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数学教育的变革与理性回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高中数学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理性、务实对待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笔者认为,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数学教育观的更新逐渐完善. 三十多年前,我们对数学双基培养、数学能力的提高、数学思维的引导、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素质教育的设计和实施、数学美学观和数学文化观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教学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有益探索,高中数学教育观随之发生积极的变化.譬如,我们比过去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和良好数学观的建立,更加意识到在有限的课堂上应当学习和探寻具有核心价值的数学知识.然而,随后的教学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促使我们不断地思考:在高中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我们究竟该秉承什么原则?正确答案应该是:理性、务实. 面对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新的教学理论与传统的教学理论碰撞时,理性告诉我们:在弘扬和发展本国优秀教学传统的基础上“洋为中用”,不断丰富和完善本民族的教学思想,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面对“数学能力与知识孰重孰轻”的疑问,理性告诉我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当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和数学观的形成绝不能游离予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教学之外. 面对“如何在数学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时,理性告诉我们;对于数学教育,我们不应扩大它的外延,稀释它的内涵.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是隐性的教学终极目标,很难分解在每一节课中完成.数学教学不应承载人生和社会“修齐治平”的重托,它的使命应是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逐步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务实”要求我们:把“回归生活”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让学生切身懂得生活因数学而更精彩,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 “务实”要求我们:高中数学教学不能脱离我国现阶段教育正处在高中教育普及下的大班制教学这一实际,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追求的是,在学生整体水平提高基础上的个性化数学潜能的发展. “务实”要求我们:高中数学教学要直面高考的升学考试,处理好课改和高考的关系,促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和学生高考成绩相符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总之,理性就是需要顺乎情理,扬善求美.正像先哲所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务实就是需要真情实感,追求实效.高中数学教学无需言必称数学思想,语必道数学文化,一切数学的真谛都是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默默地感悟,获取数学知识与提升数学能力才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 二、数学课堂教学理应多元、高效 三十多年来,我国高中教育的外部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中数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70后80后的年轻教师已经成为教学的主力军;互联网和多媒体的发展使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积极应对这种变化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在新课改的光鲜和时尚外衣的遮蔽下,数学课堂经常出现的景象是:屏幕上的数学演绎在鼠标的快速点击下,失去了往日灵活多变的数学思维;高度格式化的教学程序在既定的运行中,淡化了原本色彩斑斓的数学思想;表面热闹非凡的课堂背后,我们却错过了许多把握数学本质的绝佳时机. 如何避免数学教学出现日见单一和作秀的现象,使学生既能享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数学美感,还能体验到严谨精辟的数学智慧? 回归多元、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最佳的选择. 1.多元带给我们的应当是多样的数学课堂教学 我们在教学中曾经使用的讲授法、发现法、谈话法、课堂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教学方法为数学课堂教学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些教学法不应成为历史的陈迹,而应在我们兼容并包和推陈出新中,派生出更加精彩多元的教学方法. 情境设计本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曾就发现法教学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当时达成的共识是:理想的课堂情境应该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且情境的选择不仅限于生活中的例子.面对抽象思维能力日趋成熟的高中学生,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数学昧”,应当更多地以数学本身的问题作为情境.例如,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就可以按以下方式引入. 上一节课探讨了实数与向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在此基础上我们得出了关于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的一个定理,其内容是什么?现在我们在一维空间——数轴上,对该定理作深层次的解读:设在数轴上有一个向量e≠0,那么数轴上的任一个向量b与e有何关系?(存在唯一的实数λ使b=λ e.)这就告诉我们,在一维空间中任一向量均可用非零向量e表示出来,这个e,我们把它叫作基底.由于只需一个基底,就可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说一维空间只有一个自由度.那么二维空间即平面的情形是否有相同的结论?由此你能猜想出有何结果? 上面的情境设置虽然没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但却使学生在知识的回顾和探讨中用联系和类比的观点进行了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价值观是有益的. 教学的个性化伴随着教学多元化而产生.然而,当前的课堂上却出现了许多雷同的教学,甚至一些教学比赛上,竟然出现多人同演一个教学剧本的离奇景象.点击互联网,雷同、毫无特色的教案铺天盖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隐忧. 当今高中生所崇敬和信赖教师的共同特征是:课堂上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独树一帜.作为教师,我们有时能体会这样的经历:一节成功的公开课令我们倍感自豪,而当情景发生变化,来年在另一个班级按同样的方式讲授时,结果却不成功甚至令人沮丧.这就告诉我们,当下需要提倡带有原创性的数学课堂教学.原创决不意味着排他,而是在借鉴中推陈出新,在博采众长中升华提高. 由此又引发另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为了造就以学生为本位,以开放生成为本位的课堂教学,要打破以教案为本位观点,隐性的教案是主要的,显性的教案是次要的,且显性的教案可以写简练一些.[1]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笔者认为,任何时期教案编写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底气源于对教材的真实感悟和教学体验的长期积累,没有经过多个轮回磨合,从而打造出适合自己的教案,又如何能在头脑中形成所谓的隐性教案? 显而易见,那种以“使师生的生命力、创造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的名义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信马由缰,不等同于个性化的教学,而恰恰与数学学科所要求的严谨、有序的科学探索精神格格不入. 2.讲究效率的变革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有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探究活动也是近年来一线教师广为争议的话题.大家关注的焦点在于:一节课中教师和学生所占有的活动时间是一对此消彼长的矛盾.如何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保持高效的课堂教学?有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过程与结果并重.在教学中我们可经常看到“为探究而进行探究”的景象,在看似热闹的几个探究活动后,一节课的时间已过,于是草草收兵,“将结论留给同学们回去思考”.课后回顾却发现,探究在轻松热闹中匆匆而过,却收效甚微.殊不知,过程和结果是在逻辑上紧密联系的统一体,而数学探究的宗旨是让学生在这种联系中,启迪数学思维、感悟数学思想、提高解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备课中,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并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出环环相扣、精致简约、发人深省的问题. 二是严谨与量力结合.心理学表明:高中生与初中生在认知水平上的显著不同是,精确性更高,概括性更强.[2]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的引导中,对问题的设置要尽可能地严谨,做到有很好的梯度、高度、力度、衔接度和思维度.即使对于高中生暂时不要求的某些数学定理的证明,也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其基本原理.为此,教师应当对数学史上的漫长探索过程,进行艺术地加工和取舍,浓缩数学精华,展现经典瞬间,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接受数学思想的洗礼.例如,数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微积分基本定理,是牛顿、莱布尼茨,以及之后的一大批数学家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努力探索才给出严格证明的,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设置如下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论高中数学教育的改革与理性回归_数学论文
论高中数学教育的改革与理性回归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