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中心治疗室 广西桂林市 541002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在静脉输液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处理方法。方法:选择近期400例2~6岁患儿按护理常规要求进行输液,并进行心理护理。结果:通过心理干预,400例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8.5%,所有均成功完成输液。结论:患儿通过心理护理,基本能够配合输液治疗,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并保障液体顺利输完。
关键词:儿童;静脉输液;护理体会
浅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基本的给药方法,也是护理工作重要的内容之一,但静脉输液从配液到输人,过程复杂,各环节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安全隐患,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引发护理纠纷[1],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征,2岁以前基本以母爱为中心,获得舒适和安全感,进而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信任感;4岁起开始进行一些有目的的活动和学习判断家庭成员的关系,他们开始意识到社会和他人的期望、赞赏而产生成功感[2]。6岁的孩子已经进入学校教育,因此,对2~6岁患儿在输液过程中进行心理护理并取得其配合,对顺利完成输液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近期临床输液2~6岁患儿400例,其中初次接受输液治疗者280例,接受输液治疗2次以上者120例。现就输液治疗前后对患儿的心理疏导体会做以下综述。
1.2 心理护理:在临床输液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患儿的恐惧、好动、哭闹不安以及家长的担心、疑虑等一些问题,适当的心理干预能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完成输液。
1.2.1 恐惧是2~6 岁患儿在面对住院、治疗、疾病的特征性心理问题,90%以上的患儿在进入医院后不能适应新环境,不愿意接受输液治疗。在280例初次接受输液的患儿中,100%的患儿均存在恐惧心理,反应为紧张、哭闹、面红、肢体反抗等,不能配合治疗,此类儿童对周围的事物非常敏感,能明显地感觉到周围的人或事对自己的威胁,因此,在面对输液治疗中,恐惧心理占主导地位,面对此类患儿,护理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1)门诊患儿输液时由于观察室环境较嘈杂,家长和患儿均较烦躁,所以给患儿静脉输液前应稳定好家长情绪,做好患儿的思想工作,在接待患儿家属时使用温馨语言,耐心解释,多给患儿表扬和鼓励,尽量取得患儿合作;护理人员只有对患儿及家属充满爱心和耐心,才能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保证优质护理[3]。(2)认真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3)选择血管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嘱患儿排尿或垫好尿布、备胶布、排气等;(4)儿科静脉穿刺与成人相比有较大困难,护士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避免周围环境及人的情绪影响,操作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克服急躁情绪,集中精力、沉着冷静、排除干扰(5)根据血管情况选择小儿头皮针的型号;仔细选择穿刺部位(注意尽量避开关节),选择血管需慎重,应选择易于首次穿刺成功的血管,常选用额上静脉、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必要时剃去头发,对长期输液治疗的患儿应注意保护静脉并区分动静脉。(6)选择易于穿刺部位,左手将皮肤绷紧,据血管位置,操作护士应进行护理评估,决定进针角度。以额上静脉、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为主,因其血管粗、管壁厚、弹性好,所以进针时应增大进针角度,以45°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后挑起皮肤以25°角进血管,见回血后平行进少许;对血管细短、活动度较小、较难固定的血管宜以15°~20°角进针,再挑起皮肤以5°~10°角进血管[4],穿刺时动作应轻柔,可边穿刺边与患儿交谈,以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交谈时可使用鼓励性及奖励性的语言,肯定患儿在接受治疗时表现出的勇敢与坚强,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更好地配合下一步的治疗。
本资料120例中有2次及2次以上的输液治疗经验的患儿所表现出的恐惧明显少于初次接受输液的患儿,但他们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恐惧心理,主要表现在对一次穿刺成功率、为他输液的护士阿姨是否熟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对他们进行输液时,应多鼓励,多表扬,提高穿刺技术,尽量满足他们的条件,如可以自己选择穿刺部位,选择固定的护士为他进行穿刺。
1.2.2 活泼好动是这个年龄段患儿的特点。在整个输液过程中,常会出现液体外流、针头脱出血管外等现象,应耐心说服患儿保持安静,讲明其利害关系,并加强巡视,以保证顺利完成整个输液过程。为患儿提供一个安全,亲切,有趣的医疗环境非常重要[5]。
1.2.3 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由于目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患儿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的影响,家长的倾向可以变为儿童的倾向,如不要某护士阿姨打针等等。在临床,我们发现,家长与患儿在许多问题的表现形式上几乎是相同的,家长的恐惧感、悲哀感、焦虑感等与患儿的这些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的。为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用得体的语言,稳重的动作,诚恳的态度取得家长的信任,包括耐心解释、操作熟练,切不可简单生硬。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1.3 医护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1.3.1 准备工作未做好有时会出现忘带输液贴、止血带之类的事情,甚至会出现输液卡上的名字与病人的名字不符,以至于核对姓名时有误,让患儿及其家属产生不信任感。因此,在静脉输液前应备齐用物,核对清楚,以取得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
1.3.2 不自信护士在面对患儿及家长时,有时会产生紧张情绪。尤其是在患儿血管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紧张情绪表现得更为明显,出现脸红、进针时手发抖等现象。此时,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相信自己。无论你面对的病人血管情况多么复杂,都要相信自己能行。
1.3.3 注意力不集中
护士在为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心不在焉,甚至与他人闲聊,引起家长反感。有的患儿会认为护士阿姨不关心自己。因此,操作时应认真负责,增强责任心,尽量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2 结果
对400例患儿均按护理常规要求[6]进行输液,并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心理干预。400例患儿中,一次穿刺成功280例,由于血管条件及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等原因进行第2次穿刺17例;输液过程中因外渗、外力因素导致头皮静脉针脱出血管等原因进行第2次穿刺者15例。400例患儿均成功完成输液。通过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患儿对静脉输液的恐惧心理,减少了儿科输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患儿好动引起液体外渗、针头脱落等现象发生,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3 讨论
门诊静脉输液在临床治疗中有治疗手段直接、见效快及方便的优点,因此成为应用频率最高的临床基础护理技术操作[7],虽然绝大多数护士均能完成静脉输液这项操作,但在静脉输液实际操作中的许多细小环节中,常常会忽视心理护理的作用。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同样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在门诊输液室,对2~6岁的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进行心理护理有一定困难。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儿童心理,根据其不同的情况进行心理护理,通过心理干预,使患儿配合治疗,确保输液安全顺利完成输液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曲兆红.门诊静脉输液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12):9-11.
[2]戴晓阳.佟术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4-115.
[3]李玉晶.佟春荣.安辉.门诊输液患儿的护理[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6(19):1638.
[4]黄燕燕.小儿静脉穿刺常见的失败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5):354 - 355.
[5]陈璐宁,李玉兰.门诊输液患儿的依从性引导护理[J].临床护理,2010,1(226):117.
[6]殷磊,于艳秋.护理学基础[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7.
[7]戴丽霞.门诊静脉输液的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进展[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2):133一134.
论文作者:刘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7
标签:患儿论文; 静脉论文; 心理论文; 血管论文; 家长论文; 护士论文; 门诊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