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4.0时代”德育新发展路径研究
黄 涛1,黄 霖2
(1.贵州大学 人民武装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摘 要: 探索4.0时代的德育新发展,是德育与时俱进革新的诉求,也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需要。面对德育新发展的三重客观动因,突破教学互动的“时位”缺失;知识创造的教师“孤岛”;信息资源的共享“短板”和情境感知技术“残缺”的四重困境,提出内外资源整合,增强育德互通共享;教学主体交互融合,强化育德实时互动;导师系统深度融合,创建育德专家联盟;评价机制多元融合,推送育德个体精准;自学板块多样融合,夯实道德自育根基“五位一体”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教育4.0时代;育德;融合;路径
“工业4.0时代”[1]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互联网+教育”催生了教育的4.0时代。“在教育理念上,由传统的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的教育理念转向以学习者个人能力水平为依据,实行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式教学”[2]的智能化发展趋势是德育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
在东北方言词汇系统当中,重叠式构词方式极具优势。和普通话类似,东北方言词汇的重叠式主要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
一、“教育4.0时代”德育新发展的客观动因
(一)学生生活全面数字化
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网络通信技术所带来的“数字化”革命,这次革命彻底重塑人们生活方式。在庞大的数字化大军中,拥有相对较高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的大学生,他们是最易受到数字技术影响,同时对数字技术也最为敏感,媒介素养是他们这代必备的素养,所以被称为“数字土著。”[3]
(二)校园云工程全面推进
科技的革新和进步,使得人类正在全面向数字世界迁徒,人在数字化,社会在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化校园不仅拓展了现实教学的时空维度、校园的业务功能以及教育资源共享的容量、课堂教学互动信息的定制功能,提升传统学校教育的运行效率,而且随着教育云工程的推广和推进,使得技术与教育实现深度融合成为可能,各种信息融合到教育场域(Field),促使传统学习惯习(Habitus)的教与学的行动者与新的学习环境——智能校园(Smart Campus)——进行交互,创新自己的内在思维体系,从而更好地掌握与理解教育讯息,进一步为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智能化(Intelligent)教学生态出现和普及奠定了环境基础。
将15 g铝粉置于装有20 mL有机硅溶液的100 mL烧杯中,加入磁力搅拌子,磁力搅拌30 min, 制得液体涂料.将此涂料装入高压喷枪的塑料小罐中,用喷枪常温喷涂在Q235钢片表面,制得涂层.将涂层在室温干燥8 h后进行性能测试.
(三)人机融合创新全程育人
“互联网+”共享的理念促成教学模式的变化,使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之间心理和精神距离被拉近。在开发的平台上每个参与者都可以相对自由地表达见解和观点,个体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选择权,教学活动双主体的互动活力、创造力和主动精神可以有效提高。德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教育主体对信息的收集、获得、整理、传送的能力。资源获取(Accessible)是“教育4.0时代”教学智能化的重要内容,智能技术与人的融合,不仅提升了教育主体处理海量信息的效率和能力,而且提出了信息数据库不断扩容的要求,一种数据互通、资源共享的开放式、一体化的教学生态,才可能实现课程资源内外“跨越式”(跨学校、跨专业、跨学科、跨区域等)互通共享。
技术支持是德育教学智能化的现实基础,“与时应和”是保障和提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关键。把握“与时偕行”是线上、线下以及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提升质量的关键。教与学及时互动(Real-time Interaction)是教学智能化的重要内容。识时而为,趋时应变是德育教学高效运行的原则。教师传道、解惑和授业顺利实施,实现对学生积极影响,完成每个学生的自我成长,其中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及时性是关键,否则沟通时间的滞后性将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最大障碍。
二、“教育4.0时代”德育新发展的困境检视
(一)教学互动的“时位”缺失
第三套系统的旋流器组型号FX350×12型,由12台Φ350的小直径旋流器组成,处理能力1 000 m3/h,分级粒度为0.15~0.20 mm。实际生产过程中为保证正常的入料压力,只使用其中的6~7组,使用效率不高。2011年9月24日,将原3338号旋流器组更换为FX750-GT型大直径水力旋流器,该旋流器直径达750 mm,处理能力450~500 m3/h,入料压力为0.07~0.12 MPa,分级粒度0.20~0.25 mm。
试验对鱼道池室内水流流态进行观测,观测结果表明,在不同工作水深条件下,各级水池内均能形成典型的竖缝式水流流动结构,水流流态良好。表面水流流向明确,主流顺畅,水流在隔板前壅高,自竖缝处形成明显的跌落流出进入下一级水池后,主流弯曲向左侧偏转,形成“S型”流向,水流在水池内扩散较好,未出现主流临近两侧边墙的不利流态。在隔板下游主流两侧形成局部回流,强度不大,为鱼类提供了有效的休息场所。鱼道池室流态见图3。
(二)知识创造的教师“孤岛”
教学互动中实时捕获、分析参与者的体验感、沉浸感和情感共鸣等情感数据,是机器基于强大运输能力和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执行育德功能的关键。当前情感计算技术能够通过多媒体的多层次刺激技术实现人机互动的情境感知(Testing)。能够综合判断使用者的情感状态,实现人机互动的情感感知,主要是通过多媒体的传感器,对平台使用者说的言语内容、声学特性以及人脸识别、表情识别、手语、体态语,和使用者的鼠标点击、保存页面、阅读浏览、跟踪超链、删除行为等多层次传感数据的测量、融合与模糊推理实现的。然而,当下线上多媒体技术多层次同时刺激技术并不完备,情境感知技术有待进一步嵌入教学平台。
(三)信息资源的共享“短板”
德育教学智能化关键在于平台开放的程度。当下校园数字化过程中,教学平台存在信息共享和整合不到位,特别是受地域限制、学校类别限制、学校级别限制,各地区、各级各类德育教育平台之间资源交流和互补活动缺失,未能以群体和协作整合内部与外部资源,信息共享的“短板”使得德育信息资源互不相通,相互封闭、各自为战,造成学校德育育德脑动力不足,只有“多脑并用”才可能使得德育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扩容。
(四)情境感知的技术“残缺”
德育教学智能化中知识内容呈现(Showing)至关重要。但在知识传授和创新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作用失谐,学生身影被忽视。相对学校和教师,同辈群体的影响对于学生个体的言行更具有“高参照性”,由于有相同的心理需要、明显的情感色彩、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及其自然形成的权威人物,学生往往容易心甘情愿地接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是知识的创造和传播,然而,我们往往把这种知识创造能力聚焦在教师群体,而忽视了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学习具有“生产性(Productivity)”,学习者能够通过学习活动创造和生产观点、概念和知识等,所以,在知识的传授和创造上,学生是具有知识创造的能力,而且它也是“大学知识创造能力的基本方面。”[5]线上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如录音、影像、小组演讲PPT、讨论资料等,通过教师的点评和其他学生群体的提问,基于学生主体自己学习记录资料的研讨式的教学,是学生完成内生性成长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自觉性。
三、“教育4.0时代”德育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内外课程资源整合,增强育德互通共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将2020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发展目标定位为“总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列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发展目标。[4]记录个体教育对象或群体教育对象的所有外部表现数据都来源于德育对象活动的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全面、及时、动态地把握和分析信息数据,不仅为全时全程全空间育德提供清晰全面的分析素材,实现“立体化”教育,而且能够抓住教育对象关键性特征和思想细节问题,实现有效施教。
(二)教学主体交互融合,强化育德实时互动
“教育4.0时代”依赖于信息化与数字化的资源平台,在实现学习资源流出的同时,将每一个个体的学习过程也容纳为其信息化与数字化的一个层级,对其学习过程作为反馈资源进行回收,充实并修订其自身的资源与不足,实现教育的泛型共通与传导,提高知识传递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为各类教学的开展提供极其强大的推动力与保障。[6]德育教学中数字平台的升级,打造了一个更有利于德育教学的完善、学生成长潜能强大的新生态圈,它拥有独树一帜的精密规范和机制系统,一方面能够将时间上分离、空间分散的个体整合起来,构建虚拟组织;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励群体之间智慧的融合创新,使得虚拟组织具有集体智慧。
(三)导师系统深度融合,创建育德专家联盟
德育导师(专家)联盟是基于“整体、合作、优化”德育资源的教育理念,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的要求,从满足学生多样化德育需求出发而形成个体或群体的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学生的一种德育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平台化是智能化德育的核心,提供各类问题咨询服务,为思行遇到的困难给出综合化和多样化的解决方案。“教育4.0时代”,从技术上能够实现德育教师智力资源从离散转向整合,大幅提升智力资源的共享度、利用效益以及育德的效能。相对传统德育导师(专家)联盟,平台虚拟空间使得任何情境下导师(专家)之间能够实时发挥“头脑风暴”的功能,一方面处理不完整和不确切信息数据,以及以捕获间歇和偶然出现的复杂问题的效率更快、效益更大;另一方面每件案例处理之后,导师(专家)系统的数据库还可以自动学习和积累经验,不断进行数据自我完善,以便应对更复杂更个体化的案例。
(四)评价机制多元融合,推送育德个体精准
大数据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能够实现“局部全样本”,通过局部全样本可以达到个体精准。大数据能够通过低成本的信息识别创造信息的人,这样技术与德育融合,教育者就可以从局部全样本信息中“精准”研究信息数据指向的个体特性,在道德指导上达到“精准推送”。“教育4.0时代”下德育成效的智能化评价分析是增强育德精准性的保障。通过IT技术、SNS网站、手机终端、微博等即时通信以及学校各种网络平台的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终端以及信息数据库等智能化工具,拓展了传统评价的实施手段、操作方法,扩充了单位时间的信息容量,使的德育成效评价的效率更高,指导决策更精准。
(五)自学板块多样融合,夯实道德自育根基
构建“自适应学习环境”是德育新时代诉求,这种学习环境的核心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工具全面分析教育场域(Field)中行动者的学习风格,实施智能化学习跟踪与诊断,并据此来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诚然,提供全方位支持的多元化课程板块是定制化学习实施的保障。相对线下的教师、课程和学习时空的限制,线上学生具有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管理权,学生可以进行私人定制,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师、学习时间、课程板块和课次顺序等,且按照自己的“课程”进程和需求进行规划,实现学生与学习资源的和谐、学生与时间的和谐、学生与空间的和谐,最终成为智慧型自育者。
参考文献:
[1]向帮华,刘青,白宗颖.教育4.0时代背景下第三方教育评估路径探究[J].教育探索,2017,(06):92.
[2]黄美仪,王玉龙,蒋家傅,等.基于教育云的智慧校园系统构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
[3][美]盖瑞·斯莫尔,吉吉·沃根.大脑革命:数字时代如何改变了人们的大脑和行为[M].梁桂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
[4]王晓波.教育4.0:跨界思维下教育的融合创新——专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 张少刚[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7,(05):26.
[5]于丰园.知识社会中的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途径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6,(03):126.
[6]王扬.教育4.0时代时代的数字化英语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J].才智,2015,(10):151.
To study the New Trend of Mo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4.0Era
HUANG Tao1, HUANG Lin2
(People's Armed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China;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 Tongre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Abstract :To study the new trend of mo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4.0 Era is to meet the need of moral education reform, which may be helpful to the cultivation of modern talents.In the course of moral education, there are few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little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between teachers and lack of context-awareness in classrooms, which may become the main obstacles in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So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all information resources, all the tutors and experts should stand side by side to create a more accurate evaluation system. In moral education, students' self-learning should be reinforced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 :education 4.0 era; morality cultivation; integration; path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38(2019)05-0171-02
收稿日期: 2019-01-23
作者简介: 黄涛(1978—),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德育原理研究。黄霖(1986—),男,讲师,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
基金项目: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基于《周易》视阈下高校“和谐人”培养研究(2017qn42)
(责任编辑 吴明东)
标签:教育4.0时代论文; 育德论文; 融合论文; 路径论文; 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论文;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