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战争剧团与歌剧“白发女孩”--访西洋战争团前主任周维时先生_白毛女论文

西北战争剧团与歌剧“白发女孩”--访西洋战争团前主任周维时先生_白毛女论文

西战团和歌剧《白毛女》——访原西战团主任周巍峙先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白毛女论文,战团论文,歌剧论文,主任论文,周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周巍峙简介:1916年出生,江苏东台人。1934年在上海参加进步出版工作及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开始创作歌曲。1937年抗战爆发后,去山西前线开展抗战宣传组织工作,不久在西安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1938年7月1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副主任,率团到晋察冀边区工作,并任北方分局文委委员和晋察冀边区音协主席。1944年奉命率团回延安,在鲁艺戏音系任助理教员及鲁艺文工团副团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到晋察冀边区张家口市,历任张家口市委文委书记、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工团团长和音乐系主任、华北人民政府文委委员等。建国后,历任中央实验歌剧院院长,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第一副部长、代部长,中国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创作歌曲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十里长街送总理》等。曾参加领导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的创作演出。出版有《文艺问题论集》等。

采访人:孟远

采访时间:2004年10月28日下午

采访地点:周巍峙先生家中

孟远(下简称孟):首先,请您谈一谈您和西战团的情况吧!

周巍峙(下简称周):我在上海就开始了革命工作。最初,在《申报》当学徒。1934年底1935年初参加了左翼的文艺活动、歌咏活动。1935年参加了田汉领导的一个党的外围组织。然后先去山西,1938年才到延安,在那里待了两个月,就去了前方,带领西战团到晋察冀去了。我们一去就五年半,1944年5月才回到延安。因为我们是中央直接组织的团体,到时候要回去汇报工作,重新给任务。此前,曾回过一次,但敌人封锁得很紧,没有回成。彭真等回延安筹备七大,他们少数人走了,我们这个团走不了。这次回的时候,封锁依然很紧。记得一次我们从第一天下午一直走到第二天天明,一走就是20多个小时。天一亮,大家一看,都吓坏了,因为我们都穿着老百姓的皮袄,皮袄一打水,都长了,好像吊死鬼一样。

孟:在晋察冀的时候,您听说过“白毛仙姑”的传说吗?当时,老百姓是怎么讲述的?

周:我听说过。都是老百姓的传说,说仙姑爬山越岭,如走平路,像仙家一样,腾云驾雾的。这个故事在唐县、完县、阜平一带多一些。

孟:西战团的大部分团员都听说过这个故事吗?

周:不一定都听说过,和老百姓在一起的时候就听说了。邵子南收集了很多关于这个传说的资料。

孟:请您谈一谈邵子南在前方有关“白毛女”的创作情况?

周:没写歌剧之前,邵子南在敌后已经开始酝酿写诗歌“白毛女”了。他是有准备的。但长诗的完成是在写完歌剧《白毛女》以后,1951年由西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孟:您看过邵子南在前方创作的诗歌“白毛女”吗?它和后来出版的长诗《白毛女》有什么不同?

周:我看过,在我们的文学组已经讨论过这个事。那时的人物情节和后来出版的长诗《白毛女》差不多,前边差不多,后边就是另外写的了,我也没有对照过。

孟:回到延安以后,“白毛仙姑”的故事怎样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周:回延安以后,为筹备七大的献礼节目,周扬开会,问我们前方的人员,有没有什么素材提供。邵子南就介绍了“白毛仙姑”的传说。周扬说,一个女孩子逃到山沟里三年,头发都变白了,很有浪漫色彩啊,可以写个歌剧嘛。因为邵子南非常熟悉这个故事,在前方搜集了很多资料,又写过“白毛女”诗,所以就由他执笔写了。1944年夏秋之间开始写作。我没有参加是因为给我的任务是要排三个前方的话剧,一个是《粮食》,一个是《敌后合作社》,一个是《突围》,也是准备给七大献礼的。当时,我在鲁艺负责“前干班”(就是“前方干部训练班”)和“地干班”(“地方干部训练班”)。“前干班”大部分是从晋察冀回来的,也有少数其他地方的。所以,鲁艺是准备拿这两个晚会——三个话剧,一个歌剧——献给七大的。我没有具体参加《白毛女》的创作和排演,但许多排练和讨论我都参加了,提了很多意见。所以,过程我还是比较清楚的。因为这个歌剧主要演员都是西战团的:一个王昆、一个陈强。张庚有一篇文章专门谈到西战团带回一个“白毛女”的故事。

《白毛女》排了一幕后,为了配合整风运动,主要演员都到中央党校,去排苏联的话剧《前线》,反对官僚主义。排完这个话剧以后,回来又接着排《白毛女》。那时候,组织了三人小组,有贺敬之、王滨,邵子南也在。丁毅后来才加入。具体领导是张庚。邵子南那时还是单独写,后来才组织了一个集体。

孟:据说,后来邵南退出了创作组,他为什么要退出呢?是创作组内部有分歧吗?分歧在什么地方?

周:邵子南在写作中间申明退出。他当时在鲁艺文学系,我们在戏音戏,他在文学系贴了一个大字报,将创作分歧写出来,声明退出。为什么分歧?就是因为关于喜儿所谓动摇的处理,我们都不同意。她的父亲死在黄世仁手中,那么惨,自己又被抓来、被强奸,当个仆人还有幻想,好像嫁给黄世仁就可以(摆脱苦难),这和后来的性格发展完全不同邵子南不同意这么写喜儿。现在歌剧中的一些人名、情节等还是沿用邵子南的,欧阳山在他的文集中有专门的叙述。

孟: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方面的分歧吗?

周:分歧主要在这一方面,其他我就记不得了,因为这一点我也有怀疑,和邵子南有同样的意见,所以记得比较清楚。后来有人说,人都有一分钟的动摇。创作是一个整体,一个人物。这么惨的故事,突然黄世仁说要娶她,说你的好日子到了……骗她,她就接受了。这样写不下去的但后来还是改了,改成动摇,大家都反对。艺术创作,要创作典型,思想变化有一个过程,否则,根据不足。要是普通农村女子被强奸了,斗不过地主,也就认了,做个小啊什么的。有人说服我,生活中不是有这样的人物吗。我说农民女儿有各式各样,为什么非要选这个动摇呢?她有血债,她要报仇的。

另外,就是话不投机。这也跟邵子南性格有关,比赛吃饺子,吃100个,比赛吃辣椒,一吃一碗。性格很倔强,很有个性。

孟:邵子南执笔的那一稿为什么后来被否定了?

周:有人说是邵子南写坏了,不是的。并不是他不熟悉,他写歌剧《不死的老人》,写得很好的。重新写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音乐上配秦腔,旧戏动作多,现在还有,但是少了。我们西战团回延安后,突破了几个问题。第一个,张庚就说你们西战团的《把眼光放远》救活了延安的话剧。为什么呢?以前延安演的那些话剧都是大戏,整风后演话剧变成了关门提高的一个罪名。所以,当时一说演话剧,大家都是犹豫的我们演出后,很受欢迎。因为我们在生活里面,语言都是老百姓的。第二个是歌剧。那时延安的高峰还是配曲,包括《周子山》这样大的秧歌剧也还是配曲。我们见到马可等人,看他们要写什么戏剧,就翻找搜集来的民歌,看哪个合适。后来问张庚为什么不写歌剧,他说我们现在还是配曲阶段。所以,《白毛女》的第一稿还是配曲,配秦腔。所以,大家有意见了,认为新的歌剧应该创作,配曲不行。

音乐和词当然有关系,不能说邵子南的词就很有韵律,很合适歌剧。歌剧也不一定用民歌体,现在很多歌剧不是民歌,而是自由诗,是自由诗加韵,与严格韵律不一样了。《白毛女》也是这样。

孟:您看过邵子南创作的歌剧原稿吗?

周:歌剧原稿没有看过。张庚看过。

孟:您认为后来排的《白毛女》为什么取得了成功呢?

周:贺敬之是个很有才华的诗人。但是,后边不太成功,比较匆忙,因为他们都没有前方经历。西战团的贾克等曾参加后面的写作。这个戏结构本身天生有个缺点,就是白毛女原来在人类当中,突然就消失了……两个戏接不起来了。戏的交流需要很巧妙地结构。现在是安排在庙里见了一下黄世仁。本可以想办法解决的,但是后来很匆忙。作为一个经典来讲,前边的戏剧性、音乐都比较好但后边比较草率。

周扬说三年到山里变成白毛仙姑,很有浪漫色彩。歌剧假如没有更多想象力的东西,没有更多浪漫色彩,更多传奇性的东西,就很难写好,不能给音乐更多的园地。现在很多东西主题都很严肃,而且叙事很多,不是叙情。叙事的东西很难流行,抒情的东西才能流行。现在的歌剧从选题到结构到音乐,路子还没有找到我是很提倡大家搞一些音乐剧的,走一些新的路子,但是总是弄不起来,搞着搞着就变成歌剧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娱乐性太差,我们的抒情性太差。应该表现更多人的感情。所以,白毛女里边的有些东西完全是用感情抒发出来的,“昨天夜里爹爹回到家,心里有事不说话。天明倒在雪地里,爹爹爹爹为什么?”很抒情,很感人。从人的感情出发来写歌剧就很容易动人。有些文艺作品成为教材,它本身不是教材,它是艺术。现在歌剧的路子太窄,而且主题先行也很厉害

孟:您在前方也创作过一些歌剧,比如《不死的老人》,您写的歌剧和《白毛女》的歌剧样式一样吗?

周:我在前方创作的歌剧,不是完全按照民歌的,是“创作”,是从抗战歌曲那条线索下来的,与西洋歌剧不一样,但吸收了希腊歌剧手法,用了后台歌声。与《白毛女》不一样白毛女能够流行就是因为旋律很好听,音乐能流行。一个歌剧如果要流行,没有好的音乐,就流行不起来西洋歌剧如果没有几段好的咏叹调,也流行不了中国戏曲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几段好唱的,那也留不下来。所以,《白毛女》音乐上的功劳很大,很悦耳,容易上口。否则……当然,《白毛女》的同也写得很好,贺敬之是很有才能的诗人。

孟:当时,您这种的创作手法是比较先进的方法吗?延安文艺界是不是更提倡民歌呢?

周:也不是,反正是我那个时候的水平,是真情实感……艾青就没有写民歌体,他就是散文体。各个作家还应该保存个人的东西,完全用民歌体的是少数比较熟悉的人。当时,提倡工农兵的思想,工农兵的语言。那个时候写小说,尽量用农民的语言,要不然,就被认为是“小资产”。但是,也不是完全按民歌。张鲁、马可他们用民歌创作《白毛女》,但也不是都用,有些地方就不是民歌,那么,放在一起也就过去了。假如不是这样,后面的大段的唱,有很长的独唱,也就变成了“小资产”了。

孟:《白毛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是怎么提出来的?

周:邵子南写的时候还没有提出这个主题。这个主题是后来看了戏以后才认识到,开始没有提。一开始有人还攻击这个戏,艾青就写大字报,批评周扬,说整风以后,你们鲁艺整天干什么呢?就是装神弄鬼,一个是“白毛仙姑”(当时还不叫“白毛女”)变成白头发了;一个是“红鞋女妖精”,写巫婆(贺敬之等编剧的)。

孟:请您谈一谈周扬在创作《白毛女》过程中的作用?

周:周扬很支持《白毛女》,当时,有各种批评呀意见呀,他都坚持了。比如,艾青说搞这个装神弄鬼,他就说我们这是正确的。张庚经常向他汇报很多情况,他也看了。张庚花很多精力,他懂戏呀。他原来是搞话剧,后来搞戏曲。王滨这些人也都出了很多主意,王滨在结构戏剧上花了很大气力。新的本子以后,舒强也参加进来了。

孟:在前方,您是什么时候看到《讲话》的?《讲话》具体影响了西站团的哪些文艺实践活动?

周:很晚才看到《讲话》,1943年11月12月间才看到半本。那时候,我们在战斗当中,怎么学习呢?就准备到敌占区去实践“为工农兵服务”的精神,做宣传工作,深入群众,参加武工队。大家都说,我们愿意用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生命把歌曲作好。那时候,女同志都有两个手榴弹,一个用来消灭敌人,一个是留给自己,准备在关键的时候用。我有驳壳枪,但没打过。遇到敌人,我们尽量回避,所以,西战团在前方5年多,没有牺牲一个人。战争有两个目的,一是消灭敌人,一是保存自己。我们消灭不了敌人,但要想办法保存自己。我们平时分散到群众中去,和群众一起打游击,老百姓对我们特别好。

孟:在前方是否知道延安整风?是否知道延安文艺界的变化?

周:不知道。秧歌发展,因为《解放日报》有刊载,偶然也能看到。但我们1943年底才看到《讲话》,真正学习还是过冬以后。当中有一段整风。我没有看到《讲话》,他们领导机关看到了,就用《讲话》来套(前方的文艺活动)。我们演大戏就说是艺术至上主义。1940年建团三周年纪念,我们演《雷雨》,自己演自己看。因为没有地方,我们就在村子里演,老百姓也来看。看后,他们还问那个周冲后来怎样了。后来,北方分局开一个三级干部会。听说我们西战团演了《雷雨》,就叫我们去演。当时,正下着雪。我们就在雪地里演。沙发后面摆一个火盆,演员可以适当靠近火盆,因为太冷了。第一幕鲁贵还扇扇子,拍蚊子呢!花6天排出来,一年365天,就用6天排个戏,就艺术至上主义了。

抗敌剧社,就是原来汪洋的抗敌剧社。他们演《日出》,有领导看后,觉得这个戏可以增加干部对旧社会的了解,认为很好。于是,限他们3天排出来,从唐县赶到平山演。这也是艺术至上主义。3天排出来的一场戏,哪有艺术至上主义呀?就是排出来了而已,哪有艺术叫你去讲究啊。

不看大戏,就没有演剧经验,不从大戏得到锻炼,就根本不知道如何结构一出大型戏剧。这就是普及与提高。不提高怎么行。所以,那阵子搞得大家非常闷。我是北方分局文委,一天不发言。但是,总这样也不行呀。我们就只说自己的问题,比如生活不够呀,人物不鲜明呀。其他的我们不管。怎么改正呢?于是,我们就下乡,分成两个队,一个去平山,一个去繁峙。身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在敌人中间工作了一个多月,穿梭演出,是真正地深入生活呀。新华社还表扬我们了。这也是《讲话》要求。就是这次下乡期间,创作了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宣传减租减息。当时也没有想到这首歌后来会那么流行。

我们到敌人包围中演出的时候,都是晚上化好装,摸黑到另外一个村,走20多里地,这样不会被敌人追踪。到那里以后,先看好退路。演完以后,立刻撤退。又走20多里,到另外一个地方住下来。我们是在很困难很危险的情况下演出的。敌人也摸不清到底怎么回事,我们动员老百姓诈敌人说,今天我们这里过了一个团,又有人说根本数不清多少人。这些假情报使敌人也弄不清虚实,不敢擅自行动。我们的演出都在院子里边,我管灯光、舞台监督。演员是凌子风、陈强这些人,都是大演员。演的时候在长凳子上摆几个碗,里边放上油,点上捻子,就算灯光了。有时,连油也没有,就烧柴火。我说“开幕”就开始了。你想象不到我们在多么困难、多么危险的情况下进行文化活动。还带了个艺术至上主义的帽子,说你离开群众,离开政治。

孟:建国以后,您曾经带团到国外巡演,请您谈谈歌剧《白毛女》在国外演出时的情况?

周:我们1951年六七月份出去,一直到第二年才回来,这是建国以后第一次巡演,也是出国时间最长,访问国家最多的一次巡演。(1957年还带了一个400多人的团,有杂技团、歌舞团、京剧团。那次到云南才把团员召集齐了,到缅甸才排剧目,在仰光排了两天,然后就到巴基斯坦演出了。)关于《白毛女》演出的情况在这本书(《当我们再次相聚:中国青年文工团出访9国一年记》)中有介绍。我带的这个团里边至少有50多个团级干部。我组织这个事,就是想让这些人有机会出去看看。因为这些人长期在农村,包括我虽然是从上海来的,但我在农村待了多久,抗战8年,解放战争三年半,我都在农村。所以,要出去看看,这个团出去看了很多戏。不但看古典的,学习古典东西的技巧。也看民族的,像俄罗斯、匈牙利、荷兰等国家民间的东西,俄罗斯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合唱多漂亮啊,回来以后我们也学习搞民歌合唱。西欧有些国家则没有民间,民间不成形,真的民间很少。我们并没有要崇洋,但西洋的东西我们要学习。“文革”当中说周巍峙带的这个团全“修”了。

特别神气的是在维也纳,当时维也纳还没有独立,四个国家公管,一个礼拜是美国人管,一个礼拜是法国人管,一个礼拜是苏联人管。我们利用苏联管理的时候,就进去了。所有的军人都穿着军装,雄赳赳的,打着旗子在维也纳市区游行,表示我们中国人民的威严和力量。那是个古老的文化国家,看到我们这个队伍,觉得很新鲜。我们到斯特劳斯、贝多芬等人的雕像前,真正地恭恭敬敬地给鲜花。一方面显示我们新中国的力量,一方面我们也很尊重他们。

孟:外国人看《白毛女》,主要是故事吸引他们呢?还是我们的艺术形式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周:首先是故事吸引他们。表演,也有人赞同,但也有人欣赏不了我们的唱法。他们习惯听西洋唱法了,对你这个民族唱法不习惯。他们更热爱故事。

孟:周老,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身体健康!

标签:;  ;  ;  ;  ;  ;  ;  

西北战争剧团与歌剧“白发女孩”--访西洋战争团前主任周维时先生_白毛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