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量感”在活动中提升论文_徐良雷

让“量感”在活动中提升论文_徐良雷

浙江省瑞安市马屿镇中心小学 325208

摘 要:量感是多感官接触物体后所形成的一种感性认知,具有直观的特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生活实践、进行精确训练、引导实践体验的策略能够让学生促进积淀“量感”、不断丰富“量感”、逐渐内化“量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 量感 培养策略

“量与计量”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如果缺乏了计量单位人们的生活就会十分不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量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解释: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量感是人类对于物体的一种心理感受,并没有具体的标准;从数学角度来解释,量感是多感官接触物体后所形成的一种感性认知,具有直观化的特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中建立“量感”。

一、开展生活实践,促进积淀“量感”

说起“量”(liàng)就离不开“量”(liáng),通过测量、估量等等方式都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量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利用不同的工具甚至是在不用工具的情况下去感知生活中所遇见的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升和毫升》这个内容的学习之后,请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里的瓶瓶罐罐都是多大的,比如牛奶一盒多少毫升、陈醋一瓶多少毫升、家里的大瓶装食用油又是多少升的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而不断锻炼自身的量感。学生在完成这些课后观察活动之后,积累了更多与量有关的知识,并且明白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会注意到要勤于观察。通过将生活与课堂相结合,学生通过不断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慢慢形成了对于事物的重量、大小、体积等等方面的感知。这样,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操作中就能够有效地丰富对量的感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进行精确训练,不断丰富“量感”

通过生活中对于量的不断感知,学生的量感会逐渐得到提升,这就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单纯建立量感是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精确化的量感。只要建立了这样的量感,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把握将会更加准确和清晰。如何进行精确化量感训练呢?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层次化体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量感,获得更加准确的量感。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千克》这一内容之后设计了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来感受“1千克”。通过多次反复不同角度对于“1千克”进行感受,学生对于“1千克”把握得更加精准了。首先,拿一袋一千克的棉花与一千克的铁,请学生去感受它们的体积,之后用电子秤进行称量,学生通过称量以后发现二者的重量相等,从而形成了认知冲突。接着,请学生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掂量一千克的铁,之后请学生感知体积较大的一千克的棉花,学生通过掂量之后对于“1千克”有了自己的感觉。然后,在学生对于“1千克”有了自己的认知之后,请学生在自己周围找找质量与之相近的物体,并且验证质量是不是“1千克”。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抓豆子”的游戏,让学生深入体验“1千克”的重量。

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活动,学生对于量的感知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对于“1千克”的把握从最开始的完全不正确到后来的基本正确,最后进一步练习后变为非常正确。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于“1千克”的认知也由模糊不清转变为了清晰可见,学生的量感通过游戏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三、引导实践体验,逐渐内化“量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引导学生量与计量时,不可一味地让他们进行接受式学习,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中保持思维的活跃。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测量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去探究这些方法是如何来的、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观察,自主进行实践活动,培养自己对于量的把握。例如,一位教师在对《长方形的面积》进行教学时,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帮助学生建立有关于面积量的感知。要完成这一目标,最基础的就是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这一内涵,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三个长方形,让学生自主进行摆面积单位,深化学生对面积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对第一个图形进行分析时,学生能够很快理解,因为图一中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其大小,只要数面积单位的个数就可以得出了;在对第二个图形进行分析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如果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了;对于图形三的分析,教师主要是利用简化图形来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在进行拼摆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是否必须将长方形摆满?学生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的学习方式,对于量的感悟逐渐变得深化,明白了面积计算主要是为了优化面积测量而产生的。

总之,量感并不是天生的一种感觉,需要通过后天对于物体进行感知才能慢慢培养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保持耐心,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慢慢修正自己的量感,深化自己对于量的感知。

参考文献

[1]芮金芳 数学实验中累积量感经验的实践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5,(5),49-51。

[2]武传刚 “量感”培养应关注的几个要素[DO].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8,(3),42-45。

论文作者:徐良雷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5

标签:;  ;  ;  ;  ;  ;  ;  ;  

让“量感”在活动中提升论文_徐良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