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病有自汗、盗汗之分,本文着重论述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中医对盗汗很早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称为“寝汗”,通俗而言,是指人入睡后出汗,睡醒后汗止的情况。《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云:“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形象地用“盗汗”来命名人们在睡梦中出汗这种病症。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均沿用此名。张吕夫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6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在治疗汗症方面,张主任认为本病一部分由于阴虚、血虚、血热、阳虚所致、还有一部分属于湿热痰瘀互结所致,临床治疗时应辨证施治。1 古代文献研究盗汗,多归于阴虚,如《医学心悟·自汗盗汗》言:“其盗汗症,伤寒邪客少阳则有之,外此悉数阴虚”。又《医学正传·汗证》:“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我在和张吕夫主任跟师出诊中发现,盗汗又非全是阴虚,有部分病人采用滋阴方法治疗后,症状非但没有缓解,还出现了加重或其他不适症状。张景岳《景岳全书·汗证》曾说: “ 不得谓盗汗必属阴虚也”,“盗汗亦多阳虚也”。王清任之《医林改错》中有谓:“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所以,如果辨证不准,很易错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 病因病机《黄帝内经》中指出:“阳加于阴谓之汗”。从汗出的内在机制来看,张仲景指出汗出是受营卫二气相互影响且不断彼此作用的结果。肾主五液,入心为汗。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生,不可过泄。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原始材料。精是精微的能够运动变化的气,是形成天地万物和人类的精微物质。人的生命机能来源于人的形体,人的形体又依靠摄取自然界的一定物质才能生存。先天之精气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气分为天气和谷气,天气依赖肺的呼吸功能进入人体,谷气是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依靠胃的腐熟,脾的运化,将饮食物的阴阳成分化生为能被人体利用的水谷精微。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运化水谷、运化水液的作用,若脾的运化功能减退,水液不能布散而停滞体内,就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或发为水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水湿痰饮同源而异流,分之为四,合则为一,均是人体的津液在输布和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于体内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水湿停滞,痰饮内生,阻滞气机,可形成瘀;而瘀血内阻亦可影响津液的代谢而形成水湿、痰饮,所谓“血不利则为水”是也。脾属太阴,属阴中之至阴,性喜温燥而恶寒湿,号称阴土,脾居人体之中,转运上下,又称枢轴。但坤轴之旋运,赖阳气之温煦。水湿痰饮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这些病理产物多属阴邪,易困于脾土,导致脾的功能减退。在五行关系中,土生金,脾主四肢、肌肉,肺在体合皮,若脾的功能减弱,母病及子,则肺的功能减退,肺宣发卫气,控制汗孔开合功能减弱,导致汗出异常。3 经验方分析血府三仁汤是张主任临床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方剂,它是由血府逐瘀汤和三仁汤加减化裁而成,其组成为: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柴胡、桔梗、枳壳、牛膝、当归、生地、苦杏仁、豆蔻、生薏苡仁、厚朴、法半夏、滑石、淡竹叶、甘草。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胸中血瘀证。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卷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三仁汤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效。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全方一共十八味药,其中归肝经的有8味药物,归胃经的有8味,归脾经的有7味,归肺经的有7味,归心经的有6味,归大肠经的有3味,归肾经的有2味,归小肠经的有1味,归膀胱经有1味。从药物归经上看,五脏六腑中脏均有涉及,腑包含了胃、大肠、小肠经,说明本方治疗范围极广,适用于痰瘀互结,气机升降失司所致各种疾病。再从五行上看,木、火、土、金、水均有覆盖,侧重点在肝、胃,也就是木土两方面,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一是调畅气机,及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升降出入是气化作用的基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因此,肝脏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二是促进消化吸收。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肝对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协调脾胃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和分泌、排泄胆汁而实现的。脾升胃降构成了脾胃的消化运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保持脾胃升降枢纽能够协调不紊的重要条件肝属木,脾属土,土得木而达。《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木之性主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则水谷乃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难免”。4 验案举隅沈某亭,男,53岁。2019年1月17日初诊。主诉盗汗、自汗3月余,每天夜间需更换两身衣服,冬日里仅盖一床薄被且双脚外露,平素腰背酸痛,双膝无力,阵发心慌,无胸痛、气短等其他不适,食欲好,小便可,便溏,眠差,入睡困难。舌边嫩红,中有裂纹,苔白腻,脉沉缓无力。既往腰肌劳损、网球肘病史。经人介绍至张主任门诊就诊。中医诊断:盗汗病;汗病;腰痛病。中医辨证:脾肾两虚、痰瘀内阻。治以健脾益肾,祛湿化痰,活血化瘀。予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 、川芎10g、柴胡10g、桔梗10g、枳壳10g、牛膝10g、当归10g 、生地黄10g、法半夏10g、厚朴10g、苦杏仁10g、豆蔻(后下)10g、滑石(先煎)30g、淡竹叶10g、秦艽10g、甘草10g、合欢皮10g、淫羊藿10g、黄芪30g、浮小麦30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生姜3片、大枣5枚。共七剂水煎服,每日两次。2019.1.24复诊,患者诉服药后盗汗略有缓解,仍然有自汗。舌质红,中有裂纹,苔白腻,脉沉缓,张主任指示:效不更方,再予7付煎服,每日2次。2019.1.31三诊,患者自诉自汗明显缓解,仍有盗汗,但夜间盗汗的程度较前有明显好转,初诊时每晚盗汗需要更换两次衣服,服药至今每晚更换衣服次数减少到一次,自觉精力较前充沛,仍有腰背酸痛不适,观患者舌质红,苔白略腻,脉缓细。张主任指示:通络止痛之法,方中佐加牡丹皮10g入药同煎。2019.2.14四诊,春节期间,患者自行停药,汗症未反复,此次就诊诉因过年,生活作息混乱,导致外感,初诊时其他症状均明显改善。舌质红,苔白,脉缓,在原方中佐加麻黄2g,桂枝10g。5 小结汗病在西医学中多见于结核、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更年期综合症、慢性肺结节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但,临床也有很大一部分发病原因不清、辅助检查无异常的患者,长期受盗汗影响,导致睡眠及生活质量下降。痰瘀是一种内生的有别于痰饮和/或瘀血的致病力更强的致病因素[1]。痰是津液不化的病理产物,瘀是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现。痰浊粘滞,阻滞气机,或痰浊阻滞脉络,影响气血运行,血运不畅,因痰致瘀,形成痰瘀交结。若瘀血内停,气机失调,影响津液输布代谢,致痰浊内生,因瘀致痰,形成痰瘀互结。痰瘀病邪属阴邪,黏腻重浊,易结络脉,痰瘀入络,痰瘀病邪内阻,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失于濡养,或痰瘀病邪阻滞脏腑经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痰瘀病邪更盛,因果循环,如此反复,痰瘀病邪趋里入深。邓铁涛教授曾在治疗冠心病时,提出冠心病本虚标实、有痰致瘀、痰瘀相关的病机,认为痰是瘀的初级阶段,瘀是痰浊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在心血管疾病临川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2]。在治疗神经性疾患时,主要抓住“痰”、“瘀”两端,提出“治痰要治血,血活则痰化”的观点[3]。痰瘀致病需分清痰为主,或瘀为主,或痰瘀同治。痰瘀致病多属本虚标实,治疗时还应注意调畅气机,气机通畅有助于痰瘀的消除,减少痰瘀的生成。《丹溪心法》:“善治痰者,不治痰者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也随气而顺矣。”《血证论》:“凡治血必调气,使气不为治病,而为血之用,斯得之矣。”在祛邪的同时,注意扶正,这例病案,病位在脾、肾,根本在于脾肾的功能失调,扶正就要从这两个脏腑入手,健脾醒脾,使水液运化,补肾益肾,使精微物质贮藏。脾肾功能正常,水液运化代谢正常,则阴平阳秘。参考文献[1] 郭荣娟,王椿野,赵振武,董洪坦,李新龙,李麒豫.痰瘀致病的新认识[J].环球中医药,2013,26(2):115-116[2] 李辉,邱仕君.邓铁涛教授对“痰瘀相关”理论的阐释和发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2(1):45-47[3] 阮兴秋,王志英.痰瘀相关轮辨治内科疑难杂病临床应用概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3):44-45作者简介:曹庆茗(1981-),女(汉族),本科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针灸。
论文作者:曹庆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2
标签:气机论文; 津液论文; 脏腑论文; 脾胃论文; 主任论文; 功能论文; 病理论文; 《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