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分玻璃化转变温度对共混聚合物α内摩擦峰的影响

组分玻璃化转变温度对共混聚合物α内摩擦峰的影响

一、组分玻璃化温度对共混高聚物α内耗峰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侯伟春[1](2018)在《高阻尼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制备高阻尼热塑性弹性体,本文以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SEBS)和丁基橡胶(IIR)以及聚丙烯(PP)为基础材料,利用熔融共混和动态硫化方法分别制备了SEBS/PP热塑性弹性体(SEBS/PP TPE)和IIR/PP动态硫化热塑弹性体(TPV)。并研究了制备工艺参数、原材料配比以及填充材料对共混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和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第一部分制备了SEBS/PP TPE,研究了PP用量、充油量、萜烯树脂、石油树脂和受阻酚对SEBS/PP TPE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的加入明显提高了SEBS/PP TPE的力学性能,但降低了SEBS/PP TPE的阻尼性能;随着充油量的增加,SEBS/PP TPE的tanδ峰值逐渐升高。综合SEBS/PP TPE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当SEBS/PP=80/20,SEBS:石蜡油=1:1时,TPE性能最佳;树脂的加入对SEBS/PP TPE阻尼性能有显着的影响,随着萜烯树脂和石油树脂用量的增加,SEBS/PP TPE的拉伸强度逐渐减小,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加,tanδ峰明显向高温移动,且有效温域明显加宽,阻尼性能得到明显提高;而受阻酚的加入对阻尼性能的提高没有明显作用。论文还对比研究不同软化点的石油树脂和相同软化点的石油树脂与萜烯树脂对SEBS/PP TPE性能的影响,发现二者对于阻尼性能的提高差别不大。论文第二部分制备了IIR/PP TPV,探究了制备IIR/PP TPV的最佳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硫化剂的用量、混炼温度、动态流化时间和转速对IIR/PP TPV的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当选用6Phr酚醛树脂硫化剂、硫化温度为180℃、动态硫化时间为10min、转速为80RPM时,制备的IIR/PP TPV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论文研究了不同填料对IIR/PP TPV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了萜烯树脂、石油树脂和滑石粉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树脂、萜烯树脂和滑石粉对IIR/PP TPV阻尼性能的提高都有一定作用。在添加30Phr萜烯树脂和石油树脂时IIR/PP TPV的阻尼因子向高温移动了约33℃左右,有效阻尼温域拓宽了约23℃左右,IIR/PP TPV的阻尼性能得到明显提高。相较而言,滑石粉对TPV阻尼性能的提高作用明显不如树脂体系,但其补强效果更加突出。

舒俊杰[2](2017)在《CM/EPDM合金弹性体导热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具有高弹性的橡胶导热复合材料在导热垫片、热界面材料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然而,随着导热填料的添加,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急剧下降,真正意义上的低填充高导热的弹性体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仍然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利用共混聚合物相分离原理,将氯化聚乙烯(CM)与三元乙丙橡胶(EPDM)共混物作为基体,添加片状BN作为导热填料,制备了 CM/EPDM/BN导热复合材料。利用双辊开炼诱导BN取向排列,大幅提高了导热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利用BN与基体中两相的亲和力不同,诱导BN选择性分布,以更低的导热逾渗阈值获得了导热通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利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和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不同厂家、不同氯含量的氯化聚乙烯橡胶的链结构和序列结构。测试了不同牌号CM生胶硫化后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析了微观结构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氯含量最高的CH420(42%)具有最为均匀的氯原子分布,拉伸强度为10.1Mpa,断裂伸长率高达742%。采用DMTA和TGA测定了 CM胶动态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结果显示CH420的Tg达到4℃,起始分解温度最低,为260℃。CM1035X表现出较高的拉伸强度、较低的门尼粘度和较好的热稳定性,综合性能较好。选取极性较强的CM橡胶和极性较弱的EPDM橡胶,制备了不同并用比的CM/EPDM合金弹性体,使用过氧化物硫化剂作为两种橡胶的共硫化体系。测试了 CM/EPDM合金弹性体的硫化特性和力学性能。使用噻二唑硫化体系单相硫化CM胶,利用二甲苯为溶剂将合金弹性体中EPDM相刻蚀,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并用比的CM/EPDM合金弹性体的微观相结构。结果表明,在CM/EPDM配比为50/50时,CM/EPDM合金弹性体形成微观的双连续相结构。制备了不同粒径、不同用量BN填充的CM/EPDM/BN导热复合材料,采用改进的双辊开炼工艺使得BN发生取向分布,利用BN与EPDM的亲和性更好使得BN选择性的分布在EPDM相中。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 BN在合金弹性体基体中的分布结构,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力学性能、压缩生热和热稳定性等,分析了 BN的粒径和用量以及BN取向和选择性分布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力学性能上,随着BN粒径的增大,CM/EPDM/BN导热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变差,表现为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下降。以10μmBN为填充剂,随着BN用量的增加,CM/EPDM/BN导热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先增大,达到30wt%填充量之后开始减小。在BN填充量为30wt%时,拉伸强度达到8.7MPa,断裂伸长率达到405%。导热性能上,10μmBN填充的复合材料导热性能最好,随着BN填充量的增加,CM/EPDM/BN导热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随之增大,在BN填充量为40wt%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达到1.8Wm-1K-1。以CM/EPDM为基体,诱导BN的选择性分布有效降低了导热的逾渗阈值。以CM/EPDM为基体相比于纯的EPDM为基体,添加同样的BN,导热的逾渗阈值从30wt%降低到20wt%。利用CM/EPDM共混有效改善了纯CM的压缩生热。添加BN后,压缩生热先有上升,随着导热性能的提升,压缩生热降低。

黄溢美[3](2015)在《SEBS/PP共混物的相容性与可纺性研究及其熔喷非织造布的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弹性非织造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多种领域,如生物组织工程、过滤材料和形状记忆材料等。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丁烯-聚苯乙烯(SEBS)是一种弹性优良的热塑性嵌段共聚物,但是由于SEBS熔体黏度大,难以单独纺丝形成非织造布。聚丙烯(PP)具有较低的分子质量及较窄的分子质量分布,熔体黏度较低,是熔喷加工最常用的聚合物。因此我们利用低黏度的PP与高黏度的SEBS混合,尝试制备具有优良弹性的SEBS/PP熔喷非织造布。本论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了三方面工作:研究不同比例SEBS/PP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分析SEBS/PP共混物的熔喷可行性;初步探索熔喷工艺,制备SEBS/PP熔喷非织造材料。首先,采用熔融共混法获得SEBS/PP母粒,利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动态力学热分析(DMA)、扫描电镜(SEM)等表征方法分析SEBS/PP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SEBS与PP不相容。经200℃熔融共混,共混物中两相分布呈“海-岛”结构。随着SEBS/PP共混物中SEBS含量的增大,共混物的结晶温度、结晶度、结晶速度和储能模量降低。SEBS与PP共混后,PP结晶晶型没有发生变化,且两物质的化学键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作用。然后,通过热重分析(TG)、锥-板型转子流变仪和恒速型双毛细管流变仪分析SEBS/PP共混物熔喷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纯SEBS相比,共混物的热稳定性呈不同程度的提升。SEBS含量的增加对提高SEBS/PP共混物的黏性和弹性均有积极作用,但对弹性部分作用较大。升高温度和SEBS含量减少均可以降低熔体黏度。不同SEBS含量共混物的黏流活化能不同,均随着剪切速率增大而呈减小趋势。最后,将流变分析与熔喷试纺相结合,初步探索熔喷工艺,确定母粒共混比例、熔喷模头温度等工艺参数,进而成功制备SEBS/PP(60/40)熔喷非织造材料。利用纤维直径、拉伸断裂强力、拉伸断裂伸长率和弹性回复率表征SEBS/PP非织造布的结构和性能,分析部分熔喷工艺对SEBS/PP非织造布的形貌与性能的影响。

刘政杰[4](2012)在《共混纺丝法制备细旦聚醚砜纤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醚砜(PES)是一种新型的耐高温热塑性特种高分子材料,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熔融纺丝试验可得到PES纤维。本论文首次采用共混纺丝法制备细旦聚醚砜纤维,对共混物的相态结构、可纺性和纺丝工艺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同时对共混纤维的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采用3种不同相对粘度(ηr)的聚己内酰胺(PA6)分别和PES进行熔融共混挤出,观察共混物熔体流动性和混合均匀性,在不同温度和不同组成下测定共混物的熔融指数值,最终选择合适的PA6与PES进行熔融共混纺丝试验。对共混物的相容性和热性能进行测试,并对PES/PA6共混纤维进行形态结构观察和力学性能测定。实验结果表明,3种PA6都可显着改善PES的熔体流动性,降低熔体粘度,从而改善了PES的可纺性,降低了纺丝温度,但综合来看,粘度较大的PA6可以与PES混合得更均匀。对于PES/PA6共混物,合适的组成和温度下,明显呈现出以PES为岛、PA6为海的海-岛结构。热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成比的PES/PA6共混物其初始热分解温度基本一致,热稳定性均较好;且PES的加入提高了PA6的结晶度,但不影响PA6的结晶温度和熔融温度。通过纺丝工艺研究,在现有的设备上摸索出了最佳纺丝工艺条件(纺丝温度在315℃340℃,卷绕速度在100m/min400 m/min),并首次成功制得PES/PA6共混纤维;共混纤维在溶除PA6后,可得到大量直径小于1μm的PES纤维网络。共混纤维在合适条件下能进行一定程度牵伸,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能够满足一般纤维的最低使用要求。放置时间以及热定型工艺对共混纤维的影响也做了细致研究。

陈广辉,武轲,杨亚峰,李江晓,杨红旗[5](2012)在《DMA在木质复合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文中认为介绍了动态热机械分析的基本原理,对动态热机械分析(DMA)技术在木质复合材料改性、制造工艺等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概括,并对动态热机械分析技术在木质复合材料研究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田敏[6](2012)在《共混型宽温域高阻尼橡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各种机械设备在运转及工作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振动和噪声,采用阻尼材料和技术是控制设备产生振动和噪声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高分子材料特别是橡胶弹性体材料以其特有的粘弹性质能把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而耗散掉,达到减振降噪的目的,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阻尼材料。聚合物的阻尼性能通常用其内耗峰的高度和其跨越的温度范围来加以评价。宽温域高阻尼材料要求至少在60~80℃的温域范围内,其阻尼因子tanδ>0.3,但高分子阻尼材料的缺点在于单一品种的玻璃化转变区温度范围一般都较窄,且集中在室温以下,室温以上的阻尼性能不佳,难以满足实际工程应用的需要。丁基橡胶(IIR)及其卤化物的密集的侧甲基结构决定了它的阻尼性能,因而链段的弛豫阻力增大,内耗较大,阻尼减振性能较好,其特有的液态转变和玻璃化转变一起构成了一个高强度的阻尼耗散区,使得其内耗峰既高又宽,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橡胶阻尼材料。但是由于其有效阻尼温域主要集中在相对较低温度下,室温以上的高温阻尼性能不好。因此,如何拓宽氯化丁基橡胶的阻尼温域,特别是提高其在高温区域的阻尼功能,成为高性能阻尼材料研究的重点。本文采用分子结构中具有密集侧甲基、弱极性的氯化丁基橡胶(CIIR)与强极性的丁腈橡胶(NBR)共混,制得CIIR/NBR二元共混物,并研究了不同共混比的CIIR/NBR二元体系的动态力学性能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共混比的CIIR/NBR共混物的阻尼因子-温度曲线显示出两个阻尼内耗峰,较低温的峰归属于CIIR的Tg,较高温的峰归属于NBR的Tg,且两个阻尼内耗峰分别向更低温和更高温外延,两个内耗峰之间的波谷处阻尼值偏低,配比为80/20时,波谷处的阻尼值较大,为0.27,可得到阻尼因子tanδ>0.2的温度范围从-80.5℃到120℃的宽温域阻尼材料。并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测试手段对CIIR/NBR共混材料进行了微观形貌分析,研究了CIIR/NBR共混材料的微观形态、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更进一步研究共混材料的配方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在CIIR/NBR=80/20基础上,添加极性介于CIIR和NBR之间,且具有高阻尼值的氯丁橡胶(CR),制备CIIR/NBR/CR三元共混橡胶材料,动态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添加CR后,两阻尼峰间波谷处的阻尼值明显提高,在CR添加量为30份时,波谷处阻尼值达到最大,为0.39,比未加CR改性的CIIR/NBR(80/20)提高44.4%,有效阻尼温域(tanδ>0.3)达到160℃(从-88.5℃到71.5℃),老化后仍然达到宽温域高阻尼的要求。论文还详细研究了炭黑用量、环烷油用量及硫化体系对三元CIIR/NBR/CR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环烷油的加入能很好的改善材料的的阻尼性能,采用合适的配合技术,当环烷油添加量为8份,炭黑用量为40份时,采用三种复合硫化体系得到的CIIR/NBR/CR(80/20/30)共混物的波谷处阻尼值tanδmin基本一致,大约为0.46,其中,S/2402和S/1055硫化体系制得的共混物的有效阻尼温域较宽,均达到160℃左右,高温可达74.6℃,满足宽温域高阻尼的要求;拉伸强度达到10.3MPa,扯断伸长率为395%,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石露[7](2012)在《PVC包覆涤纶长丝的研制与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涤纶是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合成纤维品种,涤纶纱线织造所得织物质地柔软、轻薄,一般仅应用于衣着面料。如何对涤纶进行复合生产,形成用于织造的特种复合纱,拓展其应用领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聚氯乙烯(PVC)作为世界第二大通用树脂,以其价格低廉、阻燃、绝缘、耐磨损等优良的综合性能获得了广阔的市场。本论文利用共混的方法制备一系列PVC共混物,并在一定条件下将PVC共混物均匀包覆在高强涤纶长丝外围,形成PVC/PET特种复合纱。由于PVC主链上的氯原子,使PVC具有许多优异性能(如阻燃性)同时,也存在一个缺点,极性强导致分子间作用力大,尤其在低温下分子链段冻结,从而硬化、脆化,耐低温性能较差。本课题采用改变PVC配方和聚合物共混改性两种方法来改善PVC的耐寒性,进行共混改性的聚合物为聚乙烯(PE)。由于PE和PVC的不相容性,分别用有机材料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和无机材料纳米碳酸钙(nano-CaCO3)作为增容剂增容两相,制备得到不同的PVC共混物作为包覆丝的包覆层材料,并对包覆层PVC共混物和包覆丝的相容性、耐寒性、耐热性和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PVC配方中添加耐寒增塑剂和用PE进行聚合物共混改性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PVC的耐寒性。其中用己二酸二辛酯(DOA)作为PVC的增塑剂可以降低PV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脆化温度,但最佳效果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和DOA配合使用。EVA增容PVC/PE时PVC、PE和EVA的最佳比例组成为100/10/10(质量比,下同),此时脆化温度-31.7℃。但EVA用量较大时,本身有一定的增韧效果,因此当PE用量固定时,脆化温度随着EVA含量的增加而降低。nano-CaCO3由于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易团聚,因此先用钛酸酯偶联剂进行表面处理,减小表面张力和表面能。用偶联剂表面处理后的nano-CaCO3增容PVC/PE共混物对PVC的耐寒改性效果最佳,当nano-CaCO3含量为5wt%时脆化温度可达到-35℃,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相形态图也显示5wt%含量的nano-CaC03增容的PVC和PE分散相尺寸最为均匀,且两相相畴尺寸较小。对上述几种方法制备的改性PVC进行热失重分析,EVA增容的PVC/PE共混物和PVC热降解的第一阶段活化能基本相同,第二阶段活化能有较大提高,两者在平衡状态下的初始分解温度都在220℃左右。而nano-CaCO3增容的PVC/PE共混物热稳定性有较大幅度地提升,同等升温速率下初始分解温度比前两者高出20℃。而挤出包覆最适宜温度的研究表明,PVC、PVC/PE/EVA、PVC/PE/nano-CaCO3三者的最佳包覆温度依次增大。分别将PVC(不同增塑剂配方)、PVC/PE/EVA(100/10/10)、PVC/PE/nano-CaCO3(5wt%)和涤纶进行挤出包覆,制备的包覆丝强度都在3cN/dtex以上,以PVC/PE/nano-CaCO3(5wt%)/PET包覆丝强度最高,达3.6cN/dtex。

张旭[8](2011)在《PP/EVOH共混改善聚丙烯亲水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丙烯(PP)是一种性能优异用途广泛的聚烯烃材料,在纺织服装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PP具有诸如比重轻、无毒性、耐腐蚀、电绝缘性能优越等优良性能,加之原料来源丰富、成本低、产品价格低廉、用途广泛,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它又存在明显的缺点,如耐老化性差、低温易脆、抗静电性差、难染色、吸湿性差等,尤其是在吸湿性差的缺点上,大大限制了它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应用。本文综合运用了物理和化学方法,通过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对聚丙烯(PP)改性,改善PP吸湿、吸水性差的缺点,制备了PP/EVOH共混中空纤维,从而赋予PP共混纤维新的形态和结构,进而改善其亲水性。本研究具体方法及结果如下:(1)制备PP与丙烯酸丁酯的接枝共聚物(PP-g-BA)以及其醇解产物(PP-g-BAOH)作为界面剂并对其进行红外光谱的表征和接枝率的测定。(2)将EVOH按不同的比例与PP共混,并对混合物进行了流变性能,形态,热性能,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接触角的表征。(3)将EVOH按照不同比例添加PP中,并加入合成的界面剂和硬脂酸单甘脂,采用中空喷丝板,纺制成中空共混纤维,探索制备共混纤维的成型工艺条件及配方。(4)表征中空纤维的中空度和力学性能,并且测试中空纤维的保水率和回潮率。研究结果表明:界面剂PP-g-BA和PP-g-BAOH红外结果表明研究成功获得酯基和羟基。随着剪切速率的提高,PP/EVOH共混物的剪切应力随之提高,表观粘度下降。在相同温度和剪切速率下,随着EVOH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剪切应力和表观粘度随之增加。粘流活化能随着EVOH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加入界面剂PP-g-BA和PP-g-BAOH的共混物分散相的尺寸分布均匀,从而提高PP与EVOH相容性。DMA结果表明PP与EVOH共混物的玻璃化温度,损耗模量和储能模量随着EVOH的含量增加而增大。共混物的DSC曲线出现双熔融峰和双结晶峰,熔融峰和热结晶峰的位置与EVOH含量有关。加入EVOH后提高体系中聚丙烯的降解温度,也可以说明EVOH提高PP的热稳定性。PP/EVOH共混纤维的可润湿性保水率和回潮率均随EVOH含量增加而增强。

何少剑[9](2010)在《层状硅酸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及其工业化应用》文中指出层状硅酸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性能受到广泛关注,制备剥离型的层状硅酸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而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将层状硅酸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推向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乳液共沉法是一种简便高效、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纳米复合技术,也是制备层状硅酸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重要方法之一。本论文主要是基于乳液共沉法制备了剥离型的粘土/丁吡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并对这种方法制备的层状硅酸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在轮胎内胎、耐热输送带、工程轮胎胎面胶中的应用展开系统的研究。基于乳液共沉法的基础,通过酸化的吡啶基团与粘土片层之间形成强的离子键相互作用,提高填料与橡胶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从而改善分散,制备出剥离型的粘土/丁吡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并通过TEM和XRD表征了这种纳米复合材料的剥离型结构,采用NMR和DMTA验证了粘土与橡胶之间形成强界面相互作用的相关机理。这种剥离型的粘土/丁吡橡胶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比传统的隔离型粘土/丁吡橡胶纳米复合材料更为优异的动态力学性能、力学性能、气体阻隔性能。为了改善层状硅酸盐/SBR纳米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使其更好的应用于内胎材料,研究了并用NR、甘油改性、并用再生胶、硫磺改性四种办法对其相关性能的影响。(1)并用NR在改善加工性能的同时损失了复合材料的气密性能;(2)甘油直接共混改性,FTIR证实了甘油对累托石片层表面羟基的屏蔽作用,避免了硫化过程中由于片层对促进剂的吸附作用引起的延迟硫化,通过RPA验证了甘油对累托石/SBR纳米复合材料体系的填料网络相互作用的削弱,可以保证复合材料气密性,改善加工性能,降低定伸应力,提高拉伸强度;(3)并用再生胶可以改善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和气密性,但是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利于制备内胎材料;(4)通过添加过量硫磺改性,可以明显改善层状硅酸盐/SBR纳米复合材料的气密性能,同时降低内耗生热,为提高橡胶材料的气密性提供了新的思路。考察了粘土与炭黑并用填充SBR纳米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在填料总量一定的前提下,纳米粘土片层的加入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热氧老化性能和耐热性能,而炭黑则可以弥补由于粘土与橡胶基体之间相互作用较弱以及粘土片层微观分布不均匀性带来的应力集中,二者并用可以有效的使各项性能达到较好的平衡。通过FTIR和DSC对复合材料内外层存在差异的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耐热机理:粘土片层的阻隔作用可以减少在老化过程中橡胶最外层含氧基团的生成,降低最外层橡胶的Tg,从而使得分子链保持柔顺性,以达到耐高温老化弯折的效果,提高耐热性能。在工程轮胎胎面胶配方中,将少量粘土以粘土/NR纳米复合母胶的形式等量或非等量替代炭黑,改善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磨性能、动态生热性能、抗裂纹增长性能、耐破坏性能等。考察了工业产品粘土/SBR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XRD和TEM结果表明对于已经分散很好的粘土/SBR纳米复合材料,混炼过程中剪切作用会增大无机粘土片层的重新聚集的可能性,还会降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气密性能;通过硅烷偶联剂改性粘土/SBR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证明了Si69的加入会降低体系的填料网络相互作用,改善胶料的粘度和加工性能,同时Si69的偶联作用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改善硫化胶的动态性能。

王丹丹[10](2010)在《核壳粒子在两相共混物中的定向分布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许多聚合物都需要进行增容增韧的改性。其中,核壳结构改性剂由于其所具有的尺寸可控性、品种多样性、组成和结构可调性,使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同时,应用核壳结构改性剂也使改性后聚合物的性能得到更好的优化和控制,在各种聚合物的改性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核壳结构接枝共聚物及其官能化的接枝共聚物PB-g-PS、PB-g-(St-GMA)、PB-g-(St-MAH)与PA6/PS熔融共混,对共混物进行了流变性能、动态力学性能测试和形态的观察。结果表明,引入改性剂使得共混物的扭矩值增加,PA6与PS两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差值变小,分散相相区尺寸明显减小,材料的耐热挺型性也得到了提高。引入官能化单体GMA、MA的共混物其相容性比引入PB-g-PS的共混物要好,引入相同含量的GMA和MA对共混物的相容性改善程度相近,其中引入含有1%GMA的官能化核壳改性剂后共混物的相容性最好,继续增加接枝共聚物中的GMA含量时,由于部分交联,并不能进一步改善共混物的相容性,还会使增容效果变差。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将PB-g-PS系列改性剂引入到PA6/PS共混物中,其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材料仍很脆,官能基团的引入也没有改善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增容作用对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没有贡献。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核壳结构改性剂ABS、ABS-g-GMA、ABS-g-MA与PA6、SAN、PA6/SAN熔融共混。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ABS、ABS-g-GMA对SAN的增韧效果都很显着,当SAN与改性剂的质量比为1:1时,共混物的冲击强度都能提高30倍。然而,ABS、ABS-g-GMA对PA6的增韧效果不明显,材料的冲击强度增加的不多。ABS-g-MA对PA6冲击强度的提高比较显着,当ABS-g-MA的含量为30%时,共混物的冲击强度高达853J/m,与纯的PA6相比,韧性提高了40倍。把ABS-g-MA与PA6/SAN共混后,材料发生明显的脆韧转变,与PA6/SAN共混物相比,改性剂胶含量在24%时,材料的冲击强度提高了近10倍。实验还研究了不同弹性体对PA6、PA6/SAN的增韧作用。其中EPDM-g-MA、SEBS-g-MA和POE对PA6有一定的增韧效果,但并不高,材料的冲击强度均在100J/m左右。而POE-g-MA和PA6共混后,材料的冲击强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其中当MA含量为改性剂含量的1%,PA6与改性剂的含量比为76/24时,材料韧性最好,冲击强度提高了20倍。在其中加入SAN和ABS粉后,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的却并不显着,但材料也有了明显的脆韧转变。

二、组分玻璃化温度对共混高聚物α内耗峰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分玻璃化温度对共混高聚物α内耗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高阻尼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SEBS热塑性弹性体
        1.2.1 SEBS热塑性弹性体简介
        1.2.2 SEBS热塑性弹性体的应用
        1.2.3 PP改性SEBS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进展
    1.3 丁基橡胶
        1.3.1 丁基橡胶简介
        1.3.2 丁基橡胶的阻尼特性
        1.3.3 丁基橡胶在阻尼方面研究进展
    1.4 高分子材料的阻尼机理
    1.5 影响高分子材料阻尼特性的因素
        1.5.1 聚合物基体结构的影响
        1.5.2 交联体系的影响
        1.5.3 填充材料的影响
        1.5.4 增塑体系的影响
    1.6 提高阻尼因子的方法
        1.6.1 共聚和共混
        1.6.2 选材适当
        1.6.3 选择粒径小的填料
        1.6.4 适当的交联度
        1.6.5 添加适量树脂
        1.6.6 添加有机小分子
    1.7 高分子阻尼材料的制备方法
        1.7.1 共混型粘弹性材料
        1.7.2 共聚阻尼材料
        1.7.3 生成互穿共聚网络
    1.8 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TPV)
        1.8.1 TPV的定义
        1.8.2 TPV的制备
        1.8.3 TPV的性能与应用
    1.9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9.1 课题的提出
        1.9.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SEBS/PP热塑性弹性体阻尼性能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基本组成
        2.2.4 试样制备
        2.2.5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PP用量对SEBS/PPTPE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2.3.2 萜烯树脂用量对SEBS/PPTPE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2.3.3 填充油用量对SEBS/PPTPE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2.3.4 石油树脂用量对SEBS/PPTPE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2.3.5 不同软化点的石油树脂对SEBS/PPTPE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2.3.6 同一软化点的不同类型树脂对SEBS/PPTPE动态力学性能影响
        2.3.7 受阻酚用量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态硫化IIR/PPTPV工艺参数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基本组成
        3.2.4 试样制备
        3.2.5 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硫化剂用量对IIR/PPTPV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混炼温度对IIR/PPTPV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硫化时间对IIR/PPTPV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3.3.4 转速对IIR/PPTPV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IR/PPTPV阻尼性能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基本组成
        4.2.4 试样制备
        4.2.5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萜烯树脂用量对IIR/PPTPV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石油树脂用量对IIR/PPTPV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4.3.3 滑石粉用量对IIR/PPTPV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4.3.4 不同填料用量对IIR/PPTPV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CM/EPDM合金弹性体导热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合物导热复合材料研究
        1.1.1 导热填料的选择
        1.1.2 导热填料的复配
        1.1.3 导热填料的表面改性
        1.1.4 导热填料的结构化与取向
    1.2 共混聚合物-高分子合金热复合材料研究
        1.2.1 高分子合金弹性体的优化选择
        1.2.2 共混高分子的形态学控制
    1.3 CM/EPDM共混
        1.3.1 CM橡胶结构特点与硫化体系
        1.3.2 三元乙丙橡胶的结构与硫化体系
        1.3.3 CM/EPDM共混合金弹性体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氯化聚乙烯结构与性能剖析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
        2.2.2 硫化胶制备
        2.2.3 分析与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牌号CM橡胶的链结构
        2.3.2 不同牌号CM橡胶物理机械性能
        2.3.3 不同牌号CM橡胶热稳定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M/EPDM/BN导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CM/EPDM/BN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分析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M/EPDM合金弹性体性能研究
        3.3.2 CM/EPDM/BN导热复合材料微观形态
        3.3.3 CM/EPDM/BN导热复合材料导热性能
        3.3.4 CM/EPDM/BN导热复合材料物理机械性能
        3.3.5 CM/EPDM/BN导热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SEBS/PP共混物的相容性与可纺性研究及其熔喷非织造布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SEBS 弹性体性能
    1.3 高聚物共混物相容性
        1.3.1 高聚物共混物的相容性与相结构
        1.3.2 高聚物共混物的相分离表征方法
    1.4 SEBS/PP 共混物研究进展
    1.5 弹性熔喷非织造材料
        1.5.1 熔喷非织造工艺与特点
        1.5.2 弹性熔喷非织造研究现状
        1.5.3 SEBS 熔喷非织造布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SEBS/PP 共混母粒的结构及相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2 共混母粒的制备
        2.2.3 SEBS/PP 共混材料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EBS/PP 共混物的结构分析
        2.3.2 SEBS/PP 共混物的热学性能
        2.3.3 SEBS/PP 共混物形貌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EBS/PP 共混物可纺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SEBS/PP 共混材料可纺性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EBS/PP 共混物的热稳定性能
        3.3.2 SEBS/PP 共混物旋转流变性能
        3.3.3 SEBS/PP 共混物的毛细流变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EBS/PP 熔喷非织造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4.2.2 SEBS/PP 熔喷非织造布的制备
        4.2.3 SEBS/PP 熔喷非织造布形貌与性能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熔喷工艺参数的初探
        4.3.2 熔喷工艺对 SEBS/PP 熔喷非织造布形貌的影响
        4.3.3 熔喷工艺对 SEBS/PP 熔喷非织造布强力的影响
        4.3.4 熔喷工艺对 SEBS/PP 熔喷非织造布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4.3.5 熔喷工艺对 SEBS/PP 熔喷非织造布弹性回复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论情况
致谢

(4)共混纺丝法制备细旦聚醚砜纤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聚醚砜概况
        1.1.1 聚醚砜简介
        1.1.2 聚醚砜的制备
        1.1.3 聚醚砜的性能
        1.1.4 聚醚砜的成型加工
        1.1.5 聚醚砜的应用领域
    1.2 尼龙6概况
        1.2.1 尼龙6简介
        1.2.2 尼龙6制备
        1.2.3 尼龙6纤维的性能
        1.2.4 尼龙6纤维的应用领域
    1.3 聚合物改性研究
        1.3.1 聚合物改性发展概况
        1.3.2 聚合物改性方法
    1.4 本课题研究工作背景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工作背景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
    2.2 熔融共混研究及后加工
        2.2.1 干燥
        2.2.2 熔融共混纺丝
        2.2.3 卷绕
        2.2.4 牵伸
        2.2.5 热定型
        2.2.6 纤维溶解剥离处理
    2.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3.1 热分析
        2.3.2 熔融指数测试
        2.3.3 扫描电镜分析
        2.3.4 红外光谱测试
        2.3.5 线密度测试
        2.3.6 强度测试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原料性能分析
        3.1.1 PES热性能
        3.1.2 PA6热性能
    3.2 PES/PA6共混物的性能研究
        3.2.1 PES/PA6共混物的熔融指数
        3.2.2 PES/PA6共混物的热性能
        3.2.3 PES/PA6共混物的热稳定性
        3.2.4 PES/PA6共混物的红外测试分析
        3.2.5 PES/PA6共混物的微观形态分布
    3.3 PES/PA6共混纺丝的工艺研究
        3.3.1 干燥的影响
        3.3.2 纺丝温度的影响
        3.3.3 卷绕速度的影响
    3.4 PES/PA6共混纤维结构研究
        3.4.1 微观形态分析
        3.4.2 红外测试分析
    3.5 后加工工艺研究
        3.5.1 牵伸工艺研究
        3.5.2 聚醚砜纤维不能高温牵伸的原因分析
        3.5.3 放置时间的影响
        3.5.4 热定型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DMA在木质复合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动态热机械分析 (DMA) 的基本原理
2 动态热机械分析在木质复合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2.1 玻璃化转变温度 (Tg) 的测定
    2.2 木质复合材料耐环境能力的评价
    2.3 木质复合材料中增强相的效果评定
    2.4 热固性材料的固化过程及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2.5 热固性材料共混相容性研究
3 研究展望

(6)共混型宽温域高阻尼橡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粘弹性材料的阻尼性质
        1.1.1 粘弹性材料的阻尼机理
        1.1.2 阻尼性能的测试和评价方法
        1.1.3 粘弹性材料阻尼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1.2 粘弹性阻尼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机小分子杂化粘弹性阻尼材料
        1.2.2 纳米无机填料增强型粘弹性阻尼材料
        1.2.3 生成互穿聚合物网络
        1.2.4 共聚
        1.2.5 共混型粘弹性阻尼材料
    1.3 高分子阻尼材料的发展展望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CIIR/NBR 二元和 CIIR/NBR/CR 三元共混物的制备
    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2.4.1 硫化特性
        2.4.2 物理机械性能
        2.4.3 耐热老化性能
        2.4.4 耐油性能
        2.4.5 高温压缩永久变形性能
        2.4.6 动态力学性能
        2.4.7 微观形貌
        2.4.8 差示扫描热分析
第三章 CIIR/NBR 二元共混物性能研究
    3.1 共混比对 CIIR/NBR 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3.1.1 硫化特性
        3.1.2 物理机械性能
        3.1.3 耐油性能
        3.1.4 阻尼性能
        3.1.5 差示量热分析(DSC)
        3.1.6 微观形貌分析(SEM)
        3.1.7 微观形貌分析(TEM)
    3.2 硫化体系对 CIIR/NBR(80/20)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3.2.1 硫化特性
        3.2.2 物理机械性能
        3.2.3 阻尼性能
    3.3 炭黑用量对 CIIR/NBR(80/20)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3.3.1 物理机械性能
        3.3.2 阻尼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IIR/NBR/CR 三元共混物性能研究
    4.1 CR 用量对 CIIR/NBR/CR 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4.1.1 硫化特性
        4.1.2 物理机械性能
        4.1.3 耐油性能
        4.1.4 阻尼性能
        4.1.5 微观形貌分析
    4.2 炭黑用量对 CIIR/NBR/CR(80/20/30)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4.2.1 物理机械性能
        4.2.2 阻尼性能
    4.3 环烷油用量对 CIIR/NBR/CR(80/20/30)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4.3.1 物理机械性能
        4.3.2 阻尼性能
    4.4 硫化体系对 CIIR/NBR/CR(80/20/30)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4.4.1 硫化特性
        4.4.2 物理机械性能
        4.4.3 阻尼性能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PVC包覆涤纶长丝的研制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VC包覆涤纶长丝简介
    1.2 PVC共混改性及其相容性
        1.2.1 PVC/热塑性树脂共混体系
        1.2.2 PVC/橡胶共混体系
        1.2.3 PVC/热塑性弹性体共混体系
        1.2.4 PVC共混体系相容性
    1.3 有机材料增容PVC/PE共混体系
    1.4 无机材料增容PVC/PE共混体系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PVC包覆涤纶长丝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PVC包覆涤纶长丝的制备方法
        2.2.3 PVC/PET包覆丝的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VC耐低温性能研究
        2.3.2 PVC热稳定性研究
        2.3.3 PVC/PET包覆丝力学性能研究
        2.3.4 最优包覆工艺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VC/PE/EVA共混体系包覆涤纶长丝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及仪器
        3.2.2 PVC/PE/EVA共混体系包覆涤纶长丝的制备方法
        3.2.3 PVC/PE/EVA/PET包覆丝的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VC/PE/EVA共混体系相容性研究
        3.3.2 PVC/PE/EVA共混体系耐低温性能研究
        3.3.3 PVC/PE/EVA共混体系热稳定性研究
        3.3.4 PVC/PE/EVA/PET包覆丝力学性能和同心度研究
        3.3.5 最佳包覆温度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VC/PE/nano-CaCO_3共混体系包覆涤纶长丝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及仪器
        4.2.2 PVC/PE/nano-CaCO_3包覆涤纶长丝的制备方法
        4.2.3 PVC/PE/nano-CaCO_3/PET包覆丝的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ano-CaCO_3的表面处理
        4.3.2 nano-CaCO_3在共混物基体中的分散性
        4.3.3 PVC/PE/nano-CaCO_3共混体系相容性研究
        4.3.4 PVC/PE/nano-CaCO_3共混体系耐低温性能研究
        4.3.5 PVC/PE/nano-CaCO_3共混体系热稳定性研究
        4.3.6 PVC/PE/nano-CaCO_3/PET包覆丝力学性能和同心度
        4.3.7 最佳包覆温度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致谢

(8)PP/EVOH共混改善聚丙烯亲水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PP 亲水改性方法及机理
    1.3 复合纺丝改性聚丙烯方法
        1.3.1 海岛型复合法
        1.3.2 皮蕊复合法
    1.4 接枝共聚改性 PP
        1.4.1 等离子体接枝法
        1.4.2 辐射接枝法
        1.4.2.1 共辐射接枝法
        1.4.2.2 无氧射接枝法
        1.4.2.3 有氧预辐射接枝法
        1.4.3 化学引发剂接枝法
        1.4.5 固相接枝法
        1.4.6 超临界 CO_2协助固相接枝法
        1.4.7 悬浮接枝
    1.5 PP 共混改善其亲水性
        1.5.1 表面活性剂添加共混体系
    1.6 异形化改性 PP 纤维
        1.6.1 中空纤维制备技术与应用
        1.6.2 中空纤维生产技术
        1.6.2.1 熔融纺丝法
        1.6.2.2 复合纺丝法
        1.6.2.3 湿法纺丝
        1.6.3 中空纤维喷丝板的技术与种类
    1.7 论文的研究目的创新之处
        1.7.1 论文目的
        1.7.2 论文研究特色和创新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0 实验主要原料与助剂
    2.1 实验主要设备
    2.2 PP/EVOH 共混物界面剂的制备
        2.2.1 界面剂 PP 接枝丙烯酸丁酯共聚物(PP-g-BA)的制备
        2.2.2 界面剂 PP 接枝丙烯酸丁酯共聚物醇解(PP-g-BA0H)的制备
    2.3 PP/EVOH 共混物的制备
    2.4 PP 与 EVOH 共混中空纤维的制备
    2.5 PP/EVOH 共混物界面剂的红外光谱测试
    2.6 PP/EVOH 共混物界面剂接枝率的测定
    2.7 PP/EVOH 共混物的测试
        2.7.1 PP/EVOH 共混物流变性能测试
        2.7.2 共混物扫描电镜的测试
        2.7.3 共混物 DSC 的测试
        2.7.4 共混物 DMA 的测试
        2.7.5 共混物接触角的测试
        2.7.6 共混物 TGA 的测试
    2.8 PP/EVOH 中空纤维的测试
        2.8.1 中空纤维回潮率的测定
        2.8.2 保水率的测试
        2.8.3 中空度的测试
        2.8.4 中空纤维线密度测试
        2.8.5 中空纤维力学性能的测试
        2.8.5.1 实验参数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界面剂 PP-g-BA 和 PP-g-BAOH 红外光谱分析
    3.2 界面剂接枝率的分析
    3.3 PP/EVOH 共混物的流变性能
        3.3.1 剪切速率对剪切应力的影响
        3.3.2 剪切速率对表观粘度的影响
        3.3.3 温度对表观粘度的影响
    3.4 PP/EVOH 共混物的形态
        3.4.1 以 PP-g-MAH 为界面剂 PP/EVOH 共混物的形态
        3.4.2 以 PP-g-BAOH 为界面剂 PP/EVOH 共混物的形态
    3.5 PP/EVOH 共混物的热性质分析
    3.6 PP/EVOH 共混物的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3.7 PP/EVOH 共混物接触角的测试与分析
    3.8 EVOH 对聚丙烯热稳定性的影响
    3.9 EVOH 含量变化对 PP/EVOH 中空纤维可纺性的研究
    3.10 PP/EVOH 中空纤维吸湿性能的研究
        3.10.1 EVOH 含量对纤维回潮率的影响
        3.10.2 EVOH 含量对纤维的保水率的影响
    3.11 PP/EVOH 中空纤维中空度的研究
    3.12 PP/EVOH 中空纤维力学性能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9)层状硅酸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及其工业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层状硅酸盐概述
        1.3.1 层状硅酸盐的结构
        1.3.2 层状硅酸盐的分类
        1.3.3 粘土对聚合物的吸附作用
    1.4 层状硅酸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层状硅酸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分类
        1.4.2 层状硅酸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1.4.3 层状硅酸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1.4.4 层状硅酸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
    1.5 层状硅酸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
        1.5.1 轮胎内胎
        1.5.2 耐热输送带
        1.5.3 工程轮胎胎面胶
    1.6 关于本课题以前的研究工作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8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方案与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及配方
        2.1.1 原材料
        2.1.2 实验配方
    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2.3 实验工艺
        2.3.1 粘土/丁吡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2.3.2 累托石/SBR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2.3.3 累托石/NR/SBR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2.3.4 粘土/NR纳米复合母胶的制备工艺
        2.3.5 粘土/炭黑/SBR(NR)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2.4 性能测试
        2.4.1 硫化胶力学性能测试
        2.4.2 橡胶加工分析
        2.4.3 硫化特性
        2.4.4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7 动态机械热分析(DMTA)
        2.4.8 红外光谱分析(IR)
        2.4.9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4.10 热失重分析(TGA)
        2.4.11 核磁共振(NMR)
        2.4.12 硫化胶气密性测试
        2.4.13 耐磨性能测试
        2.4.14 动态生热测试
        2.4.15 屈挠疲劳性能测试
        2.4.16 预割口试样的裂纹增长性能
        2.4.17 耐切割性能测试
        2.4.18 平衡溶胀法测硫化胶交联密度
    2.5 性能测试的相关公式
        2.5.1 力学性能
        2.5.2 老化性能
        2.5.3 透气系数计算
        2.5.4 交联密度计算
第三章 剥离型粘土/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剥离型粘土/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机理及其表征
        3.1.1 制备机理
        3.1.2 XRD测试
        3.1.3 TEM测试
        3.1.4 NMR表征
        3.1.5 DMTA分析
        3.1.6 力学性能
        3.1.7 气密性
    3.2 絮凝剂种类对粘土/丁吡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
        3.2.1 TEM测试
        3.2.2 DMTA分析
        3.2.3 力学性能及气密性
    3.3 粘土/丁吡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
        3.3.1 TEM测试
        3.3.2 硫化特性
        3.3.3 混炼胶RPA
        3.3.4 硫化胶RPA
        3.3.5 DMTA分析
        3.3.6 力学性能
        3.3.7 气密性
    3.4 小结
第四章 层状硅酸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在内胎中的应用研究
    4.1 NR与SBR并用体系
        4.1.1 混炼胶RPA
        4.1.2 硫化胶RPA
        4.1.3 力学性能
        4.1.4 气密性
    4.2 甘油改性体系
        4.2.1 XRD测试
        4.2.2 TEM测试
        4.2.3 FTIR测试
        4.2.4 硫化特性
        4.2.5 硫化胶的分子链运动能力
        4.2.6 混炼胶RPA
        4.2.7 力学性能
        4.2.8 气密性
    4.3 并用再生胶体系
        4.3.1 硫化特性
        4.3.2 混炼胶RPA
        4.3.3 力学性能及气密性
    4.4 硫磺改性体系
        4.4.1 硫化特性
        4.4.2 硫化胶RPA
        4.4.3 DMTA分析
        4.4.4 力学性能及气密性
    4.5 小结
第五章 粘土/炭黑/SBR纳米复合材料在耐热输送带中的应用研究
    5.1 粘土/炭黑/SBR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及其耐热机理
        5.1.1 母胶表面微观形貌
        5.1.2 XRD测试
        5.1.3 TEM测试
        5.1.4 硫化特性
        5.1.5 力学性能
        5.1.6 拉伸断面SEM
        5.1.7 老化性能
        5.1.8 高温老化后弯折形貌
        5.1.9 FTIR测试
        5.1.10 DSC测试
    5.2 耐热输送带覆盖胶配方试验
    5.3 小结
第六章 粘土/炭黑/NR纳米复合材料在工程轮胎胎面胶中的应用研究
    6.1 粘土等量替代炭黑
    6.2 粘土非等量替代炭黑
    6.3 小结
第七章 工业产品粘土/SBR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7.1 工业产品粘土/SBR纳米复合材料的基本结构与性能
        7.1.1 TEM测试
        7.1.2 XRD测试
        7.1.3 力学性能
        7.1.4 TGA测试
    7.2 混炼工艺对粘土/SBR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7.2.1 TEM测试
        7.2.2 XRD测试
        7.2.3 力学性能及气密性
    7.3 粘土/SBR纳米复合材料的硅烷偶联剂改性研究
        7.3.1 混炼胶RPA
        7.3.2 硫化胶RPA
        7.3.3 力学性能
        7.3.4 拉伸断面SEM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核壳粒子在两相共混物中的定向分布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高分子合金
        1.1.1 橡胶增韧塑料
        1.1.2 塑料增强橡胶
        1.1.3 塑料与塑料共混
        1.1.4 橡胶与橡胶共混
    1.2 高分子材料的共混改性
        1.2.1 高分子材料改性的概念
        1.2.2 高分子材料改性的分类
        1.2.3 高分子材料改性的主要方法
        1.2.4 共混改性的目的与作用
        1.2.5 共混改性的作用
        1.2.6 共混改性发展概况与研究热点
    1.3 聚合物的相容性
        1.3.1 研究聚合物相容性的方法
        1.3.2 改善聚合物相容性的方法
    1.4 核壳结构聚合物
        1.4.1 核壳改性剂
        1.4.2 核壳增容剂
        1.4.3 核壳增韧剂
    1.5 乳液聚合
        1.5.1 乳液聚合机理
        1.5.2 核壳乳液聚合
        1.5.3 种子乳液聚合
        1.5.4 乳液聚合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6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1 PA6
        1.7.2 研究意义
        1.7.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改性剂的合成及试样的制备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 改性剂的合成
        2.2.1 PB-g-PS改性剂的合成
        2.2.2 ABS改性剂的合成
    2.3 试样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2.3.1 流变性能测试
        2.3.2 形态表征
        2.3.3 DMA测试
        2.3.4 力学性能测试
        2.3.5 熔融指数测定
第三章 PA6/PS共混物的增容增韧研究
    3.1 流变性能测试研究
        3.1.1 胶含量占PS相含量18%共混物的流变性能研究
        3.1.2 胶含量占PS相含量28%共混物流变性能研究
    3.2 共混物形态研究
        3.2.1 胶含量占PS相含量18%共混物的形态研究
        3.2.2 胶含量占PS相含量28%共混物的形态研究
    3.3 动态力学分析
    3.4 共混物的熔融指数测定
    3.5 含有PB-g-PS系列改性剂的共混物力学性能测试
        3.5.1 PB-g-PS与PB-g-(St-1%GMA)对PA6/PS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3.5.2 改变胶含量后改性剂对PA6/PS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3.5.3 胶含量30%时改性剂分别对PA6和PS力学性能的影响
第四章 PA6/SAN共混物的增韧研究
    4.1 ABS及其官能化接枝共聚物对PA6/SAN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4.1.1 ABS和ABS-g-GMA分别对PA6和SAN力学性能的影响
        4.1.2 ABS-g-MA对PA6力学性能的影响
        4.1.3 对PA6/SAN共混物力学性能的研究
    4.2 弹性体接枝MA对PA6力学性能的影响
        4.2.1 EPDM-g-MA增韧PA6的研究
        4.2.2 POE-g-MA增韧PA6的研究
        4.2.3 对PA6/SAN共混物力学性能的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四、组分玻璃化温度对共混高聚物α内耗峰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阻尼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与研究[D]. 侯伟春. 青岛科技大学, 2018(10)
  • [2]CM/EPDM合金弹性体导热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舒俊杰. 安徽大学, 2017(08)
  • [3]SEBS/PP共混物的相容性与可纺性研究及其熔喷非织造布的制备[D]. 黄溢美. 浙江理工大学, 2015(10)
  • [4]共混纺丝法制备细旦聚醚砜纤维的研究[D]. 刘政杰. 北京服装学院, 2012(03)
  • [5]DMA在木质复合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J]. 陈广辉,武轲,杨亚峰,李江晓,杨红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2(06)
  • [6]共混型宽温域高阻尼橡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田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7]PVC包覆涤纶长丝的研制与表征[D]. 石露. 东华大学, 2012(07)
  • [8]PP/EVOH共混改善聚丙烯亲水性的研究[D]. 张旭. 大连工业大学, 2011(06)
  • [9]层状硅酸盐/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及其工业化应用[D]. 何少剑. 北京化工大学, 2010(10)
  • [10]核壳粒子在两相共混物中的定向分布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D]. 王丹丹. 长春工业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组分玻璃化转变温度对共混聚合物α内摩擦峰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