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主义研究:理论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义论文,理论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边主义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虽然这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是随着国际社 会的发展,相互依存关系加深,全球化趋势加强,多边主义也就有了新的内容和含义。本文 讨论多边主义及其内涵,并介绍性地评述当今国外多边主义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 多边主义的定义及其含义
多边主义有着两种基本意义:
第一,多边主义可以用来表述一个主权国家的外交行为取向,即从个体国家的角度考虑它 的对外行为方式,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边外交(multilateral diplomacy)。这种意义的多 边主义可以同孤立主义、帝国主义、不结盟等一道被看做是一种对国家对外战略的表述,即 国家更趋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国际关系,来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如有人认为,一 个国家越是趋于多边主义,也就越趋于通过多边外交和谈判方式寻求解决方案。由于这种意 义上的多边主义强调的是把多边主义作为国家的一种对外战略,所以可称之为战略性多边主 义。这是单位层次上的多边主义研究。
第二,多边主义也可以是一种国际互动方式,所谓的地区多边主义(regional multilatera lism)或全球多边主义(global multilateralism)的内涵基本上是这种意义上的多边主义。 虽然多边主义的第二种意义并不完全排除国家的外交行为取向,但是它所强调的不是从一个 国家的角度考虑其采取单边主义、双边主义还是多边主义的对外政策战略,而是从整体角度 ,即从地区或全球角度强调多边制度结构(multilateral institutional structure),考虑 国家之间的互动方式,尤其考虑制度性因素对国家之间互动产生的影响,所以可以称之为制 度性多边主义。这是体系层次上的多边主义研究。
多边主义虽然是国际关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但是对多边主义的研究往往是交杂在 其他研究之中,多边主义概念本身也缺乏完整的、统一的定义。战略性多边主义的研究往往 与某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或某一多边国际组织联系在一起,没有形成系统理论。制度性多边主 义的研究则主要是在国际制度研究议程提供的框架中进行的,有着较丰富的学理内涵和较成 熟的理论体系。到目前为止,西方主流学派对多边主义专门研究的理论性学术著作可能是拉 格(John Ruggie)1993年主编的《多边主义的重要作用:一种国际形式的理论和实践》,比 较权威的定义也就是拉格在这本书里所做的定义,即:多边主义是“依据普遍行为原则,协 调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的制度形式。”(注:Ruggie的原文是:“an institutional form that coordinates relations among thre e or more states on the basis of generalized principles of conduct.”参见John Ger ald Ruggie(ed.),Multilateralism Matters:The Theory and Praxis of an Internationa l For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11.)
很明显,拉格的定义更多地反映了第二种意义的多边主义,亦即在制度框架中的多边主义 。虽然当今国际关系中作为对外政策和行为取向的多边主义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对 于多边主义的理论研究却更多地偏重第二种意义上的多边主义。根据拉格的定义,我们可以 看出这种意义上的多边主义至少有着以下几个含义:
首先,确定国家是多边主义的基本行为体,协调国家是制度性多边主义的基本功能,寻求 国家间合作是多边主义的主要目的。
其次,把多边主义定义为一种制度形式。这是区别于多边外交的一个重要内容。制度是多 个行为体通过协商和谈判共同建构起来的社会性安排,一旦形成制度,参与多边主义制度的 国家成员就要在从制度得益的同时,服从制度的规定。所以,制度性多边主义的成员虽然多 是主权国家,但是多边主义进程都要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国家的行为,包括在国家利益和国家 主权问题上作出让步。比如说,IEA是一个多边主义的典型形式,其严格的核查制度显然要 求其成员国家在主权问题上作出妥协和让步。WTO也是如此。
再次,强调多边主义的基础是普遍的行为原则。行为原则可以被理解为包含国际规则(rule s)、国际规范(norms)以及决策程序(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等要素,这与克拉斯纳( Stephen Krasner)对国际规制(international regimes)的权威定义有着高度的一致。克拉 斯纳的定义是:“规制可以被定义为一系列含蓄或明晰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在 一个给定的国际关系领域中,行为体的期望依其趋拢。”他进一步解释道:“原则是对事实 、成因、公正的态度,规范是根据权利和义务定义的行为准则,规则是对行动的具体规定或 禁令,决策程序是制定和实施集体选择的主导行为方式。”(注:Krasner定义的原文是:“Regimes can be defined as set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 t principles,norms,rules,and 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 around which actors’exp ectations converge in a given area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inciples are bel iefs of facts,causations,and rectitude.Norms are standards of behavior defined i n terms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Rules are specific prescriptions or proscripti ons for action.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 are prevailing practices for making a nd implementing collective choice.”参见Stephen D.Krasner(ed.),International Reg imes(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3),p.2.)从这个角度来看,多边主义对 普遍原则的强调说明它对国际规制的重视,尤其是国际规制在协调国家行为、促成国际合作 方面的作用。
目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学界对多边主义的研究更加侧重的方面是第二种意义上的多边主 义,亦即制度性多边主义。
二 多边主义学理研究的发展轨迹
多边主义作为国际关系的主要实践活动是一战以后的国际关系现象。虽然自从存在国家和 类似国家的社会组织形式以来,多边主义实践活动就存在,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盟会等, 西方自从1648年国家体系建立以来,也有许多多边外交活动,但是制度性多边主义主要起源 于一战后威尔逊关于国际组织的设想,多边主义的实践活动和研究内容基本上也是与之同步 进 行的。
一战之前外交的主要特征是双边主义,对外政策的制定严格控制在国君手中,外交实践主 要 强调秘密外交,因为多边外交无法保持双边外交的高度机密特征。人们认为,多边外交的公 开性会导致形成一种态势和氛围,使谈判双方无法妥协。同时,由于国际关系被普遍认为是 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所以多边外交被认为是低效率的,不但不利于清楚地反映国家之间的 权力关系,反而会使这样的权力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维也纳会议(Congress of Vienna)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次明显的多边外交实践活动, 也是多边主义在一战以前的重要表现。维也纳会议是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列强(英、普、俄 、奥,后来法国加入)一起讨论重大国际政治问题,相互之间通过谈判和协议对各自的利益 和目标作出调整和让步,产生了遵守1815年领土安排和维护现状的最后决议。最后决议是一 个建立带有制度色彩的多边主义的案例。维也纳会议不但完成了调整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各国 的疆域,实现均势与和平,也制定了诸如国际河流航行管理规定等国际规则,并随后通过一 系 列国际磋商会议建立了欧洲协调体系(Concert of Europe)。(注: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二卷,第1~33页。)对维也纳会议的研究也很多 ,但主要是从历史和政策的角度阐述和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多边主义的发展首先是以国联的设想和建立为起点的。国联的目的是 建立制度化的多边机制以防止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一战和国联的成立 是西方外交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战的爆发使人们重新思考并在很大程度上对以国家权力、 尤其是以军事实力为基本考虑的政治现实主义产生了怀疑。西方所谓新外交的时代开始了, 其显著标志是威尔逊的十四点。威尔逊外交思想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国际法和国际规 则的重要性,建立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国联,施行高透明度的多边外交。威尔逊的第十四点呼 吁缔结公开达成的条约,要求根据各国自愿制定的国际法律指导国家之间的关系,指出:“ 必须根据明确的条约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家联盟以保证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的政治独立和领 土完整。”(注:Charles W.Kegley,Controvers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Realism and the Neoliberal Challenge(New York:St.Martin’s,1995),pp.13~14.)虽然国联面对侵略表现出来的无能使其没有达到创建时的目的并最终衰亡,但 具有多边和公开内涵的所谓新外交的意识却得以传播。二战以后,多边主义的最集中表现是 联合国,因为不仅仅是联合国理念的核心是多边主义,而且其主要机构和专门组织的基本原 则和实践活动也是多边主义的。自从联合国建立以来,在军备控制、国际贸易、环境保护等 领域的多边外交取得了进展。另外,地区层次的多边主义也不断发展,欧盟、东盟、美洲国 家组织、非洲统一组织等都是典型的实例。国际组织的发展和国际组织理念的扩散使得西方 学界对这一国际关系的现象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多边主义的研究一直是与这些国际组织密 切相关的。
二战以后国际关系的重心是美苏两国的对峙关系,所以,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美苏两国的 双边关系上,讨论多边问题和多边机构的研究也多是在美苏两国双边关系的框架中展开的。 只有对欧洲区域一体化的研究具有明显的和真正意义上的多边色彩和理论意义。50~60年代 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区域一体化研究成果,(注:Karl Deutsch,Political Community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Garden City:Doubl eday,1954);Karl Deutsch et al.,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P r 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7);Ernst Haas,The Uniting of Europe(Stanfo 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8);Ernst Hass,Beyond the Nation State(Stanford:S 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David Mitrany,A Working Peace System(Chicago:Quad rangle Books,1966).)这些著作讨论了欧洲经济、政治甚至社会一体化 的条件、多边环境中的交流与协调,在理论上形成了以多伊奇(Karl Deutsch)为代表的交往 学派、以密特拉尼(David Mitrany)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派和以哈斯(Ernst Haas)为代表的 新功能主义学派,但是区域一体化研究没有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点,在美苏军事对峙的大 背景下,也不可能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心议程。
对多边主义的学术兴趣的兴起是在越南战争结束之后,全面兴起则是以基欧汉和奈(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1977年的著作《权力与相互依赖》为起端。这部著作开始讨论国 际规制问题,在2001年该书的第三版中,两位作者还特意加进了他们1985年在《对外政策》 杂 志(Foreign Policy)上发表的文章“Two Cheers for Multilateralism”,强调国际规制在 高度相互依存状态下的功能和作用,呼吁美国不要采取单边主义政策,而要坚持多边主义原 则。(注:Robert Keohane and Joseph 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3rd ed.(New York:Long man,2001),pp.288~300.)沿着这一研究议程,20世纪80年代对国际规制的研究发展起来,1982年主流国际关系 学的前沿刊物《国际组织》出版专集讨论国际规制问题,后将这些文章汇聚成集,由现实主 义学者克拉斯纳主编,出版了《国际规制》一书,对国际规制的定义、内容、案例等做了多 方位的探讨。1984年,基欧汉发表《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建立了自 由制度主义的国际规制理论框架,奠定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学理基础,同时也把国际制度推 研究推向高潮。(注:Robert Keohane,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各种理论和实证性研究成果纷纷问世 ,以国际制度为核心的多边主义研究成为国际关系学理研究的中心。(注:这一时期出版的重要理论著作有:Robert Axelrod,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New York:Basic Books,1984);Kenneth Oye(ed.),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Princeton:Pri 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Friedrich Kratochwill,Rules,Norms,and Decisions(C 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Robert 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 ons and State Power(New York:St.Martin’s,1989);Arthur Stein,Why Nations Coopera te(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0);James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e ds.),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Orde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David Baldwin(ed.),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 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Barry Buzan,Charles Jones,and Richard Little,The Logic of Anarch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实证性研 究则不胜枚举。)80年代末、90年代初 ,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把对本体论的讨论引入多边主义研究,进一步探讨多边条件下 的集体身份的形成问题,为多边主义研究增加了有意义的新内容。(注:建构主义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Peter Katszenstein(ed.),The Culture of Nati onal Securit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Martha Finnemore,Nationa 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Alexa 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 y Press,1999)等。)
多边主义研究的兴起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迹象。70年代不 仅苏联和美国达成了实质性战略均势,在世界经济领域也发生了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 崩溃等一系列事件。这些现象使得西方形成了一种共识,即美国的国力在下降,已经不足以 凭借自身能力维持国际体系,也无法再以单边形式提供公共物资。于是现实主义者担心二战 以后建立起来的国际制度,尤其是世界经济领域的制度和规则,会随着霸权国国力的衰退而 消亡,国际社会也会因此再度陷入混乱状态。(注:Robert Gilpin,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同时,自由主义学派也对霸权国国力下降和 国际制度的命运表示了关注,但是他们的观点比较乐观,认为霸权国国力衰退之后,制度仍 然可以延续。无论是持何种观点的学者,都对国际制度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第二是国际社会 面临问题性质的变化。国际社会比较普遍地意识到许多国际社会面临的问题,诸如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军备水准等,单凭一两个国家是无法解决的,单凭传统的双边方式也是无法解 决的,必须采取多方合作的方式寻求解决方案。第三,国际组织的重要意义得以重新认识。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趋势的日趋明显,使国际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越来越紧密,也使更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成为国际进程的参与者。这就使得对国际组织 的需求增加,国际组织不断涌现,不仅政府间组织,还有非政府组织和各种社会运动在国际 事务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一方面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多边主义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大 大鼓励和推动了国际社会成员的多边主义行为。
三 多边主义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国际关系学主要理论很少有专门研究多边主义的流派,多边主义研究大多是在国际制度框 架中展开的。所以,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多边主义研究主要是对国际制度的研究,即 多边主义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国际制度和制度环境中的国家。(注:这里所说的制度是广义的制度,包含国际组织、国际规制、国际惯例。参见Robert Ke o 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Boulder:Westview,1989),pp.3~4.)
涉及多边主义的研究问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1.国际制度的建立和维持问题。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制度的建立和维持主要凭借的是权力 ,这主要是指国际体系中霸权国的权力,如二战后世界经济领域的国际规制主要是以美国为 首的西方国家建立起来的,也主要是由美国维持的。这含蓄地表示,国际体系中即使具有多 边机构或多边活动,主导这些结构和活动的仍然是权力最大的单一国家。(注:Charles Kingdleberg,The World in Depression,1929~1939(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Gilpin,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自由主义者则 认为国际制度在建立时可能需要凭借霸权国的实力,但是一旦制度得以建立,就有着自身的 活力,其存在和延续是因为国际体系成员需要这样的制度,其约束力也就不仅仅是对权力较 小的国家,对大国、甚至霸权国也是适用的。基欧汉和奈就指出,“国际规制使得美国对外 政策具有较大的自律性,许多批评美国对外政策的人都认为美国对外政策需要更加自律。” (注:Keohane and 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p.292.)所以,制度环境中的多边实践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多边含义,不是一个霸权国可以控制得 了的,多边主义越是得到加强,就越可以遏制霸权国和强权国家的单边行为。
2.多边环境中合作的条件。国际关系学关注的两大对立主题,一是战争/冲突,二是和平/ 合作。多边机构和制度是否可以促成合作,化解冲突,并因之维护和平是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多边主义的支持者认为,国际制度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负担分摊,提供可靠信息,降低交 易成本,所以在国际制度制约下的多边活动可以促进合作。(注:Keohane,After Hegemony.)反对者则认为国家之间是否 有着合作的意愿,主要取决于国家是否可以从合作中获得相对收益,无论在多边还是双边关 系中均如此。(注:Joseph Grieco,“Anarchy and the Limits of Cooperation:A Realist Critique of the Newest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in David Baldwin(ed.),Neorealism and Neo liberalism,pp.116~140.)
3.国家和国际制度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在体系层次上探讨国际 制度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二是在单位层面上探讨国家对国际制度的策略。多边主义支持者普 遍认为,多边环境中的国际制度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削弱国际体系无政府性的负面影响,制 约国家完全利己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得国家在多边环境中更趋于合作。同时国家也可以利 用国际制度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但是,国际制度使得制度成员国家更具有国际责任感。
4.集体身份和安全共同体。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多边主义的学者认为,国际制度,如国际组 织、国际规范等,不仅仅会规范国家的行为,而且会造就或改变国家的身份,使国家之间有 着更大的认同,并最终改变以权力政治为核心的无政府逻辑,建立多边的安全共同体,使自 我安全融入集体安全之中。(注:Finnemore,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Katzenstein,The Cultu re of National Security.)
5.全球治理。全球治理理论也是近年从对国际组织和多边环境的观察和研究中逐渐发展起 来的。全球治理支持者有时也使用多边治理(multilateral governance)的概念,他们强调 采取集体方式解决世界问题,认为一种通过广泛参与和协调治理的国际社会是理想的世界: 在国际制度的框架中,各种国际行为体互动合作,通过协调和谈判,达成治理,亦即罗斯诺 (James Rosenau)所说的“没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注:James Rosenau and Ernst-Otto Czempiel(eds.),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这已 经不是单纯的国家之间的多边关系,而是超越国家的多边多元关系,并涉及一种在制度环境 中的全球治理性世界秩序。
6.新多边主义。新多边主义以批判理论为指导,对现有的多边主义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 种自上而下的多边主义制度性安排,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多边主义环境,目的是解决国家在当 今世界上面临的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新多边主义提倡去中心和解中心的做法,认为国家已 经 无力作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管理者。一种在全球层次上起始于基层市民社会的自下而 上的多边主义才是真正民主的多边主义。新多边主义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考察了多元文 化的实际,指出了现行多边制度性安排的普世性本质和世界多元文化现实之间的张力,强调 社会力量是决定未来多边主义的根本因素。(注:Robert Cox(ed.),The New Realism:Perspectives on Multilateralism and World O rder(New York:St.Martin’s Press/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1997).)
如果说前三个问题是80、90年代涉及多边主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的话,那么,关于通过制度 性多边环境中的互动建立集体身份和认同、达到全球范围内没有政府的治理则是近年来西方 主流学派多边主义研究新的趋势,而新多边主义则反映了从比较激进的批判角度研究多边主 义的主要观点,显示了从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议程向多中心甚至反中心的方向发展的现代西 方学术思潮。(注:尤其参见Robert Cox,“Social Forces,States,and World Order:Beyond Internatio n al Relations Theory,”in Robert Cox with T.Sinclair,Approaches to World Order (C 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Robert Cox,“An Alternative Approac h to Multilateralism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Global Governance,Vol.3,No.1 (Jan.-Apr.1997).)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关于多边主义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理论研究,二是政策研究。
理论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注:关于结构性分析、战略性分析和功能性分析,参见Stephen Haggard and Beth A.Simm ons,“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1,3,Summer 1987,pp.491~517;关于社会性分析,参见Alexa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 ional Poli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结构性分析。结构性分析是以国际体系内的物质权力分 配为基本框架、以霸权国权力为核心的分析方法,强调权力是国际制度的基石,主要研究国 际制度的建立和维持。结构性分析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基欧汉和奈在《权力与相互依赖》中提 出的问题领域的结构(issue structure),亦即在问题领域中权力的相对分配问题,这显示 了整体实力不占优势的国家在某些问题领域占据相对权力优势的可能。(注:Keohane and 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pp.43~45.)(2)战略性分析 。采用博弈方法、以战略性互动为核心的分析方法,主要用来分析利己行为体合作的可能 与条件。在多边条件下的博弈分析突破了简单的2x2博弈,有利于分析多边多重博弈。战略 性分析在国际关系学和经济学界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功能性分析。以国际组织的功能 效用为核心的分析方法,强调国际组织的生命和发展取决于它对行为体所起到的作用。功能 性分析力图通过国际组织和多边主义可以促进成员国利益来说明成员国对国际制度的服从行 为。(4)社会性分析。以共有观念为核心的分析方法,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和共有观念对行为 体身份和利益的造就和再造作用。社会性分析重视国际体系文化对国家行为体的建构功能, 尤其是国际规范对国际社会成员根本认同的塑造和重塑。
政策研究则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所进行的,其方法主要是传统的描述性 方法和具体的案例研究,目的是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这类研究成果最多,涉及面也最广, 内容包含了世界上所有全球性和地区性多边组织。
回顾多边主义研究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从最初关于多边外交的研究,经过对国际制度 的深入探讨,形成了对制度性多边主义的分析框架。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更高层 次的国际社会秩序和全球治理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并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同 时,我们也在反思现行多边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新多边主义提出的更加民主、更加多样 化的源于基层的多边主义模式和广泛参与的全球社会。关于多边主义的研究迄今为止仍主要 是由西方学者展开的,本文主要讨论了他们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国外的多边主义研究可以说 是方兴未艾,并且显现出更加强劲的势头。随着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重要成 员,越来越多地加入国际制度,越来越多地经历多边主义,我们自然应当对多边主义进行深 入的研究。