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对外依赖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1年以来,俄罗斯实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经济改革,经济转轨的前期目标是建立自由市场经济体制,2000年普京总统上台后转为建立可控制的市场经济体制。但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开放始终是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转轨10几年后的今天,在经历了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之后,俄罗斯经济已和世界经济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对外依赖业已形成。
一、经济对外依赖程度
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今天,同许多国家一样,俄罗斯在贸易、金融、生产等各个方面都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
(一)对外贸易
1992年以来,俄放弃国家对外贸的垄断,实行对外贸易自由化。经过多年的不断调整与改革,现已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一般国际贸易惯例与要求的外贸管理体制和外贸政策。目前,俄罗斯的进口关税平均税率为10%~11%,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但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2003年,俄罗斯外贸额创近10几年最高,达2092亿美元,增长25.3%。其中,出口额1344亿美元,增幅25%;进口额748亿美元,增幅23%;外贸顺差596亿美元,增长29%”(注:《远东经贸导报》2004年第7期。)。同年,俄罗斯GDP总量为4300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为48.65%。
长期以来,俄罗斯的贸易伙伴主要为独联体国家、欧盟和亚太国家。根据俄国家海关委员会的数据,2002年俄对外贸易总额达1682亿美元,主要贸易伙伴为德国(260亿美元)、独联体国家(258亿美元)、中国(119.3亿美元)、意大利(96亿美元)、荷兰(83亿美元)、美国(69亿美元)、英国(49亿美元)、波兰(50亿美元)、法国(45亿美元)、芬兰(44亿美元)、土耳其(41亿美元)、日本(41亿美元)。其中,与欧盟国家贸易额占俄外贸总额的36.6%,与独联体国家占17%,与亚太国家占16.4%,与中东欧国家占12.9%(注:http://www.fmpre.gov.cn。)。
俄罗斯的主要出口商品有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焦炭、机器设备和黑色及有色金属等。主要进口商品有机器设备、食品和化工产品等。
(二)外资
近年来,俄政府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并完善法律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鼓励外国对俄投资的法律。其中最主要的《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法》经最新修改后于1999年7月14日生效,为外国投资者在投资、投资所获收入和利润、企业经营活动条件和权利等方面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
截至2002年年底,俄罗斯利用外资累计429亿美元,同比增长20.5%,其中直接投资占47.4%,股票和证券投资占3.4%,其他投资占49.2%。德国、美国、塞浦路斯、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瑞典、瑞士和日本等国是主要对俄投资国。
近年来,在俄罗斯的外国资本参与最多的是能源行业,对能源行业的投资有的也以伪装的形式对其他领域进行投资,如对零售商业、食品工业、宾馆经营等进行投资。2002年俄吸引外资197.8亿美元,主要投向贸易和公共餐饮业(88亿美元)、工业(73.32亿美元)和普通商业13.55亿美元(注:俄贸易和经济发展部:《俄2000~2002年社会经济发展综述》,2003年2月(http://www.economy.gov.ru)。)。
(三)外债
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的外债规模一度连年迅猛增长:1993年,俄罗斯外债总额仅为9亿美元,到2001年1月1日增至1614亿美元,其中官方债务1275亿美元。按照国际上衡量一国债务状况的三个通用指标,俄负债率(外债余额与GDP的比率)、偿债率(外债还本付息与出口外汇收入和劳务收入的比率)以及债务率(外债余额与外汇收入的比率)在2002年分别高达67%、40%和140%,已经超出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30%~35%、25%和100%)。近几年外债问题有所缓解:过去的四年中,俄罗斯共偿还了500亿美元的外债,尤其在新一轮偿债高峰期即2003年偿还了173亿美元外债,致使国家债务剧减。目前,俄罗斯外债含担保金为1190亿美元,不含担保金为1150亿美元。据俄罗斯联邦财政部第一副部长阿列克谢·乌留卡耶夫向媒体透露,2003年俄罗斯外债已经减少到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7%,但这比欧盟成员国所显示的期望值还低一半(注:《远东经贸导报》2004年第7期。)。
(四)外汇市场
自1996年6月1日起,俄罗斯开始承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章程第八条有关义务,实行经常项目的卢布自由兑换。为建立外汇市场,俄罗斯加强了对出口收汇的管理。1999年1月俄中央银行规定,出口商必须将出口收入的50%通过授权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出售,此外,还要将25%的外汇收入直接交售给中央银行。自1996年1月1日起,俄开始对进口付汇情况进行监督。1998年金融危机以后,俄进一步加强了对进口贸易的管理,禁止以商业信贷和预付款的方式将资金汇出境外。另外,在外汇汇款和自然人携带外汇现金出境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新规定。
从1992年7月1日起,俄罗斯开始实行经常项目下的统一浮动汇率制,使卢布在国内具有可兑换性。刚放开汇率时规定1美元兑换125卢布,但由于经济衰退和外汇储备枯竭,卢布与美元汇率持续大幅下降,到1997年卢布与美元的汇率跌至5500~6100:1。1998年改用新卢布,其与美元的汇率为6.2:1。1998年8月17日爆发金融危机以后,俄中央银行放弃了“外汇走廊”政策,实行自由浮动汇率。此后卢布跌入新一轮贬值之中,到2003年年底跌至31.85:1的谷底。2003年,卢布与美元汇率出现12年以来的首次止跌回升,当年卢布与美元汇率升值达到18.9%,卢布实际增值为5.3%(注:《远东经贸导报》2004年第3期。)。目前,俄中央银行在确定官方汇率时并非完全依据市场供求状况,而是同时考虑到国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国家黄金外汇储备情况和通胀水平等综合指标。除此,俄还对外汇交易市场进行较强的行政干预。因此,俄现在实行的是有管理的自由浮动汇率政策。
二 经济对外依赖的特点
(一)外贸增长迅速,但结构不合理
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对外贸易在大多数年份保持了远远超出GDP的高速增长(见图1)。
图1 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对外贸易和GDP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统计资料整理(http://www.gks.ru)。
外贸增长迅速,但外贸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却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出口商品的初级化和原料化趋向愈发严重。长期以来,燃料、矿物原料以及黑色和有色金属在俄罗斯出口中所占的比重高达70%以上,而机器和运输设备及化工产品的比重则在20%以下,高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不到1%(军工产品除外)。在俄罗斯的进口商品中,食品和机器设备是两种主要商品,此外化工产品、医疗制品等也占较大比重(见表1)。从商品进出口结构看,俄罗斯已经陷入以出口原材料和燃料换取食品和轻重工业制成品的低级循环当中。
表1 2003年1~9月俄罗斯进出口商品结构(%)
商品出口结构
非独联体国家 独联体国家
矿产品61.2(56.9) 43.0(4.38)
金属及其制品 18.5(19.9) 11.3(11.0)
机械、设备及交通工具
6.4(7.9)
189.6(19.0)
化工产品
6.3(6.5)
10.5(10.6)
森工及纸浆造纸工业产品 4.5(5.0)3.4(3.3)
食品及农业原料 1.5(1.5)4.5(7.5)
纺织品及鞋帽类 0.9(1.5)2.6(2.6)
其他
0.7(0.8)2.1(2.0)
商品进口结构
非独联体国家
独联体国家
机械、设备及交通工具 37.9(38.3) 25.2(27.9)
食品及农业原料22.1(24.7) 18.8(16.9)
化工产品 18.4(17.5) 11.8(14.0)
金属及其制品
4.9(5.2) 14.7(10.8)
纺织品及鞋类
4.8(4.8)
7.7(8.8)
森工及纸浆造纸工业产品 4.6(4.4)
3.3(3.6)
矿产品 1.2(1.1) 13.8(12.9)
其他
4.3(4.0)
4.7(5.1)
资料来源:《俄罗斯经济概况(下)》,国研网(thhp://www.drcnet.com)。
注:括号内为2002年1~9月所占比重。
除商品进出口结构外,俄罗斯对外贸易的地理方位也过于集中,2003年仅欧盟、独联体国家和中国三大贸易伙伴在俄罗斯的进出口贸易额中就占据了高达70%的比重(见表2)。
表2 2003年俄罗斯对外贸易主要国别和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远东经贸导报》2004年各期有关数据编制,其中波兰、土耳其为2003年1~9月数据。
根据欧盟和俄联邦的官方材料,从1997年起,俄罗斯的对欧贸易占其全部贸易额的40%左右;在2004年5月1日新成员国加入欧盟后,该份额将增至50%。与此同时,俄罗斯占欧盟外贸额的比重仅为3.5%,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当中。贸易对象国过分集中,增大了俄贸易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风险(例如,欧盟东扩导致俄罗斯每年的损失金额最高可达1.5亿美元);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贸易地位的不对称性,削弱了俄罗斯在对外交往中的对话能力。
(二)对外资吸引力增强,但引资结构仍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回升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俄罗斯对外资的吸引力在不断上升。2002年美国、欧盟分别正式承认俄罗斯为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在2003年9月美国权威的A.T.科尔尼咨询公司所做的世界最具投资吸引力国家排名中,俄罗斯由2002年的第17位飚升到2003年的第8位,以及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公司在2003年将俄罗斯主权评级一下子调高了两个级别,即从表示适用于投机的信用级别调高到了适用于投资的信用评级,种种迹象无不说明俄罗斯投资经营环境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善。可口可乐、肯德基、IKEA、LG、三星等纷纷扩大对俄的投资。2003年1~9月,俄罗斯吸引外国投资总额为209亿美元,同比增长61.9%。
尽管近年来俄罗斯所吸引的外资规模不断扩大,但总体来看仍然非常有限且结构不合理。首先,规模小且不稳定。除2002年和2003年以外,俄罗斯每年吸引的外资总额只有100亿美元左右,这不仅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低于许多经济转轨国家所吸引的外资规模。此外,俄罗斯引资规模在1997年达到一个高峰以后,便开始下降,2001年才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逐年增长(见表3)。其次,利用外资的结构不合理。一是直接投资比重小。在俄罗斯引进的外资中以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政府提供的贷款等“其他投资”为主,而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较小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91~1993年转轨初期,俄罗斯利用外资中的直接投资比重曾高达88%以上,但以后逐年下降,到1997年降为43.4%,1999年为44.6%,2001年为27.9%,2003年1~9月为22.3%(见表3)。直接投资对俄固定资产总积累的贡献微乎其微,总体上不超过总额的5%。而美国最近几年直接投资对固定资产积累的贡献为19%,巴西为28%,波兰为23%,中国稳定在10%~15%(注:国研网:《俄罗斯投资状况分析》(http://www.drcnet.com)。)。二是外资利用偏重于非生产性用途。截至2000年上半年,行政和货币金融领域是利用外资最多的部门,占全部外国投资总额的32%(注:〔俄〕B.安德里阿诺夫:《外国资本在俄罗斯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与经济》,2001年第1期。),这其中的大部分资金又被用于弥补预算赤字,或用于金融投机。近两年,外资流向主要集中在外贸和公共饮食、能源和原材料领域。在商业领域,国外借贷资本的流入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进口业务。进入能源领域的外资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原材料及初级产品被运出国外。而能够给予俄产业发展动力的高新技术领域和机械制造领域利用外资则严重不足。三是外资流入的地区分布不均衡。俄罗斯吸引的外资主要流向莫斯科、圣彼得堡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以及萨哈林州、秋明州、鞑靼斯坦共和国等少数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发达的地区;而诸如乌拉尔工业区和伏尔加河沿岸工业区等一些工业发达且急需外资进行技术改造的地区,外资流入的数额很少。四是外资来源过于集中。欧盟是俄罗斯最大的投资者。2002年,俄吸引外资197.8亿美元,绝大部分来自欧洲,仅欧盟五国(德国、英国、卢森堡、法国和荷兰)就占俄所吸引外资总额的50%(见图2)。
表3 1997~2003年俄罗斯外资引进额
资料来源:1997~2001年数据见〔俄〕《经济与生活》周报2002年第13期,2001年以后数据见国研网(http://www.drcnet.com)。
图2 2002年俄罗斯外资来源国
资料来源: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2003年2月数据(http://www.gks.ru)。
(三)外债减少,黄金外汇储备迅猛增长,资本外流现象得到抑制
2003年,俄罗斯在支付了173亿美元外债之后,黄金外汇储备由年初的478亿美元增加到年底的720多亿美元。俄外债总额从高峰时的1600亿美元下降到2003年年底的1190亿美元。到2005年年初,俄外债总额预计将减少到1136亿美元。根据国际通行的统计方法,2003年俄外债占其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27%,远低于国际上60%的警界线标准,但比欧盟成员国所显示的期望值还低一半。俄政府在2003年秋天指出,如果条件合适,现在俄罗斯可以提早归还外债。目前,俄外债对经济增长和预算政策造成的压力有所减小,不断增长的黄金外汇储备增强了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鉴于2003年以来卢布对美元汇率走强,俄有关方面曾表示必要时候要采取措施制止卢布过于坚挺。
在对外资吸引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俄罗斯的资本外流状况在近两年内也趋于好转。经济转轨后的近10年内,每年从俄罗斯流向境外的资金均接近200亿美元,远远超出俄吸引的外资总额。2000年,俄外流资金曾达到250亿美元的高峰,但此后逐年下降:2001年为150亿美元,2002年在80亿美元左右。2003年,俄资本外流金额同前10~12年相比下降了87.5%,降至29亿美元。俄罗斯首次实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纯资本流入。据估计,到2003年年底可望实现资本流入30亿~40亿美元(注:《远东经贸导报》2004年第13期。)。
(四)资本市场的过早开放和卢布可自由兑换,形成经济生活中独特的“美元替代”现象
经济转轨初期,在经济状况恶化、卢布不断贬值的情况下,由于实行卢布可自由兑换和允许美国货币自由进入国内,从而形成了俄罗斯经济对外依赖的又一特点:经济生活中的“美元替代”现象。出于保值目的,人们将大量卢布兑换成美元,同时境外大量寻求投机的美元游资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俄罗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报告称,仅在1989~1996年间,流到俄罗斯的美钞就达到了440亿美元。这样,美元已经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生产、国内贸易、价格形成、税收、储蓄领域及日常生活中流转。在俄罗斯现有的货币周转中,美元作为组成部分在价值上已超过卢布总量。在20世纪90年代末,俄罗斯居民的银行存款特别是定期存款80%以上是美元。
2003年,经济“美元化”的势头得到了一定的抑制。由于卢布与美元汇率坚挺,俄居民更愿意储存本国货币。2003年,俄居民的卢布存款额增幅超过了50%。2003年1~11月居民的美元存款额增长25.1%,比2002年同期的增幅减少了44%(注:《远东经贸导报》2004年第5期。)。俄财政部部长库德林认为,2004年经济的“非美元化”进程还将加快。
三 经济对外依赖的影响
(一)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使经济增长缺乏稳定的基础
俄罗斯国民经济对外贸出口依存度较高(2003年为31.3%)。在出口中,能源和原材料又占很大比重,因此,国民经济严重依赖于国际燃料和原料市场的行情。据统计,俄联邦预算收入的30%与外汇收入的45%来自石油和天然气产品。1999~2002年,出口对俄罗斯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0%、70%、30%和60%。
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严重依赖降低了俄罗斯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据统计,世界市场上每桶石油价格上涨或下跌1美元,俄罗斯预算收入就增加或减少10亿美元,国民经济就增长或下降0.3个百分点(注:陆南泉:《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与经济》2001年第1期。)。俄罗斯的经济走势与国际能源、原材料市场呈现极强的正相关性。例如,1998年上半年国际石油价格下跌41%,这使俄罗斯出口在头9个月下降14.4%、外汇收入减少90亿美元。出口的减少、外汇收入的下降成为诱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近些年,俄罗斯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国际市场行情。以石油为例,国际市场上的石油平均价格一年比一年高,Brent牌号石油2001年为每桶24.5美元,2002年为每桶25美元,2003年为每桶28.6美元;而俄罗斯的石油Urals平均价格比Brent低1美元左右,平均维持在每桶27美元,但比俄罗斯政府预期的水平高得多。除石油外,国际市场上天然气、镍及其他原料价格都上涨了。例如,2003年铂上涨后的价格比黄金贵一倍,黄金也创记录地突破1盎司400美元大关,而俄罗斯正是铂、钯、黄金和钻石的重要出口国。
除能源价格本身的不稳定性之外,俄罗斯未来所面临的更大难题是:能源和矿产储备的有限性使出口战略难以为继。据统计,1999年俄罗斯出口的石油已占全国开采量的43%,天然气出口已占开采量的36%,矿物肥料出口占国内生产的72%,纸浆出口占生产量的80%,都已接近由国内需求决定的自然极限(注:《远东经贸导报》2004年第7、3、13、5、15期。)。石油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2002年俄石油新探明储量为2.54亿吨,而开采量达到3.8亿吨;2003年新发现石油大约2.4亿吨,开采量增加到4.21亿吨,居全球首位。俄罗斯自然资源部官员里纳特·姆尔金2004年上半年表示,已探明的石油资源显示,如果不改变石油开采状况,俄罗斯目前的石油开采水平只能保持到2010年(注:《远东经贸导报》2004年第7、3、13、5、15期。)。
(二)对进口产品的依赖使国内相关产业进一步受到冲击
俄罗斯国内轻工业和民用工业严重瘸腿,农业生产也十分落后。因此,外贸自由化对国内轻工业、食品业和农业的冲击最为明显。经济转轨以来,以食品、食品原料和日用消费品为主的进口商品约占俄罗斯进口总额的30%以上。据莫斯科国际商业协会秘书长鲍里索夫透露,目前俄市场上60%~70%的轻工产品、50%以上的食品需要进口。2003年,俄国内纺织品市场的需求量为170亿美元,而纺织行业的实际产值只有34亿美元,其余价值136亿美元的纺织品全部需要进口;禽肉进口量在减少(11.4万吨或8%)的前提下仍高达121.6万吨,超过了国内当年的产量(110万~115万吨)。
此外,俄罗斯大多数服务业如金融、电信、保险等行业发育都不健全,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能力。而在2004年5月21日达成的关于欧盟支持俄罗斯加入WTO的协议中,俄承诺开放部分服务市场,允许外国公司进入俄电信、交通、金融、建筑、新闻、旅游等领域,并将对部分服务领域实行私营。可以预见,今后俄罗斯的一些主要服务行业将面临严峻考验。
(三)资本市场对外资的依赖引发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
为了吸引外资,俄罗斯过早地放开了资本项目,随着条件的不断放宽,致使资本市场中的外资数量不断增加。在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在股票市场上,外资掌握了60%~70%的股票交易量;在国债市场上,700亿美元的短期债券余额中有30%掌握在外资手里(而同期俄罗斯中央银行的黄金外汇储备总额也不过是180亿美元,远不及外资掌握的短期国债数额)。由于资本项目盲目开放,外资能够大量购买有价证券;又由于卢布的可兑换性,使得从短期国债市场和公司有价证券市场上抽出的资金可以自由地兑换成外汇并解送境外。因此,当市场出现风吹草动时(例如1998年金融危机之前俄罗斯财政偿还债务出现困难迹象),外资就可以大量抛售债券,将卢布兑换成美元从俄罗斯国内撤走。尽管央行在这个过程当中为维持汇率可以入市干预,但又构成对其外汇储备规模的严峻考验。可见,资本市场的盲目放开和本国货币过早实行自由兑换,往往会造成一国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剧烈动荡,加剧资本外流。
(四)经济生活“美元化”扰乱货币政策乃至金融秩序
经济“美元化”是指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美元大量进入流通领域,具备货币的全部或部分职能,并逐步取代本国货币,成为该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媒介。真正意义上的“美元化”是一国政府的一种政策选择,而俄罗斯的经济“美元化”则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恶性通货膨胀所造成的一种非自愿的“美元替代”过程,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元化”。这种“美元化”扰乱正常的货币政策乃至金融秩序,主要表现为:
1.大量卢布被兑换成美元,破坏了本国货币体系的独立地位。由于俄罗斯货币流通中的美元按价值计算超过卢布总额,这使俄罗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影响,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它加大了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难度,尤其使其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更加不易。
2.资金被诱离实际经济部门。由于国内经济长期动荡,汇率波动频繁,因此,流入俄罗斯的大部分美元都进入投机领域(尤其是金融信贷部门,到2000年上半年,金融信贷领域累计吸收外资93.5亿美元,居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首),而不是实际生产部门。这使外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使经济恢复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并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
3.加剧资本外流。当国内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形势恶化时,经济“美元化”使资本毫无阻拦地解送境外。更为严重的是,这时国内资本也以美元或加紧将卢布兑换成外汇汇出境外,使资金本已极度匮乏的俄罗斯国内投资危机雪上加霜。经济转轨后的近10年内,每年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从俄罗斯流向国外的资金都接近200亿美元,累计已达3000多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资在金融市场上所获得的投机性利润),大大超过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投资。有人认为,近10年来不是富裕的西方国家向俄罗斯投资,而是贫困的俄罗斯大规模无偿地向西方提供资金。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例如,依赖外国货币维持其经济运转,造成政府的巨额债务,进而使俄罗斯丧失了制定某些经济政策的自主性。在经济转轨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俄罗斯经济需严重依赖外国贷款来弥补巨额预算赤字和维持经济运转,而要获得西方国家的贷款就必须推行在西方经济顾问支持下制定的一些经济政策。作为俄罗斯的主要债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为俄罗斯开列了包括货币发行量、投资额、通货膨胀率、卢布汇率等为主要内容的详细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措施。只有在严格监视和控制下完成了这些义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才向俄罗斯发放贷款。而且一些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一旦对俄罗斯所执行的政策不满,就会拒绝向其贷款或进行逼债。事实上这就剥夺了俄在许多经济生活领域中的主动权和独立性,使国家经济安全必然受到威胁。
标签:外汇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俄罗斯卢布论文; 经济论文; 卢布汇率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卢布论文; 欧盟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