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宁273100
摘要:周村,作为我国纺织行业的重点地区,不仅为我国的纺织行业发展提供了众多的技术支持与发展经验,更作为我国的丝绸之路发展的源头,向海外提供了巨大的文化与经济输出。本文将从周村的历史进程出发,阐述古城的历史故事,介绍了我国首个保税区周村的来历,并对其丝绸之路源头进行一定的探究,以期更多的国内外友人能够了解古城周村。
关键词:周村;古丝绸之路;旱码头;丝绸工业
周村区,位于我国山东省淄博市,面积160平方公里(不含文昌湖旅游度假区、北郊镇),人口25万,共设有二个镇、四个街道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是我国山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也是我国首个最早的“保税区”,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周村不仅有效帮助了我国纺织业的进步与发展,更是我国丝绸之路中的关键一环,从历史角度和文化角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周村也享有“天下第一村”和“丝绸之乡”的美誉。
一、周村古城的历史进程
周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根据相关历史资料的记载,在当时的条件下,周村的丝绸制造技术已非常发达,其出品不仅广受人民百姓的追捧,更是受到帝王将相的赞赏。而到了两汉、唐朝时期,周村的丝绸制造业迎来了自己的顶峰,其制造出的丝绸成为了当时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来自日本、俄罗斯甚至美洲大陆的贸易航线,都将周村出产的丝绸作为贸易的源头,将周村制作的上好丝绸出口至其他国家。当时,以丝绸作为命名的街道一直沿用至今,由此可见当时其丝绸制造行业的繁荣程度。随后,周村的丝绸制造技艺一直维持在全国最高水平,并未受到时间的冲刷而有所退步。到了明清期间,周村大力开展养蚕事业,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出更好的丝绸产品,作为与外国互相交流的文化产品。
时间来到了清末民初,即使在国家经济十分落后,科技手段发展困境之时,周村仍然拥有近2000余台的纺织机器,能够制造三十多种不同工艺水平的丝绸。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周村共拥有近一万两千台纺织器械,世人如是评价周村,中国的纺织产业看山东,山东的纺织产业看周村。由于战火的洗礼,原本繁荣的周村纺织产业几近凋零,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恢复周村的纺织业,将原本松散的近三百五十家个体经营纺织工厂和个体手工业者串联起来,并引进先进技术,使原本效率低下的手工制造业转变为机械制造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为周村丝绸业的复兴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一九八一年,国家成立了山东省淄博市的淄博丝绸公司,有效推动了周村丝绸业的健康可持续化发展。
二、周村是历史上首个“保税区”
对于现代人而言,保税区的概念已深入我国许多的制造行业中。而周村由于作为丝绸之路的源头,向国外输出的众多质量优秀的丝绸,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保税区,实现了境内生产,境外输出的功效。甚至在“出口”、“贸易”的概念还未清晰出现时,周村的生产输出已达到了上述功能,为中国带来了经济效益的同时,有力地输出了我国文化资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周村大街、丝市街和银子市街三条街的交汇处,立有一块六边形的六角形的石碑,上刻有“今日无税”的四个大字,这也是周村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保税区的”由来。而周村保税区的建立,离不开一位清朝时期对周村带来巨大经济贡献的人物——李化熙。在清朝建立伊始,周村原本的官吏采用了非常严苛的征税制度,严重滞后了周村人民经济水平,官府的苛捐杂税和豪猾恶棍的敲诈盘剥,影响着周村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发展家乡经济,辞官回乡的李化熙,代替商人缴纳税款,在周村城内开设义集,在周村大街立“今日无税”碑,自己承担了全部市税,使周村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保税区”。
三、周村作为丝绸之路源头的探究
1、周村旱码头为丝绸之路提供了贸易氛围
所谓旱码头,是指不经过水路贸易航线,由于陆路交通发达,因而通过陆地途径积极发展贸易交换工作。在我国历史上的隋唐时期,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导致了其流域的山东沿线贸易得以充分发展,加之当地乡绅鼓励百姓们从商经商,当地百姓对进行商品贸易的热情非常大。此外,周村所在的山东淄博物产资源非常丰富,对积极开展丝绸制造业提供了天然优势。在清朝时期,周村更是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保税区,使周村积极发展贸易的势头发展到了鼎盛。正是有着如此积极的贸易经济氛围,加之周村出产质量较高的丝绸产品,使得国外使者在出使中国时,非常容易融入当地气氛,并将产品带回自己国家。这样的个人贸易往来促使了国家层面的经济交流,最终由日本、俄罗斯甚至是美洲大陆的国家,都纷纷开辟了贸易航线,来采购周村的优秀丝绸产品,出口至自己国家以谋取利益。
2、气候地理因素为生产丝绸提供了条件
在我国古代山东省淄博市属于风调雨顺,气候温和湿润的区域,这样的气候最适宜桑麻种植生产。而山东桑麻的种植需要追溯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山东属于齐国领土,齐国的开拓者姜太公实行了两大政策。首先是推行女红产业。所谓女红产业就是积极鼓励当地妇女进行桑麻制品的制作,女性除了相夫教子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丝绸的制作,在当时几乎每一位妇女都有着高超的编织技艺。其次,齐国大力鼓励经济贸易,许多的周村居民除了发展必要的农业外,将大量精力投入纺织业中,并将许多的纺织产品出口至邻国,以换取其他的资源或经济。这里两方面的综合因素,使周村地区的纺织业得到了正面积极的刺激作用。
3、众多的历史文献证明了周村的源头
我国西汉时期司马迁著作的《史记》与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是目前我国公认最具有说服力与公信力的历史文献。二者都详细记载了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周村地区其纺织产业的发达程度,其桑麻种植产业也十分繁荣。而从周村的出口的丝绸物品已传播至全国各地,不仅是平民百姓对其爱不释手,各地的王侯将相对周村产的丝绸产品也是赞赏有加。根据唐代官修志书《唐六典》中的描述可以发现,全国的蚕桑丝纺业出现了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和江南五地争艳的局面,但山东丝织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却仍占据着第一把交椅的位置。更有当时家喻户晓的民谣“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桑;步步皆闻机声,家家织绸缎”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1]张祖群.“古代丝绸之路”的当代地缘政治、经济升级版——基于“一带一路”的文献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5,27(4):7-14.
[2]张江河,周彬.古今丝绸之路地缘政治之较析--以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为例[J].东南亚研究,2016(6):31-44.
论文作者:闫文静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1
标签:丝绸论文; 丝绸之路论文; 我国论文; 保税区论文; 贸易论文; 山东论文; 源头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