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的语言学考察

北京地名的语言学考察

王佳佳[1]2017年在《河北易县地名的语言学考察》文中提出易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留丰富的千年古县。燕下都、清西陵、后土崇拜及当地众多的佛道教建筑等文化遗留对当地地名的读音、产生及构造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采用田野调查法,结合定量数据统计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并参考前人的相关记录文献得出以下结论:从地名词构成来看,易县地名专名词多用名词性成分,然后是形容词性成分和数量词组。通名方面,聚落类通名最多,其次是有关水文和地形等的其他类通名;从造词特点来看,当地原生地名一般就地取材,用山水地理实体作为地名。派生类地名中,方位派生类地名最为常见;从音节和异读两方面分析易县地名的语音特点,当地音节与其他地区大致一致,三音节最多,且有向四音节过渡的趋势。异读方面,造成异读的原因一般为古音遗留、滞后变化、语流音变等原因;最后,通过分析当地历史文化遗留,探讨了当地地名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河北易县地名的语言学研究和相关的地域文化考察有助于从不同的视角对当地地名学及当地文化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辅助参考资料,当地地名读音的异读分析也为相关语音演变规律提供了例证。

张燕来[2]2000年在《北京地名的语言学考察》文中指出本文从语言学角度考察北京地名的共时特点、历时演变及其与北京地域文化的关系。文章首先介绍了北京的历史地理概况、北京地名的研究现状,接着详细描写了北京地名的语音、词汇特点,最后通过对北京地名用词及其结构特点的统计分析,总结出了北京地名典雅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地名语词所反映的北京地域文化特点。

周丹[3]2017年在《资阳市村落地名语言学考察》文中提出地名是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而逐渐形成的,不仅用于指称地理环境,而且为我们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提供了窗口。地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地名能了解到当地人在何种文化背景下运用何种思维方式表达愿望、理想以及抽象的客观环境。村落名又是地名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名在封闭的环境下保留了村名在命名之初人们选择何种心理因素的认知动机。因而对村名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当地的自然、文化、历史等因素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五方面对村名进行分析。第一部分简要了解了资阳市的地理概况,并对目前地名研究现状及村名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从而提出了本文为何撰写资阳市村名的选题缘由及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对资阳市地名中的专名成分词汇的位置、选择类型分析,探讨了专名词汇的选择在命名中的认知理据。第三部分对资阳市村名中的通名词位置、词汇选择进行分析,接着对部分通名用字在地名中显示出来的意义进行认知理据分析。第四部分则是对整个地名的结构进行分析,了解村名重名现象出现的原因。第五部分是对村名中出现的区别性词汇的分析,得出认知主体选择何种词汇区别其他地名的认知理据。

王忱忱[4]2013年在《九江市地名的语言和文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对特定的地域所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对地名进行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作为文化载体的地名在其固定的语言形式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以九江市区的道路街巷、各级乡镇及其所辖的大小村落和各类自然、人文地理实体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对九江市地名和九江方言研究的基础上,先从九江市地名的语音特征、词汇特征、辞格运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归纳出九江市地名独特的语言特征,得出以下结论:九江市地名不仅遵循现代汉语的一般语音特征,同时还具有开口度大、仅有舒声韵尾的方音特征,数量词与逆序词的使用也是九江市地名的一大特色;接着结合地名学、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运用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九江市地名进行归类分析,得出九江市地名的五大命名理据;最后进一步阐述九江市地名背后所蕴含的六大文化内涵,使人们对九江市地名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陶冉[5]2012年在《长春市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地名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既是一定的地理风貌、风俗习性等社会历史状况的反射,也是地区文化心态与心理的反映。长春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对其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不仅具有填补长春地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之空白的价值,而且对于推进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加深人们对长春的社会历史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长春市行政区划村级以上的地名共有1796个。本文以这1796个地名为基础,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长春地名的历史沿革、构成特点以及长春地名的由来与演变过程等进行考察分析,剖析长春地名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与社会心理的特点。文章主要分以下四个部分:绪论中介绍了长春市的概况和对于长春地名研究的现状及研究意义。第一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长春市现有的地名从音节构成和词语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章分析归纳了长春地名的命名特点以及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第三章论述了长春地名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文中主要从长春地名与地貌地物、长春地名与家族姓氏、长春地名与政治变革、长春地名与军事活动、长春地名与经济活动、长春地名与民俗传统等几个方面,对长春地名与社会文化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龚婷[6]2014年在《旬阳县地名的语言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旬阳县,人文历史悠久而厚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地名文化。本文试图从文化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对旬阳县的地名做以梳理。首先通过旬阳县地理历史的介绍对旬阳有一个概观的认识,接着对旬阳县描述性地名、历史文化类地名和意愿类地名的命名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利用语言学的方法对旬阳县地名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出旬阳县地名的语言特点及规律;然后从地名与地域、地名与经济、地名与军事、地名与历史、地名与宗族、地名与图腾、地名与宗教的角度揭示旬阳县地名的文化内涵。最后,指出旬阳县地名由随意临时性向标准化的演变、演变过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总之,本文通过语言和文化的考察,试图丰富旬阳县地名研究,凸显出当地的文化特色,为旬阳旅游经济发展及地名向标准化的演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瞿元庆[7]2018年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所收地名用字研究》文中提出地名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地理和对人文地理的认识、利用和改造过程。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同一类型的地名,在不同地区往往有着不同的称呼,这使我国地名变得多而复杂,也衍生出大量地名用字。在众多地名用字中,有相当一部分汉字的音、义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值得我们探索挖掘。本文以《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为语料来源,从字义入手,对字典中所记录的通名用字进行了分类和梳理,对部分同义类别的地名汉字和一些不常见地名汉字的音义进行了探索。全文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目前学界对地名用字的研究现状以及对《汉语大字典》的相关探索,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对《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所收地名用字进行了分类统计。第三部分从同义类别角度对所收地名用字进行了研究。第四部分从具体通名用字的音义方面对所收录的汉字进行了探索。第五部分从地名用字的角度给《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提出几点建议,包括所收地名用字的音、义和例证部分。第六部分为结语,回顾并总括全文,就地名用字的分类和规范等问题提出了笔者的看法和建议。以往的地名文章都是从“地名”到“字”,本文则方向相反。希望通过对这些相关用字的分类整理,对《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的部分地名用字的音义能有进一步的探索;在学习前辈们学术成果的同时,能为地名用字的相关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王展蕾[8]2015年在《沂水地名的语言文化考察》文中认为本文以山东省沂水县的地名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考察了沂水地名的语音、词汇、修辞特点,并对沂水地名的变更演变情况以及与沂水县地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同时,本文还对沂水地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沂水地名的规范化提出了整改意见。全文共分五部分:绪论部分:对沂水的地理历史概况、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本文研究的目标、对象、方法和意义以及本文的语料来源进行概要说明。第一章:沂水地名的语言特点分析。通过对沂水地名的语音(主要是音节的数量构成情况、节奏特点、平仄分析)、词汇(包括通名和专名的用词特点、地名的结构)和修辞(谐音、借代、比喻、夸张)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沂水地名在语言学上的特点。第二章:沂水地名中的地域文化内涵。通过分析沂水地名中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将沂水地名中蕴藏的山崮文化、沂沭河文化以及重视宗族姓氏、重视历史文化、重视吉祥如意、重视经济文化的心理因素一一揭示出来,加深人们对沂水地名文化内涵的理解。第三章:沂水地名的更替演变。通过分析沂水地名的变更情况,探究沂水地名更替演变的原因,并对其特点进行归纳。第四章:沂水地名的语言问题与规范化。总结分析了沂水地名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规范化建议。对沂水地名的语言文化考察不仅填补了沂水地名词语的研究空白,还可以为普通语言学、地名学和文化语言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个案支持,促进中国地名学和文化语言学的发展和完善。

杜彩虹[9]2014年在《长治市城区街路名的语言学研究》文中认为地名本身是语言里的一个词汇系统,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它在语音、结构及词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同时,地名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被人们称为是一个地域或城市的“活化石”和“名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透视出所在地域一定的历史文化。城市街路名作为地名系统中的一份子,也同样如此。而且在地名系统中,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地名,城市街路名是比较容易变化的,它可以反映出社会与语言之间的一种同理同构与同步发展的关系。本课题就是在此启发下产生的,以搜集到的长治市城区的街路名为语料,从社会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对长治市城区街路名进行历时变化和共时层面的研究,以此揭示其街路命名与城市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街路名称的语言特点和规律,并且为街路名更名或者新命名的规范化提出建议。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是对课题来源和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意义、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创新点进行总体说明。第二章对长治市城区街路名的历时变化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总结出街路名的变化形式及原因,分析其命名的发展特点及趋势。第三章从结构语言学角度出发分析了街路名的语音、结构和词义特点,总结出街路名命名在语言上的特点和规律。第四章分析了街路名的命名影响因素,主要分析了影响街路命名的客观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这些因素都与城市的地域特点和文化有关。第五章提出街路名需要规范的必要性,对长治市城区街路名的现状及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不足,并对一些已有街路名的更改和新街路的命名提出规范建议。

刘伟[10]2007年在《广州市路街命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们在对收集到的广州市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城区的路街名称进行统计、分析、归类之后,从共时的角度考察了广州市路街名称的语言结构特征、命名方式及反映的城市特色,可知广州市路街名称反映了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共时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又从历时的角度探究广州市路街名称的变化,总结了路街名称的三种演变情况,包括:老名称的沿用、名称的增添和消失及名称的更换。在历时的分析之后,得出结论:路街名称的历时变化折射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路街名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名称本身的实用功能和美学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并对城市路街名称更名命名提出管见:城市路街名称的更名和命名要遵循其特定的客观规律,体现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人文情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以利于城市的自身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河北易县地名的语言学考察[D]. 王佳佳. 渤海大学. 2017

[2]. 北京地名的语言学考察[D]. 张燕来.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0

[3]. 资阳市村落地名语言学考察[D]. 周丹.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7

[4]. 九江市地名的语言和文化分析[D]. 王忱忱. 江西师范大学. 2013

[5]. 长春市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D]. 陶冉. 沈阳师范大学. 2012

[6]. 旬阳县地名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 龚婷.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7].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所收地名用字研究[D]. 瞿元庆.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8

[8]. 沂水地名的语言文化考察[D]. 王展蕾.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9]. 长治市城区街路名的语言学研究[D]. 杜彩虹. 河北大学. 2014

[10]. 广州市路街命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D]. 刘伟. 暨南大学. 2007

标签:;  ;  ;  ;  ;  

北京地名的语言学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