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在分支机构的实施成效和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支机构论文,成效论文,国有商业银行论文,股份制改革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商业银行改革的微观绩效评价
截至2005年底,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行(以下简称建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行(以下简称中行),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行(以下简称交行)股份制改革全面深化;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行(以下简称工行)财务重组已经完成,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在改革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各行经营机制初步转换,组织结构更趋合理,强化风险内控,加强会计审计,树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建立以市场为机制的导向,强化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提高了服务和创新意识,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一)微观绩效比较
表1 2004年、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绩效比较
排名 绩效分值财务效益
流动性 安全性 发展能力
2005200420052004
200520042005200420052004
4/3 建行 62.393 63.615 0.6058 0.6079 0.6942 0.6944 0.6043 0.6051 0.6163 0.6630
3/4 中行 66.029 62.023 0.6036 0.6015 0.8308 0.6736 0.6068 0.6041 0.6668 0.6233
2/2 工行 66.050 66.912 0.6006 0.6005 0.8888 0.9014 0.6067 0.6000 0.6289 0.6612
1/1 交行 71.765 67.045 0.6018 0.6014 0.8954 0.8474 0.6054 0.6048 0.8510 0.7019
数据来源:各商业银行报送
注:财务效益、流动性、安全性和发展能力对应的数值均为分析系数,分析系数=该部分指标得分之和/该部分权数,表示本部分实际得分占应得分的比重。
绩效评价结果显示,交行企业性绩效要明显优于其他三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主要体现在发展能力和资产流动性得分较高。鉴于交行改革主要涉及财务重组,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这也可以部分说明,财务重组短期内会提升改革银行的资产安全性和经营效益,但若要获得长期的发展能力,还有待经营机制的根本转换。
横向看,三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2004年、2005年绩效评价排位由高到低依次为工行、建行、中行和工行、中行、建行。分项比较,财务效益方面建行表现突出,2004年和2005年均列三家之首,工行表现稍差;工行资产流动性较高,抵御风险能力较强,建行资产流动性较差,中行资产流动性2005年较2004年有较大提升;资产安全性方面,因为工行2005年才开始剥离,故2004年该指标得分较低,2005年资产安全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中行、工行、建行,值得关注的是建行资产安全性2005年比2004年有所下降;发展能力方面各行表现较不稳定,特别是建行、中行波动较大,建行由2004年的首位降到2005年末位,中行则由2004年的末位升至2005年首位。
(二)竞争力比较
表2 2004年、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竞争能力比较 单位:%
2004年 2005年
总资产报酬率 存贷比 不良贷款率 总资产报酬率 存贷比 不良贷款率
建行 1.985 110.4 4.211.799
98.9 5.41
中行 0.922 61.3 6.321.497
59.8 4.32
工行 0.596 62.3 15.0 0.793
55.8 3.10
交行 0.846 64.7 1.721.147
67.0 2.46
2004年 2005年
存款贷款
非利息收 营业收入 存款贷款
非利息收 营业收入
增长率 增长率 入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入增长率 增长率
建行 5.691.7262.33 25.51 21.078.5 -17.839.79
中行 5.08 -16.01 1.17 31.85
3.912.49 30.366.72
工行 5.68 -11.3563.94 25.12 15.32
18.88 27.56
21.16
交行39.34
42.3623.07 27.41 42.64
47.48100.71
75.22
资料来源:各商业银行报送
纵向看,改革以来各行竞争力均得到提升。从绩效评价指标分析中可得,银行效益普遍提升,建行、中行、工行、交行总资产报酬率2005年比2004年分别提升-0.18、0.57、0.2和0.3个百分点;流动性加强,上述四行存贷比2005年比2004年分别下降11.16、1.57、6.51和-2.21个百分点;2005年各行不良贷款率除建行外,均控制在5%以内。但从最关键的发展能力指标分析,交行、中行发展能力较为全面,传统业务与中间业务均保持稳定增长,营业收入2005年较之2004年有较大提升,两行营业收入增长率2005年比2004年分别上升了47.81和34.87个百分点;而建行与工行传统业务保持较快增长,但中间业务出现下滑,非利息收入两行2005年比2004年分别下降了80.16和36.38个百分点,相应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下降15.72和3.96个百分点。
此外,调研中我们特别关注各行主要的核心竞争力,即创新能力问题,虽然各行都在大力发展传统业务以外的市场,但多数都集中在支付结算、代理、担保、承诺及卡业务等方面,且产品趋同性较强,缺乏自主创新的拳头产品。经分析,主要受创新机制及创新环境两方面影响,表现出与其他省市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各总行在这方面的授权及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方面都对分支行创新活动有所限制;另一方面受市场环境影响,客户需求不足,市场上很少出现由客户主动提出的创新产品需求。
二、改革在关键领域取得进展
(一)组织架构
表3 机构设置调查表
2005年 改革前(2004年)
二级分行 支行 分理处 储蓄所 二级分行 支行 分理处 储蓄处
建行20 35 58 115
20
8 78 136
中行 2131 41 202 131 41 20
工行27168 38 102
27 168 36 126
交行 9 51 19 46 5
资料来源:商业银行报送
1.机构设置改革。调查显示,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改革在基层力度较大,即改革主要集中在储蓄所、分理处和支行级,对二级分行及以上的机构基本没有触动。如工行储蓄所由改革前的126个,经裁减和更名,目前为102个;建行储蓄所由改革前的136个裁减更名后为115个,分理处由78个裁减更名后为58个;交行分理处由5个裁减更名后为1个。在裁撤机构的同时,各行也在注意将机构的裁撤同调整结合起来,管理链条也进行了相应的缩减,各行基本上从以前的三级管理转变为目前的二级管理,管理层级为分行、二级分行和支行,支行以下为营业性机构。其中建行计划今年进行扁平化试点,即进一步缩短管理链条,将管理权上收到分行。
对机构设置的改革反映了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区域设置与垂直管理模式基本没有改变,即改革越深入越难推进。分行级基本没有触动,仍按行政区域来划分一级分行,同时二级分行也没有任何改变,仍按传统的区县设置。各行均反映将二级分行的管理权上收到分行有一定困难,因为目前的经营环境决定了银行还是要与政府部门发生一定联系,区域性特征明显。这就有可能使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分支机构经营中的地方政府行政干预问题难以解决。
表4 部门设置调查表
2005年 改革前(2004年)
部门机 业务部 部门机 业务部
构总数 门总数 构总数 门总数
建行 25
8 25 8
中行 21
7 27 8
工行 21
7 21 7
交行 17 11 14 8
资料来源:商业银行报送
2.部门设置改革。国有商业银行部门的设置基本与改革目标相吻合。首先表现在部门设置的导向发生变化,由按产品设置部门转向按客户设置部门,基本都设置了公司部、个人部等突出客户需求的业务部门,更加符合现代企业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目标。其次是业务部门占比提高,如中行由2004年占比29.6%提高到2005年的33.3%;交行由2004年的57.1%提高到目前的64.7%,市场开拓能力得到加强。第三,是综合管理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更适应市场化要求。各行均设立了人力资源部,突出了人力资源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建行还专门设立了企业文化部,说明银行已经充分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各行均设立了法律合规部,加强了合规风险管理;此外,各行还整合了行政色彩较浓的机关党委、团委、老干部处,将过去这三个部门的职能合并为一个部门。
在部门设置改革的同时,各行均加强了业务流程的整合,根据前中后台分离,充实前台、加强中台、集中后台的原则,优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前台的业务整体营销和服务的能力、中台的管理和风险内控能力,以及后台的集中化处理能力。从贷款审批权限上看,各总行都实施了权限上收的策略,分支行的审批权限逐步缩小,例如,工行目前对项目贷款的审批权为2亿元。权限集中上收固然可以防范风险,但同时也带来了层层上报,办事效率降低的问题,防范风险与提高效率还需进一步平衡。
3.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与数据集中处理。各行均深化了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风险与效益约束机制,深入推进以EVA为核心绩效考核机制。其中建行在坚持全行财务的统一管理和有效监督的前提下强化垂直管理,主要包括财务预算垂直管理、财务授权垂直管理、绩效考核垂直管理、财务会计监督垂直管理、财务会计报告垂直管理原则;并应用关键业绩指标(KPI)体系增加了对支行领导班子和分行主要业务部门的业绩考核。中行积极稳健推进会计结算业务流程整合,强化会计结算管理职能,规范各项业务操作。工行建立了财务核算中心,启动以EVA为核心、条块结合的财务资源配置机制。对财务收支项目实行集中统一核算;尝试建立以支行为基本单位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在目前“分块(机构)”预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以产品、部门为预算单元的“分条”预算,为最终实现“条块结合”的精细化预算模式做好准备;同时制定以EVA为核心的营业费用管理办法,加大费用资源管理的激励力度。
各行均实行了数据集中处理。其中工行在这方面启动较早,实现了账务的电子化集中处理;建行的“建行数据集中工程项目”(DCC)已上线工作。数据的集中处理一方面有利于防范风险,同时也避免各分支行分散开发系统,节约了开发成本。
(二)激励约束机制
人力资源改革是改革中的难点和重点。从目前看,各行正在稳步推进人力资源改革,人员裁减力度并不大,多数采取换岗不下岗的形式,人员变动最大的是工行,在职员工2005年比2003年减少了543人,建行减少了120人,中行、交行分别增加了11人和16人。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各行在物质激励方面的改革力度较大。在工资改革中逐步打破员工收入与其行政职级的直接联系,采用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模式,逐步建立以岗位价值取代行政职级别来作为薪酬水平的基础,以绩效评价结果替代年终评优作为奖金发放的标准。
在精神激励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激励和约束员工思想,增强企业凝聚力;二是评选各类先进工作者、立功个人等荣誉;三是奖励性培训,加大对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经办人员进行岗位资格考试,完善各类培训和再教育体系。
在长期激励措施方面,各行普遍将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激励措施,将员工在职期间的贡献与其退休后的保障水平紧密联系起来;此外,建行还实施了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建立与绩效挂钩的薪酬性货币化住房分配制度,以及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在约束机制建设方面主要还是以制度性约束和合同约束为主,包括员工行为规范,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绩效考核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各行都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全体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
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短期激励、物质激励为主,在长期激励、精神激励方面的改革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特别是对于已上市银行,长期股权激励缺失,对于高管层来说,缺乏分享企业成果的长期机制;精神激励方面,仍存在“官本位”思想,缺乏对员工的系统性的职业生涯发展培训。
(三)风险内控管理
表5 内控情况调查表
建行 中行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拨备覆盖率
3.54% 66.57% 78.97%
本年形成不良贷款(亿元) 12.83 15.61 11.05 7.71
18.99
2.97
案件发生数量 5 1 1 4 0 2
其中:内部人员操作2 1 1 3 0 1
资产费用率 0.93% 1.24% 0.98% 0.63%
0.9% 0.88%
收入费用率 23.87% 26.68% 26.32% 30.25% 39.5% 34.08%
工行 交行
拨备覆盖率35.37%
- - -
本年形成不良贷款(亿元) 31.2
21.2
3.70.21.1
案件发生数量 0 0 0 1
其中:内部人员操作
0 0 0 0
资产费用率1%0.78% 0.69%
收入费用率 28.47% 24.64% 19.09%
资料来源:商业银行报送
注:拨备提取各行要求不一,有的由总行提取。
表5显示,改革两年来,各行内控建设成效显著,拨备提取力度加大,新增不良贷款下降,案件发生数下降,各项费用支出得到合理控制,反映在制度建设上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各行改革以来都建立了较为严密的内控制度,初步形成了分行内控委员会与各业务部门内控工作小组相结合的内控组织体系,内控管理制度、议事规程逐步规范,各层级负责人的内控管理责任和报告路线逐步明确。其中建行实施了“风险管理基础平台工程”项目建设,推行积分管理,促进全体员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行稽查部对员工工作以外的行为定期进行评价,防范员工的道德风险;中行设置了内控合规员,加强合规风险的管理。
其次,改革银行进一步深化内部审计体制改革,建立相对独立、垂直管理的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进一步界定审计职责,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再次,在风险管理方面,改革银行实现了由单一的授信风险管理向全面全程风险管理的转变,管理方法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加强定量分析。一是加强市场分析,及时引导贷款投放,进行风险规避;二是加强信贷资产质量监控,遏制不良贷款反弹;三是加强非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四是加强转授权管理;五是建立操作风险监控分析制度,防范操作风险。
三、改革外部环境评价及改革信心调查
表6 天津市信用环境调查表 单位:万元,%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企业逃废银行债务金额 158008
262793
354821
138985380800
企业贷款金额
11150524 12094783 12219447 14888389 13535101 14333309
其中:违约贷款金额 4689468 4792325 4118923 3190151 1349807
744731
企业违约贷款率 0.42056 0.396231 0.337079 0.214271 0.099726 0.051958
违约贷款起诉金额 281466
321107
350166
525352
253044
161371
违约贷款起诉率 0.060021 0.067004 0.085014 0.164679 0.187467 0.216684
起拆贷款的胜诉金额
281466
260255
332452
506509
212360
100460
起拆贷款的胜诉率 1 0.810493 0.949413 0.964133 0.839222 0.622541
胜诉贷款的执行金额196524003356601364684601619048
胜诉贷款的执行率0.06982 0.153822 0.170253 0.071999 0.216689 0.189608
资料来源:商业银行报送
表6显示,天津市的信用环境正在逐年好转,企业违约率持续下降;金融机构的维权意识增强,对违约贷款的起诉率逐年上升。此外,胜诉贷款执行率的上升也反映出整体信用环境的改善。但同时也存在着执行率过低的问题,且2005年执行率出现了下降,都说明了进一步加强信用环境建设的必要性。
此外我们还针对改革外部环境及改革信心进行了调查问卷,问卷对象为改革银行全部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共收回有效问卷239份。就改革外部环境评价问卷主要从央行政策操作水平、提供金融服务、监管行为评价、同业市场秩序、地方服务、国企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设计了问卷。结果显示,对外部环境的满意度比较高的集中在央行的政策操作水平和金融服务、地方政府在维护经济秩序方面的努力、监管评价、国企改革进程、社保体系建设等方面;而对外部环境满意度较低的主要集中在地方税收政策、服务部门办事态度及效率、司法系统执结案,以及同业竞争秩序几方面。
表7 对改革外部环境调查问卷结果统计表
对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水平的综合评价8714210
央行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对商业银行业务需求满足度9210542
宏观经济金融调控对银行经营影响 177 59 3
地方政府在维护经济秩序方面的努力94102403
地方税收政策影响 2134
102
其他服务部门办事态度及效率 54 95864
对地方出台的支持银行发展优惠政策评价7510040
24
对司法系统执结案件评价 76 77779
国有企业改革进程评价82127291
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评价 71112524
对监管部门监管理念方式评价 1217538
14
对监管部门加强风险监管作用评价 143 90 6
对监管部门推进信息披露,发挥市场约束评价
131101 7
对同业市场竞争秩序评价 50 9792
注:有效问卷239份,按满意度由高到低排列,表中数据为相应选项得票数
对改革信心的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员工的情绪、收入及对改革前景的看法来展开。结果显示,情绪影响方面高级、中级、普通员工反映是一样的,选择“影响很大”的基本占到61%;收入方面选择“影响很大”的占49%,且由高级、普通到中级顺序,说明改革对员工心理上的影响要大于收入变动带来的影响;对分支行业务选择“影响很大”的占62%,说明在转换经营机制方面,改革已经开始发生作用。此外,在对改革前景看法中选择“前景看好”的占84%,反映银行内部对改革充满信心;在认为保证改革成功最关键因素的选项上,按得票由高到低排序为“人力资源”、“适合国情”、“领导重视”和“制度安排”;在对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选项上由高到低依次为“公司治理”、“金融创新”、“改善服务”、“信息技术”和“规模扩张”,反映了银行内部员工对改革的认知度较高。
四、政策建议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包括制度设计安排,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的转变,改革中的风险防范,以及外部环境对改革进程的影响等,特别在分支行层面表现更为突出,需要我们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逐步完善,保证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组织架构的改革力度
应借鉴先进的组织模式,逐步改变传统的直线职能与区域型组织的混合模式,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垂直化为主的事业部组织模式和矩阵式管理模式,解决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以及管理链条过长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具体操作是打破目前按行政区域划分一级分行的做法,根据业务走向、客户分布、业务区域等设立区域总部,以客户为中心,根据业务部门设置建立垂直的事业部组织,同时减少纵向的中间管理层次,构建大总行、大部门结构,真正实行扁平化管理。同时要注意处理好总、分行间的集权与分权、控制风险与提高效率间的关系。
利用矩阵式管理模式实现业务流程再造。结合部门设置的改革,在事业部组织模式下,根据业务流程,整合资金、信息、人力以及各种物质要素,加强横向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成立任务团队,从宏观、系统的角度整合流程。同时应强化灵活性管理,推行多样化流程安排;专注于核心能力的培养,鼓励通过业务外包实现虚拟经营。
此外,还应加强会计内控制度建设。目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之中,没有形成由目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的连贯的风险防范程序,会计内控、信贷业务内控、资金内控缺乏有机的结合,且会计内控建设滞后于会计电算化发展,内控乏力。下一步改革应重点加强会计内控建设,防范会计风险,建立有效的会计分析和信息反馈制度,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与揭示,凡对银行稳健经营有影响的因素和事项均要求由会计人员充分揭示,如资产运行质量状况、利润中应收款比例、筹资实际成本、担保抵押物现状;完善会计科目体系,例如将逾期拆放款项及衍生金融商品交易业务等形成的或有资产负债纳入表内核算,使潜在风险及时揭示。
(二)切实转变经营方式
调研显示,改革银行经营方式与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优化信贷结构、金融服务、金融创新和市场营销方面亟待加强。下一步工作重点应放在对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转变上,将原有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转到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方式上来。一是要杜绝机构设置的粗放型,避免出现机构、人员的反弹,以及在财力、人力、物力上的浪费现象。机构设置,人、财、物的安排都要以高效率、高效益为前提。二是改善负债结构,鼓励商业银行利用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来源,改变过去只依靠存款的经营方式,在筹措资金的同时要考虑综合经营成本。三是提高资产质量,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树立经济资本的观念,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杜绝盲目拉存款,盲目放贷款,只重规模,不重质量现象。建立科学的贷款定价模型,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建立完善的贷款决策机制和信贷管理体制,按照贷款发放程序,明确各部门的权力和责任,形成有效的内部制约机制;合理分配资产,大力发展低风险的中间业务和个人业务,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源化,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防范信贷风险。四是鼓励金融创新,走综合经营的路子。完善现有的管理机制,利用一线人员贴近市场的优势,鼓励一线人员的创新意识,主动寻找客户和商机,加快产品创新,突出特色定位和技术含量,避免盲目跟风;加强与证券、保险及金融行业的合作,多渠道开辟业务合作领域,提高综合经营能力。五是进一步加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经营方针,加强营销意识,建立有效的营销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三)加强改革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一是防范公信力下降,存款流失可能增加的流动性风险。调查显示,三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都出现了公信力下降的现象。2003-2005年建行的公信力分别为10.54%、9.45%和9.66%;中行为12.39%、10.88%和9.54%;工行为21.59%、19.4%和18.88%,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二是高度重视不良贷款的反弹现象。2005年,部分改革行出现了不良贷款反弹的现象,如建行、交行不良贷款率分别由2004年的4.21%和1.72%上升到2005年的5.41%和2.46%,不良贷款的反弹表明只重规模不重质量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需要引起密切关注。三是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操守教育,防范道德风险。今年来银行业出现的大案要案都与内部员工的非法行为有关,在改革措施的制度设计中,应加强对员工职业操守方面的制度安排,同时加强操作风险的考核,采取多种方式,如定期轮岗、离任稽核、强制休假等进行风险防范。
(四)转变思想观念,培育企业文化
改革最根本也是最困难的就是全体员工要真正转变思想、转变观念,调查问卷也显示改革对员工心理上的影响要大于收入变动带来的影响。这就要求管理层要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全方位、多层次满足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特别要加大精神激励和长期激励,完善培训机制,加强金融业人才市场建设,通过市场力量进行有效约束;同时要致力于培育核心企业文化,形成企业独有的价值观,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五)改善外部环境
调查问卷显示对外部环境满意度较低的主要集中在地方税收政策、服务部门办事态度及效率、司法系统执结案,以及同业竞争秩序几方面。人民银行、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及地方政府应协调配合,共同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改革顺利开展提供支持保障。可根据银行要求及地方财力,进一步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税收优惠,减轻银行的税费负担;提高服务部门办事效率;提高司法系统对金融案件的执结率,保障信贷资产安全;大力打击各种无序竞争现象,维护良好市场竞争秩序。
标签: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内控体系建设论文; 内控管理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会计职业论文; 企业分支机构论文; 银行系统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银行论文; 建行企业论文; 会计论文; 经济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