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阶段性通货紧缩的表现、成因及抑制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成因论文,阶段性论文,抑制论文,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通货紧缩的表现,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因素。中国之所以出现阶段性通货紧缩有四个原因。应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采取反通货紧缩措施。
一、通货紧缩阶段性的表现
所谓通货紧缩(Deflation)是指由于市场非均衡出现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导致国民经济运行中商品和劳务总体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的经济状况。它是与通货膨胀(Inflation)相对立的经济学概念。解释经济生活是否出现通货紧缩现象关键在于物价总水平的“持续”变化,而物价的持续变化往往是一种动态过程,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极其复杂。如是货币性通货紧缩,其特征是物价持续下降、货币流通量减少、经济衰退;如因技术和取消过度垄断性管制导致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适度下降对经济在一定阶段是有利的。发达国家一般是用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来度量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我国目前是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两种指数来反映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以此判断,我国从1997年下半年以来社会总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1999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呈现通货紧缩的特征明显。
(一)通货紧缩表现的不利因素
1.物价指数持续负增长。按照同比指数来看,截止1999年6月底,①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已连续21个月负增长(注:价格总水平下降的起点是1997年10月)。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连续15个月负增长。③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已连续30个月下降。
2.经济增长率放慢。GDP同比增长率呈适度下滑趋势,且环比增长速度猛烈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去年上半年GDP实际增长7.6%,其中第1季度增长8.3%,第2季度增长7.1%。如对上述公布数据进行季节调整,结果如表1,可见去年前两年季度的环比增长率很低。
表1:1998年以来季节调整后GDP增长率(%)
98.1季度 98.2季度 98.3季度 98.4季度 99.1季度 99.2季度
比上季增长率1.5
1.9
2.2
3.7
0.3
0.8
比上季增长年率 5.9
7.9
8.9
15.5 1.3
3.1
3.国际收支增幅下滑,外商直接投资呈减少趋势,尤其出口形势严峻。去年1~6月,我国新批合同外商投资金额193.9亿美元,与上年同比下降了16.7%,实际利用外商投资185.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9.2%,外国直接投资下降。同期我国进出口总额为1580.3亿美元,同比增长4.4%。其中出口总额为830.1亿美元,下降4.6%,进口总额为750.2亿美元,增长16.6%。实现贸易顺差79.9亿美元,比前年同期下降145亿美元,外汇投资下降。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拉动效应减弱。一是1998年非国有投资未能有效启动,仅增长8%,比上年下跌了0.6个百分点,也低于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个百分点。二是199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未能延续1998年下半年的上升势头,而是出现了明显的回落。1999年上半年投资增长速度快速下滑至15.1%,三个月降了7.6个百分点,上半年每月的平均跌幅为2.6个百分点。
5.货币供应量增速上升缓慢,货币流动性长期下滑趋势继续。1999年6月末,货币供应量M1和M2分别同比增长14.9%和17.7%,增速分别比上年末加快了3.0和2.4个百分点,但均未达到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水平,尽管从货币供应量的增幅来看是上升缓慢(见表2),但从货币流通性来看长期下降趋势没有(见表3)根本好转。
6.实际失业率居高不下。尽管我国1996年、1997年、1998年连续3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3%左右,但要看到城镇登记失业率并不包括实际经济生活当中大量没有工作岗位而没有去登记的那一部分失业人数。1996年以来下岗人数从564万陡增为1997年的891万人,1998年又增为940万人,加上当年登记失业人口557万多人,还要考虑到其它各种原因失业和下岗的人口也有几百万,全国城镇各种形式的失业人口约2000万人,占到整个就业人口的近10%。
表21998年以来我国货币供应增长情况 (单位:%)
98.1季度 98.2季度 98.3季度 98.4季度 99.1季度 99.2季度
M[,2]增长率 15.4 141615.3 17.9 17.7
M[,1]增长率 11.8 8.7
13.2 11.9 14.9 14.9
表3中国货币供应量及流动性的估算 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限[,1][,2][,1]/[,2]
19842845.24
4440.24
64.08
19853011.39
5196.57
57.95
19863856.03
6718.13
57.40
19874481.67
8252.76
54.31
19885490.17
10100.77 54.35
19895835.42
11949.6
48.83
19906950.66
15261.74 45.54
19918635.24
19349.88 44.63
199211720.21 25402.17 46.14
199316206.1
33335.8
48.11
199420556.2
44837 45.85
199523987.3
60749.4
39.49
199628514.8
76094.9
37.47
199733219.74 89259.32 37.22
199838954 10449937.28
1999上半年 38821.8
111363.5 34.86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1997)和有关资料整理
(二)通货紧缩表现的有利因素
1.出口形势严峻但国际收支仍保持顺差。截止1999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总额为1471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了21亿美元。外汇储备稳定经济的功能提高,人民币币值坚挺。
2.居民储蓄存款增势放慢。去年前6个月累积居民储蓄存款增加5805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647亿元,但5~6月份两个月较上年同期少增161亿元,尤其6月份只有206亿元,明显减少。
3.企业库存明显减少。1993~1997年期间,全国每年企业存货增量均在3000亿元左右,1998年只有1406.6亿元,去年1~4月份产品库存增长率不断降低,5月末工业产成品库存比上年同比增长4.6%,但增幅比上月末降低了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降低7.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国有企业负债率居高不下的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企业微观运行机制得到改善。
4.1998年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约为2.2%,低于3%的国际警戒线。1998年底国家显性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10.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债务水平。即使加上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国有银行呆坏帐和一些国有企业的亏损挂帐等隐性债务,但我国国有资产1998年底已达到8.2万亿元,与现行债务总量相当,这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
5.证券市场呈可持续发展态势。《证券法》的出台对证券市场的规范,新股发行方式引入新股配售方式,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上市公司和其它法人可按规定参与配售新股是为国企和上市投资股票市场开辟了合法的渠道。证券投资基金品种的不断完善、基金管理人持有基金的数量、基金的管理费用、基金的规模以及信息披露的改善,表明证券市场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证券市场的成熟度在不断提高。
6.实际通货紧缩程度比现行统计指标反映的程度要轻。如果按环比指数来衡量和判断我国当前的通货紧缩,与上述用同比指数出现的情况是有较大差别的。因为,按照环比指数,从1997年3月至1998年底的22个月里,有8个月份价格指数是上升的,1999年上半年里也出现有3个月份物价指数是上升的。同样,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来度量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本身也有不科学的地方,商品零售价格包括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而居民消费价格包括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显然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更合理。比如,1998与1997年相比,商品零售指数下降2.66%,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0.8%。这表明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货紧缩程度要大于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货紧缩。
上述伴随我国宏观经济出现通货紧缩时所表现出的有利因素,表明当前我国通货缩明显不同于经典通货紧缩和同期其它发达国家的通货紧缩,有其阶段性特征。
二、我国宏观经济出现阶段性通货紧缩的成因
宏观经济总的要求是达到或维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均衡,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中出现的通货紧缩现象,笔者认为既不是因为汇率下跌和贸易保护主义造成的,也不是西方经典理论所解释的;而是既有外生因素影响,也有自身的阶段性特点。体现在:
1.经济层面外需制约内需明显,出口需求对GDP增长率的贡献率下降。在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条件下,国内产品价格下降本应有利于增加出口。但因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世界性需求下降,尤其对物价指数影响较大的谷物、棉花、糖等世界农产品价格连跌到了多年来的最低点。这些世界农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造成价格下跌是必然的。另据统计,仅从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全球降低利率次数就达100多次(此期间中国降低了2次,分别是1998年12月7日和1999年6月10日),以刺激经济需求。这对中国通货紧缩构成了外部压力。中国从1998年夏季开始加大了对走私的打击,对农产品等初级产品进口实行控制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国内的生产者,解决国内通货紧缩问题。这说明中国的通货紧缩具有国际传递的输入性。
2.制度层面中国宏观经济指标虽然从1996年下半年“软着陆”,但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微观经济运行主体缺位,集中表现为国有企业缺乏内部督导机制和外部破产约束机制、融资信用制度保障,又进一步恶化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1992年中国经济领域出现了“四热四高一乱”(即开发区热、房地产热、集资热、炒股热,高利率、高通货、经济增长高速度,金融秩序混乱。),于是1993年6月及时着手治理整顿,最直接的措施是实施紧缩银根政策,出台相关金融法规,强化商业银行货款规则约束,1994年国内物价过高的通货膨胀状况到1996年下半年迅速得到解决。在商业银行贷款规则的约束下,原有银行贷款“倒逼机制”明显好转,由于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的破产机制和更多外部融资渠道,商业银行陷于“慎贷”境地,导致存贷息差缺口的拉大,贷币流通性就必然减弱(即M[,1]/M[,2]的比重下降),即期社会购买力就会下降。与此同时,在低效重复投资的刚性情况下不少产品供给能力相对过剩,一般商品价格水平就下跌,这又使该国有企业利润减少,企业就面临自有资本积累缺乏和还本付息的压力增加,企业投资(包括技改投资、新产品开发投资)上不去,经营愈加困难。由于商品价格水平下降,实际利率上升,国有企业真实负债就加重,陷入“惜投”境地。在消费领域,即期消费主要同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和层次、收支预期和市场提供产品的品种、类型、质量、档次等因素有关。潜在消费主要同消费基础条件、消费政策、流通体制、社会福利形式、消费观念、消费信贷等因素有关。未来消费是与居民收入水平的保障、就业和医序养老保障机制的完善等消费预期因素有关。由于供给有效性不高(供给有效性是指生产供给满足市场需求的水平),居民的收入相对下降,加之我国存在潜在消费的障碍,即期消费需求不足,未来消费不确定性因素尚存,受这些消费因素制约,消费者陷于“惜购”境地。
3.结构层面政府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宏观调控措施得到加强,市场机制涉足的经济范围在日益扩大,但是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二者之间的联动效应不顺。
从消费结构看,首先,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额除以GDP)过低,已经由19981年的67.5%降到1997年的58.8%,低于70%的国际平均水平,而储蓄率太高;与最终消费率相比,总储蓄率由1981年的23%上升到1998年的120.3%。其次,居民消费不足,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80%左右,占国内总需求的50%以上,影响居民消费不足的因素可能有:一是我国居民价格需求弹性较小的食品消费比重在50%以上,价格需求弹性较大的享受型(如住房、汽车)、发展型(如传媒、教育)消费比重较低,价格下降对刺激消费需求增长作用有限。二是由于我国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还不发达,信用消费不发达,交易成本较高,会降低贷币流通性进而影响消费。三是城镇居民的消费快于农村居民消费(大约为一年的跨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上述原因导致在1998年GDP7.8%的增长中,消费贡献不足3个百分点;1999年上半年的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明显改观。
从投资结构看,财政支出方面,挤出效应比较明显,中央财政支出范围过宽,财政重支出轻管理。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衰减,尤其是固定资产领域,如1998年发行的1000亿特殊国债来看,对总需求确实起到有所增加的效果,据财政部门初步匡算,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1.5个百分点,与此相比去年1~6月份国有固定资产投资6687亿元,同比增幅15.1%,但与去年第一季度相比有较大回落。货币供应方面政策的时滞效应明显,虽然金融深化上业绩非凡,但长期以来我国货币流通性(同货币供应数量、货币流通速度一起构成货币供应三要素)呈减弱趋势抑制了社会购买力和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资本使用机会减少,也就是说投资缺乏吸引所有可得到的储蓄;投资的边际收益率在下降。居民收入分配方面,首先,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4扩大到1998年的0.34,容易造成消费“断层”;其次,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低于整体经济增长,1991~199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0.3%和6.7%,同期GDP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3.0%和11.5%。产业方面,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行业的垄断程度仍然偏高;农业产业化基础薄弱;轻工业重复投资刚性强,生产能力出现结构性过剩。
从商品出口结构看,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占到出口一半以上,大宗初级农产品、原材料比重过大,高附加值的产品偏少;在出口地区,欧洲和非洲出口比重相对亚洲和美洲而言偏低。
4.消费者的预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购买力。消费者的预期是一个心理因素(即信心),是一个全民性的问题,在消费者主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交易行为中信息不对称程度成同比方向变化。信用不足,就会阻碍资金的流动;物价下降的预期和利率下调的预期使投资预期收益率快速降低,其幅度和速度超出了央行调低名义利率的幅度和速度,从而使投资需求萎缩。在政府投资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民间投资没有及时跟进,国内产出缺口加大,就会导致总需求的疲软。同样,当价格长时间持续下滑和跌幅不断加深,政府出台的一些刺激消费信贷政策在社会保障制度(如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失业保障)不健全和住房分配改革还没有完全货币化、社会化及市场化的制约下也会增加消费者“买涨不买落”的心理,阻碍消费增长。这说明:中国居民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预期变得非常不稳定,这种通货紧缩阶段下不确定性的市场情绪是与全民信用不发达直接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购买力。
三、在通货紧缩的经济形势下,反通货紧缩的措施
根据经济学原理,供给扩张本身会创造出需求,需求的增加也会拉动供给的扩张。中国经济要走出阶段性的通货紧缩状况,应该出现的是:靠企业投资主体的归位;居民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当然短期内,尤其在由资源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转变的阶段性期间,政府的规制(Regulation)作用更不能忽视,因而,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也很重要。
(一)供给方面,调整的机制在于更多的培育市场竞争性的经济产业结构投资环境,发挥企业这一市场主体的作用。
1.政府要依法治市,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进程和发挥非国有企业投资的作用,尽快出台《信托法》、《投资法》和新的企业《破产法》,为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市场投资主体创造外部制度环境。对真正让无法扭亏为盈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应通过破产退出生产。对自然垄断性行业,由于企业软预算约束必然导致软管理,政府也要通过规制,通过政企分开、引入竞争机制和债权转股权等措施,提供更多的投资激励,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于非国有要依法保护其投资积极性,实际上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非国有企业的投资年均增长28.6%,同期国有企业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8.4%,要认识到非国有企业投资对于稳定和扩大国内投资需求的作用在不断加大的趋势。
2.调整产业政策,既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又要消除导致结构升级实现障碍的体制因素。当前我国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表现出明显的滞后,通过制定大力促进高新技术、环保等产业发展和限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的结构政策,实施技术改造和企业创新体系,即通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减少落后产业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给国民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广开服务业,以市场化的服务价格提供优质服务。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加大,有利于减轻商品价格总水平降低带来的负面影响,抑制总本价格水平的下降。如适当提高城市医疗服务价格,增开大中城市公共交通的专用线路并取消月票的补助,适当提高城市有线电视费用和增加高等教育学费贷款服务。允许多渠道投资教育产业投资,提高非义务教育社会化、市场化的比例,以加快实施非义务教育产业化的步伐,因为它是公众参与度最广泛的,也是消费者最愿意投资的产业。从教育收益率来看,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生活水平,而且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和增强综合国力。产业结构升级是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分不开的。
3.实施海外投资战略和消除国内债权和股权投资障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一国来说,海外投资日益重要,如美国1994年的出口值为2400亿美元,而其海外公司销售产值为10000亿美元,四倍于外贸出口。针对美国经济强劲的势头,国内企业可积极创造条件通过采用美国存股凭证(American Depoaitory Rdedipts,简称ADRs)、NASDAQ二板市场上市在美国资本市场融资。同时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国内机构投资者,尤其要规范发展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社会资信评估公司,打通债权和股权市场之间发行及交易的鸿沟,逐步消化吸收国有企业(包括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防止短期债务大量非约束引入,为企业发行债券创造发展空间,这一点可能对稳定优化转型期的中国金融市场结构尤为重要。
(二)需求方面,调整的机制在于规范流通领域和消费市场法规监管体系建设,更多的发挥消费者这一市场主体的作用。
1.实施扩张性财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提供稳定的市场需求环境。
(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使命在于将失衡的经济重新推入具有内在增长动力良性轨道。因此,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要保障提高其投资效果系数,时间上要以完成其使命的跨度为限。①1998年8月以后,当中央政府增发1000亿国债用于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使经济状况有所好转,1999年可在原定计划发行的3165亿国债规模基础上增发一定数量的社会保障国债,推出经营收入债券,允许地方政府担保用于当地公共物品的发债试点。②加强税收制度管理,实施出口减税政策,刺激出口需求。目前,三资企业的出口已占到我国外贸出口的41%。为此要继续用好出口退税政策杠杆,让出口商品综合退税率由目前的15%再提前2个百分点(注:1999年7月1日前是12.5%,1999年7月1日起是15%),以鼓励企业进行跨国投资,激发外贸扩大出口的积极性。③政府在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刺激内需的态度要果断,措施要得力。本世纪80年代末日本启动经济大约需要500亿美元,由于实施较晚,措施不力,结果花了8年时间耗资了2500亿美元的代价目前仍然没有达到效果,这个教训要吸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积极稳妥地开辟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和提高社会化发放比率。
(2)中性货币政策的使命就是在维持M2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使现有M1增长率略高于M2的增长,使M[,1]/M[,2]的比重有所回升,加快货币流通性,促进储蓄向消费和投资的转化。按照理论上讲,既然通货紧缩的实质是一种货币现象引起的经济产生非均衡状况,那么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理所当然,但是,要看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居民消费观念特殊性强,市场化的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还未形成,因此,在大中型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尚未基本结束,尤其是尚未退出竞争性领域阶段,实施中性货币政策比较理想。相应的措施:①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我国现有货币供应结构。②打破行业、部门和地方垄断,尤其要制定保护非公产权、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制度和为中小企业企业服务的银行机构,允许券商合法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防止金融领域资金配置上存在的所有制歧视行为,降低交易费用率。③政府要加强国际收支调控管理,进一步规范外汇市场秩序,保持汇率的稳定,坚定长期资本的投资信心,继续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2.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和分配制度,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预期,活跃商品流通市场。
(1)扩大消费信贷,增加居民社会购买力。当前我国大中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已经开始由传统的吃、穿、用向住、行、传媒转变,农村居民的吃、穿、用也有了很大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扩大消费信贷,增加居民购买力很有必要。(2)多方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①要看到我国还有4200万贫困人口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减轻他们负担;②可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基数和税率,并开征社会保障税,并积极为开征遗产税创造条件,以增加中低收入水平阶层的可支配收入;③在配合政府机构改革的进程中,增加公务员的工资,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也十分必要。
3.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大力发展我国小城镇建设。
相比较而言,我国城市化率还比较低,到1997年这一比率为29.9%,比世界平均水平(42%)低12.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至少阻止了1.5亿劳动力的流动。据测算,如果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全国的消费需求可增加大6000亿元。我认为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是发挥城市消费带动农村消费的有效途径。
4.在进一步规范资本市场的同时建议开征储蓄税。
我国的高储蓄率为扩大国内需求提供了条件,扩大内需应重视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进一步扩大股市容量,这一部分增量主要应体现在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上,尤其要增加投资基金的品种和类型,并运用其开始进行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动性方面的试点,设立股权场外交易市场的试点,盘活证券市场的存量,为全国人大起草投资基金法提供经验,以改善消费预期。居民对证券市场有了信心,再开征储蓄税,将会加快货币流通性,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5.努力拓展信用消费领域,发展规范消费信贷市场、租赁市场、传媒市场,尤其是提高传媒市场的信息披露质量,提高消费者的服务接受能力。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通货紧缩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