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美育的职能,阅读教学是实施语文美育的重要领域,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类文体教学中,都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去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
关键词:中小学 阅读教学 美育 实践
中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美育的职能,王国维和蔡元培先生早就提倡语文教育应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表示:“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更是明确提出了培育“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一
实施语文美育的主要领域在阅读教学。课本中的选文大都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主要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无论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的阅读教学,都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挖掘其内在的审美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育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习惯。
一谈诗歌教学
诗歌的美主要表现在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充沛的感情、感人的形象。例如,传统名篇《天上的街市》中:“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天上的街市真美,诗人的奇思妙想更美,令人叹为观止。《木兰诗》中,朴实、轻快的诗句塑造了英姿飒爽、机智勇敢、纯朴可爱的女英雄花木兰形象,这一形象所展示的人物精神品质之美,有着经久不衰的神奇魅力。再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美;李青莲的《望天门山》描绘了祖国山河雄伟壮丽的自然美;李易安的《声声慢》表现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的情感美。至于那《忆江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更是意味无穷,仅此一个“绿”字便写出了草木葱茏的色彩美、春风送暖生机盎然的情态美、精练含蓄的语言美等等。《山泉戒》明快的节奏、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段可悲可叹的故事,告诉人们的则是“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丰厚的理性之美,闪烁着诗人睿智的光芒。
充分感受诗歌中这些审美的因素,最便捷的教学方法是美读,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美读中感悟诗歌的“音乐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闻一多语),感悟出诗歌的形象美、情感美、哲理美,获得审美的享受。对于小学生而言,品味诗歌之美,尤其要重视在诵读中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不仅可以美美地读之,还可以歌之、咏之、舞之、蹈之,身心便在这品读中得以陶冶。
二谈散文教学
散文是最自由灵活、最便于表情达意的一种文体,取材广泛自由,写法不拘一格,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尽可以信马由缰、娓娓道来,人们总习惯用“形散神不散”来概括其特点。从海边的“贝壳”(《贝壳》,席慕蓉)到黄土高原的“白杨树”(《白杨礼赞》,茅盾),从鲁彦的《听潮》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所展示的是诗一般的意境,是画一般的形象;从《谈骨气》到《友邦惊诧论》,所表现的是缜密的思想、凛然的正气;从《苏州园林》到《中国石拱桥》,所闪耀的又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火花,是建筑艺术美的光彩。
如何紧扣美的元素实施美育?要因文而异,或诵读,或比较,或圈点,或评析。《春》《济南的冬天》集中表现的是自然之美,唯有反复地读,由浅入深地悟,方能得其“三味”。《驿路梨花》中:“我梦中还恍惚在秀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洁白的梨花与可爱的小姑娘相映生辉。对这类写景文字的审美把握,同样需采用读、悟的方法,根据语言文字的描绘,想象出生活的图景,体味其所传达的审美情感。而教学《乐羊子妻》则常用评议的方法、思辨的方法,对人物的所作所为进行评析对比,感悟其高尚的人格美、情操美和智慧美。
三谈小说教学
小说的美主要在情节、人物、环境三个方面,尤其以把握人物形象内涵与表现手法最为重要。这一系列人物形象,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不管是鲁提辖、孔乙己、范进、小弗郎士,还是胡屠夫、贾雨村、菲利普夫妇,都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具有极强的典型性,让你爱,让你怜,叫你悔,叫你恨,可使你在深切的感悟中获得审美的艺术享受。
实践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形象分析法、情境分析法、评点法等等,形象分析又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为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认真朗读,仔细品味。如“也是个不爽利的人!”……鲁达把银子“丢还”了李忠。一句话,一个动作,鲁达的直率、爽利便已暴露无遗。“坐甚么!你去便去,等甚么!”“揸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得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落两个当门牙齿。”一句话,两个动作,写出了鲁达的急躁粗暴、嫉恶如仇。“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却又写出了鲁达救人救彻底的侠义心肠、粗中有细的可爱性格。通过对这些人物语言、行动描写的把握,不仅可以认识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而且可以领悟到语言艺术的神奇魅力。特别是关于鲁达那“三拳”的场面描写,无论是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还是鲁达的形象塑造,都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四谈戏剧教学。
戏剧是综合性艺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于一体,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艺术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何实现其美育功能?表演法是一种最常见、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即可以让学生在饶有兴趣其乐融融的阅读活动中亲身体验戏剧所表现的丰富的音乐美、绘画美、语言美、动作美以及深切的人情美。如喜儿的独唱“贴对联”“红头绳”早已让人深深陶醉于她那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中,曲美,词美,人物的精神更美。如何体味?带着学生唱起来、跳起来!再如陈毅市长与化学家齐仰之那机智风趣的对白,则分明让人感觉到两颗爱国红心的搏动。开始“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最后变成准备“秉烛夜谈三天三夜”;开始口口声声“不关心政治”,最后热切畅谈共产党人的“社会变化之学”,陈毅市长的形象固然可敬可佩,齐仰之的形象更是可亲可爱。
戏剧语言美妙绝伦,富有情趣,特别是剧中人物的对白或独白,洋溢着个性美的艺术光彩。怎么领悟?分角色朗诵,分组表演,绝对比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析强得多。
二
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除了充分发掘其审美因素,采取诵读法、点评法、比较法、表演法等阅读方法,还应教给学生联系作家生平、写作背景去阅读感悟的方法。如苏轼、王维等人,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教学其诗作,就不能不把诗句与图画、与写作背景联系起来加以理解感悟,正所谓“知人论世”。
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是多方面的,美的内容往往伴着美的形式。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文中“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诗歌的联想想象,散文的结构线索,小说、戏剧的情节安排,文章开头、结尾的艺术,文中语言的起承转合,内容的伏笔、呼应,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等等,都有许多审美的因素等待发现、品味。譬如,文似看山不喜平,《白杨礼赞》中关于黄土高原上行车感觉的一段文字,由“雄壮”“伟大”而“单调”“恹恹欲睡”,欲扬先抑,为后文发现白杨时的“惊奇”以及对白杨的赞美埋下了伏笔,读来颇有情趣是不必说的。文首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又言:“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文末再次表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相似的语句多处出现,妙在何处?耐人寻味。《桃花源记》构思精巧,桃花林是“忘路之远近”而“忽逢”,“既出”“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却又“迷”,刘子骥“规往”“未果”又“病终”,终于“无人问津”。扑朔迷离,似真亦幻,让人回味无限。《谈骨气》以“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开头,一语中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事事关心》从一副对联起说,话古论今,令人信服;《纪念白求恩》以介绍白求恩来华简历开篇,为后文论述提供事实基础;《俭以养德》以“我的劳动所得……与你有何相干”,开篇先树靶子,论述有的放矢……文章的表现形式、手法,凡此种种,各得其妙。类似的艺术之美都值得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潜心玩味、提示诱导、设疑激趣等等,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
三
实施语文美育,并不局限于单篇文本的阅读教学,多篇文本的比较式阅读日益得到大家的青睐。课文无非是“例子”,其根本的目的不在于学会、学透了“这一篇”,而是“这一类”,培养起审美的能力、习惯和品格。因此,由课内到课外,由单元内到单元外,整合一组文章,聚焦一个议题、一个审美的焦点,师生展开阅读感知、理解、整合、归纳、品悟,阅读内容由点到线、到面,再到立体的空间,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获得更多美的体验与享受,“更好地见人物形象,见写作方法,见语言特质,见作品风格……对师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概括推理能力、综合抽象能力、反思批判能力等四位能力都是最好的训练”。这样的拓展性阅读,又称做“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实践,日益受到广泛的认同。
例如,可以在教学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时补充《日出》《鸟的天堂》《静寂的园子》《灯》等巴金的经典散文,引导学生感受巴金朴素、自然、流畅的文字中蕴含真性情的语言之美。可以在学习《爱之链》时增加《窗》《桥》《最后一片叶子》等小小说,学生通过品读,发现小小说结尾新奇巧妙、出人意料的艺术构思之美。可以在学习《麋鹿》时拓展阅读布封的《松鼠》、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以及整本书《昆虫记》,感受这类文艺性说明文内容的科学性、语言的生动性。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本就该是一个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最新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编排,更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特点,为我们实施语文美育提供了更好的基础保障。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的重要任务便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品位,学会使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情感态度以及心中的美好形象。
只要我们带着一双审美的慧眼进行教与学,真正理解教材编排意图,全面落实教材要求,充分发挥其美育元素的应有功能,对于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表现力,以及审美的情感,促进学生语言积累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体悟与传承、思维发展与提升等四大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一定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君 更美语文课.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11月,P.1。
[2]曹文兵 “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的小学群文阅读实践.人民教育,2018,23。
论文作者:曹文兵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总第3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
标签:美育论文; 之美论文; 形象论文; 语言论文; 语文论文; 诗歌论文; 这一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总第3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