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规律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想信念论文,对策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规律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11)05-0048-04
政治理想信念决定着大学生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以及全面发展的方向,是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重大战略的问题。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全球新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当今时代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理想形成的规律,创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切实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值得关注的问题
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是指大学生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这种向往与追求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是指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坚信不疑并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立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在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受到国际化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呈现出许多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其形成过程是一个自觉性与依赖性、感性与理性、主导性与多样性等交互作用的综合化过程。总体上来说,当代我国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主导性特点,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是,也呈现出功利化和多样性倾向,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和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的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功利性、现实性以及波动性倾向明显。比如,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发现,有的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呈现出功利性、现实性以及波动性的倾向,个别大学生明确表示入党是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谋求仕途发展,这显然与我们党的宗旨和纲领不符。
二是有的大学生政治信念存在迷茫性与模糊性。少部分大学生在对科学社会主义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国内外文是大非问题的认识上,表现出认识态度的迷茫与模糊甚至错误。如对“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有的大学生存在“说不清楚”、甚至“不赞同”等的模糊认识。这些问题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并着力加以解决。
三是有的大学生对宗教认识模糊,对宗教信仰盲从。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多元与多样文化的发展,宗教作为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已经渗入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有逐年上升趋势。[1]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就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正确政治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规律及特点
首先,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特点。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是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和政治行为等等这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政治认知是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理论、规范、功能、意义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政治情感是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认同与否的态度;政治意志是大学生为实现自己所确定的未来的政治关系、政治生活愿景和政治行为所作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政治行为则是大学生在一定的政治认知、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自己所选择确定的政治理想作出的反应。从这些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的构成要素来看,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具有内在各要素的统一性,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统一协调发展,缺一不可。从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过程来看,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过程又具有多端性。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可以按照提高政治认知、陶冶政治情感、锻炼政治意志和积极自主地开展政治实践的顺序进行;但也可以从培养良好的政治行为开始,或者从陶冶自身的政治情感开始,还可以从锻炼自身的政治意志开始,最后实现自身政治理想信念的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统一。可见,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具有多端性特点。
其次,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是在政治生活和政治交往中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特点。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不是先天的、主观自生的,也不是后天社会环境机械决定的,而是在政治生活和政治交往中逐渐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向往,并深信不疑、身体力行的一种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作为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人是无法逃避政治生活的。作为政治的人,要形成比较稳定的政治理想信念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在政治生活和政治交往过程中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经过主体的选择、辨别、整合、优化而形成。因此,从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产生根源来看,政治生活和政治交往是大学生形成政治理想信念的基础。政治生活和政治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一方面,政治生活和政治交往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和交往,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具有目的性、教育性的实践和交往,因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另一方面,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的形成,通常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开展的,是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目标、政治制度和政治要求的,具有明确的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而不是自发的、盲目的、无组织的,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可见,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过程是实践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过程。因此,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过程必须适应一定社会政治实践的客观状况和客观要求,在当代中国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要求;在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中,必须引导大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履行一定的社会政治义务;大学生是否形成科学的政治理想信念,只有在社会政治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再次,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是一个比较选择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特点。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是在社会政治生活和交往中,对各种社会政治理论、主张、制度,以及政治生活、政治关系反复比较选择和渐进认同的过程。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还没有完全认识和把握,加上受西方社会思潮(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科技主义等)的影响,反映在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上明显带有工具性特点,往往从自身现实需要来确定自身的政治理想信念,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历来是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大学生的重要阵地。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也利用各种载体和渠道千方百计地同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反映在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选择和认同上,容易导致多元化与多样化、多变性与差异性的倾向,容易出现政治理想信念认知模糊、情感疏离、意志薄弱和行为偏离的倾向。因此,在当今世界的国际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成为一个长期、反复、不断深化的培养、教育、实践过程,具有明显的反复性和渐进性特点。
最后,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特点。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过程是个体心理和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实质上是内化与外化认同统一的过程。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是基于大学生自身政治生活和政治关系发展需求,对某种政治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持有同向性的情感、态度,并采取相应行为的过程。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过程,既是一个社会政治认同过程也是一个心理认同过程。一方面,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是一个由主体(大学生)、客体(政治理论、主张、政治制度等)、介体(理想信念内容、方法、手段等)和环体(社会政治环境)等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形成的认同系统结构。即大学生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通过一定方法、手段对政治理论、主张、政治制度的选择、认同、吸收、内化和外化的社会过程。另一方面,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也是一个个体心理认同的过程,一个由认同主体的需要、认知、情感、信任、价值等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心理过程。大学生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的矛盾是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形成的根本动力。大学生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从政治理想信念内容来看,有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矛盾,有正确的政治思想与错误的政治思想的矛盾,有先进的政治思想与落后的政治思想的矛盾;从政治理想信念认识过程来看,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片面到全面的思想矛盾过程。这些矛盾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由于政治理想信念的形成不是一个消极或被动接受的过程,因而促进科学的政治理想信念形成,离不开作为政治理想信念主体的大学生主体性生成和发挥,即大学生在政治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和自为性。
三、当代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教育对策
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的形成是不断加强自我政治修养和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的结果。因此,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教育时,要有针对性地激发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的需求,提高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的选择能力;要注意政治理想信念教育的层次性、顺序性,充分认识政治理想信念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注重政治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第一,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重要作用。深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化水平,增强大学生对重大政治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能力。一方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指导,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以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集成思想教育资源,逐步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全方位、多层次和网络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吸引力。另一方面,建立研究性学习组织,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政治理论研究性学习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与大学生身心特点相结合,增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基本方针、政策的了解和认同。
第二,发挥学校党校在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大学生党建为核心,构建大学生学习型组织,大力加强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学生党员先进思想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政治理想信念。一是构建大学生党员学习型政治社团组织,创新大学生政治生活和政治组织活动形式。加强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教育与建立大学生学习型政治社团组织结合起来,创新政治生活内容与形式,提升政治社团活动内涵。强化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教育,定期组织开展思想交流、讨论,实现政治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规范化。通过大学生学习型政治社团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学习型组织在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政治理想信念。二是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教育要同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结合起来,同形势与政策教育结合起来,同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教育结合起来,同时代精神的教育结合起来,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以大学生党建为核心,与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日常教育结合起来,与廉洁自律教育结合起来,完善和优化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常态机制,大力实施党的知识教育工程,特别是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不仅在组织上入党,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和行为上入党,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信马克思主义。
第三,发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作用。坚持服务与引导并重的原则,将政治理想信念教育寓于日常管理之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原则,即把理想信念教育寓于大学生日常管理之中,在管理中加强政治理想信念教育,分析大学生的日常思想动态与实际问题,努力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努力解决他们的现实困难。要坚持服务与引导相结合,即在服务中坚持引导,在引导中坚持服务。将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与日常政治修养相结合,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大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与培养可靠接班人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政治理想信念问题,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此外,还要发挥新技术新媒体在大学生政治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特别要大力推进政治理想信念教育进网络,因为网络政治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广泛的自由度和极强的渗透性。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网络社会各种虚拟社会政治活动,提高他们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培养其政治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科学的政治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