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心智图像在小学数学理解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论文,图像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借助具体的心智图像增进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数学学习中比较普遍。小学数学中的心智图像有自己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选择使用适度概括水平的心智图像,注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能够反映数学本质的心智图像,注意借助典型范例构筑心智图像。
记得中学学习“函数”概念时,很难理解其真义,老师便用“加工机”来比喻函数,并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模型,农村出身的我立刻想到了很熟悉的面粉加工机:从一端送入小麦,从另一端便出来麦粉,如果输入的是大豆,另一端便输出豆面。老师说,“函数”就是这样一个加工机,不过一般情况下,输入的是“数”,输出的也是“数”。借此我理解了函数的概念。另一例子是学习数学归纳法时,总不理解为什么证明了两步之后,就说命题对任意的自然数都成立,老师便演示“推倒多米诺骨牌”来类比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使我恍然大悟。回想起来,非常佩服老师的教学艺术。像这种借助学习者熟悉的具体形象,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十分普遍的,这些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被称为“心智图像”。即使在抽象程度不高的小学数学中,“心智图像”对数学理解和数学问题解决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心智图像概述
虽然关于心智图像的研究屡见不鲜,但对什么是心智图像,迄今并无严格的定义。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可视为其上位概念。皮亚杰将“图式”定义为“动物的结构和组织”,并引入“同化”和“顺应”来说明认知的发展。可见,“图式”指一个结构,并且“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皮亚杰)(注:王兄,庞国萍.图式理论及其教学意义.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心智图像”就是一种被学习者理解了的“图式”,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表现为图形或表象的特点,对学习者来说是直观、具体、生动、亲切的。当学习者面临新知识时;往往把“心智图像”作为一个带有“槽道”的框架,将新知识填充到框架的槽道中,从而实现知识的同化。而当新知识与“槽道”之间不能建立有效的联结,就意味着这个图式必须被重构,也就产生顺应。可以看出,作为一种特殊图式的心智图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形成”之后,还要不断被“润色”。
在数学教育领域,与“心智图像”含义接近的词也不少见。如数学教育心理学家斯坎普(Skemp)的“心灵映象”,数学哲学家笛卡尔的“心理意象”等。许多数学家善于借助心智图像解决问题,比如波利亚的几何图示法就是构建心智图像。另一个广为流传的例子是数学家阿达玛(Hadamard)在讨论“存在无穷个素数”这一算术基本定理时,依次列出了他在“读到这个证明的每一步时的心智图像”(注:宁连华,陈嫣.心智图像对问题解决的认知功能探析.中学数学杂志,2002.3)。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学生学习过程中,已有的心智图像作为“思维中的具体”,对正在进行的数学理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借助心智图像理解数学知识这一点上,数学家与小学生并无两样。
二、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心智图像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比较缺乏,因而学生达到数学理解所依赖的心智图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具体地说,小学生的心智图像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1.由实物表象为主逐渐过渡到图形符号为主。低年级数学概念的获得往往借助实物,由实物表象概括出抽象的概念。如看到“3”,小学生就会和3个苹果、3个梨、3个小朋友等联系在一起。随着年级的升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可以脱离实物,借助图形和符号进行,如可以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看到“长方形”想到的不再是“黑板面”,而是图形“”。总体说来,小学生心智图像的概括水平和迁移能力比较低。
2.由自我为主逐渐向以周围事物为主过渡。低年级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狭小的现实生活圈内,采集熟悉的场景和事物作为心智图像。因此,教师的举例和情景创设,应与小学生的个人生活紧密相连。比如新教材中“统计”一课,就以班上学生“蛀牙”的颗数为统计对象。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视野的开阔,开始突破自我为中心,能够领会他人的感受,对事物做出移情性理解。
3.由以外部肢体操作为主逐渐向内部心智操作为主过渡。心智图像既有静态的,像反映内容之间联系的图表;也有动态的,像在头脑中放电影一样,反映一种变化过程。低年级小学生若要形成一种程序式的动态图像,往往需借助自己肢体动作。从这个角度,对新课程强调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有了新的理解。当学生年龄增长,这种外部肢体操作,就逐渐过渡到内部心智操作。
三、利用心智图像使学生获得数学理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使用适度概括水平的心智图像
凡心智图像,肯定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其概括水平有高低之分,由此也就有不同的迁移能力。数学学习中,并非概括水平越高的心智图像越有利于数学理解。在不同的阶段,应采用相应水平的心智图像。比如,上文所述的“推导多米诺骨牌”,它是理解第一类数学归纳法的有效的心智图像,但却不能迁移到“第二数学归纳法”中。
再以“鸡兔同笼”问题为例,教学时通常是采用假设法,“假如鸡有四条腿,那么……”或“假如兔子有两条腿,那么……”,都试图给学生一个心智图像,使学生方便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但是小学生对此却难以理解。为什么呢?因为这种心智图像对小学生而言不够具体生动。与此相对照的是,有位教师这样教,“如果把鸡的翅膀也看作腿,那么鸡共有多少条腿?”“如果让兔子起立,那么兔子还有几条腿在地上?”这时,“把鸡的翅膀看作腿”或“让兔子起立”,就能使学生产生鲜明生动的心智图像,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但是,当学生遇到其他的“鸡兔同笼”类问题时,后者给学生的心智图像显然不再能发挥作用,而前者假设法“假如……”带给学生的心智图像却能够发挥作用。可见,在不同的认知阶段,考虑问题所依赖的心智图像是不同的,教学中构筑适当的心智图像并随着学习的深入,及时调整完善学生已有的心智图像是非常必要的。正如上例,学生初次接触鸡兔同笼问题,可以采取第二种心智图像,一旦学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之后,就应及时调整并将“假设法”介绍给学生,而不能仅停留在“把翅膀看作腿”的通俗理解上。
2.注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心智图像
教师试图通过心智图像使学生达到理解数学的目的,那么引导建构的心智图像必须能够反映数学本质。下面的例子说明,不当的甚至是错误的心智图像将带给学生错误的理解。
在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紧跟着一节课是“简单分数的加法”。一位教师让学生计算“1/2+1/2=”,大部分学生结果是1,惟有一个学生结果是2/4。教师感到非常恼火,又将分数如何运算讲了一遍,可是这位学生也十分固执地认为他做得对。看到学生执拗的态度,下课后,听课的老师和这位学生交谈,问他是怎样想的。没想到这位学生振振有词,在纸上边画边说:“上节课老师说过,1/2表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画成图就是。1/2+1/2就是这样的两块‘饼’相加,不就是2/4吗?”。他画出的实际上是他借以理解分数加法的心智图像,如下图1。
附图
初看他画的图,听课的教师也觉有道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以为,正是因为不当的心智图像造成了理解上的错误。课本上出现的,以及教师课堂上反复强调的,就是“1/2”与图形“”的反复联系。教师在结合“分饼”讲解分数定义时,着重强调定义中“平均分”,而相对忽视了定义中“表示这样一份的数”的重要性(见图2),从而就使学生对分数产生了不当的心智图像。这从另一角度也说明,心智图像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即形成之后,还需要不断修改、润色、完善。
附图
3.注意范例在构筑心智图像中的作用
通过特殊的例子,概括出一般的数学概念或命题,是小学数学教学常用的方法。好的例子不仅在于能“引出”结论,还应成为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抓手”。教学中的经典范例通常能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情感,提供给学生关于数学理解的精致的心智图像。因此小学数学应重视范例教学。
以“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为例,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余数不能比除数大”的道理。一般来说,教师的教学也是通过举例,但往往是从计算本身抽象地加以探讨。例如举出例子38÷5=6……8,它之所以不对,是因为商7的时候,余数为3,更小。并且如果商再大点,比如商8,“五八四十”,这样38-40就不够减了。这时学生的理解是不深刻的,停留在“余数就应该比除数小”以及“通过调整商的值可以使余数达到最小”这样的浅层次上。至于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小”以及“为什么可以通过改变商的值,来改变余数的大小”缺乏真正的理解。原因正在于,以“38÷5”这样的运算式作为学生理解的范例,其蕴含的图式并不能给学生以明确具体的形象,也不能触及学生的经验从而将数学理解引向纵深,因而这就是一个不恰当的心智图像。
另一教师采用下面的例子却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他让学生拿出13根小棒,要求每三根搭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直到小棒不能构成一个完整图形为止。学生动手操作之后,相互交流,教师将一个学生的结果展示给大家。
附图
依此,教师开始启发,“你们能把摆小棒的活动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吗?”在引导学生得出算式13÷3=4……1后,又问“13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然后总结,这个算式表达了“我们共有13根小棒,每个图案需要3根小棒,可以摆4个图案,还剩下1根不够摆一个图案了。”教师又问“有一个小朋友是这样摆的,他用这样一个算式表示它,13÷3=3……4,他这样做对吗?”学生思考后,说“不对,因为剩下的4根小棒还够摆一个图案的。”教师又问:“如果让你用这13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图案,你最多能摆几个图案?在摆之前你能猜出最多剩下几根吗?你是怎么猜的?”学生不难回答“最多能剩下3根,因为再多的话,就又能构成一个图案了。”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自己就能够总结出“余数和除数有关系”“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样的重要数学结论。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用小棒构筑图案的过程以及图像就成为学生对有余除法达到真正理解的心智图像。
心智图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限于篇幅,仅就其在小学数学理解中的作用做出阐述。期待小学教育界同行的参与,共同对心智图像做出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