,即随着新兴市场企业的规模扩大以及国际业务的扩张,他们将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和货币风险。

3.金融市场状况变得更加不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全球金融体系正经历一次重要考验。如果困难的金融环境持续下去,全球经济扩张很可能会进一步放慢。

由于越来越担心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压力导致要求以这种贷款为抵押的证券和其他高风险证券的收益率急剧上升,信贷状况趋紧。损失分布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交易对手方风险的日益担忧导致金融市场某些部分的流动性变小。随着投资者寻找安全的投资方式,长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下降。按历史标准衡量,资产价格仍处于高水平。世界银行也认为部分新兴经济体出现过热或长期失衡可能造成借贷利差和风险提高等,对此,各国要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风险管理。

4.全球性失衡面临无序调整的风险。面对世界经济的各种问题而针对单个或少数国家的要求进行调整,那会是“无序调整”,而根据全球总体要求的调整才有可能是有序调整。

不同地区和国家间经常账户的失衡在2006年进一步扩大,主要表现为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接近9000亿美元,而德国、日本和发展中国家及转型经济国家,包括石油输出国,维持着顺差。不断扩大的经常账户赤字使美国的负债程度进一步加深,威胁着当前全球失衡状况的可持续性。

5.贫穷国家向富裕国家的净转移仍持续上升。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向发达国家净金融资源转移仍在上升(图5)。净金融资源转移指净资本流减去净利息和其他投资收入。贫穷国家为富裕国家进行融资的趋势已经延续了十几年,问题是这一趋势是否持续下去。发展中国家官方外汇储备的累积是金融资源净转移的一项关键机制。发展中国家现在拥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仅中国就持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发展中国家的储备状况尽管可以更好地抵御各种外部冲击,但却无法避免美国对外赤字急剧调整和美元大幅贬值的系统性风险。

图5 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的净金融资源转移负值增大

资料来源:联合国经济事务部(2007)。

6.调整国际金融体系应对风险挑战。全球金融体系最近已采取重要步骤实施影响深远的改革和新的政策取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董事会通过了一项关于份额和投票权改革的决议,其中包括增加中国、韩国、墨西哥和土耳其等在该组织中代表性明显不足国家的份额。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和金融委员会也同意有必要建立加强多边监管的新框架,并建立一项包括重要成员和组织在内的多边磋商的方式,作为其他监管措施的补充。需采取更为大胆的步骤,使宏观经济政策协调过程在多边指引下更为可靠,以避免全球失衡的无序调整和世界经济增长出现重大动荡。

六、能源问题

1.全球能源需求预测。能源需求在未来将发生调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增长加快,其中石油需求对世界经济影响较大,油价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敏感因素,对煤炭需求会有所增长,而新能源,如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日益被重视,需求比重将会提升,但是生物质能源的需求增长可能会引发粮食价格的上扬问题。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威胁经济发展,因此,需要通过采取共同行动来应对挑战。

全球2005~2030年间的一次能源需求将增加55%,年均增长率为1.8%。能源需求将达到177亿吨油当量,而2005年为114亿吨油当量。化石燃料仍将是一次能源的主要来源,在2005~2030年的能源需求增长总量中占到84%。预计要满足全球对能源的需求,大概需要在能源供应基础设施方面投入22万亿美元的资金,筹措所有的投资资金将具有挑战性。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人口增长最快,在国际能源署参考情景中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长量的74%。仅中国和印度就占全球增长量的45%。OECD国家占1/5,转型经济国家占其余的6%。总的来看,到了2015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在全球能源市场中占47%,2030年将占一半以上,而目前仅为41%。

2.石油能源问题。

(1)近期国际能源需求有所微调。最新的国际能源署的月度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对欧佩克的原油需求比上次预测下调40万桶,总量为3130万桶/天,主要因发达国家需求下降。2007年非欧佩克国家产量比上次预测下调3.5万桶/天,总量为5010万桶/天,2008年产量的预测保持不变,仍为5120万桶/天。

(2)较长期内国际能源需求及价格不确定。如果必要的投资能够到位的话,世界石油资源可以满足到2030年预计的需求增长。但是这些都是基于在接下来的五年中有望通过新开发的项目来增加石油产能,但它们是否足以弥补现有油田产量的下降以及跟上预测的需求增长还非常不确定。从现在到2015年这段时间内,无法排除石油供应出现缺口的可能性,这可能使油价突然攀升。对油价的预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原因有:地缘政治持续紧张,新增石油生产能力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的投机行为。

(3)高油价对低收入石油净进口国构成重要挑战。近几年来,石油价格高位运行一直是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是,迄今为止,高油价还没有像以前历次的石油危机那样阻碍世界经济增长。不过,一些低收入石油净进口国越来越受到高油价影响的冲击。这些经济体不得不降低非石油类的进口,而由于采取补贴来保护国内消费者免受高油价影响的措施而导致财政负担加重。

3.煤炭问题。煤炭的重要作用又得以发挥,主要是由中国和印度电力行业强劲的需求所推动的,与过去《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中预测的情况明显不同。较高的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使得煤炭成为一种更具竞争力的基础发电燃料。到2030年,中国和印度拉动的煤炭增长占全球增长量的4/5以上,这两个国家目前的煤炭消费量已占全球的45%。OECD国家的煤炭用量增长缓慢,增长量大多数来自于美国。所有地区的煤炭消费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对燃料价格、政府关于燃料多元化、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的政策以及清洁煤技术在发电中的发展情况。随着更高能效的发电技术的广泛采用,会助长煤炭相对于其他燃料的吸引力,而导致更高的煤炭需求。

4.可再生能源问题。根据2003年世界观察研究中心(World watch institute)的研究,过去数年再生能源的发展可谓盛况空前,对未来10年全球能源市场革命性转变具有重大的影响。由于成本不断下降以及政府的新能源政策鼓励,全球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利用增长迅猛。有专家还大胆预测,再生能源在未来10年可能成为主流能源。

5.通过采取共同行动来应对全球能源挑战。世界各国都需要采取果断、及时的行动来抑制能源需求过快的增长,这一点愈发显得重要。许多旨在缓解能源不安全的政策同时也有助于减缓当地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反之亦然。加强双方政策合作将给国际能源署成员国以及中国和印度带来潜在的巨大益处。中国政府持积极的态度,2006年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国际会议上提出,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应该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加强能源合作,为促进国际能源安全共同努力。

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担忧显然要求采取多边方法。应对全球变暖可能是世界最大的集体行动问题。重要的是各国合作制定一个基于市场的框架,在碳排放的长期成本与减少排放的即期经济成本之间作出权衡。不应将能源政策的重点过多放在力图确保本国能源来源上,而应更多关注石油和其他能源市场的平稳运行,鼓励能源来源的多样化,并更加重视采用基于价格的激励措施来控制能源消费的增长。

七、新技术问题

1.科技发展趋势。当今科技领域的趋势是科技创新前景看好,知识投资领域向纵深发展,科技应用更加广泛。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环保技术崭露头角。创新活动日益成为集体性、国际性努力。知识与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贸易发展等。但是技术进步促进全球化过程中,其成果并没有惠及到被边缘化的地区和人们。

几年来的经济增长使科技与创新从中受益。美国和欧盟各国的政府预算开支是近来促进研发的驱动力量。

2.知识投资领域向纵深发展。知识领域投资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基础,以研发开支、软件和教育水平衡量,知识投资在经合组织多数国家里继续增加。

跨国公司不仅在生产活动上走向国际化,而且将有越来越多的研发活动国际化的趋势。跨国公司正在促使研发活动走向全球化,研发的全球化进程正在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扩大。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跨界发明产权在全部专利发明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从11%提高到16%。

全球创新网络中最有活力的成员,并不是经合国家,而是中国、以色列、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非经合国家或地区。中国研发活动密集度提高1倍以上;以色列研发开支达国内生产总值的4.7%,密集度超过任何经合组织国家。能从全球创新网络中受益的最佳途径是加强本国创新能力,开发本地人才。同时各国也设置了有针对性的政策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具体挑战。

3.信息社会进程的影响。人类社会经过了将近一个半世纪以上的工业化进程,部分发达国家业已完成了其工业化过程,开始进入后工业化社会。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对近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信息社会”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方面的影响作了广泛研究。欧盟总结了人类工业化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要建立“为所有人共享的信息社会”。

联合国在2005年信息社会第二次峰会中提到:要建立一个以人为本,共享与面向发展的信息社会。这是人类总结自身发展经验而确定的信息社会建设目标,它也是影响未来产业结构的全球性宏观因素。

4.技术应用层出不穷。经合组织2006年信息技术展望报告展望,许多通讯技术的新应用具有重要潜力,也很可能产生重大经济社会影响,并在各种不同技术的互通、融合中发挥根本性作用。这些新兴技术包括能跟踪人和物,实时跟踪、储存、处理信息的无所不在网络。诸如无线电频率识别(RFID)和其他传感技术等各种应用,价格越来越能够被接受,投资也正在增加,应用开始进入商业用途。

自然灾害预防预警技术(如海啸早期预警系统)日益显示其重要性,对防止灾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具有重大意义(2005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共达1700亿美元)。参与性网络(Web 2.0)使网民能在广泛领域中积极参与创造内容,适用互联网和开发各种应用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及信息技术的融合可能提供重大机遇和挑战。

5.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变得更为重要。许多国家在拟定有关科技、创新的规划及战略,并通过增加投资、进行体制改革加以支持。许多促进创新能力的努力以改革公共科研机构为核心,各国正在理顺政府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帮助。创新政策要对新的挑战作出回应,尤其是服务业日益增长的作用和迅速的全球化进程。为最大程度地提高政策效率,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政策、计划,各国正日益加强各级政府间的纵向技术政策协调,及各部委、机构间的横向政策协调。

6.确保人人均可享受新技术的好处。依照《经济及社会理事会2001年实质性会议高级别部分通过的部长宣言》,建议要确保人人均可享受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好处,但需要多方的努力。

八、环境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尽管在保护环境方面取得许多成效,但是,气候变化、物种灭绝、越来越多的人口需要养活等威胁地球的主要问题中有许多尚未解决,而且所有这些问题都将人类的生存置于危险的境地。其他严峻的问题还包括水污染、鱼类捕捞过度、生物多样性受到挑战等问题。

若不能解决这些棘手问题,那么可能会使我们到目前为止针对那些较为简单的问题所取得的成绩变得毫无意义,并由此威胁人类的生存。

对于未来环境发展趋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用四个场景假设介绍了从目前到2050年的环境发展态势,分别为市场为先、政策为先、安全为先和持续发展为先。四个场景都探讨了现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趋势将如何展开,以及对环境、人类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不同的政策和方案选择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2007年11月公布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温21世纪可能上升1.1~6.4摄氏度,海平面上升18~59厘米。如果气温上升幅度超过1.5摄氏度,全球20%~30%的动植物物种将面临灭绝。如果气温上升3.5摄氏度以上,40%~7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

全球变暖将导致气候灾害更加普遍。热带风暴将更频繁、更猛烈地出现。高温和暴雨天气将危害世界部分地区,导致森林火灾和病疫蔓延等后果。海平面上升将令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增多、陆地水源盐化。一些地区饱受洪涝灾害的同时,另一些地区将在干旱中煎熬,遭遇农作物减产和水质下降等困境。

世界各地区都将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受冲击最强烈的国家将是发展中国家。最早在2020年,7500万~2.5亿名非洲地区居民将陷入缺水困境,亚洲地区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极有可能遭遇水位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洪涝灾害,欧洲人将目睹大量物种灭绝,而北美人将经历持续时间更长、温度更高的热浪天气。

根据目前的趋势与现有的技术,工业产值上升意味着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GHGs)至2030年将增加约50%,到2050年将增加2倍(见图6)。

图6 发展中国家碳化物排放急剧增加

注:附件1国家包括工业化国家加上东欧及前苏联一些国家。主要排放国家包括附件1国家加上发展中大国: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南非。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7)。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尽管我们希望政府能起带头作用,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于确保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也同样重要。随着我们对所面临挑战的理解不断加深,现在就得采取行动来保卫我们的生存环境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需要更多的合作,合作框架应该包括扩散贸易以鼓励能源效率、确保更快采用的技术合作、减少砍伐森林的行为以及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以促进它们适应永久性的气候变化。对保护共有的环境,联合国提出一些重要行动。

九、人口问题

1.世界人口发展趋势。根据联合国《2006年订正本》的预测,世界人口很可能在未来43年里增加25亿人,从目前的67亿人增加到2050年的92亿人。而世界银行《2007年经济预测》指出,人口增长趋势将会是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世界目前人口总数约65亿人,预计到2030年上升到80亿人,平均每年增长6千万人。超过97%的人口增长将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欧盟、日本很可能面临人口负增长,而一些富国的主要增长会依赖移民。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将面临人口的持续增长,但是速度将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印度在这段时期内可能会超过中国成为人口最多的国家。

2.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引起关注。根据联合国发表的《2007世界经济和社会概览》显示,在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比例正继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联合国《2006年订正本》认为,因生育率降低带来的人口缓慢增长和成年人死亡率降低导致了人口老龄化,即老年人所占比例增加,而年轻人所占比例减少。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也提出了类似的观念。根据联合国报告数据显示,在较发达区域,20%的人口已超过60岁(含60岁),且预计,2050年时,老年人比例会达到33%。估计全球的预期寿命已从1970~1975年的58岁延长到2005~2010年的67岁,预计它将继续延长,在2045~2050年达到75岁(表2)。

世界银行也强调,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对经济产生冲击。但是,只要采取适当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就业的政策,老龄化并不一定会阻碍经济增长。各国应尽快制定相应对策,以应对老龄化的发展挑战。

3.劳动力的全球化。过去20多年里,由于人口增长及中国、印度和前东欧集团国家日益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全球有效劳动力增加了3倍。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全球劳动力将从目前的30多亿人增长到2030年的41亿人。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增长推进世界经济持续繁荣。

劳动力的日益全球化使先进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劳动力报酬提高,同时也使先进国家的劳动力收入占比减少。尽管全球化是维持全球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应更加关注解决由此产生的分配问题。通过创建一个进步的更加一体化的全球劳动力市场,它给国内某些团体带来了调整成本,施加了工资下降的压力,降低了工作安全性,使得再培训和重新配置成为必然。

十、贫困问题

1.减少贫穷人口的趋势。根据联合国的千年目标,到2015年贫困人口要减少一半,一些国际机构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完成这样的目标是有可能的。但是,减少贫困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联,要关注收入水平、公平问题、下一代发展、移民问题、投资环境改善与减少贫困之间的密切关系。

全球每天一美元贫困线下的人数从1990年的12.5亿人减少到2004年的9.8亿人。按照千年目标,这一线下人数到2015年要减少一半。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预测,按照这样的速度,大部分地区能实现减少贫困的目标。收入不平等现象在很多国家有可能会扩大,从而进一步加剧对目前国家之间不平等现象的担忧。

2.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好处。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仍不到发达国家的1/4,但是它们将继续向发达国家靠拢(图7)。这意味着很多国家,如中国、墨西哥和土耳其等国将达到大约相当于西班牙目前的平均生活水平。这对于世界上的贫穷人口来说是个好消息。持续的经济增长对世界各国减贫的意义是显著的。尽管人口继续增加,贫困仍将减少。

图7 中低收入国家占高收入国家的百分比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7)。

3.公平问题。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以“公平与发展”为主题,探讨公平在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报告指出,我们生活在机会极端不公平的世界上,这种不公平既存在于各国内部,也存在于国与国之间。

“公平”的定义是两项基本原则,第一项是“机会公平”,第二项原则是“避免剥夺享受成果的权利”,尤其是享受健康、教育、消费水平的权利。对大多数人而言,公平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发展目标。然而,该报告进一步通过证据表明:广泛分享经济和政治机会对经济增长与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作用。从长期看,增加公平是提高经济增长的根本。加速贫困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人类发展对减少全球不公平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对于如何使得人力资本得到可靠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三个需要加以改革的战略方向:机会、能力和第二次机会。

4.如何应对贫穷问题。联合国的“发展与消除贫穷:千年发展目标”,侧重于通过消除贫穷实现可持续发展,强调必须将每日生活费不超过一美元的人口数减少一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何努力均需采取减少贫穷的协调努力,包括找到解决饥饿、营养不良和疾病的办法。要取得进展,发展中国家将需得到富国的政治和财政承诺,国际社会应继续在许多领域开展合作以实现这些目标。

世界银行报告指出,政府应通过在教育、基础设施上进行有利于穷人的投资和转移支付,确保穷人也进入增长进程,始终推进各项改革,以达到这些目标。

十一、农业问题

农业是实现到2015年将全球赤贫和饥饿人口减少一半这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发展工具。这是世界银行《2008年世界发展报告》所传达出的总体信息。在发展中国家,每4个穷人中有3个生活在农村,他们大都直接或间接地靠农业维生。9亿名农村贫困人口的生计岌岌可危,他们也应该分享具有可持续性和包容性的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收益。

世界银行的这个报告力图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制定和贯彻“以农业促发展”议程提供指导,该议程能改变数以亿计的农村穷人的生活。本问题的论述以该报告为依据。

(一)农业面临的问题。

世界银行报告把发展中国家分为三类,分别为传统农业国、转型中国家和已经城市化国家。在许多传统农业国,人均农业产出仍然萎靡不前,并且结构调整鲜有成就。对农业的过度征税以及投资不足映射了城市利益主导的政治观,这些也应受到谴责。周期性食品危机压力也使公共预算和捐助方优先考虑直接的食品供给,而不是对促进增长并通过增收来保障粮食安全进行投资。在妇女充当小农生产主力军的地区,没有充分发掘她们的潜力也是增长速度慢和粮食不安全的一个原因。转型中国家非农部门迅速增长,但对非农业劳动力的重新配置普遍滞后,将大量贫困人口滞留在了农村,并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对于未来,农业还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很难预测;在进行全球食品供给管理中,需要对此警惕。在满足全球对粮食的有效需求方面,农业基本是成功的,但是仍然有8亿多人缺乏粮食,农业对环境的巨大负面影响还没有消除,并且,未来正变得更加不确定。

(二)对于发展,农业能做什么。

对于许多国家,农业都是增长和减贫的基础;如果政府和捐助方能够扭转多年来对农业政策的忽视,纠正对农业的投资不足和投资失误,那么更多的国家可以从农业中获益。农业对发展具有多方面贡献。

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农业可以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源泉。它为私营经济提供了投资机会,是涉农产业和农村非农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全世界2/3的农业增加值是由发展中国家创造的。

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农村人口中约有86%以农业作为谋生之道。农业为13亿名小农生产者和无地雇工提供了就业机会,为农村社区的生生不息奠定基础。当城市发生震荡时,农业还提供了相当于社会福利的保障。

作为环境功能的提供者。农业在利用(常常是滥用)自然资源中,会对环境产生正向和负向影响。农业目前是最大的水资源使用者,它导致了水资源短缺。在相当大程度上,农业造成了地下水枯竭、农用化学物质污染、土壤肥力衰退和全球气候变化(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量的30%)。但是农业也通过固碳(指捕获、分离、存贮或再利用二氧化碳)、流域治理和保持生物多样性,扮演了环境功能提供者的角色,尽管这一角色通常不被承认并且是无偿的。

(三)怎样贯彻“以农业促发展”

“以农业促发展”未来更有希望。在国内和国际市场迅速扩大的今天,市场、融资和集体行动方面的制度创新,以及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革命,都为“以农业促发展”提供了令人振奋的机遇。抓住这些机遇,需要有政治意愿推进改革,改善农业治理。

贯彻“以农业促发展”议程要求在地方层面、国家层面以及全球层面都改善农业管理。任何国家制定“以农业促发展”的议程,都要对“做什么”、“怎么做”进行界定。“做什么”,要求确认生产者及其组织、价值链中的私营部门和政府等主体的行为,据此制定政策框架。“怎么做”,要求有效的治理以寻求政治支持和提高执行能力——仍然要以政府、民间社团、私营部门、捐助者和国际机构等主体的行为为基础。总之,为农业促发展要采取全面、系统的举措。

十二、结束语

本文将世界经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作了简要分析。它是对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银行等有关权威机构最新研究成果的小结。我们所以把这些问题归纳在一起论述,为的是勾画出总体的轮廓,便于展示它的关联特点,利于进行综合的思考和分析判断。

我们的目的不仅是预测未来,更重要的是突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选择,特别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选择及影响。由于预测经济问题的难度,世界性的预测分析时段一般是到2030年,把视线放远一些,对我们在现实工作中考虑五年甚至十年的经济工作的战略选择参考意义要大一些。中国经济处于全球经济发展的洪流中,分析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要了解世界。

我国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年度经济工作中涉及世界性的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不仅是关注这些问题,而且选择的战略和发展目标符合世界的潮流和趋势要求。对一些重大问题都有切实的举措处于领先地位,如在减少贫困方面做得很出色。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是全面、有效推进经济发展惠及全国人民的发展战略新思路,这既有利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又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

预祝我国经济发展继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注释:

① 在联合国的报告中,世界经济总量由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市场汇率折算后加总。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世界经济增长略高一些。

标签:;  ;  ;  ;  ;  ;  ;  ;  ;  ;  ;  ;  ;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分析_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