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地震灾害属于自然现象的一种,在社会发展中地震现象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破坏力,很容易造成人员的伤亡和建筑物的坍塌。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于地震的预测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办法准确的判断,在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环境下,高层建筑逐渐的兴起,建筑结构设计中加强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文章针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探讨
1建筑工程中抗震设计的必要性
在实际生活中,对建筑结构造成巨大破坏的原因之一就是地震灾害,同时其也是使建筑物损伤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仅如此,地震灾害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安全。多年来,地震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如唐山大地震,使几十万人失去了宝贵生命,还有汶川地震也造成了大量伤亡,同时给人们的心理也带来严重伤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很多地区人口密集。与此同时,一幢幢高楼大厦也开始不断涌现。一旦发生地震灾害,所带来的各方面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地震所带来的危害性,但由于科技发展的限制,目前世界上还无法精确地判断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以便提前做好防护准备。所以为尽可能地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人们开始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发生地震时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伤害的建筑物上,因此建筑工程中的防震设计十分必要。
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加入防震设计,会使建筑本身具有很好的稳定和安全性。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使建筑内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工作人员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用途、地理位置等因素,综合建筑的这些因素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此外,抗震设计还应遵循相应原则,切实考虑到实用性及可实现性。为建筑结构的稳固安全做好准备工作,给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2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建筑设计师对于建筑整体抗震性能的认识还不够准确,致使他们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对于地震的安全隐患考虑有所欠缺,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人民有一个安心的居住环境,所以建筑结构设计中对抗震性能的考量必须进一步加强。
2.1慎重选取建筑结构体系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决定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想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好,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要面面俱到。首先,对于建筑的抗震设计要涉及到所有的位置,要保证即使有个别的建筑部位的抗震性能不达标但也不影响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对于整体的建筑要保有一定的坠余度,做到这点就可以确保整个建筑在地震中的损害降到最低,个别部位的损伤不妨碍整体建筑的结构。其次,在设计建筑结构抗震的过程中要对地震的传送路径有一个大概的预设,使建筑的横竖结构能够承受相应的压力,保证结构的转换,在设计建筑时要确保荷载力的转换层在一至二之间。再者,建筑设计人员设计建筑时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结构强度与刚度的适应能力,确保强度与刚度在建筑的每个部位的分配都是均匀的,并且与建筑的整体设计相符,避免因个别部位的刚强度分配不均而不足以支撑区域建筑物。
2.2符合建筑物的平面布局规则
建筑物平面布局的规则性是实际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建筑的抗震设计中要尽可能的保证设计方案的规则性,这不仅可以让实体建筑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还可以提高整个建筑的修建效率,实践表明,不规则的建筑结构设计在实际的工作中要采用更为繁琐复杂的对策来进行补救,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1建筑抗震场地的选择建筑在进行选取修建地址时,选取抗震的土地是后期整个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在抗震的土地上修建的建筑物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程度,减少地震给人员带来的影响。地震运动不同于一般的地表错位,它对于建筑物的结构和建筑场地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再加上建筑结构本来就会因地层剧烈的震动而受到损害,如果在选择建筑地址时没有选择一个抗震性能好的地址,就会加大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损坏程度,建筑甚至会因此而坍塌带来人员的伤亡。所以,在选择修建建筑物的场地时,尽可能不要选取土层松软或者砂土易被液化的土地,如果所选取的场地中含有这样小面积的土地,则对于这些土地要依据建筑物的预期抗震性能加以改造,让所有的土地达到修建标准。
3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重要策略
3.1做好建筑结构的参数计算工作
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设计是一项极具专业性的工作,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技术性,才能确保抗震设计的完整。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经过准确的参数计算,才能够设计出更为安全的抗震设计,结合相关的材料参数及结构体系,计算建筑物结构的承载能力。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模拟系统,对建筑物整体结构进行地震冲击力的模拟,了解地震灾害可能造成的结构损失,根据的得出的参数结果,编制有效的应急系统设计。通过各方面参数的综合分析,确保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提高抗震效果。
3.2提升建筑工程的布局设置合理性
建筑结构在受到地震灾害的作用时,不仅仅是受到地面运动的影响,在地震发生的同时还会产生相应的空气冲击或者其它作用力,所以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应该注意对每一个不利影响的控制,让其具有足够的抵挡能力,应对各方向作用力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影响。确保在平面的方向上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其次,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应该避免结构太繁重,简单安全为主,如果存在较多的结构体系反而会造成不稳定因素,根据相关的计算,提高建筑结构在应对地震灾害时整体效果,加强结构稳固性建设,确保结构安全。另外,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对整体结构的规划和完整性设计,确保建筑结构从上部到底层结构的有效联系,能够承受过程中作用力的传导,在受到地震灾害冲击时,有效分散作用力,形成一个整体的抵御效果。
3.3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
由于建筑场地的选择对抗震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选择建筑场地能够降低在后期建设中的不利影响,缩减施工工作量。首先,场的的选择应该是较为平坦的地方,这样能够减小地震发生时对周边或者建筑结构造成的损失,并且有助于施工工艺的施展。其次,在选择建筑工程场地时,尽量选择视野开阔、地区发展较为疏松的地段,这样在发生地震的时候也能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视野开阔的场地也有利于建筑项目的施工操作。再次,在建筑场地选择时,对当期地区的密度、硬实程度等进行检测,了解土地性质并进行合理的措施提高建筑结构整体稳定性,促进地基基础稳固,降低地震发生时坑内出现的开裂现象。最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应该了解区域内的地震历史,禁止将建筑场地选择在地震断裂带范围内,由于是地震发生时的高危区,能够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另外,在软土地基进行建筑物施工时,应该做好软土处理工作,通过置换或者硬化等手段降低建筑物的塌陷。
结束语
地震作为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地震中房屋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且其难以预测,突发性强,会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来袭。不断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地震灾害发生时降低对建筑的破坏力,可以有效的保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以人类生命安全为出发点,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和整体素质,根据地质结构情况,抗震等级等标准,抗震材料的选择,科学地进行抗震设计,增强建筑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黎静.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5):220-221.
[2]朱克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18):65+70.
论文作者:韩晶晶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9
标签:建筑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建筑物论文; 结构设计论文; 结构论文; 灾害论文; 场地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