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讨论这个重大课题——从啤酒合资引起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题论文,啤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提高开放水平 振兴民族经济》的重点系列报道。开篇是介绍全国啤酒企业的合资情况,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如何振兴我国民族工业的思索和关注。
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多年闭门锁国局面,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自此,我国对外开放高潮迭起,好戏连台。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立经济特区,1980年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诞生;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6年发布鼓励外商投资的22条规定;1988年实行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进入90年代后,开发浦东特区,从沿海、沿边、沿江到内地,全面启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17年来,我国共引进外资1333亿美元(不含贷款),注册“三资企业”23.4万户;近年来,外商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0%左右,“三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9.1%。1995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这是世界大国中少有的。中国经济同国际经济日益联为一体。通过对外开放开阔了眼界,吸收了外资,引进了设备,提高了技术,学会了管理,增加了财富。
可以说,没有十几年的对外开放,就没有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就没有今天的国际地位,中国的大门将永远开放下去,这是决不动摇,毫无疑问的。
然而,纵观世界各国,对外开放决不是没有一定原则和一定限度的。今天的国际市场,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比比皆是;公开的、隐蔽的对外限制花样翻新。譬如日本,在60年代经济高速成长时期,对外国资本的进入采取了相当严格的限制措施,尽管欧美各国一再抗议,直到70年代中期才基本放开,以至于被讽刺为“牛步开放”,而且,其牛肉、柑桔、大米市场直到90年代才有条件地开放。又如韩国,70年代其经济腾飞时,在鼓励外国资本的同时,政府着力扶植本国的大企业、大财团,不仅牢牢守住国内市场,还昂首挺胸地参与国际跨国集团的竞争。就连自称开放度最高的美国,直到目前为止,仍以配额、反倾销、经济制裁等手段,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工业与市场。一切领域都无条件地开放,一切行业都无限度地合资,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
现实把一个严峻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既要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又要注意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如何把握好两者的“度”?在我国大幅度降低关税、大力吸收外资的同时,如何使本国民族工业尽量减小冲击获得发展?在日用消费品市场日益饱和、国内厂家已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之际,有必要无节制地让外资涌入吗?以市场换技术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用哪些行业、哪些领域的多大部分市场换取什么样的技术呢?随着我国国产名牌一个一个被“吃”掉、被挤垮,陆续退出市场,我们的对策究竟应该是什么?
最近一段时间,“民族工业”这个词引起了愈来愈多的人的关注。在国际市场联为一体的今天,在公有制占国民经济主体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今天,民族工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合资企业中有中方股份,算不算是民族工业?在对外开放的今天,还需不需要发展民族工业?一句话,如何在对外开放中振兴民族工业?这是人们非常关注而我们又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我们的目的不在于引起争论,而在于促使人们思考和取得共识。欢迎各界有识之士与我们一起探讨。
(来稿请寄北京宣武区白纸坊东街2 号经济日报工交部。 邮编:100054。传真:(010)63539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