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良种沙棘嫩枝扦插容器育苗及造林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国宇[1](2021)在《费约果扦插繁殖技术优化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费约果(Acca sellowiana Berg),为桃金娘科(Myrtaceae)南美稔属(Feijoa Berg or Acca Berg)的一种常绿植物,是集观赏、食用、药用价值为一体的新兴树种。扦插繁殖具有操作简便,育苗成本低,保持亲本优良品种特性等优势,但费约果扦插繁殖也存在生根困难,育苗时间长等问题。为加速费约果扦插繁殖进程,提高苗木繁殖质量。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来探讨不同程度遮阳黄化(未黄化、40%遮阳黄化、70%遮阳黄化)对不同着生部位(树体上部、中部、下部)以及不同成熟度(嫩枝、半木质化枝、木质化枝)插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配比的生物刺激剂(6-BA、KH2PO4、氨基酸肥)、插穗基部浸泡不同生根抑制物洗脱液(硝酸银、高锰酸钾、乙醇、醋酸、清水)来促进半木质化插穗生根生长。对扦插存活苗进一步开展容器栽培,探究容器材质、容器大小、基质体积比、复合肥配比对容器苗生长的影响。因扦插优化中均使用IBA作为基础激素处理,需探究IBA处理下费约果插穗皮层内源激素水平、生根氧化酶活性、营养物质含量升降对插穗形态建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遮阳黄化处理是影响费约果扦插生根率、新梢发生率的主要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经40%遮阳黄化后取树体上部的半木质化插穗进行扦插能取得最好的生根生长效果。该处理插穗生根率为73.17%,新梢发生率为50.33%。相较于评分最低的组,生根率提高39.41%。(2)6-BA浓度是影响费约果扦插生根与新梢生长性状的主要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最合适的生物刺激剂配比是20 mg/L6-BA、40 mg/L KH2PO4、400 mg/L氨基酸肥。该处理插穗生根率为75.18%,新梢发生率为76.67%,相较于CK,生根率提高39.43%,新梢发生率提高23.34%。(3)用不同种类洗脱液浸泡插穗基部后,插穗平均生根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高锰酸钾>醋酸>硝酸银>清水>乙醇。0.1%高锰酸钾处理取得了最高综合得分,该处理下插穗生根率为82.39%,新梢发生率为66.67%。相比于无洗脱CK,生根率提高48.06%,新梢发生率提高18.24%。(4)容器大小是影响苗高增加量、新生叶片数、新生茎粗以及分枝数的主要因素。最适处理为采用25×17cm体积的白色无纺布种植袋,采用基质泥炭:椰糠:珍珠岩(3:1:1),复合肥配比是N∶P2O5∶K2O(15∶5∶25)。该处理下,容器苗在10-190d内苗高增量达到24.00cm,新生叶片数达16.60片。相较于CK,苗高增量提高10.02cm,新生叶片数提高6.60片。(5)IBA处理能促进费约果生根,其中1000mg/L IBA处理下费约果生根率达69.13%,优于其他处理。费约果插穗生根类型为诱导生根型,生根阶段分别为愈伤组织期(0~20d)、根原基诱导期(20~40d)、不定根表达期(40~60d)、不定根伸长期(60d后)。高浓度IAA以及低浓度ABA、ZR利于根系诱导。IBA处理能刺激插穗合成IAA,加快ABA与ZR消耗,提高IAA/ABA、IAA/ZR值。低的IAAO活性以及高的POD、PPO活性共同调节插穗IAA水平来促进生根。IBA处理能明显加快营养物质代谢速度与强度,高浓度的可溶性蛋白质有利于根原基诱导,淀粉及时水解成可溶性糖为整个生根过程提供能量。费约果经黄化后能明显提高扦插生根率,但新梢发生率较未黄化枝条有所下降,可将黄化处理与叶面喷施生物刺激剂处理结合起来,提高费约果生根率的同时补充枝条营养。0.1%高锰酸钾处理可在扦插前处理,进行杀菌消毒的同时洗脱生根抑制物。生长调节剂IBA处理是必要的促进生根步骤。
阿勒合斯·加尔得木拉提[2](2020)在《新疆吉木萨尔县沙棘品种引种适应性及嫩枝扦插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新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降雨量稀少、蒸发强烈,干旱发生频率高。沙棘(Hippophne rhamnoides)耐干旱、抗风沙、耐盐碱瘠薄、根系发达、生长迅速,具有改良土壤、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能力强等特性。沙棘可以适生在多种立地条件下,沙棘叶片、果实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研究以深秋红、状园黄、无刺丰、拟向阳、茶叶沙棘、果三角形、黑龙江2号、向阳04-01、巨人、实优、奇台优、油雌、QH-02-01、俄罗斯1号、俄罗斯2号、俄罗斯3号、俄罗斯6号、俄罗斯7号、俄罗斯11号、俄罗斯12号、俄罗斯13号、俄罗斯14号等22个沙棘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不同沙棘品种间对比实验,从沙棘植株性状、果实性状和生理抗旱性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沙棘品种的生长特性;采用隶属函数构建沙棘品种生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不同沙棘品种在本区的引种适应性,从而初步筛选在吉木萨尔县适生的沙棘优良品种,并配套适宜推广的嫩枝扦插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植株性状角度考虑,适应性最强的是壮圆黄,其次为俄罗斯3号和俄罗斯1号,这三个品种可以作为推广首选参考品种。俄罗斯1号和3号沙棘品种根瘤特性表现最好,具有良好的固氮能力,对环境适应性也很强;而俄罗斯12号、13号和QH-02-01隶属值最低且根瘤特性表现不佳,适应性较差,不建议作为良种推广参考品种。(2)从果实性状角度考虑,果实百粒鲜重在14.00±1.62–63.27±7.31g,百粒鲜重最高为黑龙江2号,其平均鲜果百粒重量为63.27±7.31g;百果烘干重在1.37±0.03–9.28±1.86g。俄罗斯1、2、3、6号果实横径和果实纵径大,果形系数大,都属于卵圆形;俄罗斯7、11、12、13号、奇台优、向阳04-01、黑龙江2号、无刺丰、拟向阳果实纵径比横径大,果形系数较大,属于圆柱形。QH-02-01、油雌、壮圆黄、俄罗斯14号果实属于圆形。沙棘果实单株产量在732.57±34.69–4013.30±56.34g,果枝数在16.46±3.12–64.00±5.34个/棵,果实密度在31.20±5.52–483.10±20.98个/枝,类黄酮含量在17.03±1.96–27.81±3.21mg/g。黑龙江2号保持了大果沙棘果实大,果柄长等优良特性,其果枝数为37.67±2.37,果实密度为80.57±12.77,单株产量为1915.23±21.15g。俄罗斯7号、黑龙江2号、俄罗斯1号、俄罗斯11号、俄罗斯6号、俄罗斯12号、茶叶沙棘果实性状隶属值高,有较强的经济优势。壮圆黄、奇台优、深秋红、俄罗斯2号、向阳04-01、QH-02-01、果三角形、无刺丰果实性状隶属值较高,经济优势较强;而俄罗斯3号、实优、拟向阳、俄罗斯13号、俄罗斯14号果实性状较差,不宜以经济经营为目的的引进。(3)从沙棘生理抗旱性角度考虑,俄罗斯6号、向阳04-01、俄罗斯13号、俄罗斯3号、QH-02-01隶属值高,抗旱性强,适合生长在像新疆气候干旱、刮风较多等贫瘠环境下;而茶叶沙棘、俄罗斯2号、俄罗斯7号、深秋红、俄罗斯11号、巨人、无刺丰、实优、拟向阳、奇台优、俄罗斯12号、俄罗斯1号、油雌、壮圆黄隶属值较高,抗旱性较强,在干旱环境下能生长,但生长表现不太好;而果三角形、黑龙江2号、俄罗斯14号隶属值最低,抗寒能力较弱,不宜生长在干旱环境下。(4)从综合评价角度考虑,壮圆黄、俄罗斯1号、俄罗斯5号、俄罗斯3号、俄罗斯7号、深秋红、俄罗斯2号、无刺丰隶属值较高,这些品种适应性强、果实特性较好、抗旱能力较强,将作为优良品种推广首选参考品种;而拟向阳、俄罗斯13号、实优、俄罗斯14号隶属值较低、环境适应能力与抗旱性较弱,将不推荐为优良品种推广参考品种。(5)从不同处理嫩枝扦插技术角度考虑,不同嫩枝扦插基质黄沙、蛭石、复合基质中黄沙适合沙棘嫩枝扦插;不同插穗长度35cm、25cm、15cm中35cm的插穗成活率高;不同生根剂根宝、ABT6、吲哚丁酸中,使用根宝的沙棘苗木苗高、地径均高于其他生根剂;根宝原浆、根宝稀释30%、根宝稀释50%、根宝稀释80%、根宝稀释一倍中使用根宝原浆的沙棘苗木有较高的生根率;不同时期沙棘嫩枝扦插,沙棘苗成活率最高在7月1日,7月15日次之,7月30日最低。
王青[3](2019)在《麻楝嫩枝扦插繁殖技术及其生根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麻楝(Chukrasia tabuuaris A.Juss)为楝科(Meliaceae)麻楝属(Chukrasia A.Juss)常绿至半落叶大乔木,其干直冠阔,叶秀花香,材性优良,是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园林景观绿化和珍贵乡土树种。为拓宽麻楝繁殖方式、更好地保存和利用麻楝资源以适应其发展,本文围绕扦插基质、外源激素、插穗长度、留叶方式、插穗部位、扦插季节和水培等7个方面对麻楝嫩枝扦插繁殖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并对其生根进程中插穗内源激素、营养物质含量和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展开了试验研究以探讨其生根机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泥炭土+蛭石(1:1,体积比)的混合基质为麻楝嫩枝扦插生根的最佳基质;外源激素正交试验得出,激素种类对麻楝插穗生根影响最大,ABT1号生根粉的扦插生根效果最好,IBA次之,NAA最差,最佳激素处理为1000 mg·L-1 ABT1处理麻楝插穗10s;不同插穗长度、插穗部位和留叶方式对麻楝插穗生根影响显着,选用半木质化枝条下部保留3片羽状复叶中的小叶、并剪切成10~12cm长度的插穗为材料扦插效果最佳;不同浓度IBA、ABT1溶液处理对插穗生根性状影响显着,ABT1处理各生根性状均显着优于IBA处理,随着ABT1浓度的增加,插穗的生根效果先升高后降低,以ABT1 500 mg·L-1处理生根效果最好;扦插季节以3月份(春季)扦插效果最好,生根率达95.83%;麻楝插穗在清水中培养可以生根,本试验中,以ABT1 150 mg·L-1和300 mg·L-1处理的生根率和生根数量表现较好一些,分别大于10%和多于2条。(2)观测证实麻楝嫩枝插穗生根类型主要为皮部生根型,少量为愈伤组织生根型和中间生根型;其生根进程大致分为3个时期:①皮孔萌动根原基诱导期(0~20d);②不定根表达发生期(20~40d);③不定根伸长发育期(40d以后)。(3)麻楝插穗生根过程中,外源激素IBA的施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插穗内源激素IAA、GA、ZR的含量及IAA/ABA、IAA/ZR的比值,降低ABA的含量。较高浓度的IAA和较为稳定的低浓度ZR有利于插穗不定根的发生;低浓度的ABA有利于不定根的形成与伸长;同时较低水平的IAA和GA对插穗根系伸长生长有益。较高比值的IAA/ZR和IAA/ABA有利于麻楝嫩枝插穗生根。(4)外源激素处理加快了麻楝插穗内各营养物质的代谢进程,对插穗生根有利;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显着高于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幅度也较可溶性蛋白含量大,与麻楝插穗生根的联系更为紧密。(5)麻楝插穗内相关氧化酶活性变化扦插生根有密切联系。外源激素ABT1处理能够提升插穗内POD、PPO的活性,降低IAAO活性;POD活性在根系伸长发育期相对较高,在根原基诱导期活性较低;PPO活性在插穗不定根发生期较高;IAAO活性变化轨迹与IAA变化基本呈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6)麻楝插穗中存在某些物质对白菜籽的发芽性状有不同的影响,所含物质在麻楝枝条不同部位间的含量有所不同,但难以判定其对麻楝插穗生根的影响。
许传森[4](2019)在《生物质复合轻基质与容器育苗综合新技术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林木生物质复合轻基质网袋容器苗能显着提高造林成活率,加速植树造林进度、使全国广大农村早日实现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生态环境;(2)生物质复合轻基质及容器用于农作物工厂化育苗、移栽和基质栽培能够治理农田土壤污染,恢复地力,提高粮食产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产出绿色、健康的食用农产品;(3)用林农剩余物生产生态复合轻基质,或再加工成育苗容器,需要用现代生物化学工业技术和现代工业设备规模化生产。无土基质栽培和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需要现代化温室设施和管理技术以及先进农业机械,这些都为新乡镇企业发展提供机遇。
齐统祥[5](2013)在《四翅滨藜嫩枝扦插快速育苗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四翅滨藜(Atyipiex canexcens(Pursh)Nutt.)是一种耐寒、耐旱、耐盐碱、耐贫瘠、速生丰产的准常绿饲料灌木,在我国新疆、青海、陕西等地有引种和栽植,是一种很好的生态治理先锋树种。但是由于在我国目前种子主要依赖进口,不但成本较高,而且实生繁殖种子的生活力较低,发芽率不稳定,使得实生繁殖苗木规格差异很大,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经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嫩枝扦插育苗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突破,被广泛应用于苗木的生产中,但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了采穗圃易老化、规模化扦插插条数量不足、高温期喷水过多致使生根率降低、移栽成活率低以及不同肥料配比对四翅滨藜扦插苗木质量的影响等问题。本研究主要采用对比试验方法和正交回归试验建立肥料效应模型的分析方法对四翅滨藜规模化扦插繁殖生产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行试验研究,对苗木扦插繁殖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改进,并探索出甘肃泾川地区提高苗木质量的最佳N、P、K配比,初步形成四翅滨藜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规范。为四翅滨藜优质苗木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分析,形成以下结论:1.精细修剪是四翅滨藜采穗圃更新的关键技术,二次修剪比常规的一次修剪为能够大大提高可用插穗的数量和质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2.扦插前3-7天采穗圃灌足水,能够提高插穗的质量,可提高扦插成活率2.6%;3.基质穴盘扦插育苗有利于插穗生根和生长;带基质移栽避免了苗木进入新基质环境的适应期,能够缩短移栽缓苗期8-10天,提高苗木的移栽成活率13.9%,提高了苗木的出圃率;4.在甘肃泾川当地7月下旬到8月上旬正处全年的高温期,50%左右的遮阳能够提高插穗的生根率4.3%,缩短不定根生成的时间;5. N、P、K三种营养元素对四翅滨藜苗木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均有促进作用,效应大小为P﹥N﹥K; N与P和N与K对四翅滨藜地下部分干生物量的积累有较为明显的交互作用;6.四翅滨藜嫩枝扦插苗在N227.0-257.6kg/hm2,P180.78-216.56kg/hm2,K61.61-176.80kg/hm2时,根系生长健壮,四翅滨藜地下部分干生物量达到140g以上,可提高埋根造林的成活率和造林质量。7.应用四翅滨藜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规程,可大大提高苗木的培育质量。
王云丽[6](2013)在《沙棘嫩枝微扦插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繁殖方法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无性繁殖能保持单株的优良种性,提前2年结实,并能提高繁殖系数20倍以上,所以为当今生产上所惯用。无性繁殖又分3种方法:硬枝扦插,嫩枝扦插和蘖苗分株繁殖,蘖苗分株用的很少。但硬、嫩枝扦插存在的缺点是,一年一次,插穗20cm长左右,株入选的优良无性苗,需3年以后才能有限的剪枝扦插繁殖,繁殖系数低,极大的影响了优种的快繁推广,品种区域化试验和丰产采果园的建立。因此,硬、嫩枝扦插的繁殖方法和速度,已严重的限制了沙棘优种的扩繁和沙棘产业的发展。所以,研究新的沙棘无性快繁方法已成为当前生产所极需。本实验将沙棘枝条从顶端依次向下剪取5段,每段3cm。选用5种生根素(ABT1、ABT2、GGR6、GGR7、硝普钠+ABT1)对3cm的沙棘腋芽微型枝处理,并采用3种育苗方式(土培、水培、沙培)进行微扦插以及生根机理的实验。结果表明:土培、水培、沙培的生根率依次为50%、65%、80%。5种生根素处理的沙棘腋芽微型枝生根率,以GGR6处理的枝条生根率最高,土培、水培、沙培依次为:55%、83.5%、96.8%。不同生理插穗段的生根率,在土培、水培、沙培中,都是以第3芽段生根率最高,依次为:67.36%、73.75%、84.33%。新根长度,依次为:1.9cm、3.6cm、6.45cm;根的数量依次为:2.1条、2.75条、4.45条;根的直径依次为:2.35mm、2.6mm、3.25mm。对沙棘腋芽苗扦插过程中不定根发生的部位研究发现,不定根发生的部位可以是在叶、茎、根、愈伤组织处。不定根大都由根、茎形成层,叶主脉形成层处先形成根原基,然后再分裂分化发育成不定根,位置是随机的,所以,沙棘不定根的发生是属于诱导型。在愈伤组织中根原基可直接通过愈伤组织细胞分化形成不定根。利用Ellisa植物激素试剂盒,检测了与不定根发生有关的插穗14种生理生化指标。其规律是,在不定根发生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总氮含量下降,C/N比增加,精氨酸含量增加,有利于不定根的发生。植物内源激素IAA/ABA比值越大,越有利于不定根的发生。GA和CTK浓度提高促进不定根发生。ETH浓度的降低也有利于不定根的发生。与不定根发生有关的酶系统SOD、POD、NOS、IAAO测定结果看到,SOD和POD酶活降低。而NOS酶活升高。IAAO酶活升高。MDA在扦插生根后降低。总之,在生根粉的诱导下,在适宜的温、光、水、湿、管理条件配合下,沙棘腋芽育苗是一种容易生根成苗,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本试验的成功,为沙棘育苗的工厂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提供了理论和工艺操作技术路线依据。
刘红[7](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张平冬[8](2009)在《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无性系选配及经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围绕提高林地木材产量、缩短采伐周期的超短轮伐纸浆林经营目标,以及低投入、高产出的企业经营原则,首次以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B301、B302、B305、B306、B307、B330、B331等为材料,在山东兖州开展了三倍体毛白杨容器育苗、超短轮伐纸浆材无性系选配以及超短轮伐(3年)定向栽培配套技术研究,探索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经营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出一套三倍体毛白杨硬枝扦插容器育苗技术。研究表明,三倍体毛白杨“炮捻”和“一条鞭”嫁接插穗,以及硬枝和嫩枝插穗采用容器育苗法育苗均可取得较高的成活率,但从简化育苗技术环节、降低育苗成本角度考虑,选择根萌硬枝插穗作为三倍体毛白杨容器育苗的繁殖材料,容器苗成本低于0.20元/株。插穗、扦插基质以及插穗处理方法等对三倍体毛白杨硬枝扦插容器育苗影响显着,其中以沙壤土为基质,插穗粗度大于1.0cm、长12-14cm,插穗浸水24h后速蘸50ppm NAA+100ppmVB1混合液处理,三倍体毛白杨硬枝扦插容器育苗效果最好,成活率大于75.0%。(2)明确了三倍体毛白杨容器育苗直接造林的立地类型和造林时间。不同立地类型、造林时间对容器苗林分生长量影响极显着。其中以沙壤土较适宜三倍体毛白杨容器苗栽培;而容器苗造林从3月底至6月初均可以进行,但以4月份最好;容器苗直接造林无缓苗问题,可以避开用工高峰期,延长造林时间,且可直接打孔造林,不需要挖坑,造林成本为83.3元/亩,比大苗造林节省造林费7.8元/亩,尤其适宜于高密度超短轮伐期纸浆林培育。(3)明确了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栽培的适宜定植密度。无性系对超短轮伐纸浆林的树高、冠幅、冠长、树冠直径、树冠体积以及自然整枝高度的影响极显着,对材积影响显着,对胸径以及单株鲜重影响不显着;造林密度对胸径、材积、单株鲜重、冠幅、树冠直径以及树冠体积均影响极显着,对冠长影响显着,对树高影响不显着。不同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的胸径生长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单位面积的材积生长量则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确定9990株/ha是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经营的适宜密度;在9990株/ha的密度下,以无性系B307、B331、B302的材积生长量最大。(4)证明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栽培的木材纤维和化学组成基本适宜制浆造纸。从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木材纤维和化学组成测试分析结果看,无性系对超短轮伐纸浆材的纤维长度、纤维宽度、木素含量、综纤维素含量、α-纤维素含量以及基本密度的影响极显着,对戊聚糖含量影响显着,对苯醇抽提物含量影响不显着;而造林密度只对木材的基本密度有显着影响。3年轮伐时,三倍体毛白杨的纤维长0.71-0.92mm,纤维长宽在23.00-31.36μm,基本满足造纸对纤维的要求;三倍体毛白杨木材的基本密度0.247-0.282g/cm3,平均苯醇抽提物含量3.68-4.39%,戊聚糖平均含量12.86-13.47%,木素含量18.16-19.77%,综纤维素含量74.91-77.61%,α-纤维素含量40.28-43.49%,与短轮伐期纸浆材相比,其木材的基本密度和纤维素较低,表明超短轮伐纸浆材的木浆得率相对较低;其中在9990株/ha的密度下,超短轮伐纸浆林以无性系B302、B331的材性表现最佳。(5)从已有三倍体毛白杨中筛选出更适宜超短轮伐栽培的品系,可满足造纸企业的原料供应和经济发展要求。利用树干材积、纤维长度、纤维长宽比、综纤维素含量以及木材基本密度等与制浆造纸密切相关的生长和材性指标综合评价表明,三倍体毛白杨B331、B302更适宜超短轮伐栽培。与6年短轮伐期(含苗期)经营相比,尽管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B331、B302超短轮伐经营年均赢利只有32.5元/亩,比4m×1.5m密度短轮伐期栽培每年少收入70.9元/亩。但超短轮伐6年可栽植两轮,共生产木材11.0m3/亩,比短轮伐期栽培每亩多生产3.9m3木材。按木浆得率折算,超短轮伐经营可多生产木浆0.32t/亩,即可从制浆环节增加收益,这对于极度缺乏原料的造纸企业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王自新[9](2005)在《柠条和沙棘工厂化容器育苗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宁夏沙区两个主要造林树种柠条(C. intermedia Kuang et H. C. Fu)、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为试材,选择国内外林木容器育苗常用的草炭土、蛭石及宁夏当地的营养土、河沙、稻壳等材料,以一定比例混和后组合成7个基质配方,选择容积不同的2种穴盘和两种规格的营养袋,系统研究了两个树种的出苗穴率、苗高、地径、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总干重、地上-地下干重比,摸清了不同基质配比和容器的柠条、沙棘容器苗生长规律,筛选出适宜的基质配方和容器组合。并进行了容器苗造林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1、不同基质配方和容器对柠条和沙棘的出苗穴率影响差异显着。柠条以草炭土为主的配方,与各容器类型配合,各组合的出苗穴率均超过90%,能满足生产需要;以营养土为主的配方与各容器组合,出苗穴率达90%以上的组合有6个。沙棘的出苗穴率表现出与柠条相似的规律性。播种后28天出苗穴率达90%以上、适于生产中推广的组合有AIBI、A3BI等10个。 2、系统研究了各组合柠条和沙棘容器苗生长规律。(1) 就高生长来看,不同基质配方、不同容器对柠条和沙棘的高生长量的影响差异极显着。同类型容器的苗高相比,B1>B2,B3>B4。柠条高生长由大到小的各组合排序前5个组合为A6B3>A4B3>A3B3>A7B3>A4B1;沙棘高生长类似于柠条,高生长各组合排序前5个组合为A6B3>A7B3>A3B3>A7B1>A7B4。(2) 从地径生长规律来看,不同基质配方对柠条的地径生长量影响差异显着,而不同容器的影响差异极显着;两者对沙棘地径的影响差异均为极显着。柠条和沙棘容器苗的地径生长规律与高生长类似。(3) 研究表明,以营养土为主要材料的基质配方,两个树种容器苗的生物量积累大于以草炭土为主的基质配方;容积较大的容器苗的生物量积累相对较大。28个组合中,生物量积累按不同容器的排列顺序为:B3>B4>B1>B2。(4) 柠条和沙棘地上部分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幼苗期、速生期和木质化期,柠条容器苗的幼苗期为35天以前,速生期为35-85d,木质化期为85天以后。沙棘苗的幼苗期为55天以前,速生期为55-105d,木质化期为105天以后。 3、研究筛选出适宜于柠条和沙棘容器苗培育的基质配方和容器组合。柠条选用以草炭土为材料的基质配方以A3即草炭土:河沙=70%:30%为宜;选用以营养土为材料的基质配方以A6即营养土:河沙=70%:30%为宜。穴盘应选择B1(V250),营养袋宜选择B3(φ9×h18cm塑膜营养袋),适宜生产上推广的组合为A3B1、A3B3、A6B1、A6B3;沙棘宜选用以草炭土为材料的基质配方,以A3(草炭土:河沙=70%:30%)为宜,也可选择A2(草炭土:稻壳=70%:30%)。容器应选择B1(V250)穴盘,营养袋可选择B3(φ9×h18cm),适宜推广的组合为A3B1(草炭土:河沙=70%:30%+V250)、A3B3(草炭土:河沙=70%:30%+φ9×h18cm营养袋)、A283(草炭土:稻壳=70%:30%+φ9×h18cm塑膜营养袋)。 4、以柠条为例,造林实证研究表明,容器苗造林成本低,成林快。造林达到或超过保存率标
刘金江[10](2003)在《良种沙棘嫩枝扦插容器育苗及造林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光雾嫩枝扦插育苗试验的基础上 ,采用网袋状轻型基质育苗容器进行容器育苗试验 ,结果表明 ,容器扦插平均生根率可达 95 %以上 ,较普通全光雾沙床扦插对照 (CK)提高 5 75 % ,主根数、虚根数均较对照 (CK)增加 1 0 2条 ,5 86条 ,平均苗高、地径分别增加 4 33cm ,0 0 7cm ;容器扦插苗用于造林 ,其成活率较对照 (CK)增加 2 5 0 % ,当年株高、地径生长量较对照 (CK)增加 1 8 70cm ,0 30cm ;而且容器苗便于运输 ,可在整个生长季节随时移栽。
二、良种沙棘嫩枝扦插容器育苗及造林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良种沙棘嫩枝扦插容器育苗及造林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费约果扦插繁殖技术优化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费约果简介 |
1.2 费约果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
1.2.1 种子繁殖 |
1.2.2 压条繁殖 |
1.2.3 嫁接繁殖 |
1.2.4 组织培养 |
1.2.5 扦插繁殖 |
1.3 扦插技术繁殖研究进展 |
1.3.1 插穗选取 |
1.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 |
1.3.3 基质选择 |
1.3.4 扦插时间与环境控制 |
1.3.5 插穗黄化处理 |
1.3.6 叶面喷施生物刺激剂处理 |
1.3.7 生根抑制物洗脱处理 |
1.4 容器苗繁殖研究进展 |
1.4.1 容器材质选择 |
1.4.2 基质配比 |
1.4.3 肥料施用 |
1.5 扦插生根的生理学研究进展 |
1.5.1 不定根形态与解剖结构 |
1.5.2 营养水平 |
1.5.3 内源激素 |
1.5.4 生根相关酶 |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1.6.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1.7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流程图 |
1.7.1 试验内容 |
1.7.2 试验流程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供试植物 |
2.1.2 供试容器与基质 |
2.1.3 试验环境 |
2.1.4 供试试剂 |
2.1.5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插穗剪制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扦插管理 |
2.2.4 数据测定与分析 |
2.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黄化处理对不同部位及成熟度的费约果插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 |
3.1.1 黄化处理对不同部位及成熟度费约果插穗生根的影响 |
3.1.2 黄化处理对不同部位及成熟度费约果插穗新梢生长的影响 |
3.1.3 各处理组合对费约果插穗生根及生长效果的综合分析 |
3.2 叶面喷施生物刺激剂对费约果插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 |
3.2.1 生物刺激剂喷施处理对费约果插穗扦插生根的影响 |
3.2.2 生物刺激剂喷施处理对费约果插穗插穗新梢生长的影响 |
3.2.3 各处理组合对费约果插穗生根及生长效果的综合分析 |
3.3 生根抑制物洗脱处理对费约果插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 |
3.3.1 生根抑制物洗脱处理对费约果插穗生根的影响 |
3.3.2 不同洗脱处理对费约果插穗新梢生长的影响 |
3.3.3 生根抑制物洗脱处理对费约果插穗生根及生长效果的综合分析 |
3.4 费约果容器苗栽培研究 |
3.4.1 不同处理对费约果容器苗新梢生长的影响 |
3.4.2 各因素不同水平下费约果容器苗新梢生长的影响 |
3.4.3 不同试验组合下费约果容器苗生长状况的综合分析 |
3.5 费约果扦插生根机理研究 |
3.5.1 IBA处理对费约果插穗生根的影响 |
3.5.2 费约果插穗生根进程描述 |
3.5.3 费约果插穗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及其比值变化 |
3.5.4 费约果插穗生根过程中相关氧化酶活性变化 |
3.5.5 费约果插穗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 |
3.5.6 根系生长过程中各生理指标的特征变化 |
4 讨论 |
4.1 黄化处理对费约果插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 |
4.2 喷施生物刺激剂对费约果插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 |
4.3 生根抑制物洗脱处理对费约果插穗生根及生长的影响 |
4.4 容器材质、容器大小、基质配比、复合肥配比对费约果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
4.5 费约果扦插生根机理研究 |
4.5.1 内源激素变化与费约果插穗生根的关系 |
4.5.2 氧化酶活性与费约果插穗生根的关系 |
4.5.3 营养物质含量与费约果插穗生根的关系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新疆吉木萨尔县沙棘品种引种适应性及嫩枝扦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沙棘研究现状 |
1.2.1 沙棘生物生态学习性 |
1.2.2 沙棘在我国西北地区引种适应性 |
1.2.3 沙棘在新疆地区研究现状 |
1.2.4 沙棘嫩枝扦插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疆吉木萨尔县沙棘品种引种适应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地概况 |
2.1.3 研究方法 |
2.1.3.1 沙棘生长量指标 |
2.1.3.2 沙棘生物量指标 |
2.1.3.3 沙棘根瘤指标 |
2.1.3.4 沙棘果实生物量指标 |
2.1.3.5 沙棘果实形态指标 |
2.1.3.6 沙棘果实产量与类黄酮含量 |
2.1.3.7 沙棘叶片抗旱性生理指标调查 |
2.1.3.8 隶属函数评价品种特性 |
2.1.3.9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沙棘品种特性分析 |
2.2.1.1 沙棘植株性状分析 |
2.2.1.2 沙棘果实性状分析 |
2.2.1.3 沙棘品种生理抗旱性分析 |
2.2.2 沙棘品种特性评价 |
2.2.2.1 沙棘植株性状评价 |
2.2.2.2 沙棘果实性状评价 |
2.2.2.3 沙棘品种生理抗旱性评价 |
2.2.2.4 沙棘综品种综合特性评价 |
2.3 讨论 |
第三章 沙棘不同条件嫩枝扦插技术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准备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深秋红不同条件嫩枝扦插指标分析 |
3.2.2 壮圆黄不同条件嫩枝扦插指标分析 |
3.2.3 无刺丰不同条件嫩枝扦插指标分析 |
3.2.4 三个沙棘品种不同处理嫩枝扦插效果比较 |
3.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1.1 沙棘植株性状 |
4.1.2 沙棘果实性状 |
4.1.3 沙棘生理抗旱性 |
4.1.4 沙棘综合特性评价 |
4.1.5 沙棘嫩枝扦插技术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表 |
附件 |
(3)麻楝嫩枝扦插繁殖技术及其生根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麻楝研究进展 |
1.1.1 麻楝概况 |
1.1.2 麻楝研究现状 |
1.2 扦插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
1.2.1 扦插繁殖技术 |
1.2.2 扦插繁殖生根机理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麻楝嫩枝扦插繁殖技术 |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选取及处理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扦插及插后管理 |
2.1.5 数据收集、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基质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2.2.2 外源激素正交试验对插穗扦插生根的影响 |
2.2.3 不同长度插穗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2.2.4 不同浓度IBA、ABT1溶液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2.2.5 不同留叶方式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2.2.6 不同插穗部位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2.2.7 不同扦插季节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2.2.8 水培条件下不同浓度ABT1处理对插穗生根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3 麻楝嫩枝扦插繁殖生理学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 |
3.1.2 试验材料及处理 |
3.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麻楝嫩枝扦插生根进程及其形态描述 |
3.2.2 扦插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3.2.3 扦插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
3.2.4 扦插生根过程中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3.2.5 插穗生根抑制物质对白菜籽发芽试验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4 讨论 |
4.1 麻楝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
4.1.1 扦插基质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
4.1.2 外源激素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
4.1.3 插穗长度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
4.1.4 插穗留叶方式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
4.1.5 插穗部位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
4.1.6 扦插季节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
4.2 麻楝嫩枝扦插繁殖生理学研究 |
4.2.1 内源激素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
4.2.2 营养物质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
4.2.3 氧化酶活性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
4.2.4 生根抑制物与麻楝生根的关系 |
4.3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4)生物质复合轻基质与容器育苗综合新技术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论文提纲范文)
1 林木生物质复合轻基质网袋容器苗能显着提高造林成活率, 改善了生态环境 |
1.1 全光雾扦插育苗技术简介及在现代化育苗中的重要作用 |
1.2 早期研究的几种“生物质容器”简介和应用 |
1.2.1 生物质植物纤维育苗容器 |
1.2.2 泥炭压缩育苗块 |
1.2.3 生物质基质草毯 |
1.3 轻基质网袋容器苗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森林总量改善了生态环境 |
1.3.1速生桉树生网袋容器扦插育苗 |
1.3.2 速生桉树网袋容器育苗技术 |
1.3.3 油茶良种造林中应用推广 |
1.3.4 网袋容器育苗造林新技术走出国门 |
1.4 改进后的生物质基质与容器育苗综合新技术为困难立地条件下造林提供支撑 |
1.5 生物质轻基质网袋容器苗特点及其研制简介 |
1.5.1 主要特点 |
1.5.2 研制简介 |
2 农作物轻基质容器育苗及机械化移栽修复农田土壤污染, 产出绿色农产品 |
3 生物质资源化综合利用新技术为乡村振兴, 新乡镇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
(5)四翅滨藜嫩枝扦插快速育苗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四翅滨藜 |
1.1.1 四翅滨藜的地理分布 |
1.1.2 四翅滨藜的形态特征和生物、生态学特性 |
1.1.3 四翅滨藜的应用价值 |
1.2 规模化快速育苗 |
1.2.1 国外规模化快速育苗发展现状 |
1.2.2 我国规模化快速育苗发展概况 |
1.3 影响扦插生根的主要外在因素 |
1.3.1 扦插基质 |
1.3.2 外源激素 |
1.4 影响扦插成活的主要内在因素 |
1.4.1 插穗的木质化程度 |
1.4.2 母树年龄 |
1.4.3 穂条体内激素含量以及生根类型 |
1.5 基质穴盘嫩枝扦插育苗技术 |
1.6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的基本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采穗圃复壮试验 |
2.3.2 采前灌水试验 |
2.3.3 基质穴盘扦插育苗试验 |
2.3.4 高温期遮阳扦插育苗试验 |
2.3.5 配方施肥试验设计 |
2.3.6 配方施肥试验布设 |
2.4 试验观察 |
2.4.1 采穗圃更新复壮 |
2.4.2 采前灌水试验观察 |
2.4.3 基质穴盘扦插育苗以及高温期遮阳扦插育苗试验 |
2.4.4 施肥试验观察 |
2.5 育苗池的建设 |
2.6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采穗圃的复壮试验 |
3.1.1 采穗圃修剪复壮 |
3.1.2 采前灌水试验 |
3.2 基质穴盘扦插育苗试验 |
3.2.1 不同扦插基质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
3.2.2 不同基质扦插苗木移栽后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
3.3 高温期遮阳扦插育苗试验 |
3.4 不同施肥配比对四翅滨藜地下部分干物质的影响 |
3.4.1 地下部分干物质回归模型的建立 |
3.4.2 因素主次效应分析 |
3.4.3 N、P、K 营养元素对四翅滨藜苗木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交互作用分析 |
3.4.4 苗木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最佳施肥量的确立 |
第四章 四翅滨藜基质穴盘嫩枝扦插育苗技术规范 |
4.1 良种采穗圃建立 |
4.2 育苗设施建造 |
4.3 基质及穴盘的选择 |
4.4 采条、制穗、接穗处理与扦插 |
4.5 苗期管理 |
4.6 移栽及栽后管理 |
4.7 平衡施肥 |
4.8 苗木出圃、分级、假植、包装与运输 |
4.8.1 苗木出圃 |
4.8.2 苗木假植 |
4.8.3 苗木包装运输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讨论 |
6.1 高温期遮阳 |
6.2 育苗基质对苗木质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沙棘嫩枝微扦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沙棘的特征及价值 |
1.1.1 生态价值 |
1.1.2 营养价值 |
1.1.3 药用价值 |
1.2 扦插繁殖技术研究概况 |
1.2.1 扦插基质 |
1.2.2 扦插时间 |
1.2.3 插穗的选择 |
1.2.4 环境因子 |
1.3 扦插生根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
1.4 扦插繁殖生根的生理生化研究 |
1.4.1 可溶性糖和氮素与生根 |
1.4.2 植物生长激素与生根 |
1.4.3 辅助因子与生根 |
1.4.4 抑制剂与生根 |
1.5 胡颓子科植物扦插繁殖研究 |
1.5.1 胡颓子属植物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概况 |
1.5.2 沙棘属植物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概况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7 本实验的创新之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培养方法 |
2.2.2 扦插枝的制备方法和激素处理方法 |
2.2.3 扦插方法 |
2.2.4 取材的时间和保存、制备方法 |
2.2.5 光学显微镜样品制备方法 |
2.2.6 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方法 |
2.2.7 沙棘嫩枝扦插的激素和酶活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基质沙棘扦插枝的生根率 |
3.2 用不同生根素处理沙棘插穗的生根率 |
3.2.1 土培 |
3.2.2 水培 |
3.2.3 沙培 |
3.3 同一生根素处理沙棘不同段的生根率 |
3.3.1 土培 |
3.3.2 水培 |
3.3.3 沙培 |
3.4 不同基质的沙棘根的形态比较 |
3.4.1 土培 |
3.4.2 水培 |
3.4.3 沙培 |
3.5 沙棘扦插前的结构 |
3.5.1 沙棘扦插前的茎段的解剖结构 |
3.5.2 沙棘叶的结构 |
3.6 沙棘扦插的生根部位 |
3.6.1 沙棘茎的生根部位 |
3.6.2 沙棘叶生根的部位 |
3.7 不同激素处理沙棘插穗中可溶性糖的含量变化 |
3.8 不同生根素处理插穗总氮含量的变化 |
3.9 不同生根素处理插穗C/N的大小和生根率的比较 |
3.10 精氨酸Arg含量的变化 |
3.11 沙棘嫩枝扦插中内源激素含量在生根过程中的变化 |
3.11.1 生长素IAA含量的变化 |
3.11.2 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 |
3.11.3 赤霉素GA含量的变化 |
3.11.4 细胞分裂素CTK的变化 |
3.11.5 IAA/ABA比值在生根过程中的变化 |
3.11.6 IAA/CTK比值大小 |
3.11.7 乙烯ETH含量的变化 |
3.12 沙棘嫩枝扦插中相关酶活性在生根过程中的变化 |
3.12.1 SOD活性的变化 |
3.12.2 POD活性的变化 |
3.12.3 NOS活性的变化 |
3.12.4 IAAO活性的变化 |
3.13 MDA含量的变化 |
4. 讨论 |
4.1 沙棘嫩枝扦插技术研究方法 |
4.1.1 扦插方法 |
4.1.2 不同基质对沙棘枝条的生根率的比较 |
4.1.3 不同生根素处理沙棘枝条的生根率 |
4.1.4 同一生根素处理沙棘不同段的生根率 |
4.2 沙棘嫩枝扦插形态解剖学研究 |
4.2.1 沙棘根原基类型 |
4.2.2 沙棘插穗根原基起源 |
4.2.3 沙棘插穗生根类型 |
4.3 沙棘嫩枝扦插生理生化研究 |
4.3.1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与生根 |
4.3.2 总氮含量的变化与生根 |
4.3.3 精氨酸含量的变化与生根 |
4.3.4 植物内源激素的变化与生根 |
4.3.5 酶活性的变化与生根 |
4.3.6 MDA含量的变化与生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技术路线 |
1.2.3 研究方法 |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
2.5 本章小节 |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
3.1.1 概念 |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
3.6.2 分析 |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
3.7.2 公共政策理论 |
3.7.3 公共财政理论 |
3.7.4 行政法理论 |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9.2 科学发展观 |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
3.11 本章小节 |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
4.1.1 研究背景 |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
4.1.4 主要启示 |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
4.2.1 研究背景 |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
4.2.5 主要启示 |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
4.3.1 研究背景 |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
4.3.6 主要启示 |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
4.4.1 研究背景 |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
4.4.4 主要启示 |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
4.5.1 研究背景 |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
4.5.4 主要启示 |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
4.6.1 研究背景 |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
4.6.4 主要启示 |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
4.7.1 研究背景 |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
4.7.4 主要启示 |
4.8 本章小节 |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
5.1.2 苗木供需情况 |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
5.2 发展趋势分析 |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
5.3 需求预测 |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
5.4 本章小节 |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
6.2.1 战略布局 |
6.2.2 战略目标 |
6.2.3 战略途径 |
6.3 战略重点 |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
6.4 本章小节 |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
7.1.1 战略目标 |
7.1.2 战略重点 |
7.1.3 战略措施 |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
7.3.1 战略目标 |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
7.3.3 战略措施 |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
7.5.2 战略目标 |
7.5.3 战略重点 |
7.5.4 战略措施 |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
7.8 本章小节 |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
8.1.4 理论分析 |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
8.3.2 基本思路 |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
8.4.2 基本思路 |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
8.5.2 基本思路 |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
8.6.2 基本思路 |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
8.7 本章小节 |
9 结论 |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
1 发表的论文 |
2 编着的书籍 |
3 获得的奖项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Abstract |
(8)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无性系选配及经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林木容器育苗研究进展 |
2.1.1 容器育苗发展概况 |
2.1.2 容器苗质量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
2.1.2.1 容器苗基质 |
2.1.2.2 容器育苗生物调控技术 |
2.1.2.3 育苗容器与容器苗根系质量的调控技术 |
2.1.2.4 施肥技术 |
2.1.2.5 灌溉技术 |
2.1.2.6 容器育苗化学调控技术 |
2.2 短轮伐期纸浆林经营技术研究进展 |
2.2.1 短轮伐期纸浆林栽培现状 |
2.2.2 超短轮伐期纸浆林经营技术研究进展 |
2.2.2.1 超短轮伐期纸浆林品种选择 |
2.2.2.2 造林密度与超短轮伐期林业生物量及材性 |
2.2.3 营林措施与短轮伐纸浆林产量 |
2.2.3.1 造林密度与短轮伐期纸浆林生长量 |
2.2.3.2 施肥与短轮伐期纸浆林生长量 |
2.2.4 经营措施与短轮伐期纸浆林材性 |
2.3 问题与展望 |
3 研究思路 |
4 研究材料与方法 |
4.1 研究材料 |
4.1.1 三倍体毛白杨试验材料 |
4.1.2 三倍体毛白杨容器育苗材料 |
4.1.3 三倍体毛白杨容器苗造林与超短轮伐造林 |
4.1.4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材性分析 |
4.2 研究方法 |
4.2.1 三倍体毛白杨硬枝采穗圃与嫩枝采穗圃营建 |
4.2.2 三倍体毛白杨容器育苗 |
4.2.3 三倍体毛白杨容器苗造林 |
4.2.4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栽培 |
4.2.5 超短轮伐试验林数据调查 |
4.2.6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纤维长度及宽度测定 |
4.2.7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化学成分测定 |
4.2.8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密度测定 |
4.2.9 数据处理方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配套育苗技术 |
5.1.1 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炮捻"容器育苗 |
5.1.2 三倍体毛白杨"一条鞭"容器育苗 |
5.1.2.1 三倍体毛白杨"一条鞭"容器育苗效果对比 |
5.1.2.2 砧木长度对"一条鞭"容器育苗的影响 |
5.1.3 三倍体毛白杨嫩枝扦插容器育苗 |
5.1.3.1 顶芽对三倍体毛白杨嫩枝容器苗成活率的影响 |
5.1.3.2 浸水时间对三倍体毛白杨嫩枝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
5.1.3.3 NAA对三倍体毛白杨嫩枝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
5.1.4 三倍体毛白杨硬枝扦插容器育苗 |
5.1.4.1 三倍体毛白杨硬枝扦插采穗圃建设 |
5.1.4.2 NAA和VB_1对三倍体毛白杨硬枝扦插容器苗的影响 |
5.1.4.3 浸水时间对三倍体毛白杨硬枝容器苗萌的影响 |
5.1.4.4 插穗长度对三倍体毛白杨硬枝扦插容器育苗的影响 |
5.1.4.5 插穗粗度对三倍体毛白杨硬枝扦插容器育苗的影响 |
5.1.4.6 三倍体毛白杨容器育苗基质筛选 |
5.1.5 三倍体毛白杨容器苗成本分析 |
5.1.6 小结 |
5.2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立地类型与造林时间选择 |
5.2.1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立地类型选择 |
5.2.2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造林时间选择 |
5.2.3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造林成本分析 |
5.2.4 小结 |
5.3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无性系生长与形质变异 |
5.3.1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林分空间结构变异 |
5.3.1.1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侧枝组成变异 |
5.3.1.2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分枝角度变异 |
5.3.1.3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冠幅变异 |
5.3.1.4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冠长变异 |
5.3.1.5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自然整枝差异 |
5.3.1.6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树冠直径变异 |
5.3.1.7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树冠体积变异 |
5.3.2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林生长量 |
5.3.2.1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胸径生长量 |
5.3.2.2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树高生长量 |
5.3.2.3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材积生长量 |
5.3.2.4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鲜重 |
5.3.3 小结 |
5.4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无性系材性变异 |
5.4.1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纤维变异 |
5.4.1.1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纤维长度变异 |
5.4.1.2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纤维宽度变异 |
5.4.1.3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纤维长宽比变异 |
5.4.2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化学组分变异 |
5.4.2.1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苯醇抽出物含量变异 |
5.4.2.2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戊聚糖含量变异 |
5.4.2.3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木素含量变异 |
5.4.2.4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综纤维含量变异 |
5.4.2.5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α-纤维素含量变异 |
5.4.2.6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基本密度变异 |
5.4.2.7 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超短轮伐经营综合评价 |
5.4.3 小结 |
5.5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经营经济分析与无性系选配 |
5.5.1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经营成本核算 |
5.5.2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无性系选配 |
5.5.3 小结 |
6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1.1 三倍体毛白杨容器育苗问题 |
6.1.2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造林密度与树冠结构、产量问题 |
6.1.3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材性问题 |
6.1.4 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林经营的可行性 |
6.1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Ⅰ |
图版Ⅱ |
图版Ⅲ |
个人简历 |
在读学位期间的成果清单 |
导师简介 |
致谢 |
(9)柠条和沙棘工厂化容器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处理 |
2.2 试验设计平面布局 |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2.5 试验地情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基质配方与容器组合对柠条和沙棘出苗穴率的影响 |
3.2 不同基质配方与容器组合对柠条和沙棘生长规律的影响分析 |
3.3 不同基质与容器组合对容器苗质量影响的综合分析 |
3.4 造林成本分析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试验照片 |
(10)良种沙棘嫩枝扦插容器育苗及造林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育苗容器及基质处理 |
1.2 试验设计 |
1.2.1 沙棘容器扦插育苗试验 |
1.2.2 容器扦插苗造林试验 |
1.3 试验方法 |
1.3.1 育苗技术 |
1.3.1.1 插床设计: |
1.3.1.2 采条处理与扦插: |
1.3.1.3 苗期管理: |
1.3.2 造林技术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容器扦插与普通扦插 (CK) 差异 |
2.2 容器扦插苗与普通扦插 (CK) 造林成活率及生长量比较 |
3 小 结 |
四、良种沙棘嫩枝扦插容器育苗及造林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费约果扦插繁殖技术优化及其机理研究[D]. 胡国宇. 西南科技大学, 2021
- [2]新疆吉木萨尔县沙棘品种引种适应性及嫩枝扦插技术研究[D]. 阿勒合斯·加尔得木拉提.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3]麻楝嫩枝扦插繁殖技术及其生根机理研究[D]. 王青.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4]生物质复合轻基质与容器育苗综合新技术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J]. 许传森. 林业科技通讯, 2019(01)
- [5]四翅滨藜嫩枝扦插快速育苗关键技术研究[D]. 齐统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
- [6]沙棘嫩枝微扦插的研究[D]. 王云丽. 山西大学, 2013(01)
- [7]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8]三倍体毛白杨超短轮伐纸浆材无性系选配及经营技术研究[D]. 张平冬.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9]柠条和沙棘工厂化容器育苗技术研究[D]. 王自新.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6)
- [10]良种沙棘嫩枝扦插容器育苗及造林试验研究[J]. 刘金江. 沙棘,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