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康型企业”模式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论文,模式论文,文化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深刻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文化小康型企业”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文化的强有力支撑。“文化小康型企业”是以全面建设小康企业为目标,以培育先进企业文化为主题,以提高企业文化程度和职工综合素质为内容,是贯穿于企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的一种新型文化模式,是企业文化的最高追求和最终目标,是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和本质要求,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企业文化,以不断丰富职工的精神世界,增强职工精神力量。具体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学习型文化模式。在知识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不再是纯生产组织,而是一个包含“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经济组织。只有通过培养企业的学习力,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文化才能应对新的挑战,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培养“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学习为本”等理念,不断创造新的学习环境,提高企业和职工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文化过硬、业务精良的卓越团队,通过建设学习文化,把企业建成“大学校”。
二是创新型文化模式。企业在加快发展过程中,迫切要求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不断应对新形势,开阔新视野、拓展新境界,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从激昂向上的发展文化中、从健康有益的外来文化中、从与时俱进的最新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企业精髓,吸取营养和力量,在观念、形式、内容和机制上积极创新。引导职工掌握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建立起文化生产与文化需求相得益彰的信息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职工的文化利益;立足于职工文化职工办、企业文化企业办,进一步确立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精神型文化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一种特色鲜明、奋发向上的企业精神,以此作为企业的最高指导思想和全体职工的行为准则。企业精神既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成份,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企业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因此,要把培育和弘扬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大力培育企业核心价值体系,使广大职工个人价值取向和追求与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与企业理念、发展目标相一致、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是道德型文化模式。道德是对人的道德境界、品德修养和思想情操的约束规范。加强规范约束职工言行,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引导职工正确处理企业与个人、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结合起来,着力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内容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职工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五是文明型文化模式。按照“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要求,切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先进典型为示范,进一步掀起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潮,通过“创先争星”、“文明工程”、“干工共建”等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创建活动,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带动和推动企业文化,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提高全体员工文明意识、诚信意识、现代意识。
六是科教型文化模式。全面建设小康企业,科技是先导,教育是基础。要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就必须教育职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水平和专业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瞄准高新发展前沿,创造丰富的文化产品、一流的文化精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以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文化产业作为企业经济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壮大文化行业,发展文化产品,提升文化含量,推动文化升级,形成企业新的文化发展格局,从而带动其它行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