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作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和课程的学习任务把班级的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小组的成员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有组织地进行自学、讨论、交流和操作等形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学习以其在教育的广泛性、充分性和个体性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美术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美术 合作学习 探究
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多课程中都被运用到,当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课堂实际的教学内容适时地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机,要明确:合作学习的模式并不是适用于任何教学内容,也不是在每节课教学中都需要运用合作学习的模式。
一、科学分组,落实指导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采用民主集中制方式,教师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自由组合或教师指定成小组。即四、五个人为一小组,每小组的成员一般以好、中、差的程度搭配。小组打破日常的座位制,采取几张桌子拼接在一起,小组成员围坐或其它形式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间关系的融洽,彼此乐于接受,各组间的整体水平也较平均。教师则是课堂上的“自由人”,随时加入某小组与学生合作练习。组建好小组后,教师的教育重点是指导小组学生间如何“合作”上。即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倾听别人的想法。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侧面、各自的认识水平上参与讨论,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并且能够在相互探讨、争论中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从而培养他们与人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在小组中把功课较好的同学先树立为榜样,然后由他带动其他成员。
二、营造合作学习环境、科学分配合作时间
美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学生感受、体验的课程,它与知识性的课程不同,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的课程。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营造合作学习的环境,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高涨,合作的欲望也会更强,整个美术课堂就会更加生机勃勃。当然,合作学习也并非是学生单边的行动,只有把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在合作学习以前,教师的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合作交流的任务、目的,在了解了合作的步骤方法的基础上再展开交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根据所教的内容,对小组学习和集体教学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科学有效地合理分配,以便及时总结,了解合作学习的效果,做到收放自如。
三、从肢体动作的指导开始培养小组合作习惯
有人可能认为只要小组成员在一起就可以进行讨论,不用注重学习的肢体动态。其实不然,学习的效果好坏是很受肢体动态的影响的,明确地说就是小组学习气氛往往要靠肢体的动作来营造。一节美术课上,我指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说一说自己对美术书上的作品有何感受。我的问题是:你喜欢哪一幅作品,喜欢它的什么特点?为什么喜欢?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组的同学,由组长负责组织发言,每个人都要发言。当我布置完学习要求后到各组去巡视,发现他们各看各的书,偶尔和同桌的同学交流意见,小组内并没有活动起来。我巡视到哪个组,哪个组就有学生举着书,想告诉我他们的看法,并不理会同组的学生。这怎么行呢?这和教师来问、学生举手回答有什么区别呀?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都没有什么帮助,这一教学环节也成了摆设,没有起到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作用。我连忙指导组长安排本组同学或按座位顺序,或按举手先后顺序发言,但是讨论的气氛依然冷清。我扫视全组,发现他们都低着头看自己的书,即使有人发言,也没有人注意倾听,只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我们都知道:交流是说与听双方的事。眼神、表情是语言的说明,和生动的语言具有同样的感染力,面对面交流是传递信息最好的方法。我灵机一动,让同组的学生都放下手中的书,聚集过来围在一本书周围,把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发言同学所说的画面上。讨论的气氛立刻就不同了,学生开始很自然地就其他同学的发言内容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就这样,我对每个组提出了形体上的要求,使课堂讨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四、开展评比,引导竞争
小组间的评比激励机制是促进合作完成优秀作业的催化剂。班级自从建立小组的评比机制以后,同学们在课堂纪律、语言表达、构图设计、色彩表现、内容安排、形象体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是因为小组成员为了集体的荣誉,纷纷讨论,献谋献策把各自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小组统一最好的方案,再一起动手完成作业。
要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注意上述提及到的问题的基础上应努力做好相应的教学及引导工作。只有将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好了,合作学习在美术教学中才会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骈岑 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陈大楚 儿童画教学创意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美]罗恩菲德(Lowenfeld,Viktor) 著 王德育 译 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论文作者:张媛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4
标签:小组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美术论文; 自己的论文; 成员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