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博物馆给我的印象就是里面放着很久以前的东西,有历史代表性的物品,我们称之为文物的物品,而这样有历史代表性的物品只能放在一个个密封的玻璃柜里,精美的展品在玻璃柜中以“独居”或“群居”的方式展示着,旁边一张说明牌写着展品的名称、年代、发现地点等基本信息,还有一些不认识的专业词语,许多人参观时经常是走近不经意的看一眼展品,读一读标签的内容便离开,留下“到此一游”外,没有更多的收获。就这样一件文物让人触不可及,只能隔着玻璃观赏,虽然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护文物的完整性、避免毁坏性,可是让参观者能了解到的信息非常有限,现在大多数人的参观仍然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参观者对它没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由于展厅有限,还有很多藏品一直沉睡在博物馆的库房中,并没有在公众面前亮相的机会,而且展厅基本陈列很少发生变动,对参观者来说缺乏新鲜感、缺少吸引力。
关键词:互动性;文物价值;科技+人文
前言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艺术的殿堂,也应该是公众文化休闲的场所。我们需要多多思考如何让博物馆贴近大众生活,让那些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藏品与现代生活相连,引导人们改变以往走马观花、不明就里的观览体验。
1.基本陈列与公众的互动性
博物馆展出的藏品除了一些展览的标签,显示基本的文物信息之外,还缺少了一些(比如:这件藏品是如何挖掘出来的,它的时代、中间经过了哪些过程以及相关内容与故事、还有与之年代还有哪些文物等)这些以公众为中心的更多内容,文物展览应该多层面来展示(比如:社会文物历史、美学、民族学等)而不是只局限于文物的类别,加上文物和古董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公众理解起来总有难度。
博物馆只是重视于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陈列出来,自认为其产品会为人所喜爱,而不考虑特定群体的需求,除了基本陈列、临时展览、馆际交流、互换展览和文物借展以外,我们应多动脑,多创新,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营造全社会对博物馆事业的普遍关注。例如不断增加社教活动,增强参观体验,才能真正使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出来,让人感知其文化内涵和生命力。试着将一些重要的外事活动演唱会等安排在博物馆举行,通过新闻媒体播放关于博物馆文化的公益广告,举行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的文艺节目,将学校的德育、历史、政治等课程教学实践安排在博物馆里进行,定期举办各种公益讲座和一些有特色的培训班及文化欣赏活动,隆重渲染节日喜庆气氛,以满足公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社教活动对于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走进博物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使博物馆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2.利用多种形式提升文物价值
传统的博物馆的管理是以管物为中心,文物档案以纸质档案为主,以纸质表格、卡片的形式来体现;展陈方式单一,只限于展柜、图片和文字;观赏的视觉效果不够生动多彩;研究也是以纸质为载体;参观者获取信息受到时间、场馆、文物特性的限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们可通过影视节目推广、VR(虚拟现实)技术展示、配套讲座与解析、文创产品的开发……越来越多的新形式和新思路被博物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展示技术日趋成熟。观众不在满足于文物孤立、静态的展示方式,让躺着的历史活起来,让深奥的科学动起来,让不会说话的藏品和公众有亲密的连接,在这信息共享时代,让文物“活”起来是要把和文物相关的内容一并展出,不管是历史故事还是其它的内容,只有把这些内容完整展现出来才能让公众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愉悦,了解到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遗址对馆藏文物活化的作用,无论是对还原馆藏文物的原生场景还是提升馆藏文物的表现力、丰富馆藏文物的情节性和故事性,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在博物馆馆内可通过增加多媒体设施,例如投影、动漫、互动体验游戏等高科技,让这些也出现在基本陈列展中,让广大游客更直观的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不管在什么时代都应该用丰富性和多样性吸引公众,用专业语言来陈述专业的内容,反映文物的基本特征。
3.科技+人文
博物馆的文物是带不走的,但是由文物衍生出来的文创产品是可以带走的。我们运用现代技术,不仅对博物馆的科研、展览进行传播,也是针对一些文物的再创造、再发生,可做一些二维码附在文物名称介绍旁边,通过扫描将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实体在虚拟网络中按照1:1进行复原,再加上详细的物体介绍和历史介绍,让参观者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置身在博物馆内。文物不是平面的,它应该是沉浸式的、体验式的。怎么让这件静的东西动起来、让广大的老百姓都能欣赏,这就是搞博物馆文创应该做的事情。
让文物“活”起来,除了有更多、更好的展示还需要通过现代各种科技手段把文物中的历史故事、文化关系等展示出来,(如:文物发掘地的具体位置,平面图、相关的人物关系和作用等做成动画或者4D、VR模式,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虚拟现实,加强视觉上的体验)这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其中一种方式,科技是离不开人文的,没有人文内涵的科技是冰冷的,科技隐含目标是人文关怀,它可以为传统文化赋能,增强藏馆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提高策展水平,让人们愿意用逛公园、逛商场一样的热情和兴趣来逛博物馆,从一件件不可多得的馆藏物品中了解历史,增长见识传承文化,让民众“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让博物馆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与公众的连接,可以有许多新方法、新形式、新场景。期待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创新思路与手段,更好地连接、融入大众生活,为人们带来精彩、多样的文化体验。让这些综合性的内容和关系完整的传递给公众,实现信息共享这也是博物馆的责任,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本质内容。
参考文献:
[1]焦丽丹.如何让馆藏文物“活起来”[J].中国博物馆,2015(3):30-34.
[2]王金定.博物馆,如何让你的文物活下来[J].博物院,2017(5):93-98.
[3]王龙,孙岱萌.展览合作“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馆际合作办展模式探析[J].中国博物馆,2017(3):98-103.
[4]黄苏哲.“让文物活起来”的文博工作实践与思考[J.客家文博,2017(1):46-51.
[5]陈果,胡习珍.关于我国中小型博物馆的几点思考——从欧洲中小型博物馆看我国中小型博物馆的未来和发展[J].中国博物馆,2007(3):19-23.
论文作者:孙力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6
标签:文物论文; 博物馆论文; 公众论文; 参观者论文; 藏品论文; 内容论文; 历史论文; 《城镇建设》2019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